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2021-02-09 礪劍

導讀:本文是中國的文化自信哪去了系列之三,第一章請參看《中國的文化自信哪去了?》。

中國的文化自信哪去了系列之三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講述中國人品性言行故事,基本的套路大致相同或相近,大多都是集中在發掘、描述國人的行為特徵和精神狀態的表層現象,甚少有涉獵、探索關於中國文化深層次主導影響力的部分,難見有深度分析、挖掘中國人如何就長成這個模樣的完整解釋。

似乎好像是這樣一種狀況,病人被診斷出一大籮筐病況和病症,卻並不知道患病的病源和病因,醫生似乎只專注看病診斷病情,而不開藥方。這可讓病人如何是好? 病人日後如何可以改善、恢復元氣增強體質,如何預防未來不再犯病?


有鑑於此,我們潛心努力一把,用心觀察學習、思考總結,嘗試解釋明白中國為什麼能夠長成現在的這個樣子。今天的世界上,還真是比較難找到和中國人有相同經歷,相同思維,或相似性格的民族和國家。在中國人成長進步的5000年歷史長河中,外界中到底有什麼東西能開啟了中國人大智慧的?

自然環境中到底有什麼東西,成為影響中國人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找到並理解影響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性格形成的基礎原素,那怕是部分基礎原素,對於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人助益頗多,解開「中國」之謎便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一個民族,一個文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信仰,可是中國的確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一個統一的、有神論宗教信仰。那麼,東方中國的信仰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許多人壓根沒有想明白。當然,按照現存的西方人邏輯思維,習慣定式去想問題找解釋,信仰必須有統一的教堂經書和教義,有一群篤信獻身的牧師傳教士,和一大批虔誠追隨的教徒。

按照此類定義定理和規範解釋,結論自然是中國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中國人什麼都可以相信,或什麼都可以不相信,中國社會缺乏道德倫理標準;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中國人自私貪婪冷酷無情……。今天,西方主流話語權者和一部分國人持有這種觀點。


然而,絕大多數中國人又從內心深處並不認同西方人的這種判斷和看法。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於西方人的,可是從來就有自己的崇拜信仰對象。國人並不認為有必要去創造一個存乎於人和自然天地之間的神靈,或宗教來規範、引導人類言論行為,由「天地」直接掌控天底下的所有一切,更加合理貼切。

萬事萬物中「天地」規律最大,自然「天地」足以擔當起引領世間萬物演變進化之重責。中國是一個信奉「天人合一」的國家,中國人自古以來篤信「天和地」,老天爺有眼,天底下最大。「天地人」三位一體,三者結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自然王國中,有天,有地,有萬事萬物。天在上,地在下,萬事萬物位處中間。而在萬事萬物之中,人類始終佔據著頂層的中心位置,是所有生命體物質中最聰慧的一個族類。按照中國人的世界觀理念,天地的有序運行有既定的「道」。

所謂道,即是指自然規律。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規範和支配。「天地生陰陽」,天地之下萬事萬物的生長和消亡,興盛與衰敗都是受「陰陽」變化之規律所影響,無一例外。


「陰陽」之道是變化的,是變化之規律。陰陽之間,是一條曲線,而不是一條直線,曲線意味是變動的,是非常靈活的,一直處在運動中的。中國的陰陽理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魚有一個白圓點,陽魚有一個黑圓點。從陰到陽,從陽到陰,是不斷變化著的。陰陽雖然是兩個字,然而卻是一氣之消長,一進一退,一消一長。進口處便是陽,退出處便是陰,長處便是陽,消處便是陰;只是這一氣之消長,做出古今天地之間無限的事情來。

「陰陽」之道是辯證的,是辯證之規律。陰陽之間,沒有敵我之分,陰是陰,陰也可以是陽;相反,陽是陽,陽也可以是陰,陰陽兩者可以互相轉換變化;陰陽之間,沒有好壞之分,不是說一個是壞的,另一個是好的。

好與壞的評價標準,是講究陰陽的整體平衡,和陰陽的整體和諧,陰陽平衡、和諧、適度就是好的,陰陽失衡、過猶不及,極端過度就是不好的。中國人講「工」和「巧」,都是在講究合度和適度,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遜而不諂,寬而不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陰陽」之道是對立統一的,是對立統一之規律。陰陽之間,相生相剋。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

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無論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


「陰陽」之道又是循環的,是循環再生之規律。陰陽之間,一靜一動。「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氣的流行就是陽動,氣的凝聚就是陰靜。陰陽動靜之間,既有牽制關係,也有輔助關係。動靜相輔相制,兩者互為前提,互為條件,互為結果,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終而始,始而終」,荀子這樣說道。

中國人講「道」也好,講規律講陰陽也罷,這些本都是一種無形「懸乎」的東西,現實生活中理解掌握起來相對比較困難。既然「道」無影無蹤,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觸碰不了感覺不到,但卻又真真實實地存在,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那麼,為了更好地理解「道」,具體形象化地感知體會自然規律,需要找到一個具象化的參照物,便是一項十分合理的求知要求。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上善至善完美;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名利,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於「道」。

從此,「道」不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幻覺。「水」在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成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化身。中國哲學先賢老子用「道」形容自然規律,創造性地用有感知的「水」來描述、體認難以感知的「自然規律」,用心何其縝密精細,意義深刻而非同尋常。


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

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國人從此心悅誠服於「道」,誠服於「水」。國人尊敬大自然,尊重大自然規律,遵從「天地」自然法則,拜水為師,從學習、研究、總結水品水性中得到智慧靈性靈感,感悟人生道理,開啟大智慧。

現實生活中,淺層次感覺中國人什麼都信,什麼又都不完全相信,整個國家沒有單一主流的信仰宗教。在中國,各式各樣教堂和寺廟林林總總數不勝數,畢肩而立。國民百姓很少有難為誰家的習慣,存心跟誰家過不去的,得罪對方。尋常百姓常常是見廟進廟,見佛拜佛。

遇教堂進教堂,見神拜神。表面上看,中國人什麼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但是,你可千萬別當真,那些只是國人出於禮節,象徵性地禮待一下對方而已,並不真正代表在他們心中「你是唯一」。其實,「尊重」四方周圍萬事萬物,原本就是水性水品的優秀基因之一。

在國人心底裡一定有自己始終如一的堅持,虔誠懷揣信仰「水是萬事萬物之源」,「水幾近於道」。水,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道,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然天地中的規律集成,才是中國人真實的宗教信仰。所以說,讀懂了水,你便有機會讀懂中國文化,讀懂中國人……。

道,或自然規律,因為有了水,變得更加直觀和清晰,人類尊重大自然和自然規律,水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人內心誠服、膜拜的對象,並始終追隨5000多年,且將再繼續尾追5000多年。


西方的知識體系中有一個「叢林法則」。或多或少獲受「進化論」理論的影響,西方文化中一整套關乎「效率」的核心理念概念: 自由、民主、法制、人權、競爭、科學、個人主義逐漸整合成型,從深度和廣度上完善了西方的話語體系,促進了西方文化的傳播力度。今天,東方中國的新型知識體系中該不該有一個獨具東方哲學思維的「水法則」作基礎理論架構,構建中國的新型知識體系?

「水,柔軟親和、剛柔一體、柔中帶剛、剛中懷柔、柔終克剛、變化無窮。」水不僅有剛強堅硬的實力,更具備有柔軟包容的巨大力量,水有剛硬柔和的兩面屬性,剛硬柔和兩性可以互相轉化、交替借力、變化無窮無盡。而且,水最終能夠以柔克剛,以柔懷剛,以柔化剛。

重新回到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回到中華文化起步的《易經》之中,想想祖輩先哲們給我們後代人留存的路標指向,從經典和歷史中尋找本民族的智慧傳承。

找回水,認識水,深度研習水的價值,水的品質,和水的性格特徵。中國古代有自己的文化體系,中間的百多年,經歷過西方文化的衝擊碰撞和洗禮之後,中國現代社會更需要有自己的新型知識體系和文化體系,這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且為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尋找人類共享的價值觀,建設人類共同的文化價值體系。

(文/王堅)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高崗富:中國人心目中的宗教與信仰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與歷史長河裡,中國人看慣了世界範圍內各種宗教信仰與神靈的生生滅滅,導致了中華民族有了獨特的宗教觀。中國人從來不相信宗教可以改變世界,從內心深處鄙夷一切宗教狂熱分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曾經一段時間,中國人不信宗教、沒有信仰的說法流傳甚廣,由於埋頭發展、經濟建設成為上到國家下至百姓的共同目標,這種說法在十年前一度達到頂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中國人沒有普遍的宗教信仰 為什麼五千年還活的好好的
    中國雖然有許多宗教,但是從外界和自身看來,中國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國家。中國並沒有統一的信仰宗教,有的人甚至信仰多種宗教,嚴格來說這不能算是宗教信仰。畢竟,許多人並不會把神天天掛在嘴邊,中國人甚至覺得哪個有用就拜哪一個神靈。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國家,為什麼歷經數千年屹立不倒,而且不斷衝在世界的前列呢?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一、中國宗教「五教同光」「五教同光」的提出反應了中國已明確把中國宗教劃分為五大宗教。
  • 深度解析:中國人沒有信仰?從原始宗教的誕生看信仰問題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事實上宗教信仰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其實宗教和文明是伴生關係,只要人類出現文明就一定會出現宗教信仰。那麼宗教信仰是怎麼產生的,它的誕生和人類文明有什麼關係?和中國人的信仰又有什麼關係呢?
  • 論信仰(個人信仰與宗教信仰)
    這幾年聽的最多的不少的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也有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幾千年來在人類心裡就是你歸一了佛,拜了菩薩,信了道,入了基督,這就代表這個人有信仰。信仰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先說個人信仰,個人對某種事業的一種信念,信心,執著,鍥而不捨奮鬥到底,敢於付出的精神狀態,為個人信仰。曾經有公務員跟我談起信仰問題,我說過共產黨宣言就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每個人都有個人信仰,無關事業大小,一個家庭主婦,只要有為家庭和諧而願意付出的精神,是為個人信仰。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嗎?這樣真的好嗎?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如何如何不好。果真如此嗎?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 海外傳播座談...
    本網訊 (記者李婧璇)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近日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的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參加會議並致辭。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周易》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中國人有信仰嗎,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
    (這裡的信仰,指廣義上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未來社會;共產主義必然實現。民主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事業之一。既信仰共產主義,也信仰民主。因為二者都對、都好,值得信仰。信仰民主與社會主義。信仰,是自我、觀點;是總認同、總動力。信仰分為宗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社會信仰,慢慢構成民主信仰、共產主義信仰。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逢神必拜,觀音、關公、財神可以放在一起祭拜,而且拜的神越多越好,但是中國人究竟為什麼要拜那麼多神?但是這種無章可循的民間信仰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信仰,美國歷史學家楊慶堃稱之為「分散性宗教」。雖然歷朝歷代都在打擊民間信仰,把它歸結為「淫祀」,但是民間信仰一直存活了下來,而且勢力遠遠超過了佛教和基督教等正統宗教。
  • 漫談中國人與信仰
    一個民族的信仰,往往是該民族自強不息的動力及其文化底蘊的深層體現,而一個民族的迷信,則是該民族的文化糟粕和精神腫瘤。這個腫瘤一旦惡化而變成了邪教,將會給民族肌體帶來極大的危害。 所以,了解中華民族的信仰模式,剖析中國人的迷信觀念及其危害,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理念,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以便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現代社會服務。
  •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
    說到信仰,人們就容易想到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天主教,耶穌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有中國的道教,儒教,猶太人的猶太教,等等。也有像共產黨人信仰的共產主義。好像西方人都是有信仰某種宗教的信仰的,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我們中國有些少數民族也是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共產主義,好像是一種目標與理想。
  • 中國人的信仰
    ​有人說中國人沒信仰,有人說中國人缺少了宗教信仰。然後,會將中國人諸多特性與它國進行對比,認為種種問題皆是缺乏信仰所致。的確,中國人不像西方諸國,將某個宗教立為信仰,關於宗教,可以看我之前寫的《宗教的力量》一文,文中將宗教的內容及對國家、民族的影響都進行了剖析。很多人感嘆,中國人缺少了宗教,所以不如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國家那樣團結,文化也很容易因社會的動蕩而斷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