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2020-12-10 珊珊說知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

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

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古代傳說中, 華夏民族先祖伏羲氏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樂曲,文字,甚至是八個卦象正是由他創立的。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

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

對於此事,伏羲有感而發,他拿出了一根樹枝,與地平線齊平,第一次,人類開始用符號來表達思想,此所謂伏羲「一畫開天」。

從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奠定了華夏五千年來的樸素唯物思想。

後來,周文王繼承發展了伏羲氏的八卦圖,又將八卦演化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周易。

《周易》之道,講的是天、地、人的智慧。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滲透進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可以說,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一直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其根源,也就是在從不同角度解讀周易罷了。

乾道剛健

乾卦講的是上天之道、上天之德。天道的根本,就是不假外物、剛健不屈。《易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精髓,在於告訴後人如何效法天道,勇往直前、自強不息。

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典型的不同之處,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聖經》中傳達出的思想就是「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而中國人認為,信別人不如信自己,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得到好生活。

《了凡四訓》裡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意思是,假如上天不肯賜福給我,我就自己尋求幸福。俗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只要腳步足夠堅定,結果自然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坤道寬厚

坤卦是乾卦的另外一面,象徵大地的寬厚包容。《周易》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講:「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因此,有德行的君子,就應該寬厚,大度,能容天下之事。子曰:「 剛毅木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受《易經》陰陽思維的影響,從不相信「永恆」這樣的說法,在中國人心裡,「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人相信,人的出身是天註定的,但福氣從來不是註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積累、修來的。因此中國人講究「寬以待人,心存正念」。守持正道,才能無往不利,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可以造福後代子孫。

人道中庸

中庸之道,就在於不偏不倚。子曰:「過猶不及。」曾國藩在家訓中提到,子弟應以進德、修業二事並行。就是對內效法地道,敦品厚德、立身立命;對外則需遵循天道,自強自立、懂得變通。

所以說,中國人的信仰,六個字就概括了:「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對蒼天有敬畏心,但是我們知道:「天助自助者」。我們也不相信什麼救世主,我們只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命運也掌控在自己手裡。」這些都是《易經》傳遞給我們的道理。

閱盡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正是不同思想家對《易經》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才成就了先秦「百家爭鳴」的盛世圖景。

中國文化處處可見《易經》的影子,比方說乾坤、「否極泰來」,「頤養天年」,「厚德載物」,「周而復始」,這些都是從《易經》的爻辭、卦辭中轉換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他就從《易經》陰陽學說裡,研究出了「二進位」;

中國科學家通過研究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拉普拉斯一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提出的嶄新的科學系列理論。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二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所以,認為《易經》只是一本算命佔卜的書的人,你們的見解真的是太淺薄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若想真正想明白「活著為了什麼」?就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云云。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和故事,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

目前小編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會就天亮了。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所謂「開卷有益」,希望大家能從《易經》中吸取人生智慧。成就不凡人生!

今天小編把這本書的連結發給大家,感興趣的,點擊就可以購買咯~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這可讓病人如何是好? 病人日後如何可以改善、恢復元氣增強體質,如何預防未來不再犯病?有鑑於此,我們潛心努力一把,用心觀察學習、思考總結,嘗試解釋明白中國為什麼能夠長成現在的這個樣子。今天的世界上,還真是比較難找到和中國人有相同經歷,相同思維,或相似性格的民族和國家。在中國人成長進步的5000年歷史長河中,外界中到底有什麼東西能開啟了中國人大智慧的?
  • 我們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在科學上,叫定量實驗,書還是那本書,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能夠理解得比以前好,那就可以說你這段時間有所進步了。這樣做結論還是比較科學的。當然,重讀一本好書,所獲得的肯定不止於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獲得了一些新的感悟,自己想到了「我們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的一些答案,就是其中之一。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你能說清楚自己相信什麼宗教嗎?但我們能說清楚自己的信仰。我們是有信仰的,而且我們信仰的東西非常之多。我們的老祖宗幾乎什麼都信,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就會設立一個專屬的信仰,家門口有門神,灶頭上有灶君,愛情有月老,理財有財神,求子有送子觀音,生意場上還有關公。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然而如果問題被解決掉,國人就開始感謝這個「神」,對「神」做出某些回報性的行為後,中國人就會覺得,「咱們」已經兩不相欠了,然後再一次互不打擾。你冷靜思考就會發現,國人這種行為,他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某些交易,而不是真正地去信仰宗教。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對宗教那麼虔誠的緣故吧。
  • 高崗富:中國人心目中的宗教與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很龐雜,對待任何宗教是一視同仁的,在中國大地上從來沒有對不同宗教信仰的迫害,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由於8000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認為宗教是有生命周期的,任何宗教都有誕生與消亡的歷程。
  • 深度解析:中國人沒有信仰?從原始宗教的誕生看信仰問題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事實上宗教信仰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其實宗教和文明是伴生關係,只要人類出現文明就一定會出現宗教信仰。那麼宗教信仰是怎麼產生的,它的誕生和人類文明有什麼關係?和中國人的信仰又有什麼關係呢?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嗎?這樣真的好嗎?
    而原教旨主義教徒,在這年代,並非什麼太好的詞。中國與西方真正的不同是:中國,從沒形成過長期政教合一的局面,也就沒那麼多原教旨主義者教徒。更確切地說:中國人有信教的,也信得比較鬆散,比較有選擇性,沒什麼狂信徒。而我覺得,這其實算一件好事。宗教信仰的元素:教義、教儀、教團。
  • 論信仰(個人信仰與宗教信仰)
    這幾年聽的最多的不少的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也有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幾千年來在人類心裡就是你歸一了佛,拜了菩薩,信了道,入了基督,這就代表這個人有信仰。信仰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先說個人信仰,個人對某種事業的一種信念,信心,執著,鍥而不捨奮鬥到底,敢於付出的精神狀態,為個人信仰。曾經有公務員跟我談起信仰問題,我說過共產黨宣言就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每個人都有個人信仰,無關事業大小,一個家庭主婦,只要有為家庭和諧而願意付出的精神,是為個人信仰。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但是這種無章可循的民間信仰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信仰,美國歷史學家楊慶堃稱之為「分散性宗教」。雖然歷朝歷代都在打擊民間信仰,把它歸結為「淫祀」,但是民間信仰一直存活了下來,而且勢力遠遠超過了佛教和基督教等正統宗教。
  •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
    說到信仰,人們就容易想到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天主教,耶穌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有中國的道教,儒教,猶太人的猶太教,等等。也有像共產黨人信仰的共產主義。好像西方人都是有信仰某種宗教的信仰的,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我們中國有些少數民族也是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共產主義,好像是一種目標與理想。
  • 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
    有人常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如外國人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這個教,那個教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這個國家--中國,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最大的信仰。信仰這個詞在百度百科裡的釋義是: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首先信仰不是單純的指宗教信仰,也指文化科學的信仰,比如有些人相信一個原理一個理論,這也是信仰。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這是個很大的命題,了解起來有點難度,跨度也有點大。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也許你會更為是一個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一、信仰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唐譯《華嚴經》。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 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的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參加會議並致辭。
  •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格局不同,中國人的信仰遠超西方宗教範疇!   曾經一段時間,中國人不信宗教、沒有信仰的說法流傳甚廣,由於埋頭發展、經濟建設成為上到國家下至百姓的共同目標,這種說法在十年前一度達到頂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哈佛教授大衛:中國人沒有信仰只有抗爭,這讓他們屹立至今
    宗教信仰是西方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幾乎人人都有信仰。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宗教信仰。中國人信教人數佔比十分小,教授在一開始拋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樣的定論,必然會吸引到聽眾的注意力。在拋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一定論後,大衛教授又提出了一個觀點:中國人沒有信仰只有抗爭,這讓他們屹立至今。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
  • 漫談中國人與信仰
    一個民族的信仰,往往是該民族自強不息的動力及其文化底蘊的深層體現,而一個民族的迷信,則是該民族的文化糟粕和精神腫瘤。這個腫瘤一旦惡化而變成了邪教,將會給民族肌體帶來極大的危害。 所以,了解中華民族的信仰模式,剖析中國人的迷信觀念及其危害,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理念,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以便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現代社會服務。
  • 美國的宗教信仰與中國的敬天法祖
    你要憑藉上帝的恩賜做到最好。」連美鈔上都印著「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他們自己信仰上帝,看到別的國家的人民不信仰就會覺得不可思議,還是說回阿甘正傳,阿甘代表美國桌球隊前來中國比賽,回去以後接受訪談,主持人問他中國如何,阿甘:中國人從來不去教堂,主持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一旁的約翰列儂:這真是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