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立遺囑:子孫後代不能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發現他有多聰明

2020-12-09 扒扒史界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裡的全程,為魏國稱霸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懿字仲達,是當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懿自幼聰明好學,因為漢室被曹氏控制,司馬懿曾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後來因為支持曹操稱帝獲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整個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外,最有存在感的軍師就是司馬懿了。而司馬懿本人也是非常長壽的,活到73歲的時候才去世。但是在去世司馬懿卻給子孫們立下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規定,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去拜祭他。

原文是「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名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司馬懿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在省錢,司馬懿就在首陽山為自己建造了一座陵寢,既不封墓冢,也不建陵寢,身穿平時穿的衣服下葬,墓中也不留寶物,後來去世的遺孀也不準和自己合葬。

在當時做這種決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古代講究生前風光,死後也要繁榮。古代很多王侯將相都會給自己大修陵墓,墓中常常放有奇珍異寶,國內很多的歷史也都是根據這些出土的文物和書籍發現的。

但司馬懿身為「宣皇」非但不打仗起鼓的修建陵墓,甚至連陪葬品都不要,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相信的一件事情。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要陪葬也不要大肆修建陵墓呢?難道是因為身性清廉?其實不是的。在《宋書·禮志》中有關於司馬懿陵墓的記載,「晉宣帝遺詔,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於是景文遵旨」。其中晉宣帝指的就是司馬懿,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

其實司馬懿之所以不為自己大肆修建陵墓是因為司馬懿生前豎立的對頭太多了,而且也做過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說當年說服曹爽降服,司馬懿勸說曹爽投降,並承諾只要曹爽交出兵權並仍可保曹爽一生榮華富貴。但哪知道曹爽前手剛交了兵權,司馬懿後手就違背了諾言,不僅誅殺了曹爽三族,還同時滅了與曹爽交好的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恆範等人的滿門。光這一次,司馬懿就足足殺了有5000人。

司馬懿的殘暴和陰狠連他的後代都看不下去,當年東晉時期,在想王導對晉明帝說起了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故事,聽完後,晉明帝在龍床上悲哭「若如公所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正是因為司馬懿的仇人太多,所以司馬懿才特地交代自己的後代以後決不能去祭奠自己為自己掃墓,這樣就能防止自己的陵寢被仇人掘出來了。而事到如今1769年過去了,司馬懿的陵寢到現在居然還沒有被發現,相關的歷史記載也是少得可憐。後世有人認為司馬懿故意說自己的陵寢在首陽山,實際上根本就不在,所以無論別人怎麼找都找不到。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立遺囑:子孫不準為我掃墓!過了1769年,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司馬懿去世前,在首陽山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後來還在《宋書·禮志》中保留了一個奇怪的記載:「晉宣帝遺詔,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這句話的意思是,司馬懿不允許在子孫後代為自己燒木,這到底是為何?祭奠祖先一直是一種傳統。
  • 司馬懿為何要立「無墳無樹」的遺囑?過了1769年,才發現他的高明
    因此,有傳說盜墓賊的始祖摸金校尉便是曹操開創的。這件事只在陳琳的剿賊檄文裡提到過,真實性還沒有得到證實!司馬懿臨終:子孫不準為其掃墓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司馬懿臨終前曾立下一個奇怪的遺囑:「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 司馬懿立遺囑:後代不準為其掃墓,過了1769年發現他真高明
    大概意思為,當今天下還沒有安定,我死後不必大興土木,除了喪葬服之外,其它等物件一律不要,一切從簡!他也怕被人惦記著墓穴啊,尤其是盜墓賊,傳說盜墓賊的祖先摸金校尉便是曹操開創的,此事只在陳琳的剿賊檄文中提到過,真假尚未證實!
  •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發現有多高明
    不過在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個著名人物,他就不允許自己的子孫為其掃墓,這個人就是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出名人物當中,司馬懿相信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據說在公元251年的時候,他就已經生病了,而且病重的特別厲害。在生病期間,司馬懿經常會做夢,而且這些夢光怪陸離,他常常會夢見,賈逵還有王凌,在自己的夢境當中對自己作怪。
  • 司馬懿為何在臨終前囑咐子孫不得為自己掃墓?直到1769年後才明白
    曹魏集團之所以如此強大,原因有兩點,一是領導人的運籌帷幄能力非常強,將權術遊戲玩弄於股掌之間,二是曹魏集團的大將和謀士雲集,人才濟濟,而且隨便拿出一個都是當世之才。而在曹魏集團的謀士之中,有一個人大器晚成,在三國中後期才開始發揮他的價值,但卻將三國最後的勝利果實緊緊掌握在了手中。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 司馬懿為何立遺囑不準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司馬氏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馬懿為司馬家所立的江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已被神化、妖魔化,而在小說橋段中,司馬懿的才幹無疑是要高於諸葛亮的。就軍事謀略而言,司馬懿定孟達、阻西蜀、徵遼東,用兵不拘一格,或奇或正,不偏不倚,實為軍中之人。
  • 司馬懿死前立遺囑:子嗣後代不準掃墓,千年後才知曉他老謀深算
    在當時曾出現許多位赫赫有名的英雄豪傑,比如:「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曹操,還有長坂坡救阿鬥的趙雲,以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等等,這些英雄數不勝數。不過要說誰更加聰明絕頂,我相信除去諸葛亮以外,還有一位人物,他就是被稱為老奸巨猾的司馬懿。
  •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後世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手段多高明!
    司馬懿這個人頗有爭議,但狡猾顯然是大家都公認的,就連曹操都對他頗為忌憚。在司馬懿去世的時候,他曾立下遺言說不準自己掃墓,這事過了1769年後才明白他的狡猾。 據說在公元251年的時候,他就已經生病了,而且病重的特別厲害。在生病期間,司馬懿經常會做夢,而且這些夢光怪陸離,他常常會夢見,賈逵還有王凌,在自己的夢境當中對自己作怪。
  • 司馬懿死前為何立下遺囑,不準子孫為他掃墓?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是魏國權臣,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操封司馬懿為魏王后,他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可以說有從龍之功。 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諡號後改為文宣。 這些都很正常,作為生前先有從龍之功,後為顧命大臣的他,這些封賞都是他應得的。
  •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在三國時期,論智謀,人們首先想到手持羽毛扇,溫文爾雅的「神算子」諸葛亮,論奸詐,人們首先想到「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一代奸雄」曹操,而司馬懿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其子孫又將王權從曹氏家族手中篡奪過來,不得不說也是有勇有謀的一位權臣。這三個人不僅在軍事上足智多謀,對自己的後事也比旁人多了個心眼。
  • 司馬懿死前告誡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杜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從來都是十分注重喪葬的,古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而到了現在,掃墓還依然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習俗,一到清明時候,後人們就要準備好酒肉香火,去到先人墓前清掃墳墓,因此就被稱之為「掃墓」了。
  • 司馬懿死後不許後人掃墓,1700多年過去後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在死前還留下這樣的遺囑,後世子孫不能為我掃墓,這是為什麼呢?司馬懿的遺囑關於司馬懿這個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雖然他沒有成為皇帝,但是在三國時期,他也算得上是一位世紀的掌權人。沒過多久他就等來了機會,曹爽帶領著10萬大軍去討伐蜀漢,結果大敗而歸,回來之後不但沒有以此為恥,反而覺得自己帶軍打仗很榮耀,仗著自己手中有軍權,把國家治理的烏煙瘴氣,這也讓司馬懿有了可乘之機。公元249年,曹爽帶著幼帝曹芳一家老小,去祭拜先皇,這時候司馬懿已經隱忍多時了,趁著這個機會就開始了反擊。
  • 1700年過去,才發現司馬懿立下的遺囑,將老奸巨猾體現得淋漓盡致
    曹魏的帝位輪到了年僅8歲的曹芳身上,而司馬懿儘管備受猜忌,但不可輕視的才能讓他與曹爽一同成為了輔佐新帝的一把手。儘管曹爽對於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一直很不放心,再加上他還是個外人,為了防止權力的外洩,曹爽決定將司馬懿所有的權力佔為己有。
  • 司馬懿不讓後人為他掃墓,等到一千年以後,才知道其中原因
    臥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之一,他們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司馬懿死後幾千年,後人為什麼不敢去掃墓。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司馬懿辛辛苦苦奮鬥了許多年,就是為了攀登權力的高峰,掌握最大的實權,以便光宗能夠榮耀祖先。但是為什麼兒孫不掃墓呢?司馬懿生於河內司馬氏。從小到大,她學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他很有策略和勇氣。司馬懿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便以養病為名,在此逗留了多日。最後,曹操強迫他入獄,最後迫使司馬懿成為自己的作家。
  • 司馬懿留下遺言:子孫後代不用給我掃墓,如今才知他的高明之處
    他們才是一個軍隊甚至是一個國家和陣營的靈魂人物,三國時期的一龍一虎便是其中的代表,龍自然是指的臥龍諸葛亮,虎指的是冢虎司馬懿。 公元228年,諸葛亮恢復了吳蜀聯盟,開始部署北伐。可是第一次北伐就因為馬謖錯安營寨丟了街亭,最終不得不退回漢中。
  •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定下一個規矩,至今司馬家後人都不敢去掃墓
    公元249年,魏厲公曹芳與大將軍曹爽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替魏明帝掃墓。司馬懿趁此良機發動兵變,順利控制都城洛陽,接著司馬家族才得以上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變"。然而,這場事變之後,司馬懿給其家族定下一個規矩。
  • 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墓地不立碑後代不掃墓,現在看真是老奸巨猾
    公元251年,一代梟雄司馬懿去世。他咽氣前,留下了最後一個精明的算計。司馬懿告訴兒孫,他在首陽山已經為自己選了一個位置,死後就埋葬在那裡,不給用立碑,更不能建陵墓;死後,穿平時衣服下葬,妻妾死後,不準和他合葬,兒孫永遠都不許掃墓。
  • 司馬懿去世前到底說了什麼?為何子孫後代沒人給他掃墓
    眾所周知,司馬懿和曹爽都是曹魏的權臣,在年僅7歲的曹芳登基之後,這兩位託孤大臣都各自盤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曹爽身為曹氏宗親,和皇帝的聯繫比司馬懿更加緊密,但這個人德行有虧,任人唯親,把朝政大權把握在自己手裡,衣食住行也讓下人給他按照皇帝的標準執行,司馬懿在此時被曹爽排擠,手中的權力一點一點被架空
  • 20多歲立遺囑?有老人立了多份!關於遺囑的這些事
    『權利』,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人,你們不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臥床老人!」溫州市華東公證處房產部負責人說,但縱向比較來看,年輕人的面孔多了起來,他遇過最年輕的僅29歲,三四十歲的更是不在少數。比起人們「老人才立遺囑」印象不同的是,許多人抱著平和的心態來進行公證,甚至有些出趟遠門坐飛機也要立一份。「以前是叫舅舅做見證,現在公證機關『老娘舅』的角色越來越重。」
  • 司馬懿死後不準後人掃墓!過去上千年,才明白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人終有一死,司馬懿在臨死之前立下了這樣一個奇怪的遺囑,他不允許後人去掃他的墓。那麼到底司馬懿立下這樣的遺囑是為什麼?關於司馬懿這個人,大家也有所了解,他雖然沒有能夠成為皇帝,但是在三國中也是掌過權的人。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凡是位高權重的人,他們死後都十分希望自己的後代來祭拜他們。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司馬懿立下如此一個奇怪的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