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尋找臺灣年味

2020-12-12 人民日報海外網

臺灣現在越來越多「圍爐」習俗,幾乎全被「吃火鍋」給取代,但「圍爐」就是吃火鍋嗎?(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月29日訊大年三十夜晚,祭祀完祖先以後,全家人圍爐相聚,共進晚餐、娛樂遊戲、閒談熬夜至天明,是臺灣過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的生活民俗。但隨著時代改變,通宵達旦、賭博娛樂,並於大年初一子時開始燃放鞭炮至天明,已經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片段。更有趣是,現在越來越多「圍爐」習俗,幾乎全被「吃火鍋」給取代,但「圍爐」就是吃火鍋嗎?顯然不是。臺灣《聯合報》刊發文章,一探「圍爐」「火鍋」和臺灣的年味。摘編如下:

當「圍爐」還不是吃火鍋的時候

在1694年《臺灣府志》中,記載除夕當天的情況:「是夕,祀先、禮神,爆竹之聲不絕,謂之辭歲。焚香張燈,老少圍爐,坐以待曙,謂之守歲。」由此可知,圍爐是清康熙年間早期臺灣地區人們就有的習慣,且當時在除夕夜傍晚,全家人祭祀禮神的辭歲儀式後,才坐著「圍爐」,等待天明,這樣的行為也稱作「守歲」。

但康熙年間的這則紀錄講得還不夠明顯,到底什麼是「圍爐」?這可從1769年《澎湖紀略》看出來:「各家不論貧富,俱宰雞煮肉,團年祀祖。祭畢,闔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圍飲,置火爐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顯然,所謂「圍爐」,其實是一家人同坐一席,圍住火爐,共同飲酒的習俗,與今日我們將吃火鍋當作圍爐迥然不同。

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民俗研究者鈴木清一郎則有更深入的記載。他說:辭年所用的供品,到了晚上只要稍微調理,就可作為全家人年夜飯的佳餚,到時在桌子底下放置火爐,全家團聚喝酒吃菜,稱為「圍爐」。顯然,所謂「圍爐年夜飯」,並非吃火鍋不可,而是全家人平安喜樂地享用祀神敬祖後的祭品,團圍火爐通宵達旦。事實上,在其他記載中,還有提到「跳火盆」儀式,即在圍爐飯後,全家人圍著火爐、輪流跳躍,因而有吉祥語如:「跳火盆,飼豬較大船」、「跳會過、富袂退」等,一方面具有全家娛樂效果,另方面則是充滿祈求新年吉利的象徵。

初一上午,挑選好時辰祭拜家神「開正」,隨後立即出門尋找廟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儀式,為的是要彰顯時間節點的神聖性。(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當「圍爐」就要吃火鍋之後

那麼,臺灣何時開始將吃火鍋當作是過年「圍爐」的重要民俗呢?事實上,鍋物煮食一直是傳統飲食的一環,冬令進補必然都有食用,只是與今日所見的火鍋形式不同。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記錄可知,當時臺灣社會的除夕夜仍以圍火盆為主要習俗,可見戰後發展肯定是重要關鍵。

戰後有大陸各省同胞進入臺灣,在相似習俗又略有不同的情況下,彼此相互影響,於是漸漸出現各種新飲食習慣。由於火鍋是將各類食材共煮一鍋,著重湯頭主角的變化,因此很能夠成為彼此模仿的飲食文化,傳統作法的各類火鍋,也曾在臺灣引起展店風潮,產生新的商業生活模式。

尤其1970年代冷凍食品發展以後,火鍋料開始被創造發明,並在1980年代擴展,結合各種火鍋店產銷,無論是傳統火鍋,或是1980年代末期剛引進臺灣的日式單人迷你火鍋,都在節省成本的考量下,運用了火鍋料的食材;到了1990年代初,火鍋料已經是市場主打重點,天氣寒冷時,就會推出各種促銷手法提醒民眾吃火鍋,過年處於歲末寒冬,當然也不例外。商業模式帶動的食用火鍋概念,於是漸漸地在常民文化裡面發酵,成為過年飲食的重點。

過年圍爐吃火鍋雖然是一種文化變遷,卻不失其民俗本真性,從家人團聚圍火爐轉型為吃火鍋,依然具有家人團聚的意義,但許多過年習俗卻是急速流失或轉型,經常使人覺得年味淡了,這其實才是對消逝中的過年習俗與文化記憶的感嘆與緬懷。

圍爐與過年的各種習俗,團結且凝聚家人,一連串祭祀也與社區生活有很深的互動關係,年味自己或許不會走淡,只有生活在這個時空裡的人疏離了。(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年味走淡,是因為你我疏離了

傳統社會的改變相當緩慢,但當代社會的變化腳步卻非常快速,形成強烈的衝擊對比。許多過年期間的生活娛樂或禁忌被生活習慣改變,熱鬧感受當然降低,比如過年前自己動手製作甜粿、發粿、菜頭粿,除夕徹夜未眠的賭博娛樂、燃放鞭炮,或是大年初一到農曆十五的信仰活動,用祭祀香灰預測吉兇,用長年菜佔卜,甚至一般禁忌如初一不動刀煮食等等,都有非常嚴重的轉型與流失。

除夕是年度最後一日,在過年習俗中,此時儀式最豐富多元,上午必須要先祭祀家裡的神明,還得至村莊公廟祭拜,結束後要祭祖、拜地基主、拜門口好兄弟,貼新門春以象徵春到、福到,插「飯春花」以象徵年年有餘,在神桌上「疊糕仔」以象徵步步高升,「疊柑仔」以祈求諸事吉利,以發粿、甜粿相疊象徵發財與甜甜好過年;晚上吃團圓飯領取「壓年錢」,全家人吃長年菜(芥菜或帶根菠菜)象徵長命百歲,用完餐後娛樂到天明,等待新的一年。初一上午,挑選好時辰祭拜家神「開正」,隨後立即出門尋找廟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隔日返回娘家祭拜祖先,初四接神祭祀,初九拜天公等等。整個過年習俗,早期一直到農曆十五日才停止。

過年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儀式,為的是要彰顯時間節點的神聖性。民俗生活中,時間與空間意涵往往超脫凡俗概念,過年是過渡於一個即將消失又立即重生的時間秩序之中。畢竟沒人可以預知明日世界,因此招請神聖與祖先與我們共度此刻,才能使個人生活充滿希望與意義。

傳統社會藉由儀式進出神聖世界,是常民百姓必然共有的生活法則,過年不僅能看見臺灣漢人社會面對生活空間的體認,也涉及大陸同胞在此落地生根以後,對此地產生了何種新的世界觀、價值觀。圍爐與過年的各種習俗,團結且凝聚家人,一連串祭祀也與社區生活有很深的互動關係,年味自己或許不會走淡,只有生活在這個時空裡的人疏離了。

相關焦點

  • 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
    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尋找臺灣年味大年三十夜晚,祭祀完祖先以後,全家人圍爐相聚,共進晚餐、娛樂遊戲、閒談熬夜至天明,是臺灣過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的生活民俗。
  • 今夕除夕 圍爐話新歲 天涯共此時 - 滇臺連線
    今夕除夕,是農曆年度的最後一天,華夏兒女自古有著除夕夜合家吃團圓飯的習俗。今年的年夜飯對參加「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的團員們來說,實在是很特別。   今年的活動在臺灣南部著名佛教勝地佛光山舉行,圍爐年夜飯開始之前,星雲法師親臨現場為參加圍爐的民眾祈福。
  •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宋人辛棄疾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說人生在世,不稱意之事太多了。我們不必太在意,獨自彷徨憂傷,應該走出去尋找快樂。當然是呼朋喚友,圍爐吃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很形象,因食材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熱滾滾的,咕嘟咕嘟響。 其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 除夕守歲:最濃的年味
    這一天,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共慶除夕。團圓守歲,也成了記憶中最濃的年味。古人說:「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所以在這一年最後的夜晚,要「守歲」——也就是不睡覺,眼巴巴守著它,來對上天恩賜的歲月時光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生命時間表示深切的留戀。   這一天,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共慶除夕。而團圓守歲,也成了記憶中最濃的年味。
  • 濃情香山灣,尋找閩南人的「年味」
    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濃鬱的「年味」。蒸碗糕,越發越好碗糕就是發糕,在閩南語裡,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用旺火蒸後的糕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
  • 年味近 除夕守歲詩話
    除夕之夜,是改年更歲之夜,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這一傳統民間節日就十分重視。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土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由此可見,守歲是我國人民春節時早就有的一種饒有興趣的習俗。
  • 百味消融小釜中——吃火鍋怎麼調蘸料才夠味?這4種調法畫龍點睛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轉眼間就到9月底了,「火鍋熱」的來襲讓一大波的饕餮吃貨開始滿世界尋找那些口碑好、聲譽好的火鍋店,來滿足一下那種爽辣勁道的味蕾刺激。但是,對於那些在吃火鍋上還僅是小白層級的吃貨來說,怎麼調火鍋蘸料就必須要提前早知道。
  • 兩岸民眾在高雄佛光山同圍爐迎新春
    在佛光山參加「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的百餘名雲南團員和臺灣民眾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共同迎接己亥豬年。「新年快樂!諸事吉祥!」是大家說得最多的吉祥話,承載了大家對新春的美好祝福和熱切期盼。  「圍爐」是臺灣地區的年夜飯傳統,菜品融入了滿滿的新春祝福,比如「長年菜」象徵著長命百歲,長長的菜葉吃的時候既不能切斷也不能咬碎,整片菜葉一口吞食,是除夕這天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挑戰;年糕因其諧音,有著「年年高升」的意思,也在圍爐菜品中佔據一席之地;菜頭閩南語音為「彩頭」,除夕吃菜頭,新的一年一定會有「好彩頭」……  「作為舞蹈演員,每一年的春節幾乎都是在各個不同的地區或國家工作
  • 臺灣過年沒春晚,看看人們如何過除夕?
    在除夕的前一天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要拜天公。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拜天公的儀式結束前要焚燒祭天的壽金(紙錢),焚燒壽金首先要燒長壽金再燒壽金,並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裡就念一遍平安進財,三杯酒與三杯茶倒完後就代表六合。
  • "寧與獨派聚餐 不和百姓對話" 蔡英文再邀"臺獨"大佬除夕圍爐
    繼去年之後,蔡英文今年除夕當晚將再度邀請「臺獨」大佬史明圍爐。去年時,臺媒就曾感嘆:「小英寧與『獨派』圍爐,不與全民對話」。(臺媒圖)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辦公室14日下午公布蔡英文農曆狗年除夕到大年初三的行程。
  • 臺灣春節習俗記趣 從尾牙到噴春年味十足(圖)
    臺灣春節習俗記趣 從尾牙到噴春年味十足(圖) 2008年01月23日 16: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臺灣過春節,與大陸各地差不多,可謂大同小異,保留著濃濃的傳統「年味」,同時又帶有臺灣本地的一些特色——   從農曆臘月十六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臺灣民間稱之為「年兜時節」。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打牙祭)。臘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所以稱為「尾牙」。
  • 臺灣春節習俗:從尾牙到噴春年味十足(圖)
    在臺灣過春節,與大陸各地差不多,可謂大同小異,保留著濃濃的傳統「年味」,同時又帶有臺灣本地的一些特色——從農曆臘月十六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臺灣民間稱之為「年兜時節」。尾牙每月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打牙祭)。臘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所以稱為「尾牙」。
  • 今日除夕,年味漸濃!你家今天「圍爐」吃什麼?
    今天是農曆臘月三十一個中國人特別重視的日子除夕除夕是歲序更替、辭舊迎新的日子這一天許多人已經回到家裡與父母親朋團聚也有人因為各種原因一時難以返鄉無論在哪都希望大家平平安安點擊觀看視頻▼除夕是團圓和美、迎祥納福的日子此時的神州大地濃鬱的年味兒早已瀰漫開來許多經典民俗傳承有序
  • 50年代臺灣同胞除夕採購年貨 準備年夜飯的熱鬧場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在除夕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更為重要的呢?在除夕的這天,臺灣的同胞會聚在一起圍爐吃年飯,祭祖,貼春聯。在1958年2月15日的臺灣「中央社」的報導中寫道:「春節,這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節日。因為在農作物秋收之後,這個時期正是農民休閒時間,浴室藉此機會闔家歡聚,探訪親友。
  • 兩岸新春話習俗之「圍爐」守歲
    除夕這一天,在大陸,一家老小會圍坐一起吃年夜飯,寓意合家團圓;在臺灣,則是全家人「圍爐」守歲,也是寓意團圓吉祥。大陸與臺灣一水相隔,血脈相連,很多風俗習慣都有相似之處。人在天涯,年俗依舊。(圖片來自網絡)  大陸也有「圍爐」的做法,就是圍著爐膛烤東西吃。大陸作家王安憶曾在《長恨歌·圍爐夜話》中,對「圍爐」生活有過詳細描述:「房間裡暖和起來,飄著飯菜的香。王琦瑤(《圍爐夜話》的主人公)又在爐膛裡埋了塊山芋,不一會兒,山芋也香了。下午來喝茶時,點心也不要了,圍著爐子烤那山芋吃,都成了孩子似的。」「他們都很會動腦筋,在這爐子上做出許多文章。
  • 臺北圓山飯店圍爐夜祥獅獻瑞迎新年
    臺北圓山飯店圍爐夜祥獅獻瑞迎新年2015-02-25 09:44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趙燕祥獅獻瑞 吉祥如意(你好臺灣網 謝彧 攝)精彩的舞獅踩樁表演(你好臺灣網 謝彧 攝)   你好臺灣網2月19日臺北報導(記者 謝彧 劉楊)「圍爐團圓辭舊歲,祥獅獻瑞迎新年。」
  • 《沐浴之王》曝全新海報 彭昱暢喬杉圍爐吃火鍋
    《沐浴之王》曝全新海報 彭昱暢喬杉圍爐吃火鍋 時間:2020.12.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人間至味:入冬「煮酒論英雄」,雪夜「圍爐話歸程」
    人間蒸騰出的百般滋味,熱鬧哄哄才是芸芸眾生的生活寫意,已經到了「吃火鍋」的冬季,隨著一場場初雪的翩臨,各地都紛紛曬出了「初雪照」,配上火鍋串串,熱氣騰騰地開始倒計時迎接2019年的到來了。君不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古人冒著風雪也甘願一起吃火鍋的熱情,到了現如今也是一點都未曾改變。多年的知己,只需在「雪夜圍爐」之間,提著多年釀就的好酒,一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說了蔣總統,再說說隨著老蔣來臺灣的普通國軍們如何過春節的。臺灣的除夕當天,祭祖必不可少。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守歲和大陸一樣。閩南家族還有圍爐傳統,餐桌下面的大火爐周邊,放著票子。
  • 我在臺灣過春節(下)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除夕夜,往往是春節最熱鬧的時候。從除夕上午開始,臺灣的重要公路開始出現塞車,部分車輛的車速大約保持在每小時20至40公裡,許多人趕在這一時段回家「圍爐」(團圓飯)。而在下午時,火車站同樣滿滿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