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他填上什麼顏色,他就是什麼人。
慢慢的,有些孩子成為了天使,也有些孩子變成了魔鬼。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安徽有個10歲的小女孩突然失蹤,報案後發現小女孩已被殺害,並且被拋屍在灌木叢中,兇手正是比她大兩歲的堂哥。
據悉,小女孩從小父母離異,她獨自跟著奶奶生活,村民對她的印象是,她是一個老實又可憐的孩子。
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堂哥要把自己的堂妹殺死並拋屍?原因暫時不得而知,但我能肯定的是,這個孩子已經不是孩子,他的內心住著一個惡魔。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長大後的極端行為,一定是早期教育出了問題。
她說,三歲的孩子因為看上了心儀的玩具,打滾撒潑不走,非要買下那個玩具。
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如果你很快就妥協,他就知道自己的無理取鬧奏效,接下來他要的東西越來越多,直到你無法滿足他,等他長到十幾歲,就要徹底叛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三歲的孩子,打滾撒潑也翻不了天,大不了給他搬個小時哭個夠,在給他講為什麼不買的原因。
為人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清楚,父母不是萬能的,在家裡我們可以讓著你,在外面沒有人慣著你。
父母也該認識到,你捨不得教的孩子,社會會替你教,所以不如在他小時候,我們一點一滴地把他教育好。
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不僅要教也是有方法的,我想提醒家長們要注意這五大誤區。
誤區一:「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會懂事」
教育孩子有個大忌,就是替孩子找藉口,孩子做錯事,家長一句孩子還小,就替他推卸掉責任。
他還小,幾乎成了一句萬能的藉口,等他長大了做錯事情,也會習慣性找藉口替自己開脫。
比如長大後,沒考上好的大學,怪父母沒有給他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創業失敗,怪別人如何影響你。婚姻不幸,也是對方一個人的錯。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很多這樣的人,沒有責任心、慣於找藉口、滿口謊言、不值得信賴。
孩子從三歲起,就要給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告訴孩子幫助弱者是對的,偷東西是錯的,誠實是對的,撒謊是錯的,要感恩,不能欺凌弱者等。
除此以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虎父無犬子,你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所以我們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成為優秀的家長,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
誤區二:「我愛我的孩子,所以對他百依百順」
家裡有長輩的,總喜歡追著孩子餵飯,求孩子聽話,孩子一哭鬧,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給他,有人管這個叫愛。
殊不知,過度溺愛等於傷害,愛孩子應該放在心裡,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乞丐」,等你替他穿衣吃飯,把他照顧得完全退化。
孩子提的要求,無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家長都一一執行。
等到他長到十八歲,他要太空船,你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會殺了你。
家長應該要對孩子有要求,三歲的時候,要求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五歲的時候,要求他早睡早起不挑食,看動畫片要適度,幫媽媽做事。
七歲的時候,讓他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主動照顧弟弟妹妹,關心家庭成員,分擔家務。
你對孩子有要求,就掌握了親子關係的主動權,給孩子製造一些障礙物,讓孩子在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經歷的磕磕碰碰的過程,叫做成長。
這種成長經歷對於孩子而言,是用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在以後的人生中,遭遇了挫折後,他會有抗壓能力,不會輕易崩潰。
愛孩子,千萬不要對他百依百順,給孩子吃點苦頭,不是心狠,而是你不希望他成為溫室裡的花朵。經歷過狂風暴雨的洗禮,孩子才能成長成參天大樹。
誤區三:「拒絕回答孩子是從哪兒來的,等孩子大了就知道」
性教育到底是從幾歲開始?一直是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覺得越早越好,也有人認為等孩子大了就知道。
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父母就該從各方面讓他知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不告訴孩子,孩子也會從網絡等途徑去了解。
當孩子第一次問,爸爸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你就要如實回答。
父母回答這個問題的態度很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你羞澀或是迴避,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如果父母的態度是坦蕩的,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與此同時,要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還有不傷害別人。
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男女有別,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樣的,父母應該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換衣服。
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生命是怎麼來的,觀察動物或植物的生長過程,教孩子思考生命的意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馬伊琍最近也發聲,她的觀點是,從父母嘴裡得到真實的答案,是最好的教育。
誤區四:「別人打你,你要狠狠打回去」
如果有一天,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他回來告狀,你是教他打回去還是忍住?我覺得這兩種都不是好辦法。
打回去,打不贏怎麼辦?打回去,有理變沒理,而且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得不償失。忍也不是好的辦法,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建議忍。
最好的方法是告訴老師,老師不管,可以告訴家長,家長反饋給老師,老師不管,還有校長。
家長不能鼓勵孩子打回去,養成以暴制暴的習慣,長大後才發現,暴力真的解決不了問題,不如有話好好說。
《少年的你》講的是一個反校園暴力的故事,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看似美好,後果卻讓人難以承擔。
陳念被校園暴力,小北替她出頭,雖然震懾到了他們,但也只是短暫的,陳念錯手把女同學推下去,已經改變了她和小北的命運。
影片也從側面告誡我們,遇到校園暴力,孩子要告訴家長,家長可以告訴學校,選擇報警,保護自己,不是用拳頭,應該是智慧。
每個孩子讀書的時候,或多或少會被人欺負,我小學的時候也遇到過,一個同學曾用很難聽的話侮辱我,我報告了老師以後,後來就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了。
當媽以後,我經常會和孩子聊天,是想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孩子不要怕,無論發生什麼事,媽媽永遠都在你背後默默守護你。
愛可以戰勝一切,與其教孩子赤手空拳打回去,不如教孩子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誤區五:「孩子你只要好好讀書,家務活都交給我!」
許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你負責好好讀書,家裡的事情都不用你管,其實是在培養一個生活上的巨嬰,和一個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小學校園,不會剝雞蛋的學生比比皆是,大學校園,帶媽媽去陪讀的學生也不少,可是等孩子畢業後,父母是不是也要一直陪伴在身邊呢?
還記得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吳謝宇嗎?他是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天之驕子,卻親手把自己的母親殺了,這個94年的年輕人,毀掉了母親的一切,親手斷送了自己的人生。
吳謝宇的母親對他學業上要求很嚴格,一味的追求分數,在生活上對他大包大攬。不知道什麼原因,吳謝宇把母親殺了,還包裹了十幾層塑料布,裡面夾雜著活性炭和殺蟲劑,看起來是蓄謀已久。
沒有人會相信看似完美的學霸,會做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也許身為家長的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觀,過於追求分數的高低,忽略了對孩子人格的教育,實際上也是給自己埋下隱患。
孩子是來報恩的還是報仇的,取決於父母給孩子灌輸什麼樣的思想,相當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替他包辦一切,盼他出人頭地,就要做好他將來不孝的準備。
你把選擇權交給他,讓他選擇自己的人生,可能會磕磕碰碰,但人生本就是起起伏伏,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背後總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要麼是親人,要麼是愛人。
十三歲堂哥殺害10歲堂妹,我很想知道他的殺人動機是什麼,也許在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太小看孩子的惡,把孩子當孩子,孩子就永遠是孩子。
這一刻,我終於理解了許多老師的無奈,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性格偏激人格扭曲,表面上看是個孩子,其實是個魔鬼。最後想呼籲一下大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