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美國戰地記者寫的納粹德國興亡史,何以暢銷60年?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點燃了美國50年來最為激烈的反種族歧視之火;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持續衰退,二戰後建立的國際政治秩序面臨重新洗牌。2020年雖然剛過去一半,卻註定是值得歷史學家書寫的一年。而今年也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紀念,此情此景下,重溫二戰史顯得很有必要。

日前,譯林出版社推出增訂版《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部史學經典記錄的是1933~1945年間,被稱為「第三帝國」的納粹德國迅速興起又急速覆亡的歷史,自1960年在美國首次出版以來,全球累計銷量已經超過千萬冊。

《第三帝國的興亡》為何能經久不衰,並在一個甲子後不斷再版?譯林出版社編輯王維說,首先是作者威廉·夏伊勒把這段歷史與他的職業和生活經歷緊密交融在了一起。

1925年,21歲的夏伊勒靠在一艘運牲畜的船上打工,從美國來到歐洲,成為一名記者,在歐洲一待就是15年。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後,夏伊勒把報導視角轉向納粹德國。1938年德國強並奧地利時,他是唯一在維也納的美國記者,為了發出這一重大新聞,他從維也納經柏林飛到倫敦,才發回報導。夏伊勒也出現在第三帝國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現場,比如《慕尼黑協定》籤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被吞併。戰前,在柏林,他還多次現場聽過希特勒的演講。

夏伊勒在納粹德國生活了6年,直到1940年獲悉蓋世太保在羅織針對他的間諜罪,才於當年底和家人一起離開柏林。旅居德國期間,他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這些日記後來成為寫作另一本書《柏林日記》的重要來源。1945年,夏伊勒重返柏林,報導了紐倫堡審判。

此外,夏伊勒還抓住一個罕見的歷史機遇。在《第三帝國的興亡》前言裡,他說:「如果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我的這種個人經歷還不會誘使我嘗試寫這本書。」

這件「絕無僅有的事」,是指大量納粹德國的珍貴檔案被發現。歷史上,掌權的政府往往只公布對其有利的資料,而第三帝國的外交部檔案、希特勒的會議記錄、電話記錄、德國海軍檔案等資料,在戰爭結束之際被美國軍隊繳獲,這一時期許多重大事件的原始面貌得以留存。除了這些素材,夏伊勒在寫作時還參考了德軍將領、戰犯的日記和回憶錄,以及紐倫堡審判席上的證詞。

「親眼見證第三帝國的個人經歷,加上豐富的歷史材料,促使夏伊勒終於動筆,從1955年到1960年,用了5年時間寫成這部1200多頁的大書。」王維說。

《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一經出版就造成強烈轟動,第一年就加印20次,售出200萬冊。同時,美國圖書界和史學界也給予高度認可,該書先後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圖書獎等重磅獎項。

很快,《第三帝國的興亡》也被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注意到,1999年去世的翻譯家董樂山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子凌婉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董樂山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在新華社擔任翻譯工作。他在新華社圖書館的英文書架上看到《第三帝國的興亡》後非常激動,一口氣花了兩個星期將其讀完,然後主動給世界知識出版社寫信,自薦要求將其翻譯成中文。

1965年 ,《第三帝國的興亡》中文版首次出版。但因為夏伊勒是「資產階級記者」,且書中對「美帝國主義的綏靖政策諱莫如深,未作揭露」,並對史達林本人「進行了惡毒的歪曲和誣衊」,很長一段時間都作為「內部讀物」發行,只供一定級別的幹部閱讀。不過,這些並不妨礙讀者的喜愛,「文革」期間該書一版再版。1979年,世界知識出版社恢復正常出版工作,《第三帝國的興亡》成為該社公開印行的第一本書。此後,又歷經多次再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就曾說,這本書「使我的人生轉折」。俞敏洪也說,他上大學後看的第一本書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

該書另一責編王蕾介紹,此次出版的增訂紀念版,不僅對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訂了譯文,還把全書三千多條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譯名法則進行修訂。此外,首次加入了200多張歷史照片,從視覺效果上重現第三帝國興亡的歷史場景。

「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在《第三帝國的興亡》開頭,夏伊勒引用了思想家桑塔亞那的名言。確實,當前受疫情和經濟因素等的影響,極端民粹思想、種族歧視現象都有大幅抬頭的趨勢。這些國際現象,與二戰前的歷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王蕾說,當下再讀此書,依然能從歷史中獲得不少反思和教訓。「根據夏伊勒的描述和總結,納粹德國的誕生有著歷史、思想、心理、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希特勒才能趁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德國政府動蕩之機,拉攏德國工商金融界巨頭,令納粹黨從寂寂無名的小黨一躍而為第一大黨,進而竊取德國的執政權。」

二戰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悲劇性事件之一,共造成全世界約6000萬人死亡,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全球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重讀這段歷史,肯定會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平,對極端勢力保持警惕。」

《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增訂版)》

[美]威廉·夏伊勒 著

譯林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相關焦點

  • ...胡發雲|威廉 · 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董樂山|希特勒
    ——桑塔亞那曾影響一代中國知識青年的一套歷史書文 | 葉克飛來源 | 歐洲價值(ID:ouzhoujiazhi)011925年,美國記者威廉 · 夏伊勒前往德國,開啟自己的納粹報導,1940年因與納粹交惡而被迫離開。1945年,第三帝國崩塌,各種秘密檔案文件、私人日記、會議記錄和審判供詞都公諸於世。
  • 譯林版《第三帝國的興亡》引關注,威廉·夏伊勒另外兩部代表作將出版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描寫了自1933年到1945年,被稱為「第三帝國」的納粹德國迅速興起又急速覆亡的歷史。作者威廉·夏伊勒以親身經歷與採訪手記,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繳獲的大量秘密文件與紐倫堡審判席上的供詞和證言等,全景式描繪了納粹德國的歷史。
  • 興亡同源——人力和物力資源,對納粹德國的興亡有何影響?
    後來,機緣讓希特勒成為了德國人,更使他從曾經落魄不堪的乞丐,一躍成為了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個人縱然有著出色的領導能力,但是他建立的納粹德國,也必須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作為支撐,才能生存和發展。那麼,人力、物力等資源,對納粹德國的興亡有哪些影響?一、納粹德國崛起的背景在古代,德國的區域還是被眾多分散的、落後野蠻的部族所佔據。
  • 《長夜:威廉·夏伊勒和〈第三帝國的興亡〉》出版
    本報記者康慨報導  一部回顧美國記者和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1904-1993)及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的新書,剛剛由麥克米倫公司在美國出版。    《第三帝國的興亡》於1960年10月17日問世,乃第一部嚴肅的納粹德國通史,出版商事先並不看好,首印只有一萬二千五百冊,未料立刻成為暢銷書,一年內再版20次,硬皮本和紙皮本各銷出了一百餘萬冊,《讀者文摘》雜誌的節本連載,又令它額外羅致了一千二百萬讀者。它獲得了1961年的國家圖書獎,美國廣播公司甚至在1968年將此書改編成了電視系列劇。
  • 一本書給你展現最完整的「第三帝國史」
    鄭寅達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陳暘博士作為鄭寅達教授的高足,是中國德國史研究領域惹人矚目的新銳。師生二人持續接力,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在納粹德國史領域精研思索,這才有了今天這本《第三帝國史》。
  • 中國學者筆下的「第三帝國史」
    《第三帝國史》的作者是鄭寅達和陳暘,這是中國長時間深耕納粹德國歷史研究的一對師生。鄭寅達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陳暘博士師從鄭寅達教授,是國內德國史研究領域的新銳學者。師生二人持續接力,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在納粹德國史領域精研覃思,這才有了今天這本《第三帝國史》。
  • 世界讀書日 | 戰地記者的文學視界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瓦西裡·格羅斯曼任《紅星報》戰地記者隨軍達4年之久,寫出了中篇小說《人民是不朽的》、長篇小說《為了正義的事業》等大量報導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線戰況的戰地名篇。格羅斯曼還是最早揭露納粹德國死亡集中營真相的人之一。
  • 關於「第三帝國」的圖書成為近期熱點,多重視角看納粹德國
    雖然其中以引進的著作為主,但是,我國德國史研究專家鄭寅達、陳暘合著的《第三帝國史》卻是為數不多的原創著作。鄭寅達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陳暘博士作為鄭寅達教授的高足,是中國德國史研究領域的新銳。師生二人持續接力,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在納粹德國史領域精研思索,鑄就了這部引人關注的著作。鄭寅達對第三帝國的了解,是從閱讀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譯林出版社新版)一書開始。該書作為第三帝國史的開山之作,其貢獻是不能抹殺的。
  • 播放納粹德國國歌 美國網協致歉
    《法制晚報》2月13日報導,美國網球協會在賽前奏響納粹時期的德國國歌,使聯合會杯鬧了一次尷尬的「烏龍」。 昨天,2017年聯合會杯世界組首輪較量展開,美國坐鎮夏威夷迎來德國挑戰,在比賽開始前的播放國歌階段,美國網球協會(USTA)將德國國歌誤放成已經被廢棄的納粹時期的德國國歌,當場引發德國球員的不滿與抗議。
  • 他是美國戰地記者,第一位採訪紅軍的西方記者,骨灰卻灑在中國
    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中國的反法西斯同盟美國,派遣了大量的愛好和平的優秀工作者來到了我們中國。他們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事業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便是一位來自於美國的戰地記者,他的名字叫做斯諾,全名是埃德加斯諾。
  • 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著力探討美英等西方國家與德國法西斯之間的關係,如美國壟斷資本與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準備、兩次大戰之間英美對德國的扶植和縱容、美國是慕尼黑會議的組織者等。一些研究成果還從歷史角度審視西德壟斷資本與法西斯的關係,指出復活了的西德壟斷資本是法西斯的溫床,揭露屬於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的「帝國主義侵略性和危險性」,鼓勵西德人民反對重新軍國主義化等。
  • 二戰時期 德國人民被納粹希特勒洗腦到什麼程度 兩個例子你就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一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
  • 納粹嗑藥史:私人醫生筆記揭秘,希特勒和士兵集體沉迷於毒品
    圖片 | 視覺中國在納粹德國,從希特勒到普通民眾,從軍隊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存在濫用毒品的情況。納粹的意識形態戰,實際上就是毒品戰。撰文 | 張暢  編輯 | 郝媛2004年的一天,德國小說家諾曼·奧勒(Norman Ohler)在柏林遇見了一位老友。
  •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何會主動對美國宣戰
    早在美國沒有參戰前,德國就一直在警告盟友義大利和日本不要招惹美國,德國本身也一直對美國保持著最大限度的克制。不過在1941年12月8日,納粹德國還是對美國進行宣戰,而且是主動宣戰,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擴大。德國一直非常忌憚美國,為何還要主動對美國宣戰?第一,珍珠港事變是德國對美國宣戰的直接原因。
  • 邢來順: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著力探討美英等西方國家與德國法西斯之間的關係,如美國壟斷資本與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準備、兩次大戰之間英美對德國的扶植和縱容、美國是慕尼黑會議的組織者等。一些研究成果還從歷史角度審視西德壟斷資本與法西斯的關係,指出復活了的西德壟斷資本是法西斯的溫床,揭露屬於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的「帝國主義侵略性和危險性」,鼓勵西德人民反對重新軍國主義化等。
  • 希特勒有個日本心腹 號稱「比納粹還要納粹」
    環球時報消息:   稀裡糊塗成盟軍「間諜」   希特勒曾經有個神秘的日本心腹,美國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將他描述為「比納粹還要納粹的人」,這個神秘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到了納粹德國政策的制定。
  • 集中營女看守60年後終被擒 納粹獵人維森塔爾
    誰將追捕漏網納粹進行到底?  40多年前,當埃爾弗裡德·莉娜·林克作為二戰後的首批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時,她肯定想不到,40多年後,已經84歲的她會被美國司法部門驅逐回德國。原因是,她不為外人所知的一面近日被揭穿了——二戰期間林克在一個納粹集中營做看守,有數萬人在這裡慘遭殺害。已到耄耋之年的林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最終沒有逃脫懲罰。
  • 戰地記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戰地記者是古希臘的史學家修昔底德,因為修氏撰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發生在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也有人覺得,中國最早的戰地記者是司馬遷,理由是他《史記》一書充滿了關於戰爭的記載。我個人認為,這兩個人均不算是戰地記者——在他們所處時代,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