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一個差點獲得諾貝獎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2020-12-11 百家號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1925-1970),原名平岡公威。是日本當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演員。著有《金閣寺》《鹿鳴館》《假面自白》《豐饒之海》等一系列作品。其作品被多次翻譯,堪稱日本當代之最。是日本當代與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齊名的日本小說家。他也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人選。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的骨子裡卻一直流淌著那種軍國主義「忠君愛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

少年時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能。他在12歲是就在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發表文學作品。並在之後也持續進行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在1940年時,三島就以「平岡青城」作為自己的筆名。三島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極強,能一天創作好幾首詩歌,並在15歲時就能發表自己的詩集。

在1941年,年僅16歲的三島就成為了《輔仁還會雜誌》的主編。並進行中篇小說的創作。並在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投稿,並最終使用「三島由紀夫」作為自己的筆名。可以說此時的三島由紀夫註定要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

三島由紀夫、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三島由紀夫在思想上有著那種自由開拓的特點。他一直認為作為作為一個日本人就應該日本的侵略戰爭獻身。他一直因為自己沒能在戰場上「為國獻身」而遺憾。在日本戰敗以後,他的思想一直消沉,而他的人生也陷入了低潮。為了擺脫他內心的苦痛,他決定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禁色》《秘樂》《日本制》等一系列小說的完成將這位青年一步步的臺上的文學的巔峰。其在1954年出版的《潮騷》更是拿下了新潮社文學賞的首屆的大獎。

由於對美的一種執著,三島也一直注重健身運動,他也因此把原本的瘦弱的身軀變得強健起來。以此來使自己免受自卑心理的困擾。

而最終使三島功成名就的則是《金閣寺》的出版。這部作品正式奠定了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這部小說也被翻譯成多種版本,成為了世界文壇的經典之作。

三島由紀夫(左三)

但是如此多的成就並沒有能拯救這個追尋特殊的「美」的小說家。那種幻滅和悲觀的情感一直存留在他的骨子裡面。他在1968年就組建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希望通過這個組織來保存所謂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兩年後,他就將自己的政變計劃實施。

三島由紀夫

天真的他自以為能夠鼓動自衛隊官兵發動一場政變。但是,顯然沒有人響應他這種完全不合實際和愚蠢的想法。最後,失魂落魄的三島由紀夫決定用剖腹這種武士自殺的方式的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據說,當時由於刀太鈍,他的朋友試了好幾次都沒有介錯成功。可以說,臨死之前的三島由紀夫也飽受著身體和精神上雙重的痛苦。

金閣寺

縱觀三島由紀夫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極高,是日本文壇乃至世界文壇不可多得的文學巨擘。但是,其那種狹隘悲觀的極端民族主義論調也註定使他不能成為德智雙全的文學巨匠。是註定要被歷史和人民批判的。這或許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或者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吧。

相關焦點

  • 日本三島由紀夫自殺假寶刀真相
    至今未解的三島由紀夫自殺假刀事件真相是什麼?在中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三島由紀夫自殺事件,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神秘的造假」插曲……據日本史料記載,三島由紀夫自殺始末是這樣的:三島由紀夫進入自衛隊與自衛隊總監會談時帶了一把戰刀、一把短刀和警棍,自衛隊總監覺察到一些異樣就問三島;「為什麼攜帶戰刀來這裡」?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細江英公×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三島先生亡故後,我追悔莫及,一直在想:啊啊,要是當初把毛衣送給他就好了……   ——森山大道   《薔薇刑》(Killed by Roses)是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Eikoh Hosoe,1933-)和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1970)合作完成的攝影集。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是什麼樣的人?易懂地解說年表和代表作品!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雖然沒讀過作品,但聽說過名字的人應該很多吧。在迄今為止的日本文學界中,被稱為擁有卓越日語能力的三島由紀夫。我想一邊介紹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簡單的年表和代表作品,一邊接近那個人物像。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他們爭吵、打架的原因,居然是一個認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更偉大,另一個認為三島由紀夫更偉大。爭吵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用拳腳來證明這個問題。幾年前,我在東京大學的演講中提到過這個事例。那時,幾乎所有日本的讀者都覺得此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文學熱情,就是上世紀八、九是年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和文學熱情。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在日本,三島的前輩,1968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曾給予他極高的讚譽,在1970 年答《紐約時報》記者問時,川端說道:「三島由紀夫擁有非同尋常的天賦,並不是在日本範圍內這麼說,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難找到這樣的天才。像他這樣的天才恐怕三百年都難遇一個。」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在日本,三島的前輩,1968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曾給予他極高的讚譽,在1970 年答《紐約時報》記者問時,川端說道:「三島由紀夫擁有非同尋常的天賦,並不是在日本範圍內這麼說,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難找到這樣的天才。像他這樣的天才恐怕三百年都難遇一個。」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和正田美智子「相親」
    大家都知道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作家,寫過《金閣寺》、《假面的告白》、《鹿鳴館》等作品,在日本文壇有很高的影響力。也知道正田美智子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后,她與明仁天皇的愛情故事也是廣為流傳。但是,在與明仁結婚前,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曾和正田美智子「相親」,並求婚,但是由於三島高傲的態度遭到了正田家的拒絕……三島由紀夫曾言:「生平兩大憾事,一是未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二是未能和本命之人結婚」……三島的妻子瑤子聽到這話得多傷心……
  • 日本學者披露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是同性戀者
    中新網香港10月26日消息:專門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學者田中美代子在即將出版的《決定版三島由紀夫全集第1卷》一書中引用三島在一封寫給精神醫生的書信中,承認描寫同性戀主角自覺過程的《假面的告白》一書其實源自於自己的體驗。  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於30年前自殺身亡,生前他並未正式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7. 我不能原諒自己對自己產生的許多誤解。一切必須從明察開始。
  • 從三島由紀夫到石原慎太郎
    我注意到他,是因為他是日本二十世紀的先鋒作家。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讀了他的小說《太陽的季節》,很驚奇日本有這樣的作家,與川端康成這些代表日本文化傳統的作家完全不同,就找了他的其他作品和資料,才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多才多藝。後來看到他參政了,當了東京都知事,幹得挺得意,不斷連任。看到他那些激烈的反華、辱華言論,對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和厭惡。一個作家,一個熱愛藝術的人,怎麼可以這樣愚昧、狂妄?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與武山中尉相比,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戕就顯得匆忙和侷促了。這裡面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武山中尉的切腹自戕是來自於三島由紀夫的敘述,而三島由紀夫自己的自戕只能依靠別人的敘述了。在《憂國》裡,三島由紀夫對武山自戕的描敘充滿刊熱情和歡樂,在這狂歡似的描敘裡,三島由紀夫迷失了自己,到最後已經不再是三島由紀夫在敘述《憂國》,而是《憂國》在敘述三島由紀夫了。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在我的少年時代,我搜羅了一切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譯本和傳記閱讀,而近幾年,我看了若松孝二許多部非情色的「政治電影」,當得知去年意外身亡的若松孝二的遺作是關於三島由紀夫之死,我毫不意外,並充滿期待。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自幼便在文學上顯露出了極高的天賦。1941年,16歲的三島由紀夫就當上了《輔仁會雜誌》的主編。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1949年,三島由紀夫憑藉自傳體小說《假面自白》確定其在日本文壇地位,這本小說讓他在二十多歲時就蜚聲文壇。小說講述了一個脆弱敏感的男孩被自己祖母監禁的故事。她病了,男孩被安排去照顧她。多年來,他沒法像其他男孩一樣出去玩耍,而是被關在她那黑黢黢的臥室裡。 5.
  • 林少華: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文/林少華三島是我較為熟悉的日本作家。十幾年前譯過他的代表作《金閣寺》和《潮騷》,也譯了他的絕筆之作《天人五衰》。而破解了這個謎,就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三島這個人,破解了三島山重水複的文學世界,破解了日本、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一個側面。理所當然,傳記一開篇就詳細描述了三島的自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起了個大早。剃鬚時,動作緩慢而謹慎。這將是他死亡時的臉龐,絕對不能有一點醜陋的瑕疵。他沐浴了全身,系上一條雪白簇新的日本傳統兜檔布,系好腰帶,直接穿上盾會制服。」這是臨出門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