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間這「一水」今在何處?

2020-11-23 金山網

記者 戴蓉

「京口瓜洲一水間」,在宋代王安石筆下,京口和瓜洲隔江相望。今天的京口和瓜洲之間仍舊有渡船過江。但是瓜洲卻不是當年的王安石筆下的瓜洲,清光緒年間,瓜洲古城陸續坍江,據資料顯示,現在的瓜洲是當年的四里舖(四里舖,據瓜洲志載,因距離瓜洲城北四裡而得名)的位置。

那麼古瓜洲城究竟在哪個位置?並且因為這個位置帶來的一系列疑問引發了鎮江文史愛好者的熱議,京口與古瓜洲之間相隔的「一水」到底有多遠?今在何處?

瓜洲曾屬於鎮江管轄

瓜洲最初為長江中流沙衝積而成的水下暗沙,隨江潮漲落時隱時現,因形狀如瓜而得名。晉朝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由於泥沙淤積,唐代中期瓜洲已經與北岸陸地相連。

公元737年,朝廷調派一位叫齊浣的官員,前往潤州擔任刺史。潤州,是唐代鎮江的稱謂;江北的瓜洲一帶,也屬於潤州管轄。齊浣上任伊始,便乘舟往來於大江兩岸親自勘查,當他乘船北上抵達瓜洲時,發現江中的瓜洲已與陸地相連,阻斷了連接運河的航路。齊浣趕忙組織人力治理,挖鑿出長十多公裡的伊婁渠,引水入流,連接大江南北,瓜洲渡由此形成。

2009年,鎮江玉山大碼頭的考古中,一塊明代石碑破土而出,上面刻有「瓜洲碼頭新建石堤記」,碑文記述了一位鎮江官員維修瓜洲碼頭的事跡。可惜石碑只剩一塊邊角了,碑文也不完整,只能看出維修瓜洲碼頭的是張姓鎮江官員。

清康熙末年,長江江流北移,出現南岸淤塞、北岸坍塌的現象,南岸的鎮江出現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衝點,江岸不斷坍塌,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瓜洲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繁華的街道和景致也一併付諸江流。

京口瓜洲「一水」相隔

網友「冰冰亮」說:「家父說小時候聽老人講,金山寺的和尚要吃豆腐了,就衝瓜洲喊上一嗓子,買-豆-腐-哦,片刻工夫,瓜洲豆腐坊的小船就到了山腳下,送來了豆腐!

京口和瓜洲之間的「一水」似乎並不遠。

「那時,瓜洲鎮距離金山很近,站在城樓上可以和金山上的人喊話。」這是當年的一名老艄公記憶中的瓜洲古城。

唐代的張祜在《題金陵渡》中,夜宿「金陵津渡小山樓」,透過漆黑的江面,能夠看到遠處「兩三星火是瓜洲」。肉眼可及的範圍應該不會太遠,何況張祜住宿的金陵渡和瓜洲之間還隔著一個金山。

瓜洲古城有十景:石橋踏月、天池夜雨、江樓閱武、漕艦乘風、東城柳岸、桃塢早鶯、蘆汀新雁、雪江釣艇、金山塔燈、銀嶺晴嵐。其中金山塔燈、銀嶺晴嵐兩景就是從瓜洲望鎮江的精緻。世居瓜洲的清康熙間詩人魏嘉琬人曾作詩:金山塔燈——雲水光搖寶柱行,三山宿鳥望猶涼。豈有一鈴迎月語,突然千琖隔江明。銀嶺晴嵐——日望銀山十二回,時分晚景過江來。開門飽放浮嵐入,滴翠濛濛上淺苔。很明顯從瓜洲古城就能夠隔江看到鎮江的景色。

據《嘉慶瓜洲志》中記載:「若對渡金山,計程止二三裡。」

從城垛子

到江海之門

用文字表述的距離總是不夠準確。

鎮江賽珍珠研究會顧問金存啟先生在網上購買了一張焦山附近的松廖山照片,看到江對岸的隱約可見的城垛子,金先生就疑心,那裡是瓜洲?但是瓜洲不應該靠著金山嗎,怎麼靠近焦山呢?儘管找到了《開沙志》上的地圖,看起來瓜洲與焦山很近,但是古代測繪並不精確,金存啟心中存疑。

很快那個城垛子被基本推定為連成洲,那麼瓜洲古城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金存啟先生找到了《嘉慶瓜洲續志》,於樹滋老人民國16年即公元1927年編輯。遺憾的是,當時距瓜洲古城完全坍塌已過去32年,由於古代地圖的測繪尚沒有使用經緯度進行精確繪製,要零誤差地確定瓜洲古城的位置,也不可能。

偶然間,金先生發現了一份出版於1855年的西方報紙,上面專門介紹了金山,「金山,或金島,是一個美麗的景點,與中國瓜洲相鄰」。看到了一張1843年由英國權威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到長江口的地圖。這張164年前出版的地圖,已採用較現代的測繪技術,但是太簡單,只標註了金山、瓜洲、鎮江、揚州的字樣。但很明顯可以看出瓜洲確是在金山的對面。

網友「論壇生日」也在網上貼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他在一本金山志書中看到了四張相關的西津渡、金山渡、瓜洲渡的照片,勉強拼接在一起,可以想像一下古人筆下的三渡口船來船往的熱鬧場景。

有意思的是,金先生在一本1885年西方出版的德文書中,看到了一張鎮江地圖。這份地圖明確標註了金山和瓜洲的位置,瓜洲在金山的北偏西方向。「這份地圖使用了經緯度,如果這個經緯度可靠的話,基本上可以在圖上測量出金山、瓜洲大概的經緯度。」金先生真的這樣做了,他按照1885年地圖上的經緯度進行大概的測算,以西門橋為參照點,對照目前的谷歌地圖西門橋經緯度,除去相應誤差,粗略計算出瓜洲南門的經緯度,以此測算出瓜洲古城南門距金山的直線距離大約1100米左右。再用這個距離對照現在的地圖,金先生驚奇地發現,古瓜洲城已經從長江的北岸挪到了長江南岸,就在「江海之門」西南方向。

當然,這只能是提供一種思路。

金先生以為,1927年,也就是瓜洲坍江的32年後,於樹滋老人的編輯出版《嘉慶瓜洲續志》時就已經困難重重,更何況現在。但是金先生並沒有放棄,他還在不斷尋找新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也希望有關專家、學者或者文化愛好者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相關焦點

  • 「學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而且在敘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一起去看看吧!一起學詩賞析: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
  • 揚州沿運河騎行鎮江之四:渡長江,感受「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雄闊
    寫在前面的話——「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的這句詩廣為流傳。詩中的京口,便是現在的鎮江市京口區;瓜洲則為揚州市瓜洲鎮。由於京口瓜洲隔長江相望;揚州、鎮江又是自古以來的繁華之地,尤其是瓜洲位於京杭大運河長江入口處,更有「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必停泊於是,其為南北之利」(——《清乾隆·江都縣誌》)之謂,其時水面交通之繁華,可以想像。
  • 京口瓜洲一水間,曾釘螺肆虐,民營老總苦戰7年,今又綠了兩岸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地處揚州南郊、與鎮江一江之隔的古鎮瓜洲,自古以來被太多優美詩詞描述。很多人並不知道,揚州市邗江區瓜洲灘釘螺疫區難題,曾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威脅。如今,這一難題終於得到解決。記者19日採訪獲悉,揚州知名企業家、三星電梯公司董事長施鳳鳴,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歷時數年時間,投入2億多元,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一水間」的「間」字怎麼讀?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歷來被作為鍊字的典型,討論多集中在「綠」字用得如何妙這一問題上。偶然在某教師群裡圍觀,有人認為「一水間」的「間」應該讀作去聲,還有很多人附和。其實只要略通詩律,就可以確認這個「間」字讀作平聲。
  • 鎮江西津渡,遙看瓜洲一水間
    那一年,他乘船路過這裡,歸心似箭,留下一首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他就是王安石,雖然回不去那個年代,卻可以在現代感受一下當年的氣息,既然來到鎮江,西津渡不可不去,而這裡,就是詩中提到的「京口」,長江對岸的瓜州古渡(屬揚州),卻已荒廢已久,再無人煙。這是西津渡古街附近的西津音樂廳,歐式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乍一看還以為是古建築。
  • 每日一詩|《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 京口瓜洲一水間,西津古渡望千年
    歷史上鎮江曾多次大規模接納中原移民,如兩晉時的「永嘉南渡」,北方社會動蕩不安,迫使士族和百姓大量南遷,「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門閥士族帶領家眷、民戶流徙到江南,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兩宋之交也出現了全國性的移民大潮,「高宗南渡,民之從者如市」?「淮人多避地京口」,移民們從江北瓜州上船逃至江南從西津渡登岸,鎮江再次成為移民集中的城市,「南徐州」之稱也是明證。
  • 《泊船瓜洲》
    》宋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這裡的「一水」指長江。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綠:吹綠,拂綠。
  • 「間」,量詞還是動詞——《泊船瓜洲》解讀釋疑
    大家談論這首詩時,很欣賞、很敬佩的是王安石的練字,「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到」「過」「入」「滿」,改來改去,最後定位「綠」,[1]成文壇佳話。可是,有一個問題卻爭論不休。在本詩解讀中,「京口瓜洲一水間」句中,「間」作量詞,還是作動詞,該讀jiān,還是讀jiàn?先從詩歌本身討論。瓜州,長江北岸渡口,與京口(鎮江)相對。從詩歌本身,可以清楚看到以下信息。
  • 5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春風綠南岸,鐘山無歸舟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五年級 上冊)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間到底讀注釋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京口:今江蘇鎮江。一水:一條河,這裡指長江。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數重:幾層。還:回歸。譯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 阿皮讀古詩千字文: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猜謎語:紅嘴綠鸚哥,吃了營養多(打一蔬菜) 謎底在本文中。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注釋: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綠:吹綠。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 王安石《泊船瓜洲》賞析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2.京口:古城名,位於長江的南岸,與瓜洲相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3.瓜洲:古鎮名,在揚州南郊,與京口相對。4.一水:這裡的「一水」指長江。5.間:有人讀「jiàn」,理解為「間隔」的意思;其實還是讀「jiān」好。詳見賞析部分。6.鐘山:指南京的紫金山。7.綠:用作動詞,吹綠。三、賞析這首詩。
  • 語文小學六年級下(部編版)第六單元古詩詞誦讀6《泊船瓜洲》知識...
    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三、注釋1.泊船:停船。泊,停泊。2.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長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對。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縣南,與京口相對4.一水:這裡的「一水」指長江。
  • 張祐兩三星火之瓜洲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陸遊《書憤》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大家熟誦的名句。《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寫揚州鹽商孫富聽到杜十娘的歌聲,也在船泊瓜洲時。在唐詩中,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渡》,尤為後人欣賞。詩雖非為瓜洲而作,瓜洲的夜色卻因此詩而令人憧憬: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譯文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京口瓜洲一水間」,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於景祐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鐘山。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筆下的瓜洲渡,如今在哪?
    詩中提到了瓜洲渡和大散關,這兩處都是古代的軍事要地。今天,咱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瓜洲渡。一、何處是瓜州?瓜洲渡位於長江北岸,南距揚州15公裡,與鎮江市隔江相望,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實七省咽喉,全揚保障也。
  • 《泊船瓜洲》: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屬於王安石的晚期作品,但具體寫在什麼時候,大致有三種意見:一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今南京市)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時所作;二是熙寧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三是熙寧八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②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市南,和京口相對。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江蘇省鎮江市。  ④鐘山:現在南京紫金山。  ⑤數重:幾層。  ⑥綠:本是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  ⑦何時:什麼時候。
  • 京口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京口是現在什麼地方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膾炙人口,其中「京口瓜洲一水間」的「京口」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呢?京口是現在的江蘇鎮江市的京口區,也是鎮江主城區的核心部分。京口最出名的時期在東晉,它具有「內鎮優重」的地位,是都城建康賴以補給和拱衛的戰略要地。京口漢稱京口裡,至東吳孫權築鐵甕城,置京口鎮。晉時置晉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潤州,宋升潤州為鎮江府,並一直沿用至今。1983年,鎮江市設立城區和郊區,同年12月,城區更名京口區,後又經過2次區劃調整,形成當前的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