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莫衷一是的吳添丁閣,歷史上究竟是做什麼用場的?

2020-12-13 看圖悅讀

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歷史,的確很難。時間長了,很多事就比較難講了。

這事兒有點搞了,胡攪蠻纏的,剪不斷,理還亂。我說的是吳添丁閣,廈門鼓浪嶼安海路6號的這棟舊樓。門口的標牌注釋既有始建於1908年的「蒙學堂」舊址,也有標識始建於1890年門牌。兩個淵源。各執一詞的自圓其說,僅只一段百來年的往事已經紛紜雜說。

好在房子還是這一棟,建築面貌很清晰:應該算是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所謂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是指建築正面一、二層均有橫向連續七個圓拱券的連拱券廊,方柱支撐;一樓拱廊正中外牆上有灰塑「吳添丁閣」四字。紅磚牆體,白灰牆面,兩坡屋頂,裝飾古樸素雅,個性鮮明)。

平面為矩形,坐西北朝東南,面寬22.7米,進深16.2米。布局為前面庭院,較小,在院牆的裝飾中採用了傳統園林的花漏窗及傳統吉祥圖案裝飾;樓上樓下都是正中大廳,兩側兩廂房的五間窄長房間。

「吳添丁閣」就是一搞。說是這棟建築建於1908年,最初為殷承宗祖父的私宅(殷承宗曾經在以前很多年裡估計是中國最有名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十年」期間因成功改編、演奏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聲譽)。1911年,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買下這棟宅園,並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造了「吳添丁閣」匾額。

吳添丁就有點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含糊其辭了,門前門口完全可以招搖過市大張旗鼓表明某人某宅,大可不必不倫不類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憑欄處加造字跡不大的「吳添丁閣」四字,所以我隱隱覺得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吳添丁,顯然人名,吳添丁閣,顯然其屋,而其餘不知其祥這樣的含糊其辭。

但是如果把「吳」作「吳下阿蒙」解,「添丁」無非就是孩子的意思,接下來,迎刃而解:既然沒有別的標識聲明此處為蒙學堂,那吳添丁閣其實就是蒙學堂。一個機構或者單位是應該有個不同於門牌的識別,可以顯而易見,而不是什麼一個不知其祥甚至莫須有的華僑吳添丁。某家某戶何必另類各別,大宅大戶多了去了,顯赫身份只需看房屋建築。

「蒙學」意為啟蒙之學。蒙學堂是一所教育學前兒童(4——8歲)的幼教機構,其前身是英國長老會傳教士韋玉振的妻子於1898年在鄰街鼓新路創辦的家庭幼稚園。1908年至1911年間,幼稚園搬到這兒,改名為「蒙學堂」,這是20世紀初鼓浪嶼學前教育設施的代表,是當時鼓浪嶼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之一,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就曾在此接受啟蒙教育。後來蒙學堂遷往現永春路「懷仁女學」舊址,更名為「懷德幼稚園」,也就是現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幼兒園的前身。

再一搞是建築年代,令人恍惚的就是門牌標識清清楚楚標明此為始建於1890的清代建築。又有一言之鑿鑿的說法這兒是鼓浪嶼英華書院舊址。1898年前後,來自英國倫敦的山雅谷牧師受教會之託負責創辦一所英式中學,他不知多少次徘徊於這幢因為門前有棵荔枝樹在老鼓浪嶼人口中的「荔枝宅」前。雖然教會的經費並不十分充足,但困難主要來自於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

自1840年外國勢力進入廈門有了近60年的開發經營,土地幾經流轉,要在19世紀末的鼓浪嶼找到一塊適合辦校的地方並不是很容易。晨風夕陽,烈日炎炎,山雅谷沒少在這座小島上轉悠,直到在安海路6號的吳添丁閣前駐足下來。說不清楚也不知道山雅谷與屋主之間到底是如何談成的交易,英華書院就此開始了。

言簡意賅的一語雙關:英格蘭與中華合辦之學院,因此又稱「中西學堂」,意在培育社會之精英精華。英華書院只收男生,以「誠智」為校訓,很是具有英式教育範兒。課本從英國購買,教師大都為英國人,上課一律用英語,模仿英國高初級學制(高等學堂及初級學院),類似於現在的大學預科制。

兩年後的1900年,起初諸事並不完備。從一間教室開始一所學校,在當時鼓浪嶼是常見的事兒。兩年後,1900年,一個來自新加坡的正宗閩南人鄭柏年在30而立之年,被英國倫敦教會選派,隨金禧甫牧師到達鼓浪嶼,接手英華書院,開創他一生的事業——協助英國人創辦英華學院。這座以後以人才輩出精彩紛呈的學校,成為百年名校廈門二中的靈魂和核心。

名為舍監實為主理的鄭柏年與鼓浪嶼人打交道自然比洋人容易得多,大到徵地建屋與人交涉,小到桌椅板凳,筆墨紙硯,諸如此類林林總總拉拉雜雜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幾年之內,大禮堂、宿舍樓、浴室、膳廳、小運動場等一個個都建了起來。英華書院由荔枝宅一樓之微迅速擴大成一座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近代化書院。

1924年,學生已增到數百人,成為福建著名中學校,揚名東南亞。1926年,鄭柏年再赴南洋為英華募捐籌款,回來增建了一幢兩層樓房,附設英華高級小學班。1928年,英華書院更名為「英華中學」。同年,鄭柏年出任首任華人校長。

但是,除了這棟舊樓,據說1913年英華已然形成蔚為壯觀的「同」字殼樓群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倒是旁邊緊鄰的筆山路7號鄭柏年的別墅,和同在安海路上標明英華書院教職員工宿舍的另外幾棟老宅,以及就在樓後的廈門二中,隱隱約約依依稀稀仿仿佛佛訴說著這曾經的風雨變幻。

廈門二中是由英華中學(1898年創辦)、毓德女中(1870年創辦)、懷仁女中(1877年創辦)、廈大校友中學(1949年創辦)等鼓浪嶼島上諸中學幾經組合而成。1952年8月私立廈門英華中學併入,原英華中學所在地成為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永久校址,現在是廈門二中的初中部校區。2018年,鼓浪嶼英華書院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5月,源於1555年的漳州片仔癀第一座異地博物館在此正式開館迎客。據說明朝末年有宮廷御醫不滿朝廷暴政,攜片仔癀秘方出逃流落至漳州,隱居在璞山巖寺削髮為僧,依據宮廷秘方,用上等麝香、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材煉製成藥錠,專治熱毒腫痛,內服外敷均可。

當時附近百姓患疾者甚眾,寺僧廣為施治,無不藥到病除。因為切片分服,每次一片即可退,因此民間俗稱「片仔癀」,被譽為「佛門聖藥」。「仔」是閩南方言中語氣詞,「癀」即熱毒腫痛。2011年,片仔癀傳統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鼓浪嶼安海路6號的吳添丁閣,這棟太過撲朔迷離的蒙學堂舊址或許也叫英華書院舊址,修繕後作片仔博物館,作為公共歷史文化資源向公眾免費開放,應該也是物盡其用物有所值,多多少少成就了些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讓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遊客也見證了一些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相關焦點

  • 鼓浪嶼「吳添丁閣」,撲朔迷離的百年往事
    「吳添丁閣」四字。1911年,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買下這棟宅園,並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造了「吳添丁閣」匾額。吳添丁就有點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含糊其辭了,門前門口完全可以招搖過市大張旗鼓表明某人某宅,大可不必不倫不類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憑欄處加造字跡不大的「吳添丁閣」四字,所以我隱隱覺得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吳添丁,顯然人名,吳添丁閣,顯然其屋,而其餘不知其祥這樣的含糊其辭。
  • 廈門外國語學校又保送117人,其實還是鼓浪嶼的底子
    所以說到底,廈門外國語學校,歸根結底還是鼓浪嶼的底子。當年廈門二中何以有資格辦英語實驗班呢?這又得從廈門二中的淵源說起。解放前夕的1949年7月,從鼓浪嶼走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嘉錫先生在鼓浪嶼創辦私立廈大校友中學,1951年私立廈大校友中學改為公立,並更名為廈門第二中學。
  • 鼓浪嶼上野導遊篡改歷史 稱"鄭和是鄭成功他爹"
    每日漫步鼓浪嶼,總能「領略」到某些商家、野導對島上歷史文化強大的扯淡功力,這讓許多鼓浪嶼居民不禁感嘆:曾經的寧靜被龐大的客流攻佔了,曾經的「萬國建築博物館」被各種違章搭建攻佔了,現在就連歷史文化,也要被攻佔了嗎?
  • 聽講| 麥家:文學究竟有什麼用場
    作為他最有出息的兒子,我能做的就是到場陪護,守在她的病榻前,這也許是她打敗病魔的最好的一副藥。我也儘量這麼做了,但確實做不到天天陪護。所謂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在場時其實經常也無事可做,可以說的話並不多。 往往是頭一天,她會對我說很多話,鄰居長,鄰居短,誰的媳婦生了,哪個老人死了。諸如此類,也就是這些,說了這些就不知說什麼了。
  • 25國橄欖球愛好者鼓浪嶼上激情「碰撞」
    廈門網訊(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路然 見習記者 趙張昀 通訊員 楊坤傑)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橄欖球愛好者在綠茵場上激情對決,中外高手同場競技,再現百年前歷史國際社區番仔球埔的景象。  據了解,橄欖球俱樂部友誼賽在鼓浪嶼已有10年歷史,既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業餘橄欖球賽事,也是鼓浪嶼一項傳統賽事,展現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中西文化交融的風採。
  • 什麼是添丁,又如何增口?古代的「添丁進口」的含義
    導語:說起來添丁進口是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是指家中增加人口,血脈有了繼承。當然後來也引申出在商業上的含義,表示進了新貨,新商品,或者說是引進了新的科技。而生男子叫添丁。生女子則是進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分呢,這跟古代徭役賦稅體系脫不開關係。
  • 鼓浪嶼「煙販」竟是文章高手,廈大博導吳教授寫詩點讚
    林禧祝先生的先祖父是鼓浪嶼名醫「阿彩仙」(林文彩),父親是黃奕住創辦的"廈門電話公司「副總經理,廈門電話事業先驅者之一林漢南。文章發出後,讀者反響熱烈。此文引起了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吳在慶教授的關注,原來,他是林禧祝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廈門二中的高中同學。當年,林禧祝先生在同學中頗有文名,吳教授深為豔慕。因志趣相投,兩人遂成摯友。
  • 鼓浪嶼在哪裡
    很多朋友經常在新聞媒體中看到鼓浪嶼的宣傳,就想知道鼓浪嶼具體位置究竟在什麼地方,鼓浪嶼有什麼風光特點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詳細的內容吧。簡要回答鼓浪嶼位於廈門島的西南方向,和廈門島隔江相望,和廈門島的距離只有幾百米,鼓浪嶼的歷史悠久。
  • 一天一個成語:莫衷一是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來啊,造作啊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莫衷一是【成語出處】清·吳趼(jiǎn)人《痛史》第三回:「諸將或言固守待援,或言決一死戰,或言到臨安求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譯文: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各位將領有的說嚴守城池、等待援兵,有的人說和敵人決一死戰,有的人說到臨安求救兵。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 莫衷一是與無所適從(圖)
    該辭海寫道:  清·黃協壎(xn)《鋤經書舍零墨·三·落英》:「《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說者聚訟,莫衷一是。」  這段話是說,黃協壎認為,屈原的《離騷》寫到的「落英」一詞,究竟應該當什麼講,學者的看法不一致。事實上也是,有人說落英就是落花,有人則說落英是初開的花。誰也說不服誰。
  • 240名歷史人物講述鼓浪嶼故事 還原琴島歷史
    《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還原琴島各個歷史階段因為鼓浪嶼申遺成功,出版於2016年的《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再次廣受關注。該書選擇鼓浪嶼從古到今240多位歷史人物,以學術研究和藝術方式兼容的創意,力圖完成一部鼓浪嶼歷史名人的人物誌長卷。昨日,記者專訪了其作者市政協常委、文史學宣委副主任周旻,聽他講述《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背後的故事。
  • 鼓浪嶼上的懷念
    鼓浪嶼上的懷念作者:楊克純廈門鼓浪嶼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他用閩南普通話問道「這五個小銅像意味著什麼?」沒等大家回答他繼續問道「中國有一個著名的產科大夫林巧稚,你們知道她出生在哪裡嗎?」我這個教書匠出身的人知道林巧稚是我國著名的產科醫生,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至於是哪裡人卻未去深究,一下子也有點發懵。
  • 學習成語:莫衷一是
    眾口一詞、一語中的 出處 清·吳趼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譯文: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各位將領有的說嚴守城池、等待援兵,有的人說和敵人決一死戰,有的人說到臨安求救兵。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 「讀懂思明」之鼓浪嶼:一位臺灣收藏家和他的「百年鼓浪嶼」
    不知道是哪位人士、什麼時候給廈門下的上述定義,卻知道2017年對於這個「大廈之門」,絕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  直至近日進入廈門,行走在這片多彩的土地上,更知道:作為中心城區的思明,竟是一個難以忽略的所在。  據有關史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臺基地,設思明州。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
  • 夏威夷吉他極具海島風格 雷厝樂隊撥動「最鼓浪嶼」琴弦
    ­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文/記者林曉雲 圖/雷永平提供)班卓琴、夏威夷吉他、曼陀鈴、尤克裡裡、非洲手鼓、沙錘……窩在擁有近120年歷史的鼓浪嶼民宅雷家老厝一角,見證著雷家後人雷永平和妻子葉恩慈的音樂時光。
  • 白鷺志願者變身講解員 介紹鼓浪嶼的人文歷史
    為遊客介紹鼓浪嶼的人文歷史晨報訊(記者 雷妤)夏日酷暑難耐,卻抵擋不住志願者的熱情。前日上午,廈門白鷺志願聯盟———聯通志願者如期來到鼓浪嶼,完成他們與市民之間的約定。「你知道這棟樓的歷史嗎?」在龍頭路102號,也就是鼓浪嶼郵電支局所在地方,廈門白鷺志願聯盟的志願者忙碌不已,他們有的手舉文明指引牌,有的忙活著招攬遊客,有的負責講解。沒錯,這個約定是今年初定下的———廈門白鷺志願聯盟轉型升級,從最初的「對不文明說不」,到「發現文明之美」。幾個月來,志願者們探尋鼓浪嶼上不為人知的故事,帶領遊客和市民挖掘鼓浪嶼的人文之美。
  • 鼓浪嶼,心情鋪滿明信片
    鼓浪嶼,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美名又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嶼上龍頭山、升旗山和雞母山並列,岡巒起伏,碧波、白雲、綠樹交相輝映,處處給人以整潔幽靜的感覺。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因而留下了當代左河水《鼓浪嶼上望金門》的詩句:「曾登巖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和平統一的心願。 歷史溯源 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 鼓浪嶼修繕歷史建築 傾聽百年建築訴說前世今生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西方人就有了到中國來做生意的想法。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的時期,銀行、洋行、電報局紛紛開在這裡,包括英國人創辦的滙豐銀行、華僑辦的中南銀行以及丹麥的大北電報公司。這些機構曾將鼓浪嶼打造成耀眼的經濟區域。  曾經的這些商業實體已不復存在,但在鼓浪嶼整治提升過程中,對這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物進行修繕,能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腳步,憶起琴島往昔的輝煌。
  • 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百年時光見證歷史榮辱
    鼓浪嶼的巨變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就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19世紀初,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投資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比如著名的八卦樓、菽莊花園都已經有百年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