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歷史,的確很難。時間長了,很多事就比較難講了。
這事兒有點搞了,胡攪蠻纏的,剪不斷,理還亂。我說的是吳添丁閣,廈門鼓浪嶼安海路6號的這棟舊樓。門口的標牌注釋既有始建於1908年的「蒙學堂」舊址,也有標識始建於1890年門牌。兩個淵源。各執一詞的自圓其說,僅只一段百來年的往事已經紛紜雜說。
好在房子還是這一棟,建築面貌很清晰:應該算是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所謂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是指建築正面一、二層均有橫向連續七個圓拱券的連拱券廊,方柱支撐;一樓拱廊正中外牆上有灰塑「吳添丁閣」四字。紅磚牆體,白灰牆面,兩坡屋頂,裝飾古樸素雅,個性鮮明)。
平面為矩形,坐西北朝東南,面寬22.7米,進深16.2米。布局為前面庭院,較小,在院牆的裝飾中採用了傳統園林的花漏窗及傳統吉祥圖案裝飾;樓上樓下都是正中大廳,兩側兩廂房的五間窄長房間。
「吳添丁閣」就是一搞。說是這棟建築建於1908年,最初為殷承宗祖父的私宅(殷承宗曾經在以前很多年裡估計是中國最有名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十年」期間因成功改編、演奏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聲譽)。1911年,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買下這棟宅園,並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造了「吳添丁閣」匾額。
吳添丁就有點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含糊其辭了,門前門口完全可以招搖過市大張旗鼓表明某人某宅,大可不必不倫不類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憑欄處加造字跡不大的「吳添丁閣」四字,所以我隱隱覺得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吳添丁,顯然人名,吳添丁閣,顯然其屋,而其餘不知其祥這樣的含糊其辭。
但是如果把「吳」作「吳下阿蒙」解,「添丁」無非就是孩子的意思,接下來,迎刃而解:既然沒有別的標識聲明此處為蒙學堂,那吳添丁閣其實就是蒙學堂。一個機構或者單位是應該有個不同於門牌的識別,可以顯而易見,而不是什麼一個不知其祥甚至莫須有的華僑吳添丁。某家某戶何必另類各別,大宅大戶多了去了,顯赫身份只需看房屋建築。
「蒙學」意為啟蒙之學。蒙學堂是一所教育學前兒童(4——8歲)的幼教機構,其前身是英國長老會傳教士韋玉振的妻子於1898年在鄰街鼓新路創辦的家庭幼稚園。1908年至1911年間,幼稚園搬到這兒,改名為「蒙學堂」,這是20世紀初鼓浪嶼學前教育設施的代表,是當時鼓浪嶼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之一,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就曾在此接受啟蒙教育。後來蒙學堂遷往現永春路「懷仁女學」舊址,更名為「懷德幼稚園」,也就是現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幼兒園的前身。
再一搞是建築年代,令人恍惚的就是門牌標識清清楚楚標明此為始建於1890的清代建築。又有一言之鑿鑿的說法這兒是鼓浪嶼英華書院舊址。1898年前後,來自英國倫敦的山雅谷牧師受教會之託負責創辦一所英式中學,他不知多少次徘徊於這幢因為門前有棵荔枝樹在老鼓浪嶼人口中的「荔枝宅」前。雖然教會的經費並不十分充足,但困難主要來自於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
自1840年外國勢力進入廈門有了近60年的開發經營,土地幾經流轉,要在19世紀末的鼓浪嶼找到一塊適合辦校的地方並不是很容易。晨風夕陽,烈日炎炎,山雅谷沒少在這座小島上轉悠,直到在安海路6號的吳添丁閣前駐足下來。說不清楚也不知道山雅谷與屋主之間到底是如何談成的交易,英華書院就此開始了。
言簡意賅的一語雙關:英格蘭與中華合辦之學院,因此又稱「中西學堂」,意在培育社會之精英精華。英華書院只收男生,以「誠智」為校訓,很是具有英式教育範兒。課本從英國購買,教師大都為英國人,上課一律用英語,模仿英國高初級學制(高等學堂及初級學院),類似於現在的大學預科制。
兩年後的1900年,起初諸事並不完備。從一間教室開始一所學校,在當時鼓浪嶼是常見的事兒。兩年後,1900年,一個來自新加坡的正宗閩南人鄭柏年在30而立之年,被英國倫敦教會選派,隨金禧甫牧師到達鼓浪嶼,接手英華書院,開創他一生的事業——協助英國人創辦英華學院。這座以後以人才輩出精彩紛呈的學校,成為百年名校廈門二中的靈魂和核心。
名為舍監實為主理的鄭柏年與鼓浪嶼人打交道自然比洋人容易得多,大到徵地建屋與人交涉,小到桌椅板凳,筆墨紙硯,諸如此類林林總總拉拉雜雜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幾年之內,大禮堂、宿舍樓、浴室、膳廳、小運動場等一個個都建了起來。英華書院由荔枝宅一樓之微迅速擴大成一座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近代化書院。
1924年,學生已增到數百人,成為福建著名中學校,揚名東南亞。1926年,鄭柏年再赴南洋為英華募捐籌款,回來增建了一幢兩層樓房,附設英華高級小學班。1928年,英華書院更名為「英華中學」。同年,鄭柏年出任首任華人校長。
但是,除了這棟舊樓,據說1913年英華已然形成蔚為壯觀的「同」字殼樓群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倒是旁邊緊鄰的筆山路7號鄭柏年的別墅,和同在安海路上標明英華書院教職員工宿舍的另外幾棟老宅,以及就在樓後的廈門二中,隱隱約約依依稀稀仿仿佛佛訴說著這曾經的風雨變幻。
廈門二中是由英華中學(1898年創辦)、毓德女中(1870年創辦)、懷仁女中(1877年創辦)、廈大校友中學(1949年創辦)等鼓浪嶼島上諸中學幾經組合而成。1952年8月私立廈門英華中學併入,原英華中學所在地成為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永久校址,現在是廈門二中的初中部校區。2018年,鼓浪嶼英華書院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5月,源於1555年的漳州片仔癀第一座異地博物館在此正式開館迎客。據說明朝末年有宮廷御醫不滿朝廷暴政,攜片仔癀秘方出逃流落至漳州,隱居在璞山巖寺削髮為僧,依據宮廷秘方,用上等麝香、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材煉製成藥錠,專治熱毒腫痛,內服外敷均可。
當時附近百姓患疾者甚眾,寺僧廣為施治,無不藥到病除。因為切片分服,每次一片即可退,因此民間俗稱「片仔癀」,被譽為「佛門聖藥」。「仔」是閩南方言中語氣詞,「癀」即熱毒腫痛。2011年,片仔癀傳統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鼓浪嶼安海路6號的吳添丁閣,這棟太過撲朔迷離的蒙學堂舊址或許也叫英華書院舊址,修繕後作片仔博物館,作為公共歷史文化資源向公眾免費開放,應該也是物盡其用物有所值,多多少少成就了些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讓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遊客也見證了一些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