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尋根 給自己找個位置(組圖)

2020-11-28 搜狐網
孔子世家譜作為世界第一家譜,其文化內涵的意義更大

2004年,在安徽省懷寧縣發現的《孔子世家譜》

南鄭縣白玉鄉龍洞溝村民向忠祿保存的向氏續修族譜

  本報記者 潘京 文\圖

  隨著歲月的推移,精神深處的孤獨時常令人「四顧茫然」———向上,「文革」毀掉家譜,沒有過去;向下,家如浮萍,去向何方?

  悄然升溫的家譜熱是近年來尋根熱的後續,然而,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則更多附著了文化的內涵。在它古老的背後,強大的人文教化等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儘管每天很忙,要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累得要死」,但趙勇每天晚上回家,還是要抽時間在網上幹一件「不打糧食」的活兒———續寫家譜。

「掙錢是重要的,但做這件事對我的家族來說可能更有意義。」趙勇說。

  5年前趙勇從寶雞來到西安,後來貸款買了房。他幹的是推銷員,雖然收入還差強人意但很辛苦,妻子在醫院工作,「日子還算過得去吧」。說起續家譜,主要是兒子的幾個問題把他問住了。小傢伙今年5歲,有一天問:「我爺爺叫什麼?」趙勇說了叫趙某某,下一句又是:「那爺爺的爺爺叫什麼?」別說他還真不知道,打電話問老爸,誰知老爸也說不知道。這可麻煩了,其他東西可以翻書去查,實在查不著瞎編糊弄過去就行,但這先祖的名諱到哪去查,而且也不能瞎編呀!

  在向老人徵詢的過程中,他覺得如果再不把自己了解到的這些東西記錄下來,理清楚,兒子將來還會跟自己一樣茫然。不斷走訪親戚、查對資料,3個月後終於在網上給母親一家建立了五代以內的家譜。「一共一百多人,最高只能到曾祖父一代就再也上不去了」。

  趙勇覺得自己身邊似乎好多人都在尋親建譜,可實際上,這股潮流早已在更大範圍裡蔚為壯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網絡上各類姓氏宗親網已達上千家,其中光綜合性姓氏網站有數十家。在網上隨便「百度」一下,關於家譜的網頁就有100多萬篇。  

我們的「過去」在哪兒

  時光回溯到10年前。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到上海圖書館視察,無意中拿起一本《榮氏族譜》翻看。當翻到寫有「第31世毅仁」的那一頁時,榮毅仁緊閉雙眼,淚水無聲滑落……

  通過家譜,菲律賓原總統阿基諾夫人確認了祖籍在福建鴻漸村;香港船王包玉剛查到自己是包公後裔;江蘇句容的許某在上海圖書館找到族譜後,將消息傳回家鄉,竟使全族如過節一般歡騰。

  現在定居西安的潘泊雲先生的家譜是在「破四舊」時被奶奶從北京的夾壁中取出而被紅衛兵燒毀的。雖然小時候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感情最深,但這件事卻讓他在心底無法原諒奶奶。和家譜燒掉的還有高祖、曾祖及幾個祖輩的照片。沒被毀掉的鵝毛扇、象牙梳、銅鎮紙,都成為他模糊的童年記憶。

  第一次對於家譜的好奇來自高中時的一次體檢。體檢表發下來,見上面有「籍貫」一欄,就填上了出生地北京。結果回去父親就火了:咱們的祖籍是鹽山!鹽山是河北的一個縣,以前既沒有聽說過,也沒去過。為什麼要填鹽山?這一次,他對家族的過去產生了極強的好奇心。但沒有了家譜,一切都是那麼茫然。

  從爺爺的遺信和奶奶去世前的回憶中,他努力收集著一切關於家族的點點滴滴。經過日積月累的搜集,祖上前輩的姓名、經歷、歸宿才慢慢清晰了,他才知道高祖潘江是進士,做過廣西知府,資助過世交宋湘之子宋哲元讀書,後代中從政從醫,其中一子精書法,還先後隨趙秉均(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吳佩孚參與過北洋政事。

  而爺爺的人生歷程更讓他感慨不已。十六歲時,爺爺便參加了五四運動(是當時北京最年輕的學聯常委)。本來他要與楊聯富(受陸定一直接領導)南下廣東,可最終在家庭羈絆下,未能成行。後因所謂「歷史問題」和反右中說真話,含冤入獄。此後一直到平反,28年的農場勞作讓他備嘗人生艱辛……

  尋根過程中,潘泊雲默默回味著前人的掙扎、奮起、磨礪與責任,巨大的感召力,如同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斷地充實著他。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與家族記憶密切相關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在我國,家譜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時修譜盛行。

  編修家譜,對一個家族而言,是件大事。通常由族中最有權威的人來主持編撰。家譜的內容包括追本溯源,按時間的順序記錄家族的繁衍、家族的遷徙,反映人口繁衍,在彰揚祖先的同時,對國家有貢獻、做出建樹的家族傑出人物,更是多著筆墨。至於名人的家訓、族訓更是載於譜中,需要子孫們代代牢記的。如諸葛氏家譜中收錄的諸葛亮的《誡子書》,至今還是諸葛後人記頌的勵志文章。

  「小時候聽村裡說我們的祖先是明代的柳貫,上中學老師講《送東陽馬生序》一課,才得知大儒宋濂的老師就是柳貫,心裡很是驕傲。」37歲的柳哲說。柳哲如今冠有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副秘書長、中國家譜文化論壇總策劃等很多名銜,10年前還是個北大的「遊學先生」。

  柳哲原名柳尊喜,是按排行起的,後因覺得柳貫的貫字很好,就自己改了個哲字。他說,自己就是受前輩名人的感召,才放棄了在家鄉金華做教師的機會,隻身來到北京求學。

  「小時候,父親教育很嚴,教育內容就是柳公權留下的《柳氏家訓》。」柳哲回憶當年來北大,實際上就是深受祖輩柳貫、柳公權刻苦好學精神的感召,十多年裡,住地下室,睡地鋪,什麼苦都吃了。

  2005年7月16日,在北大走讀的柳哲通過博客網站發出了題為《中國家譜文化復興宣言》的公開信。信中,他倡議海內外的炎黃子孫能「同續譜系、合修家譜,振興家譜文化」。

  隨著一紙振興家譜文化的宣言發出,他轉瞬間成為了為民間家譜文化鼓與呼的代言人。同時他開始下苦功研究柳氏家譜,自費來到陝西、江蘇等地尋找柳宗元等柳氏名人的墓地,並先後考證柳下惠為黃帝42世孫,柳永為柳下惠38世孫……甚至證實了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是柳永後人。

  隨著一部長達44萬字的《柳氏名人》的出版,國內及海外上百萬柳氏族人開始知道了研究柳氏家譜的柳哲。

  「家譜能起到幫助一個家族慎終追遠而又不偏離主線的作用。尤其家譜中的家訓、家規,有很多都與當今的榮辱觀相符,而一個家族中優秀人才的輩出,更是能起到強大的感召、教化後代的功能———試想,當自己的祖輩自強不息,一心為公的時候,怎麼可能去做那些作奸犯科的事,即便做了有違道德的事,內心又怎麼平靜?」

  柳哲認為,解放後人們對家譜持簡單擯棄的態度,實際上喪失了它作為人生教科書的教化功能。每一個人的出生和成長都與家族的記憶緊密聯繫。當血脈的傳承遭遇時空、事件的阻隔而斷裂時,是家譜承載了「繼往事,知來者」的重任。  

家譜會影響到我們「行走」的方向

  相比於柳哲孜孜不倦,南京的王耿先生主要是將家譜研究向一門學科的角度去推動。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作曲系的王耿,從30歲起就開始研究家譜,千方百計利用一切機會打聽有關王氏家譜的消息。當聽到某地有比較完整的家譜後,他就立刻找上門去請求閱覽、抄錄。20多年來,為了尋找家譜,王耿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時為了看一部家譜,甚至會耐著性子與人磨上十天半個月,直到親眼看到為止。

  多年過去,曾經寫歌劇的王耿如今已成為中國收藏家譜最多的個人。而他利用收集到的五百多套王氏家譜,還編撰出了比世界第一家譜———孔氏家譜還要長的王氏通譜(218冊)。

  「遺憾的是至今家譜並沒有形成學問,譜牒學也只是一種民間的叫法,還並沒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成為一門學科。」王耿說,家譜不僅僅是血脈的傳承,它是一種文化,是家族史。如果家譜是按血統傳承的,那麼中國就沒有一部完整的家譜———連孔氏家譜也是斷代譜。正因為家譜的核心是文化傳承,家譜才具備了生命力,才有了文化的特徵和本質含義。

  「家譜的價值,實際上與宗教、哲學所思考的是一個主題:即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向哪裡去,沒了家譜,這個哪裡來的問題就是模糊的,必然會影響到我們『行走』的方向。」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共性。如生理、愛好、性格等。

  提起祖先帶給後人的榮辱,許多人都會記起這樣一則故事。乾隆年間大學士秦澗泉是秦檜的後代子孫,曾任翰林院修撰。秦澗泉後來回杭州探親,與老師袁枚同遊西湖,在嶽王墓前,面對先祖秦檜的跪像,袁枚要他撰對聯以明心志,他提筆寫道:「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王耿說,「家譜就是家族史,中國人包括帝王將相都願意和某個傑出人物拉上關係,都很難不在乎身後名,都怕被罵不肖子孫,這就是家譜和史書的約束教化作用。」歷史上的異族統治者,如元代清代,都要設法與黃帝拉上關係以取得統治合法性;即使是平常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肯定也有幾個與自己同一姓氏英雄人物的名字。  

給你一個位置,讓人知道你曾經來過

  作為著名譜牒學者,王耿非常認同這樣一種感受:隨著歲月的推移,精神深處的孤獨時常令人「四顧茫然」———向上,「文革」毀掉家譜,沒有的過去;向下,個人如浮萍,將來去哪裡?

  今年36歲的蔣先生在西安一家高校工作。他給記者講述了自己所知不多的家族史:父親小時候家貧早孤,爺爺奶奶和一個姑姑在解放前的一次大年饉加瘟疫中先後死去,全家只活下來父親一人。父親12歲從藍田跑到西安城謀生,給人看過孩子、做過飯,在開水鋪拉過風箱,更多的時候則是在東門外頭人市上賣短工,好不容易熬到解放,40多歲才結婚。

  由於父親不大識字,也不太愛說話,自己甚至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更不知道爺爺那一輩有兄弟幾個、在哪裡住、都幹過些什麼?父母去世後就更沒有人知道了。等自己有了孩子,他才意識到這是多麼大的遺憾。

  「根斷了,找不見了、接不上了,家譜是個啥?我覺得就是給每個人一個位置,在自己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給自己留下一個位置」,蔣先生說,「有了這個位置,不管過多少年,許多人還是會知道你、甚至記住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無聞,總有一群人承認你、認可你,你總還有所歸屬」。

  「司馬遷說:『古來富貴且名滅者不可勝計,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可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凡人,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除了你身邊最近的幾個人,沒有幾個人能記住你,幾十年後就更沒有人知道了,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幾乎就像沒有存在過,而家譜的價值就在於有人會記住你的名字,讓人知道你曾經來過。」

  「對於個人有限的生命來說,還有比有人能記住你的名字更令人安慰的嗎?」蔣先生總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趙淑珍分析說,家譜在我國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它不僅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民族的情愫,對於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行為模式一直都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我們無論怎樣向上推,每一個姓氏的祖先都是黃帝。倘若沒有司馬遷的記述,歷朝歷代盛大的黃陵祭祖,也就沒有了根據。而《史記》實際上就是王侯將相的家譜,它具備無法言說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中華家譜總目》將在數年後完成

  「文革」及世事變遷造成的家譜缺失,令每一個人在尋根的道路上歷盡滄桑。不過,民間家譜熱正在彌補這一不足。南方諸省,尤其是浙江、湖南等正迅速地展開修譜熱潮,僅浙江一省,就有近三分之二的村落在編修家譜。行走在商洛、安康一帶,幾乎很多村落都能看到來自安徽、湖北的修譜聯絡人,他們千裡奔波而不懈怠,完全是一股熱忱在激勵著他們。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陳建華告訴記者,家譜看似一個家族的歷史,實際涉及歷史、人口、經濟、人類、遺傳等多學科,它不僅是人們的情感精神寄託,更是研究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料。特別是家譜裡一些人物事跡方面的記述,還常常補充正史的不足。不過,在家譜熱中也存在負面因素。如個別地方片面強調親族關係,以親族聯絡為名拉幫結派,強爭地產、物產,借修譜收費甚至打架鬥毆。此類情況是需區別看待的。

  陳建華說,我國目前家譜約5萬多種。其中上海圖書館收藏最多,總計家譜近10萬冊,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一共328個姓氏。同時政府在收藏家譜善本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於一些普通家譜的收藏、保護力度。如福建泉州等地,為了凝聚海內外親情,由政府出資修撰家譜也正成為一種趨勢。上海圖書館正在編撰的《中華家譜總目》也將在數年後完成。屆時,只需在滑鼠上輕輕一點,可供查閱的家譜就會出現在屏幕上。

  清明前後,各地公祭中華文明的始祖、名人的活動此起彼伏。認祖歸宗如水之歸海,正漸趨成為一種潮流。當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炎黃子孫都懷抱著思鄉的願望來尋根時,家譜顯然承載了厚重的家國意味。  

新聞連結  孔氏家譜

  2007年,桌球名將孔令輝有了一件喜事,父親孔祥智和他都將被收入正在續編的《孔子世家譜》,分別是和孔祥熙同行輩的第75代和第76代。據介紹,確定是不是孔子後裔的一個很重要依據就是看有沒有家譜,能不能和總的孔子家譜對上。孔祥智說,自己曾有家譜,但在文革中被毀,後來因為在一位叔輩家譜中找到自己,他才和兒子得以登上孔氏家譜。作為中國最尊崇的家族,孔子世家譜在中國譜系中佔有特殊地位。孔家的行輩歷來由各代政府頒布,自明朝始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距離今人最近的是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分別是第72代至82代。

相關焦點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而家裡只有一副神軸,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祖父打聽到的三代祖宗姓名,找人寫上去的,如今已經被鼠蟲噬咬,破爛不堪。想修家譜,就要找老家譜。當得知老家譜已經燒毀無存,加上時間跨度大,資料難以搜集時,我臨時決定先做村史鎮志,對當地初步了解。當我把修鎮志村史的想法告訴別人的時候,大多數人認為以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更有不少人冷嘲熱諷,父親也勸我放棄。
  • 清明時節話家譜:尋根,有人用了60年[圖]
    據統計,上海圖書館共收藏有約22000種、110000餘冊中國家譜,佔全球家譜收藏的半壁江山。上海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家譜分為335個姓氏,地區涵蓋全國20餘個省市,以浙江、湖南、江蘇、安徽省為多。多為清代、民國期間木活字本和刊本,但也不乏珍稀版本,最早者為宋內府寫本《仙源類譜》(殘頁),為國家二級藏品。
  • 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
    原標題: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12-17 18:22 你見過自己家族的家譜嗎?你參與過家譜的編寫與整理嗎?你見過其他名門望族的家譜是怎樣的嗎?昨日,一場「追溯家族歷史」精品家譜展在淄博市圖書館舉行,這也是我市今年全民讀書月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
  • 通向尋根之旅的指路燈——簡評《家譜與尋根——以柳姓為例》
    《家譜與尋根》於此時出版,一為現實條件催發,一為文化勃興促就。有志者事竟成。《家譜與尋根》作者柳育龍是年輕的85後,一路走來,已有多部巨著已經或正在出版。《家譜與尋根》是作者累年月積、孜孜以求之成果,是作者嘔心瀝血、辛勤付出之結晶,字裡行間洋溢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真情真性汩汩流淌於筆端:「尋根苦,尋根苦。
  • 國圖開通"中華尋根網" 上網可查家譜尋根問祖
    今後,市民坐在家中便可以上網查閱自己的家譜了。為全球華人提供家譜數位化服務的「中華尋根網」(http://ouroots.nlc.gov.cn)於周末正式開通。這個網站是為了滿足海內外華人「盛世修譜」的需求,由澳門基金會出資,國家圖書館負責內容建設的。它除了滿足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需要,還將成為華人家譜教育和研究的平臺。
  • 上網可查家譜「尋根問祖」 最遠家譜追溯至先秦
    今後,市民坐在家中便可以上網查閱自己的家譜了。為全球華人提供家譜數位化服務的「中華尋根網」(http://ouroots.nlc.gov.cn)於周末正式開通。這個網站是為了滿足海內外華人「盛世修譜」的需求,由澳門基金會出資,國家圖書館負責內容建設的。
  • 饒州瓦屑壩移民家譜尋根(4)
    朱貴安先生編輯的《饒州瓦屑壩移民家譜尋根》書籍很珍貴,不可多得,專業性很強,內涵廣泛,應視為尋根問祖,探究歷史的珍寶。朱貴安先生是瓦屑壩文化研究的先驅、專家,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從湖廣地區各地收集到的家譜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百家百姓在同說個「根」,那就是「瓦屑壩」。瓦屑壩真是湖廣地區移民後裔的根嗎?譜中所言真那麼可信嗎?
  • 尋根問祖續編家譜的意義價值何在?
    隨著社會進步網絡飛速發展,尋根問祖之風越來越盛,尋根問祖續編家譜都已成必然。多少人有緣相聚在網上,相聚在多少代人久別的重逢之路。尋根問祖續家譜是黨氏家族,每個人應盡義務。 「水有源,樹有根,落葉要歸根。」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血脈親情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激發著海內外同胞尋根問祖的熱情。家譜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家譜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斷變化。家譜自誕生到興盛都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同一個尋根問祖問題,有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人卻也沒有一點思路。
  • 名門修譜:尋根問祖和家譜之間的千絲萬縷
    尋根聖地 中華民族都自稱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理念讓如今遍布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不敢忘記自己的始祖尋根問祖,作為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有些人背井離鄉多年,有些人從小生長在異鄉,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根在哪裡,因為以上的種種,從而也就有了那些尋根的人。
  • 尋根問祖,這「根」怎麼尋?這「祖」怎麼問?家譜能起多大作用?
    尋根問祖,「形而下」點說是找老家,「形而上」點說是尋祖先。大概這三個地點對初代移民來說印象深刻,他們經常對子孫提及,子孫最終忘記了生養祖先的具體村落,而以這三地作為故鄉。所以說,它們多是移民象徵性的故鄉。一般而言,在家譜上要辨別「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也很容易——地址敘述越具體,其「真實」性越強。舉個例子。
  • 尋根——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
    原標題:方便全球華人尋根問祖 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升級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升級更新的「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和「中國地方志資料庫」日前正式向公眾開放,可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一站式服務。
  • 寫家譜的人
    趙勇走訪親戚、查對資料,3個月後終於在網上給母親一家建立了五代以內的家譜。「一共一百多人,最高只能到曾祖父一代就再也上不去了」。   在百度貼吧上,他看到一萬多名註冊會員和自己忙碌於同樣的事,這讓他頗有認同感,「你越尋找下去,越有發現寶藏的大驚喜。當你發現原來自己和某某曾經來自同一個小山村時,那種為同宗驕傲的認同感,會讓你有特別大的滿足感。」
  • 上圖開放家譜平臺:不僅可以網上「尋根問祖」 還可以上傳自己家譜了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5月17日報導:家譜是上海圖書館的特色資源,上圖的中文家譜原件收藏量居世界公藏機構首位。近日,上圖家譜有了新動作,民眾可以在家自己上傳家譜(在線捐贈)了。  以往,市民想要捐贈家譜,要親自來到上圖窗口,或者通過郵政快遞寄送紙質。
  • 漢服、家譜、家風、家訓……重慶市「尋根鄉愁·記住祖先」活動在...
    漢服、家譜、家風、家訓,是中華兒女應該了解的。13日,「尋根鄉愁·記住祖先」2018年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片區展示活動在石鞋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旨在充分發揮鄉村學校少年宮陣地作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滋養未成年人成長力量。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他說,最初的目的只是修家譜,但這些年來,不斷地尋找,自己已停不下來。「每個線索,都包含著太多信息。」到如今,謝學成認為,他研究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家譜,而是一段能觸摸的歷史……  這些年裡,最艱難的時候是在2007年到2009年之間,不僅是因為身體累乏,而是因為尋根之旅已耗時六七年,但先祖究竟從何而來依然無解。這實在令人沮喪。
  • 科技公司開發電子家譜 用大數據幫用戶找失散親人
    昨日,重慶找你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周易介紹,該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網絡互聯技術,實現了親人尋根問祖和認譜歸宗。 家譜軟體 用戶已達到數十萬 周易告訴記者,上遊財經—重慶商報舉辦的評選活動匯聚了眾多創新創業者,其中不乏行業的領軍企業和團隊,對共同參與者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 「中華尋根網」正式開通 記錄家譜書目數據30000條
    中廣網北京3月5日消息(記者張庶卓)「中華尋根網」開通儀式今天(5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此舉標誌著「中華尋根網」項目正式向海內外華人提供服務。崔世安先生與周和平館長共同開通了「中華尋根網」網站。  「中華尋根網」是建立在廣泛合作基礎上的全球華人家譜數位化服務、教育和研究項目,是國家圖書館與澳門基金會開展的第一個文化合作項目。
  •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尋根時,這3個問題一定要注意
    關注我,做個懂譜的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前人不統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統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 [聊城]修家祠印家譜 尋根氣氛漸濃
    「一聽說要修家譜,村民們都很高興,沒等我們發出倡議,不少人便為此捐資。」於先生說,春節過後,家族還準備搞個儀式紀念此次家譜重修。  名詞解釋  家祠與家譜  尋根是中國人的一種情結,家譜和家祠,其實都是較好的尋根載體。
  • 要想尋根問祖,家譜的這2個內容一定要記載清楚!
    隨著時間的發展,家譜所記載的範圍越來越大,內容也越來越多,從上古時期的口頭和結繩家譜,到先秦時期的姓名家譜,經過魏晉南北朝、唐朝的發展, 宋朝時期,家譜由官修轉為私修,家家都能有家譜傳世。直至今天,家譜已經發展為一部記載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