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尋根時,這3個問題一定要注意

2020-08-28 中華家譜館

關注我,做個懂譜的人!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前人不統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統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究其原因,往遠了說,是因為王朝更替,戰亂不斷,天災人禍;往近了說就是時代變遷, 社會革新,城鎮化等因素,給家譜的保存和流傳早造成了較大障礙,也抬高了後人尋根的門檻。

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一份真情,有些人離鄉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長大,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尋根問祖的過程,也是尋夢之旅。它不僅僅是尋找族譜,尋找族群,尋找先祖,尋找親人,也是尋找家族之夢,民族之夢,更是一種家國情懷。



水有源,樹有根,血緣和宗族觀念,需要代代傳承,家族意識和孝悌觀念,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亙古不變的價值觀,心中有家才有國,小到家族,大到國家,正是宗族和血緣讓人們的認同感、榮譽感凝聚在一起,不斷的發展和壯大。也正是優良傳統,讓我們又一次得到培育和傳承,既讓在外的遊子落葉歸鄉,又讓傳統文化加以薰陶。


在尋根問祖時,一定要注意這三個問題。

01 聚居地

(1)一般來說,每個家族和家族的支脈都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聚居地,但不要以為在此聚居地都是這個支脈的人,也有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員太少,本地不同支派同姓集中居住壯大勢力的情況。

(2)家族大的姓氏中,同名者比較多,並且還有外族同姓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即使是同時期同名之人也不可能絕對是一個人。在我們尋根問祖時,判斷這個人標準有三:

①看年代是否相符;

②看生平事跡是否相符;

③看父輩和子輩、字輩、世系是否相符。


02 老譜

(1)老譜不全是準確無誤的。雖然說古時候的信息流失較少,而且當時修訂的族譜是比較準確可信的,但是修譜者水平參差不齊,並不是每個修譜者都有很高的水平,這樣就會出現以自己的主觀意志來編撰內容,誤導後人。

(2)名人寫序不一定是正確的。客序在古代時是會經常出現在家譜上的,但是名人一般只會詢問你的家族源流,然後撰寫,當然這也代表了一部分家族的主觀意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寫的就是正確的。


03 字輩

(1)同輩兄弟名字中的同一字不一定是字輩

現在很多家族在修譜的時候,都喜歡在世系中找相同的字,如果有的話就不分世系硬把他們歸為一輩。這種強行排字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是兄弟間幾個相同的, 而其他的堂兄弟沒有相同的,或者字輩不能連續幾代相同的, 這都不算是字輩。而且這樣的話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

(2)本支派的字輩不一定是全族人的字輩

每個大家族都會有分支,分支在尋根問祖的時候,如果是按照字輩的方法來尋根,只能尋到始遷祖以下的同宗,也就是譜書上面遷來之後繁衍的外遷支系。始遷祖以上的同宗很大概率不會使用相同的字輩,即使真的有幾個是相同的,也只能說是巧合。當然肯定也會有始遷祖帶來族譜,在修譜書之前就已經確認了之後的字輩。


尋根文化,讓一個家族賦有歷史的力量,讓孝悌美德擦亮了家族名片,它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文化需要我們多多培育,需要一代代相傳。


了解家譜歷史,學習家譜理論,總結修譜經驗;

指導家譜編修,交流修譜體會,普及家譜常識;

講好家譜故事,傳播家譜文化,盡在錦秋文譜。

相關焦點

  •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
    我要到哪裡去?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一)明辨世系,尊祖敬宗。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而成人懂事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二)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 前人不修譜 後人尋根苦 你家有家譜嗎?
    最近,由金華成蹊信息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公益宣傳片《家譜: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已經製作完成,近期即將和全國觀眾見面。這部時長20分鐘的家譜宣傳片,分為追溯、家譜、承載、價值與未來等五部分,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家譜文化,片中出現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像祭禮、修譜、宗祠祭祖等,也出現了金華多個場景,像婺城區圖書館、浙師大、婺州公園、重修金華叢書等。
  • 通向尋根之旅的指路燈——簡評《家譜與尋根——以柳姓為例》
    尋根苦,尋根苦。別人知祖,我不知。尋根苦,尋根苦。別人上墳,我何處?」透過枯燥的文字,張揚得是作者永不言棄的個性與奮發向上的使命擔當。這種緊迫的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出作者的生活創作熱情,克服經濟拮据,工作奔波之苦,窮於搜集資料,忙於探究考證,一如既往地堅持前行,出書之夢終於得圓。如果說數年前作者第一部作品《焦岱史話》還略顯稚嫩,那麼《家譜與尋根》則趨向成熟和從容不迫,所缺只是資料的進一步補充論證。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每每讀到一些抒發濃鬱鄉愁的詩詞作品,內心就五味雜陳,有著說不出的苦。「風雨漂泊異鄉路,浮萍悽清落葉飛。遊子尋根滿愁緒,一朝故土熱淚歸。」「遊子殤情慈母淚,夢裡鄉關望歸帆。此身何系根源竟,萬裡愁思盈客船。」是啊,我不禁隨口作了一首打油詩:「尋根苦,尋根苦。終日奔波,淚婆娑。尋根苦,尋根苦。別人知祖,我不知。尋根苦,尋根苦。
  • 尋根問祖 | 4大問題不要怕,「精準」原則要牢記
    現今參與修譜的人大都是家族的老一輩的人,因為很多年輕人連家譜的概念都不知道。所以上一次修譜的人,很多都已經去世了。這也為尋找知情人增大了很多的難度。還有一種就是知情人存在,但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很多族人都已經搬遷到別的地方,而且在以前通訊都是用書信往來,想找到知情人,只能一步步去探尋。
  • 名門修譜:尋根問祖和家譜之間的千絲萬縷
    尋根聖地 中華民族都自稱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理念讓如今遍布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不敢忘記自己的始祖尋根問祖,作為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有些人背井離鄉多年,有些人從小生長在異鄉,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根在哪裡,因為以上的種種,從而也就有了那些尋根的人。
  • 我們為什麼要修譜(一)
    來源:王大良編著的家譜文化知識與編修技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這是一家網絡家譜公司的宣傳語。長期以來,我國民間記錄家庭、家族事項的方法之一,便是編修家譜,家譜又稱宗譜、族譜、房譜、支譜、氏譜、家乘、家牒、家傳、譜牒、玉牒等,是以特殊形式記錄家族的來源、遷徙、繁衍、生息、榮衰、升沉等全過程的重要典籍。近幾十年,社會上出現了修譜熱潮。
  • 尋根問祖之時,應該從何處「下手」?
    這也是一大部分人尋根的外部原因。那麼,當我們想尋根問祖之時,我們應該如何「下手」呢?搜集好資料和相關線索祖居地和始遷祖的信息,如有文字記載或者是口傳信息,這是非常完整的和準確的條件,這些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很多始祖的始遷信息、甚至始遷祖的大名都失考了。
  • 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
    :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尋根我族宗祖程鍾靈之父以上源頭,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國程鍾靈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經單簿、老譜牒原根記載:五常(號:善,字慶元),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欽賜聖旨:俢立碑坊一座,御賜題書對聯:只手補完天北闕,冰心照破地中迷(註:本次修譜聰系記載「遠長迷」)。橫額:金石同心。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聖主崩頹,當朝亂政,幹戈不息,內朝閣麼降夷入番。程鍾靈年亊己高,告老還鄉,並為膝下八子(八房)著了尋根溯源詩:洪軍失位似卷沙,禾口原來宰相家。紅巾趕散過西涯,舉手河邊插柳丫。
  • 網上修譜,人們「尋根」之旅更便捷
    網上修譜,使一本本厚重的紙質家譜,變成了一個個可以隨時上網查閱的帳號。與傳統家譜相比,網絡家譜增加了圖片、語音、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記錄形式,使家譜信息更加豐富,查閱更方便。據了解,傳統修譜強調「木本水源」,從祖宗開始往下修。網上修譜則為向上溯,讓每個人的「尋根」之旅更加便捷。
  • 尋根溯源丨為什麼尋根很難?
    有人說:尋根是生死之外的第三種本能,但是談尋根易,尋根卻很難!原因有很多,小編將原因羅列於此,希望諸位尋根人少走誤區,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三、譜匠偽造家譜導致祖根地信息錯亂明清時期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就是「譜匠」,給各姓氏各家族有償修譜,為了是修譜簡單化,縮短周期,採用修譜範本批量複製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謝學成有個親弟弟不姓謝而姓梁,不僅他家如此,這一支謝氏家族都如此——如果一家生兩子,老大姓謝,老二必姓梁,如果單傳,就會一輩姓謝一輩姓梁。「老人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  謝學成後來在族譜裡找到了答案:這個傳統要追溯到元末明初,當時的謝姓先祖因入贅梁家,後裔就跟著姓了梁。到了清乾隆年間,梁姓先祖又還宗姓謝。因之前部分謝姓族人已遷徙到川渝,並不知情,就一直沿用梁姓。
  • 家譜尋根 給自己找個位置(組圖)
    悄然升溫的家譜熱是近年來尋根熱的後續,然而,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則更多附著了文化的內涵。在它古老的背後,強大的人文教化等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儘管每天很忙,要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累得要死」,但趙勇每天晚上回家,還是要抽時間在網上幹一件「不打糧食」的活兒———續寫家譜。「掙錢是重要的,但做這件事對我的家族來說可能更有意義。」趙勇說。
  • 「修譜說」老一輩編修族譜,真的只是用來尋根問祖嗎?
    有人企望從族譜中尋根問祖,有人藉助族譜教化後人,有人以族譜為媒介聯結血脈親情……發展到現在,族譜所承載的意義到底有哪些?人們為什麼堅持修譜呢?一、問祖尋根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我們問了幾千年,追尋了幾千年,但能回答我們的只有族譜,「譜諜身之本也。」有了譜,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祖輩是誰。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這都是族譜存在的意義。
  • 修譜為了追溯祖源
    來源:張氏正義宗親傳播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一)明辨世系,尊祖敬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而成人懂事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第二就是實地考察,雖然有口傳資料,或者搜集的資料,但要想得到證實,必須要族人親自到實地進行考察,詢問,查閱當地的地方志,找尋同族分支等等。往往是出現一點線索,族人就要去當地進行考證,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很折磨人。但錦秋一直覺得,尋根問祖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一直的往上追溯。
  • 袁義達:中國姓氏對傳統文化和血緣尋根的影響
    進入3-4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時期,在甲骨文、青銅器上已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記錄,這是真正記錄了當時有關姓氏的歷史,所以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姓氏歷史應有3300年。這是值得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但是,修編家譜時普遍存在開基祖以前的歷史和對接問題,加上民間修譜的不規範和偽作,所以,家譜可研究的價值和應擯棄的糟粕都是顯而易見的。一部好的家譜就是一部家族的真實歷史,各民族各姓氏各家譜的總和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姓氏歷史,也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血緣歷史,可見續譜修譜的深遠意義和歷史責任。中國人「家譜與正史、方志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根支柱,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史上堪稱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
  • 尋根溯源丨尋根攻略!(深度長文)
    但也不是說尋根全無可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學習前人的經驗,在尋根的路上也會越走越通暢,尋根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幅度的提升。一、收集和整理家族信息。做事之前充分收集資料,認清自己,從現有的條件出發,這是應有的做事的態度。那麼尋根要收集哪些信息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