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

2020-12-12 騰訊網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究其原因,往遠了說,是因為王朝更替,戰亂不斷,天災人禍;往近了說就是時代變遷, 社會革新,城鎮化等因素,給家譜的保存和流傳早造成了較大障礙,也抬高了後人尋根的門檻。

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一份真情,有些人離鄉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長大,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尋根問祖的過程,也是尋夢之旅。它不僅僅是尋找族譜,尋找族群,尋找先祖,尋找親人,也是尋找家族之夢,民族之夢,更是一種家國情懷。

水有源,樹有根,血緣和宗族觀念,需要代代傳承,家族意識和孝悌觀念,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亙古不變的價值觀,心中有家才有國,小到家族,大到國家,正是宗族和血緣讓人們的認同感、榮譽感凝聚在一起,不斷的發展和壯大。也正是優良傳統,讓我們又一次得到培育和傳承,既讓在外的遊子落葉歸鄉,又讓傳統文化加以薰陶。

在尋根問祖時,一定要注意這三個問題。

01聚居地

(1)一般來說,每個家族和家族的支脈都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聚居地,但不要以為在此聚居地都是這個支脈的人,也有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員太少,本地不同支派同姓集中居住壯大勢力的情況。

(2)家族大的姓氏中,同名者比較多,並且還有外族同姓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即使是同時期同名之人也不可能絕對是一個人。在我們尋根問祖時,判斷這個人標準有三:

看年代是否相符;

看生平事跡是否相符;

看父輩和子輩、字輩、世系是否相符。

02老譜

(1)老譜不全是準確無誤的。雖然說古時候的信息流失較少,而且當時修訂的族譜是比較準確可信的,但是修譜者水平參差不齊,並不是每個修譜者都有很高的水平,這樣就會出現以自己的主觀意志來編撰內容,誤導後人。

(2)名人寫序不一定是正確的。客序在古代時是會經常出現在家譜上的,但是名人一般只會詢問你的家族源流,然後撰寫,當然這也代表了一部分家族的主觀意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寫的就是正確的。

03字輩

(1)同輩兄弟名字中的同一字不一定是字輩

現在很多家族在修譜的時候,都喜歡在世系中找相同的字,如果有的話就不分世系硬把他們歸為一輩。這種強行排字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是兄弟間幾個相同的, 而其他的堂兄弟沒有相同的,或者字輩不能連續幾代相同的, 這都不算是字輩。而且這樣的話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

(2)本支派的字輩不一定是全族人的字輩

每個大家族都會有分支,分支在尋根問祖的時候,如果是按照字輩的方法來尋根,只能尋到始遷祖以下的同宗,也就是譜書上面遷來之後繁衍的外遷支系。始遷祖以上的同宗很大概率不會使用相同的字輩,即使真的有幾個是相同的,也只能說是巧合。當然肯定也會有始遷祖帶來族譜,在修譜書之前就已經確認了之後的字輩。

尋根文化,讓一個家族賦有歷史的力量,讓孝悌美德擦亮了家族名片,它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文化需要我們多多培育,需要一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尋根時,這3個問題一定要注意
    前人不統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統譜,後代忘了祖。家譜,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了,還記得一個朋友在尋根的時候,遇到很多家族,本來有譜,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重修了,也沒人重視 ,甚至連始祖的名諱都已經忘記了,讓人不勝唏噓。
  •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一)明辨世系,尊祖敬宗。(二)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幾十年總歸要悄悄地離開人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憾事。 換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你的根在那裡?萬裡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先人養你?
  • 修譜為了追溯祖源
    來源:張氏正義宗親傳播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一)明辨世系,尊祖敬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而成人懂事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 名門修譜:尋根問祖和家譜之間的千絲萬縷
    尋根聖地 中華民族都自稱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理念讓如今遍布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不敢忘記自己的始祖,並且還有著強烈的探尋祖根的意向。尋根問祖,作為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有些人背井離鄉多年,有些人從小生長在異鄉,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根在哪裡,因為以上的種種,從而也就有了那些尋根的人。
  • 修譜-別把積德做成了缺德!
    修譜的目的在於將家族的歷史、文化、經驗等予以總結,將優秀人物樹立成家族成員學習追尋的榜樣,將仁孝節義和等優良家風代代相傳,從而達到家庭和諧、家庭人才輩出的良性循環發展局面。民間流行這樣一句話,壓修族譜,樂捐祠堂。意思就是對修譜一事是強制性的,而建祠堂就憑個人意願,能出多少出多少。
  • 程耀華修譜寶典 --修譜人的基本準則要求
    我們今天修譜,是繼承原編修家譜體例(列)格式基礎上再求創新。世界上無論是誰,無論貧富,無論職位高低,無論有多高的學問,無論一輩子在生活的旅途上奔波,走遍東南西北,不知自己的根到底在哪兒?不知哪是起點,哪是歸宿?但在人生旅程一個個驛站中,始終都不能忘生你養你的父母,不能忘讓人魂牽夢繞的出生地,這在人生的檔案裡稱之為「祖籍」。那是世界上無論是誰,在心底都留下無法抹去的記憶。
  • 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
    :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尋根我族宗祖程鍾靈之父以上源頭,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國程鍾靈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經單簿、老譜牒原根記載:五常(號:善,字慶元),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欽賜聖旨:俢立碑坊一座,御賜題書對聯:只手補完天北闕,冰心照破地中迷(註:本次修譜聰系記載「遠長迷」)。橫額:金石同心。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聖主崩頹,當朝亂政,幹戈不息,內朝閣麼降夷入番。程鍾靈年亊己高,告老還鄉,並為膝下八子(八房)著了尋根溯源詩:洪軍失位似卷沙,禾口原來宰相家。紅巾趕散過西涯,舉手河邊插柳丫。
  • 修譜十問
    答:原因有二:主觀上,人有尋根問祖的本能,尊祖敬宗的意識;客觀上,譜牒長期以來曾作為選官婚嫁的依據,是對家族成員資格的認定,具有身份象徵的意義。2.問:歷史上的宗譜纂修的情況怎樣?答:修譜源於商周,興於魏晉南北朝,盛於唐宋,衰於金元,蘇于于明,復興鼎盛於清,普及於民國,停滯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 「修譜說」老一輩編修族譜,真的只是用來尋根問祖嗎?
    有人企望從族譜中尋根問祖,有人藉助族譜教化後人,有人以族譜為媒介聯結血脈親情……發展到現在,族譜所承載的意義到底有哪些?人們為什麼堅持修譜呢?一、問祖尋根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修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斷了代,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起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 前人不修譜 後人尋根苦 你家有家譜嗎?
    倦鳥已知歸巢,何況人乎。有史以來,人類對其先祖有著獨特的情結,而最傳統的保存祖先事跡的載體就是家譜。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伴著解說員的渾厚嗓音,一幅幅大氣古樸的山水、建築、古籍等畫面映入眼帘,頗有央視大製作紀錄片的風範。
  • 我們為什麼要修譜(一)
    來源:王大良編著的家譜文化知識與編修技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這是一家網絡家譜公司的宣傳語。長期以來,我國民間記錄家庭、家族事項的方法之一,便是編修家譜,家譜又稱宗譜、族譜、房譜、支譜、氏譜、家乘、家牒、家傳、譜牒、玉牒等,是以特殊形式記錄家族的來源、遷徙、繁衍、生息、榮衰、升沉等全過程的重要典籍。近幾十年,社會上出現了修譜熱潮。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尋根問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遷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輩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況等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從家族老一輩族人口中,家族墳塋,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來搜集。
  • 名門修譜:人為什麼非常重視「根」?
    近幾年,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很多人都手捧家譜,走上了尋根之路,這種親情文化,才是國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情懷。說起修譜,總要談談修譜的目的。不管是古代,還是到如今,修譜的目的我們不難理解,就是為了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資訊時代的來臨,修譜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給到很多想要拿著家譜尋根的人,開啟了全新的方式。
  • 名門修譜:家譜數位化,裡面的信息到底安全不安全?
    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中的信息數位化,把所有的家譜信息保存在雲端,成為了新一代修譜最便捷的方式。很多宗親在選用這種新方法修譜的同時,不難會想。相比傳統紙譜,網際網路家譜確實不怕譜書受潮、黴變,甚至不怕火災、水淹等意外因素。但是和傳統紙譜比,網際網路家譜看得見,摸不著,不像傳統紙譜,放在祠堂,只要不被別人拿走,其中的信息就不會外洩。
  • 網上修譜,人們「尋根」之旅更便捷
    網上修譜,使一本本厚重的紙質家譜,變成了一個個可以隨時上網查閱的帳號。與傳統家譜相比,網絡家譜增加了圖片、語音、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記錄形式,使家譜信息更加豐富,查閱更方便。據了解,傳統修譜強調「木本水源」,從祖宗開始往下修。網上修譜則為向上溯,讓每個人的「尋根」之旅更加便捷。
  • 「亂世藏金,盛世修譜」,修家譜應該從哪下手?
    家譜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興亡歷史,所以近幾年來,隨著社會越來越繁榮穩定,很多人包括一些海外的遊子,都回國尋根,回鄉修譜。「亂世藏金,盛世修譜」,很多人都知道修譜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龐大的數據整理和收集,卻讓有些想要修譜的人望而止步。修譜應該從哪裡下手?如果已經開始修譜,有沒有捷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修譜那些事!
  • 尋根問祖 | 4大問題不要怕,「精準」原則要牢記
    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尋根問祖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辛萬苦創業,育人、為本族、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決不能從我們這一代忘掉。現今參與修譜的人大都是家族的老一輩的人,因為很多年輕人連家譜的概念都不知道。所以上一次修譜的人,很多都已經去世了。這也為尋找知情人增大了很多的難度。還有一種就是知情人存在,但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很多族人都已經搬遷到別的地方,而且在以前通訊都是用書信往來,想找到知情人,只能一步步去探尋。
  • 湖南日報:網上修譜,靠不靠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據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至今約有3000年歷史,素與國史、地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它記錄著一個家族的來源與變遷,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史。「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揮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結。」湖南百姓通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希說,家譜是寄託這一情結的重要載體,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爺爺每年「六月六」曬家譜的情景。
  • 大譜師:邱家儒之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分列並存的修譜方法
    1985年以後,特別是上世紀末至今,隨著祖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臺灣丶港丶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宗親尋根問祖熱的蓬勃興起,民間修譜再度掀現了高潮。但這波修譜的譜牒質量卻明顯不如清代。且在世系方面故意弄虛作假、進一步統宗統系的陋習較之於明清時期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現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