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我對有些藝術品被打上馬賽克的看法和認識

2020-11-08 燈影書畫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探討過。看到很多網友對這個問題還是不甚理解,這裡再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認識。

毋須諱言,文題中提到的有些藝術品特指西方油畫中一些經典的人體油畫。

大家知道,人體藝術源於西方。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時期,當時人們認為人體是世間最美的存在,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出於對人體的崇拜,工匠、藝人用大理石等石料將人體的形貌雕塑出來供人們欣賞膜拜,形成早期的人體藝術。


從4世紀到13世紀的1000年,西方史學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這一時期由於封建宗教神權的專制統治禁錮束縛,人性受到壓抑,社會發展緩慢,思想文化領域萬馬齊喑,包括人體藝術在內的各種藝術出現斷層斷代。

14世紀至16世紀,從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等沿海城市率先興起進而蔓延到整個歐洲,發生了一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歷時最久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後來被稱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打出的旗號是恢復重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主旨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目的是動搖解脫封建宗教神權的統治禁錮和束縛。這一期間,以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喬爾喬內、提香、丁託內託、馬努喬、卡拉瓦喬等為代表的眾多繪畫藝術家,藉以古希臘古羅馬神話、《聖經》故事的題材和聖母、基督、宙斯、維納斯等眾神的名義,以古希臘古羅馬人體雕塑為樣板和標杆,創作了大量的人體油畫。這些油畫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表達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欲望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的美好追求,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人性解放進而催生資本主義萌芽推動社會發展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文藝復興被稱作是「開啟歐洲近代文明的裡程碑」。


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西方人體油畫形成了系統完善的理論體系,納入了官辦美術教育課程,成為藝術家樂於表現的重要題材,到19世紀,西方人體油畫進一步走向世俗化,並為社會民眾普遍接受,成為西方司空見慣的一種文化現象。

以上簡單陳述了一下西方人體油畫的形成發展歷史。可以說,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人體油畫基本上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產生的,是已經定論的傳世經典名畫,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這些名畫在網媒發布時被打上了馬賽克呢?


我發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贊成方有贊成方的理由,反對方有反對方的理由,雙方都是言之鑿鑿,各自說的都有道理。

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也沒必要上綱上線引經據典去論證其對錯。因為從網媒到作者,大家並非不知道這些藝術品的來歷和價值,也並非不尊重藝術和藝術家,更沒有褻瀆藝術品的意思,也知道打了馬賽克會大大影響藝術作品的審美效果,也不是低估或質疑大多數人的審美素養和能力等等。網媒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它是網媒。


我們知道,網媒面對的不是某一個或某一些人群群體,它面對的是全社會和數以億計的讀者。這其中,男女老少,林林總總,形形色色,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各個層次的都有,各種品味的都有。做為網媒,不能不對此做一個全面的審慎的考量,網媒寧可做出一些犧牲,甚至被人誤解,也要把有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降低和化解到最小程度。這不是包容不包容開放不開放的問題,更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針對網媒實際採取的必要措施,也是不得以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即使在開放的西方國家,對有些藝術品包括人體油畫的公開發布也是有許多管制和限制的。


記得兩年前我在頭條發表了一篇涉及人體藝術的問答,文中配了兩幅著名的人體油畫。不料該文發布一小時後,我接到在同城一所中學當老師的一位同學的電話,她告訴我,她教的初三班裡這會兒有十幾個學生正拿著手機圍在一起,看著我寫的那篇問答指指點點呢!當時我心裡一驚,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趕緊把這條問答刪了。

從這以後,我每次發表有關方面的文章時都特別審慎,也理解了網媒對有些藝術品打馬賽克的良苦用心。


相關焦點

  • 對人體藝術品打上馬賽克,是欲蓋彌彰嗎?
    馬賽克在日常生活裡發揮的作用顯而易見,在一些情況,使用馬賽克來保護一些人的隱私,這是使用馬賽克體現出利好的一面。如果,將藝術品打上馬賽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有人認為打上馬賽克,這是一種玷汙藝術的行為。給油畫作品打上馬賽克,從微觀層面來講,等於是破壞了藝術品的完整性,無視藝術家的創作成果。
  • 裸男《大衛》被打馬賽克
    儘管央視官方目前未作任何解釋,但除了南京電視臺一製片人所說的「播出內容可能影響美觀、有傷風化或對觀眾造成嚴重的負面情緒」,恐怕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了——當然,央視如果還想再鬧笑話的話,也可以歸之於「臨時工」「技術故障」之類的理由,或者「藝術再創造」這樣「高雅」的說辭……  對於人體藝術中性器官的遮蔽,當然並非央視首創,也難說是中國的傳統——儘管歷來中國的「正人君子」和「衛道士」就有這種嗜好
  • 給世界著名油畫作品打上馬賽克,是不是矯枉過正?
    文·段宏剛我們在欣賞世界著名油畫作品或雕塑作品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跟人體藝術有關的作品,在向外介紹時,若涉及到人物隱私部位,往往會打上馬賽克,這些馬賽克猶如一塊傷疤,無形之中讓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黯然失色。給名作打上馬賽克究竟有沒有必要?是不是矯枉過正?這個問題相當有探討價值。
  • 央視給大衛雕像打馬賽克 回應:是普通新聞報導
    7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前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記者就此事採訪央視新聞頻道宣傳人員時,對方未對此事進行回應,「這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報導,我未得到授權對此進行回應。」
  • 央視播全裸雕像「大衛」打馬賽克 重播時被去除
    [提要] 昨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新聞報導播出時,現場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央視此舉隨即引發網友爭議。面對網絡上呈一邊倒的負面聲討,央視在新聞首播3個多小時後作出改變。
  • 大衛雕像該不該打「馬賽克」 - ·東南商報
    任何藝術品,其實都應有一定的邊界,就如同一個裸女照,如果是在展覽館則是一件藝術品,如果張貼於廣場之上,或者學校之內,你還會執這樣的觀點嗎?  央視這樣的「習慣之舉」其實也無可厚非。假若此檔節目是科普或者藝術鑑賞之類的,那麼打馬賽克則有些「不懂情趣」。
  • 小學美術課本裡的世界著名雕像大衛被打馬賽克:我們印象中的藝術品...
    前陣子某知名媒體在播報一則新聞時展示了一張世界知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雕像大衛,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原因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這尊不穿衣服的藝術品竟然局部被打上了馬賽克,新聞一出一片譁然,網友紛紛吐槽,這是怕他著涼啊,也有人說,應該穿上毛褲衩兒。「三俗」是很多正人君子為了淨化口徑所慣用的一種區別高級和低級階層的詞彙。所謂三俗,就是低俗,媚俗,庸俗。
  • 深度分析:大衛被打上馬賽克尷尬了誰?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每個時代的低俗觀和高雅觀。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道德觀,卻很像存在於「穿越劇」之中。對於部分人而言,在他們的觀念之中,低俗與高雅的判斷標準僅僅在於那幾個點,露了點就是低俗,不露點就是高雅。
  • 央視畫面為大衛雕塑打馬賽克 意使館稱理解(圖)
    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記者就此事採訪央視新聞頻道宣傳人員時,對方未對此事進行回應,「這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報導,我未得到授權對此進行回應。」  聽說央視播此雕像打上馬賽克,張女士稱,「兒子的學校也會開設兩性教育的課程,大方接受並欣賞西方雕塑美,本是件好事兒,"馬賽克"實屬多此一舉」。  國家博物館方面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迄今為止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反映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內容的專題展覽,也是義大利送往國外的高水準的「文藝復興」展,有些展品是首次離開義大利。
  • 這部紀錄片打滿馬賽克,我卻上了頭
    這時民警終於釐清兩人的關係 ——黑衣男剛認識的「女朋友」和綠衣男相處五年的「未婚妻」,是同一個人。情敵相見果然,生活遠比電視劇狗血。在愛情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見狀,警察連忙追問女子,你和黑衣男又是什麼關係呀?答曰:「談談嘛,只是認識他就這樣咯。」並沒有正式談,只是在了解中。這時候,局勢才逐漸明朗起來。原來大家都不過是魚塘裡養的魚,誰都不比誰高貴。
  • 裸體雕像打馬賽克惹爭議 網民惡搞給名作穿「衣裳」
    網絡圖片  東方網7月1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昨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北京國博百年館慶:文藝復興名家名作亮相》時,對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名作《大衛阿波羅》,打馬賽克遮住男性私處部位。在網上引發一場「馬賽克」風波,有網民認為沒有必要對一件舉世聞名的藝術品進行加工。
  • 第五人格裡難得一見的搞笑截圖,有些真該被打上馬賽克
    一,在第五人格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CP,但裘克和宿傘之魂,八竿子打不著一起。宿傘之魂中的謝必安喜歡橫著走,裘克先生喜歡豎著走,本來不應有交集的人,卻在命運的玩笑之下,悄然交匯,剎那間,電光火石,照亮成一段不被看好的傳說,又在轉瞬之下,黯然別離,各自遵循命運的軌跡。
  • 央視給雕像打馬賽克:少兒不宜還是不尊重藝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央視給雕像打馬賽克:少兒不宜還是不尊重藝術(雙語) 2012-07-10 13:37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央視播大衛像打馬賽克 網友惡搞為名畫穿衣(圖)
    當名畫穿上衣服 藝術瞬間變成笑料  羊城晚報訊 記者尹安學、實習生錢楊報導: 雕像大衛「披「上了休閒裝、希臘女神維納斯「套「上紅布兜…… 9日晚間,央視在播出國家博物館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報導時,將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打上馬賽克
  • 電視新聞大衛雕像打馬賽克引爭議
    [提要] 但正是這則報導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原因就是播出的畫面中,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的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  觀眾驚奇:大衛阿波羅下半身被打馬賽克  7月9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日,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也對此做了報導。但正是這則報導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原因就是播出的畫面中,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的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
  • 淺談我對有些繪畫藝術作品是高雅還是低俗的一點看法和認識
    在很多人眼裡,繪畫是真善美的藝術,是高大上的存在。我們知道,藝術是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文化是藝術的根,藝術是文化的精華,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無論哪種藝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都和它所處的時代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繪畫也不例外。
  • 世界兩大宗教的共同聖地,沙漠墓穴挖掘千年馬賽克畫
    我甚至懷疑在中東所見的馬賽克文化都與希臘文明脫不了關係,因為最早發明馬賽克文化的就是古希臘。當然,馬賽克的黃金時期是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而推動的。在基督徒眼裡,摩西是僅次於上帝和耶穌最重要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六大使者之一。因此,這座古老的山是世界兩大宗教十分溫和共處的地方。而山上的唯一教堂更是尼泊山靈魂所在,在遊客眼裡這可能是一座精美的馬賽克博物館,而它也正在改建成一座博物館:摩西紀念館。據說會把約旦最好的馬賽克藝術品陳設在這裡。
  • 馬賽克是伊斯蘭藝術瑰寶,但為何要放在廣告模特兒臉上?
    這之間的關聯可以說是非常深刻重要,就如同文章前面所述,在伊斯蘭文化裡對於人類形象的描述有著非常嚴格的禁忌,所以在一些比較保守的區域,就會出現一種非常有趣的平面廣告樣式,在平面廣告中的真人模特兒臉上都被打上了一層厚厚的馬賽克,這個做法也象徵了人是不能創造明確生命的意象。
  • MATTHIEU LUCO眼中的馬賽克藝術。
    我們受羅馬馬賽克的啟發,當然也受到1880年代到達雷恩的Odorico家族的啟發。當你出生在雷恩時,就只能拿它(指Odorico的藝術品)作為參考。我小的時候,在L'Hermitage的小學校園裡,牆上就有馬賽克。當時我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因為我一直抬頭在看它們。這是藝術。與該地區的從事馬賽克的藝術家不同的是,我們沒有將馬賽克與其他材料混合。我們不像藝術家那樣進行創作,但是我們會滿足特定的要求。
  • 央視給米開朗基羅雕像打馬賽克 為藝術蒙羞
    昨天中午11點49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新聞報導播出時,現場展出的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阿波羅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馬賽克。(2012年07月10日東方網)  央視作為國家泱泱大臺,向來比較謹慎保守,而且紀律森嚴,這是我等人所共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