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千年謎團,考古新發現

2020-11-17 行走江湖的土豆


在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飛鳳路邊,有一開闊的地段,座落著震驚考古界的戰國高等貴族墓群——鴻山墓群。鴻山墓群的發現與發掘,墓葬器物的出土對吳越歷史文化與當時社會結構、生活水準、工藝的先進等等都有著十足重要的參考價值。2010年11月,鴻山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現今的鴻山遺址博物館是建立於邱承墩貴族墓原址上的展現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墓式和出土文物與生活架構綜合體現的遺址博物館,共分為古墓驚現、等級之尊、奢華生活、貴族玉禮、樂庫華章、千古之謎六大板塊。

作為長江以南規模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長江下遊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類遺址,現已搶救性考古發掘出老虎墩、老墳墩、曹家墳、鄒家墩、杜家墳、萬家墳、邱承墩等7座大型春秋戰國貴族墓。其中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時期的邱承墩遺址,保存完整,墓式成「中」字型,出土了大量的青瓷禮器500餘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實屬罕見。鴻山遺址出土禮器大致可分為兩個系統:吳越文化系統和中原文化系統。吳越文化系統的禮器有越式鼎。常見的禮器有罐、盆、盤、碗、角形器、璧形器等。而溫酒器、冰酒器、吊釜瀝水器、扁腹壺、炙爐、虎子和盤蛇玲瓏球都是首次新發現面世的禮器。

邱承墩遺址是目前發現發掘的僅次於紹興印山越王陵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第二大墓,其中出土的大量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工藝精湛、造型奇特,充分反映出越王勾踐時期的強盛和輝煌,為越國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形態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和科學的考古資料。

鴻山越國貴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和等級制度,首次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性質。

江蘇省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山墓群為依託,倚特大型墓葬邱承墩原址而建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分為兩館一址進行展示,即中國吳文化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和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博物館內陳列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仿製品,但是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原址卻是真實地全面呈現了春秋戰國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形制和等級規格體系,兩側輔以發掘前原貌,鋪設以玻璃走道,墓葬結構一覽無遺,再現了考古發掘過程,普及了文物考古知識,讓人對春秋貴族大墓有了個全面的認知,印象深刻,填補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考古資料的空白。

作為江蘇省第一個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的大型遺址——無錫鴻山遺址,是目前國內僅有36座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之一,其中兵馬俑、殷墟、三星堆等早已名聲在外,而鴻山遺址被認為可以媲美上述任一重量級遺蹟,可見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考古價值的重要性。同時,鴻山遺址也是國內評定的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與殷墟、三星堆、周口店、圓明園等大遺址一起,成為「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項目庫的一員。

大家還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而歌』嗎?其中的創意靈感就是鴻山遺址出土的青瓷缶。

中國吳文化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作為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解吳文化的重要載體。博物館通過場景復原手段,結合從馬家浜、崧澤、良渚到馬橋文化時期發現的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綜合展示了吳國由建立、崛起到稱霸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在青銅冶鑄、造船水利、漁獵農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鴻山遺址的發掘對於全面了解昌盛一時的東南霸主吳國和越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也為研究戰國早期的吳越地區陶瓷史、音樂史和工藝美術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03年,無錫新區鴻山鎮一塊建築工地上,沉睡數千年的鴻山遺址,被現代機械的轟鳴聲所驚醒。原本要建設的鴻山國際家具城基建工地上發現零星出土文物之後,政府決定停止建設保護文物。很多文物古蹟在工地基建發現時很難逃過一劫,將其完整保留下來,並申報成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無錫首屈一指,成為全國首個將搶救性發掘變成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市。


中國吳文化博物館


鴻山遺址博物館








硬陶提梁罐

提梁罐

硬陶提梁罐的提梁為獸身,兩端出獸首與獸尾,身上裝飾雞冠狀脊刺,是比較罕見的越國禮器。單單只通過一個器物就足以見證古人的智慧與想像力是多麼的博大精深,有很多都是我們現在所無法企及的。

玉飛鳳

玉飛鳳

玉飛鳳,共出土三件,造型稍有不同,均作振翅欲飛狀,雕琢工藝精良,正反兩面均陰刻極淺極細、羽紋雕刻更是惟妙惟肖,堪稱是精美絕倫的「微雕」作品,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微雕玉器。現無錫市博物館只有其中的一枚。玉飛鳳現已成為無錫市徽標的主體造型。

螭鳳紋璧形佩


雙龍管形佩

雙龍管形佩

中部為方形管,一孔上下貫穿。管的正反兩面均陰刻雙鉤雲紋,間以細斜方格紋。兩側各有一透雕的龍,龍回首張口,身體彎曲成「S」形,龍身陰刻絞絲紋,間以細密的鱗紋。


磬——遠古樂器

磬,被界定為最古老的樂器。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其實磬起源於某種片狀勞動工具,其形制在後來有多種變化,材質也從原始的石質進一步有了玉質、銅質的磬。商代時磬已廣泛流傳,製作精美,為王室宮廷樂隊所用。

句鑃



懸鈴

懸鈴

未解之謎——懸鈴。懸鈴作為樂器使用並不見於現有文獻記載,其具體功能還是未解之謎。但《伯樂相馬經》曰:「目如懸鈴」,乃用來形容良馬的眼睛高巨。據此類半球形、中空並可懸掛的樂器世人猜測可能即為「懸鈴」。原始青瓷和硬陶懸鈴以往在浙江的紹興、蕭山、長興等地均有出土,然而其名稱上尚未統一。不過,懸鈴的基本特徵雖符合樂音樂器,然其形體較小,且數量較多,可能是懸掛成排以桴來回滑動以演奏上、下滑音的滑音樂器。這些都只是人們的揣測,終究如何使用,有何作用,目前還不得而知。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

鎮館之寶:琉璃釉盤蛇玲瓏球

位於鴻山遺址邱承墩特大型戰國貴族墓室的東部,發掘出4件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質地為泥質灰白陶,球形,中空,下部為矮圈足,圈足內側有單向凹槽。整個球身由盤曲的八條蛇互相交叉纏繞組成,一蛇用口緊銜另一蛇尾、身,或蛇頭上揚,圓目,口微張,蛇身盤成圓圈狀,形成玲瓏球狀,生動形象。蛇頭和蛇身飾點狀的藍色琉璃釉,並以紅彩相間。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在已發掘的鴻山墓群7個大型土墩中僅見於特大型墓邱承墩,盤蛇玲瓏球不見於文獻記載,在考古發掘中也為首次發現。其特有的造型、紅白藍三色的制陶工藝、點狀琉璃的施釉技法,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陶器的珍品。有學者根據玲瓏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級,推測其可能為王權或神權的象徵。但其究竟有何作用,目前依然還是個謎。

整個球體並不大,與成人兩個拳頭不相上下,器形完美,神秘感十足。古代人的智慧讓今人難以琢磨。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

邱承墩是無錫鴻山遺址中最大的一座墓葬,墓葬距今兩千多年,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但所有文物沒有任何文字痕跡,且墓主人屍骸、棺槨嚴重腐朽,對其墓主人的判定至今懸而未決,專家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基本判定是越國貴族墓葬。但這個越國貴族的名號是誰?目前依然是個謎。目前有不少專家推測邱承墩墓可能是越國士大夫範蠡的墓。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在謀士範蠡與文種的計謀下,卑躬屈膝、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最終於公元前473年消滅了曾經雄霸一方的吳國。之後不久,越國國力強盛,歷史上每當這個時候也是大肆殺戮功臣的時候,越王勾踐也不例外。

人們的印象中範蠡在越國滅吳強盛之時退出政治,攜手西施,泛舟五湖。但是究竟是不是這樣美好,也不盡然吧。賈誼在《新書》中曾提到「範蠡負石而歸五湖」,隱隱表明範蠡的歸宿也許並非「泛舟」那樣美好,而極有可能是被勾踐負石沉湖而處死。最終,範蠡也許和文種一樣,未能逃脫厄運。

範蠡死後勾踐或許是迫於朝廷輿論,也或許是出於個人悔意,對功臣範蠡依然按其生前身份進行厚葬。邱承墩是「中」字形的墓葬布局,這在越國墓葬中極為罕見。古時只有中原地區墓葬大都採用「中」字形墓室,而範蠡出生河南,為他的墓葬專門採用中原模式,也算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但是,在越國與範蠡地位相當並同樣被勾踐處死的文種,也完全有可能是邱承墩的主人。

從出土的國寶級文物琉璃釉盤蛇玲瓏球來看,又有不少專家推測邱承墩墓主人或許可能是越國中比較重要的大祭司。因為邱承墩的地層原址是良渚時期的宗教祭臺,選擇這樣的一處曾經具有宗教色彩的高地埋葬大祭司,或許不是一種偶然。

綜其種種,皆有可能,或許這樣的未知能在今後的發掘中找到答案。

考古與歷史息息相關,沒有考古發掘的實物作為佐證,就無法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與事件。考古為我們解決了許多的歷史疑問,但還有更多的懸念與疑惑等待著我們去發掘與解答。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邱承墩貴族墓原址













景點地址:江蘇無錫市新吳區新區鴻山鎮鴻山街道飛鳳路200號

參觀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 (16:00停止入館)
每周一閉館整修(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免費

停車:免費

相關焦點

  • 央視《國寶·發現》來錫拍攝《考古無錫》
    近日,央視四套《國寶·發現》欄目走進無錫拍攝《考古無錫》系列紀錄片。在近一周的拍攝時間內,節目組記錄下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的考古日常,重點聚焦了鴻山、闔閭城兩大考古遺址的考古現場及相關研究,介紹無錫歷年的考古發現,展現無錫厚重的歷史文脈。該片定於明年2月份播出。
  • 無錫鴻山遺址完成27座春秋戰國古墓保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據新華社電 (記者朱國亮、何磊靜)無錫鴻山遺址墓葬群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中,目前已完成27座古墓本體保護。鴻山遺址是我國長江下遊地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為主要文化內涵的大型遺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境內,是國家重點保護大遺址之一,也是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2002年,在工程建設中,鴻山遺址被意外發現。
  • 無錫鴻山遺址完成27座春秋戰國時期古墓本體保護
    圖集 新華社南京7月28日電(記者朱國亮、何磊靜)記者28日從鴻山遺址博物館了解到,無錫鴻山遺址墓葬群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中,目前已完成27座古墓本體保護。鴻山遺址是我國長江下遊地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為主要文化內涵的大型遺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境內,是國家重點保護大遺址之一,也是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千年文脈新篇章——無錫探索文化遺產...
    細述闔閭城遺址的保護之路,無錫市文廣旅遊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不禁發出如此感慨。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之一,無錫將闔閭城的保護利用融入到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努力實現文物保護、生態修復、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協調,促進大遺址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傳承與共享。
  • 無錫梅村重大考古發現,3000多年歷史的商周遺址
    中國江蘇網7月23日訊 無錫梅裡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成果新聞發布會在高新區融媒中心舉行。會上宣布吳地考古重大發現: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梅裡遺址,為重要的商周遺址。梅裡遺址實證了三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梅村地區生活,然後歷經秦漢、宋元、明清,均有人在此生息繁衍,尤其是在泰伯廟、伯瀆河這樣關鍵的地點發現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這為泰伯奔吳等文獻記載和歷史傳說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線索,意義十分重大。該區域長期以來都是梅村和梅裡古鎮的核心區域,擬建設項目名稱也叫梅裡古鎮項目,經過討論及徵求相關部門意見,把遺址的名稱定為梅裡遺址。
  • 遼寧省惟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朝陽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各項工作,於2012年9月完成遺址公園主體工程建設,2013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7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這是我省惟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牛河梁遺址基本情況和重要價值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保護範圍58.95平方公裡,建設控制地帶23.56平方公裡。
  •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出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
    11月19-22日,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在臺山市成功舉行,中山國王陵陳列館館長黃子爵代表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參加本次活動。
  • 國內「考古博物館」陸續開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確認36處
    但後來考古專家們發現越城遺址上出土的文物並不多,無法支撐起一座博物館的展示。於是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就和文廣新局商討,是否能將這座博物館建成專業的考古博物館。館舍擬採用唐風建築、園林化設計,與千年古剎香積寺和秦嶺生態區的文化風格融為一體。博物館包括陝西考古史基本陳列和重要考古新發現陳列、科技保護中心、考古信息(圖書資料)中心及考古學術(公眾考古)中心,配套設施包括遊客服務中心、辦公、後勤保障等功能區。
  • 三門峽市廟底溝和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上榜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12月2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三門峽市廟底溝、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為進一步推動大遺址保護工作、規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國家文物局此前組織開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議工作。
  • 佛山貝丘遺址啟動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為配合廣明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考古發現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2006年度「田野考古獎」二等獎(當年一等獎空缺)。古椰貝丘遺址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極大提高了古椰貝丘遺址和高明區的社會知名度。
  • 周原考古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名單
    日前,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包括寶雞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內的陝西5個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國內文博界、考古界的最高榮譽。
  • 鄭州將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
  • 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曉
    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和慈谿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工作會2日在浙江慈谿召開。會上公布了第三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3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截至目前,已有20個省(區、市)共36處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4個省(區、市)共67處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符合中國國情。
  • 三門峽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呼之欲出」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發掘。此次發掘面積4480平方米,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   而這些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蹟和文物,卻與此前發現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風格迥異,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製作、紋飾更為精美。
  • 陝西---唐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投資為120億元,其中,搬遷安置費用約90億元,考古、文物保護展示及公園建設約30億元。建成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基本還原了唐代大明宮的歷史原貌,並在文物保護基礎上,體現了旅遊的元素。
  •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模擬考古基地啟用
    中新網山東新聞7月9日電(孫宏瑗 梅花 陳曙光)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模擬考古基地9日正式啟用,體驗者在「魯故城文物展廳」參觀、聽取考古專家文物知識講解的同時,可在模擬考古區進行現場勘探發掘、進行器物辨認、測量記錄等。
  • 鴻山文物在線鑑賞 |缶
    但缶作為一種古樂器,在古代早已失傳,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無錫鴻山遺址的考古發掘解開了困惑人們千年的謎團。在鴻山遺址邱承墩特大型墓的壁龕中發現了3件青瓷缶。據中國古樂器權威、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王子初先生結合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考證,這3件青瓷缶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樂器缶,它填補了我國音樂史的空白,為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 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
    5月1日,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的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試運營,「五一」假期免費參觀。「五一」長假首日,3萬遊客參觀遊覽。圖為遊客參觀喇家出土文物展廳。本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青羚網訊(記者 趙睿 通訊員 石延壽) 4月30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舉行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試營業,「五一」節假期免費向公眾開放。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的三重向度
    從國內實踐來看,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活起來從而實現與人民群眾生活的對接,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管理的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要基於「以人為本」之國際文化遺產管理理念,對接滿足美好生活之中國新時代、新使命,融合文化遺產管理國際公約所確立的國際理念體系和國內法律法規所構建的中國實踐模式,整合考古遺址的公共資源屬性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公共產品屬性。
  • 考古發現無錫梅裡遺址為商周遺址
    7月23日,記者從無錫梅裡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1年的考古發掘,無錫梅裡遺址野外發掘工作已經結束,並通過了江蘇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表示,無錫梅裡遺址內涵豐富,遺址的時代跨度為商代至春秋時期,文化因素兼具馬橋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還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這一時期和類型的遺址在本地區尚屬首次發現,是太湖東岸一處重要的商周時期遺址,對探討吳文化的起源及早期面貌特徵具有重要意義。梅裡遺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村街道泰伯廟東部伯瀆河兩岸的臺地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