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誠財富集團被立案調查。4月28日凌晨,公司創始人韋傑、徐黎雲、蔣雪琦等3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杭州警方抓獲。
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誠財富集團被立案調查。
4月28日凌晨,公司創始人韋傑、徐黎雲、蔣雪琦等3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杭州警方抓獲。
總負債或超過百億
2018年7月開始,金誠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產品陷入兌付危機。2018年11月1日,有投資者購買的金誠財富發行或管理的私募產品出現無法贖回的情況,金誠財富或陷入兌付危機。
2019年1月31日,金誠集團召開了投資人代表溝通會,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韋傑在會上表示,金誠集團的總負債是103億元,存續的基金規模是157億元,他承諾「都會負責到底」。
4月23日,金誠集團還在官方微信上發布《聲明》稱,「我司的戰略重組目前已進入關鍵落實階段,為避免競爭對手及其他別有用心者通過重組信息牟取不當利益;甚至可能出於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破壞重組,從而損害全體投資人的權益,我司暫時不便透露重組具體細節。條件成熟時,我司將適時向投資人及相關媒體進行披露。」
現在隨著韋傑身陷囹圄,金誠集團岌岌可危。
5700億PPP項目真實性待解
官網資料顯示,金誠集團是一家綜合性的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加拿大、日本、南非、新加坡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01462.HK)及新三板掛牌公司太悅健康(832227.OC)、麗晶光電(831777.OC)等5家公司。
2016年開始,金誠集團以金誠特色小鎮為核心產品,以江、浙為核心,打造融合「PPP+產業化+金融化」的小鎮投資、建設、運營的全生命鏈小鎮。
在金誠集團發行的私募產品中,有很多產品都投向其運作的「特色小鎮項目」。金誠集團與地方政府籤訂合同後,成立項目公司,再以政府「PPP工程」名義向社會募集資金。一些項目質地非常一般,但金誠集團通過一番包裝後,通過旗下金誠財富招攬客戶投資,年化收益率在10%~12%之間。
金誠集團的私募基金管理和基金銷售等業務主要由旗下的金誠財富運營操作。金誠財富擁有一家基金銷售公司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有限公司,金誠財富同時擁有新餘觀悅、新餘觀復、金誠資管、杭州金轉源、杭州金仲興、杭州觀復6家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統計顯示,金誠財富旗下6家私募機構先後合計發行了超過300隻各種類型的私募產品:其中新餘觀悅30隻、新餘觀復31隻、金誠資管47隻、杭州金轉源72隻、杭州金仲興29隻、杭州觀復109隻。
某上市公司董事長透露,金誠集團的很多特色小鎮項目,並不是真正的PPP項目,只是借政策鼓勵的PPP之名,去備案發售理財產品。這其實是典型的自融自擔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
金誠集團曾對外宣稱,公司從事的新型城鎮化業務,是國家提出PPP特色小鎮的全國最大範本,至2017年9月底,擁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與政府項目籤約總量超5700億元。
政府總訂單達5700億,到底是什麼概念?
如果全部為PPP形式的中標項目,該數據僅次於中國建築(601668)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在國內排行第三位。
根據社會資本累計中標的PPP項目排行榜,入圍前10位的企業,普遍是中國建築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鐵建(601186)集團等大型央企或國企,民企僅華夏幸福(600340)、東方園林(002310)兩家。其中,排名第10位的東方園林,累計中標金額為1264.4億元。在這份PPP榜單中,並無金誠集團的名字。
2017年,華夏幸福一年新增的籤約投資額為1650.6億,而實力遠不及華夏幸福的金誠集團,卻能一年新增3900億訂單,真實性待解。
曾對抗證監局調查
2018年4月,浙江證監局曾經連發5條公告稱,因在開展2018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工作過程中,金誠財富旗下的5家私募機構不配合開展現場檢查工作,故而對金誠旗下除新餘觀悅、新餘觀復之外的其他5家私募機構的法定代表人採取監管談話措施。
2018年5月,金觀誠迎來了「大地震」。因存在借用關聯方經營場地銷售私募基金產品、公開誇大宣傳等情形,金觀誠被浙江證監局採取責令改正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督管理措施。
金誠的私募產品期限一般是1-2年,項目的建設期一般是3-5年,在建設期內,通常需要發行新的基金產品來兌付前面的基金。6個月禁售令無疑是造成其大規模逾期的致命一擊,沒有新的資金進來填補,資金鍊斷裂也就可想而知。更嚴峻的問題是,金誠集團旗下在建的項目大多是靠基金來補血,現在資金鍊斷裂,項目難以為繼,更別談政府會還款。
不幸的是,2018年11月,浙江證監局發布公告,暫不解除對金觀誠責令改正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措施的通知。
雪上加霜,金誠集團爆雷似乎已是命中注定。
「科技金融在線」專注科技金融領域獨家報導。致力於為廣大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科技金融信息。
聲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科技金融在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