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看成林側成峰——不同視角看臨摹
古往今來學習書法都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臨摹」,書法臨摹是伴隨一位書家終生的問題,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從古代書論可以窺探出古人用極大的篇幅敘述:書勢論、筆法論、書體論等等,而提及臨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章極少,對具體臨帖方法更是少之又少。難道古人學書不臨帖嗎?
-
碑帖的選擇與臨摹,理念很重要,你做對了嗎?
臨帖!臨帖!不管懂不懂的走到哪裡都是這麼句話。是的,臨帖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你臨帖幹什麼你要搞清楚,不臨帖不行,但臨帖也不一定行,其實臨不臨帖不是關鍵!所以,別老是拿臨帖做擋箭牌自我安慰,好像是只要我臨帖了,臨帖百遍了,博覽群帖了就可以寫的好了,你以為這是搬磚嗎?只要我耗上時間,就會出成績。如果你僅僅這麼思考問題,只能說明你距離書法的門檻還比較遠。
-
臨摹碑帖要注意的5點事項
學習書法,臨帖是必須要進行的訓練,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臨摹碑帖要注意以下5點事項:1、碑和帖不可偏廢,碑和帖是書法的兩大門派,碑一般指的是秦漢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版刻石。帖指的是古人留下來的書法經典的墨跡,還包括根據這些墨跡刻出來的拓本,也叫刻帖。這兩種書法門類有著不同的特點,只寫帖容易缺少骨力,筆畫單薄,浮華無力。而只寫碑,又容易做作和呆板。二者相結合才是最好的選擇。
-
臨摹碑帖不得不知的五個常識
我們練習書法,除了掌握執筆基本功之外,還要學會臨摹碑帖,仿照古人的筆法練出規範的書寫習慣。而說到臨摹碑帖,我們不得不知的五個臨摹常識,你都掌握了嗎?下面筆者就來談談這五個臨摹常識。就是為自己練習書法選一本合適的碑帖來作為今後練字參照範本。選帖就要選那些在歷史上評價高,得到歷代書家肯定和追隨的名家書法碑帖。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趙孟的《膽巴碑》,王羲之的《蘭亭序》等。第二,讀帖。就是把碑帖上的字體筆畫認識清楚。哪一筆畫在字典中不按常規筆畫寫,哪一筆是短橫,在碑帖中卻用長橫。
-
古人寫字也臨帖,有圖有真相
寫書法,要臨帖,本是老生常談。可現實中,總有一些人不以為然。他們的理由是,寫書法不就是把字寫好看點,幹嘛要費事臨帖,甚至把王羲之拿來說事:「王羲之臨誰的貼了?」遇到這樣的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認知不到,判斷自然會出問題。
-
臨摹今人書法,等於自殺!
先探討兩個問題:現在很多人學書法,一上手就學歐楷,甚至還不溯源學歐陽詢,而是直接臨摹「田氏」歐楷,或其他近代書家書法(如啟功體、毛體
-
為什麼學書法要臨摹古人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所以學書法必須向古人學習,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留其精華,除去糟迫,才能達到書法的精髓。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你只有不斷地臨帖,掌握古人的用筆技巧,間架結構,才能寫出具有古代經典的法帖和神韻,才能超越藝術,從而進入更高的文化精神境界。學書法好比小孩剛學走路,需要大人扶持,學會正確的邁步姿勢,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下去。
-
碑帖的選擇與臨摹
有一個好的範本,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學習就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學非所宜,可能會浪費許多精力和時間。 碑帖是古代書家優秀傳世作品的通稱,凡前代書法有高超水平、足以成為書法取法對象者,以一定形制編輯成冊行世,均可稱字帖或書帖、碑帖。歷代名家書法,因有歷史的長期認同,一直為人奉為法式,故稱「法書」或「法帖」。
-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
、展覽現場的圖片以及展覽過程中社會各界對展覽的評價等材料,力求做成一本有一定影響力、有一定學術價值、獨具一格的書法臨摹集。中國書法的這一學習方式有專門的名稱——臨摹。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將薄紙蒙於碑帖之上,依其筆跡複寫的稱「摹」。在中國書法史上,臨摹始於何時,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字由工具性慢慢衍生出藝術性之後,臨摹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
真實與皮相:經典碑帖臨摹展實錄樹上微出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中國書法的這一學習方式有專門的名稱——臨摹。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將薄紙蒙於碑帖之上,依其筆跡複寫的稱「摹」。在中國書法史上,臨摹始於何時,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字由工具性慢慢衍生出藝術性之後,臨摹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東晉衛夫人《筆陣圖》就曾記載:「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
經驗談|北魏墓誌的臨摹與選擇
臨摹北魏墓誌有一個選擇與辨偽的過程,我在幾十年的學習中不斷地摸索,也有些經驗,願與同道共同切磋之。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非常重要。何謂好碑?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碑帖出版物,它們中有的可以取法,有的可以取意,有的法意皆可取(這裡只就學習楷書的整個過程而言,不對短期學某個帖可以入選國展而說)。
-
臨帖沒有進步,原因在這
如果只一味地臨帖而不動腦,雖然省勁,但時間用上了,不見成效,白搭。我們不僅要臨帖,還要會讀帖,我們要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直到看懂帖裡透露出的書法的美,並去反覆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後達到感悟。
-
他臨摹古人書法,和原帖十分相近,被譽為「臨帖複印機」
他臨摹的古人書法,和原帖十分相近,被譽為「複印機」從無秩序的書寫,到有了秩序,再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書法理論,書法樹立起了規範,有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範疇,這個時候需要考慮傳承的問題,先賢書法家們發現了一個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前人的優秀作品,後人稱之為
-
古人臨寫碑帖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王鐸:我有特殊的臨帖方法
#大有學問 #天博看展覽 #書法愛好者 臨寫古代碑帖至今仍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對於古人就更是如此了。大多數人臨寫碑帖都會比較規矩,但是,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比如王鐸。天津博物館「深心託豪素——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展出了王鐸的行書臨帖軸,臨寫的是東晉大書法家
-
硬筆書法:從臨摹到創作,學習書法,不能只是臨帖了
很多學習書法的人都會有一個疑慮:那就是在自身書法知識達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臨摹和創作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先臨摹再創作,但是這種理解也並不完全正確的。正確的方法是臨摹與創作應該同時進行。單純地臨摹而不創作,會缺乏章法的訓練,也不利於培養美感、作品感。那麼我們如何在臨摹的同時進行創作呢?接下來跟著小編的腳步,我們去學習一下吧!走向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加深體會的過程,對書法的體會深了,自然而然就知道每個字怎麼處理了。所以第一步我們可以先進行少字創作。
-
零基礎書法入門 學習書法基礎知識 臨摹碑帖 學習書法必備工具
一、 說到書法,我們都知道有文房四寶,文房四寶分別是:筆、墨、紙、硯。其中"筆"就是毛筆,"墨"是黑墨,硯是硯臺,"紙"是宣紙。文房四寶是古人寫字必備的工具,但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可以用別物品的代替。古人用的墨塊在硯臺加清水上磨墨,變成現在的液體墨汁。現在有現成的墨汁可以直接購買,所以我們就直接購買墨汁就可以。
-
書法教育:臨摹還是創新?
在向傳統文化深入這樣大背景下,這個展覽顯得特別有意義。 臨帖與其說是對傳統書法樣式的一種追尋,還不如說它是對中國書法所蘊含內在精神的一種體驗。在臨帖過程中,心要沉到裡面。現在書法是競爭時代,人心難免浮躁,在臨帖的過程中,可以身心入靜。這種精神的回歸好像比形式的回歸更重要。現在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不忘初心」,我想我年輕的時候生活很艱苦,在書法中得到快樂,所以臨帖也成為一種習慣。
-
【碑帖乾貨】學書法,先臨碑還是先臨帖?沒選對真等於白練
碑帖一詞有兩層含義:第一,作為一般的漢語詞彙,指書法臨摹的範本;對於初學者來說,臨帖固然比臨碑要好,更容易臨摹,學習。碑屬於石刻,有刀鑿痕跡,不如墨跡更易看清筆法。而對於已有書法基礎者來說,臨碑可以提升自身書法水平,學習到不同書法家的不同筆法和意境,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
-
掌握書法臨帖「十觀」,精準臨摹古人法帖,八年入中書協不在話下
學習書法首先從臨摹碑帖開始,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就像兒童牙牙學語從模仿開始一樣。學習古人、臨摹古人要與古為徒,任何一位書法家都不能擺脫這一法則。古人對臨摹之要曾總結的一句精闢話,就是唐代的孫過庭《書譜》裡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句話的核心是「察」、「精」、「擬」、「似」既然是對著臨,觀察原帖要精密細緻,臨寫要與原字達到極其相似的程度,這樣才能學到古人書法的精髓。
-
學會董其昌的臨帖秘笈,你也能成為書法高手
這是董氏最為常見的臨帖方式,這樣的臨作在董氏作品中隨處可見。我們讀他的臨作,更多地讀到的是他參以己意的臨帖態度。他強調臨摹易傳神難,他以畫為例,列舉巨然、黃子久、倪元鎮俱學北苑,而各不相似,「使俗人為之,與臨本同,若之,何能傳世也」,表明在臨摹中應以參入己意為佳,他主張臨帖要在離合之間,如果守法不變,即是書家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