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走在文化苦旅
餘 瑋
通過近一個星期的約訪,終於有機會同餘秋雨先生坐在一起。整整一個下午的採訪在輕鬆、愉快的對話中結束,餘秋雨在筆者帶去的題詞本上認真地題寫了「行者無疆」4字。
餘秋雨是文人,是學者,他則說自己是一位行者、一個走在路上的文化人。正是這位「走得最遠的文人」挖掘到了中華古國的文化基因……
用生命走文化的路
離開上海戲劇學院後,餘秋雨「踩」著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的要害部位,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去。這一走就是好些年了。這些年來他寫下了數不清的文字,《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都是一本本沉甸甸的系列散文佳作。
在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一個個文化古蹟在他眼裡變得有生命、有溫度。他那盪氣迴腸而又不失溫柔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散文的另一種天地和魅力。
1999年,香港鳳凰衛星電視臺制定了一個「千禧之旅」的計劃,餘秋雨作為特邀嘉賓,跟著考察隊從香港出發,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等10個國家,跋涉4萬公裡,踏上了一條新的文化考察和傳播之路。這一路,考察了曾經與中華文明同時存世的人類其他重大文明遺址,例如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猶太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真切地體驗到那些文明逐一消亡和中斷的原因,因此也發現了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這是一個重大命題,也有人談論過,卻從來沒有人以中華文明立場來系統考察過。我的考察過程,天天由鳳凰衛視同步直播,因此全球華人觀眾都一起參與了。」
在「千禧之旅」的途中,很多住地無法寫作,餘秋雨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所以多數字跡都歪歪扭扭。這些字跡當天就要通過衛星傳送萬裡,接收者看不清,甚至造成了海內外各家報刊發表時的不少錯訛。
餘秋雨以為,「行走」本身比寫作重要,腳板比筆頭重要,文字只是腳步和情感「現在進行時態」的實錄。「我寫文章,就是為了與我的多災多難的同胞作深層交談,而不是為了自我消遣。這麼多地方,我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走。因為我們走過塔利班控制的地區,沒有任何保護,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著。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歐洲人和美國人,他們馬可•波羅時代那種考察的雄風已經沒有了。現在我們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去考察,而且從文化意義上考察,我們感到驕傲。我的妻子馬蘭是在家裡抱著電視機,每天抱著電視機,除了睡覺以外就抱著電視機,希望丈夫能回來。」
在伊拉克,節目組失蹤了兩天,完全斷絕消息,那整整兩天,馬蘭沒有吃、沒有喝、沒有睡,為丈夫擔心,為丈夫祈禱。在這樣的情況下,餘秋雨仍然每天在奔波,在考察,在做節目,還要寫文章。
「當時正在搬家。」馬蘭說,當我搬家的時候,120多箱書,還有大量的報紙、雜誌,都是他的,仿佛還帶著他的體溫。那時候我只有一種感覺,我為丈夫感到驕傲,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走這條文化的路。我支持他這樣做,我鼓勵他這樣做。有了這些東西,就埋沒不掉他,埋沒不掉餘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