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2020-12-03 中國網

餘秋雨:走在文化苦旅

餘 瑋

通過近一個星期的約訪,終於有機會同餘秋雨先生坐在一起。整整一個下午的採訪在輕鬆、愉快的對話中結束,餘秋雨在筆者帶去的題詞本上認真地題寫了「行者無疆」4字。

餘秋雨是文人,是學者,他則說自己是一位行者、一個走在路上的文化人。正是這位「走得最遠的文人」挖掘到了中華古國的文化基因……

用生命走文化的路

離開上海戲劇學院後,餘秋雨「踩」著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的要害部位,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去。這一走就是好些年了。這些年來他寫下了數不清的文字,《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都是一本本沉甸甸的系列散文佳作。

在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一個個文化古蹟在他眼裡變得有生命、有溫度。他那盪氣迴腸而又不失溫柔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散文的另一種天地和魅力。

1999年,香港鳳凰衛星電視臺制定了一個「千禧之旅」的計劃,餘秋雨作為特邀嘉賓,跟著考察隊從香港出發,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等10個國家,跋涉4萬公裡,踏上了一條新的文化考察和傳播之路。這一路,考察了曾經與中華文明同時存世的人類其他重大文明遺址,例如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猶太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真切地體驗到那些文明逐一消亡和中斷的原因,因此也發現了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這是一個重大命題,也有人談論過,卻從來沒有人以中華文明立場來系統考察過。我的考察過程,天天由鳳凰衛視同步直播,因此全球華人觀眾都一起參與了。」

在「千禧之旅」的途中,很多住地無法寫作,餘秋雨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所以多數字跡都歪歪扭扭。這些字跡當天就要通過衛星傳送萬裡,接收者看不清,甚至造成了海內外各家報刊發表時的不少錯訛。

餘秋雨以為,「行走」本身比寫作重要,腳板比筆頭重要,文字只是腳步和情感「現在進行時態」的實錄。「我寫文章,就是為了與我的多災多難的同胞作深層交談,而不是為了自我消遣。這麼多地方,我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走。因為我們走過塔利班控制的地區,沒有任何保護,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著。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歐洲人和美國人,他們馬可•波羅時代那種考察的雄風已經沒有了。現在我們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去考察,而且從文化意義上考察,我們感到驕傲。我的妻子馬蘭是在家裡抱著電視機,每天抱著電視機,除了睡覺以外就抱著電視機,希望丈夫能回來。」

在伊拉克,節目組失蹤了兩天,完全斷絕消息,那整整兩天,馬蘭沒有吃、沒有喝、沒有睡,為丈夫擔心,為丈夫祈禱。在這樣的情況下,餘秋雨仍然每天在奔波,在考察,在做節目,還要寫文章。

「當時正在搬家。」馬蘭說,當我搬家的時候,120多箱書,還有大量的報紙、雜誌,都是他的,仿佛還帶著他的體溫。那時候我只有一種感覺,我為丈夫感到驕傲,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走這條文化的路。我支持他這樣做,我鼓勵他這樣做。有了這些東西,就埋沒不掉他,埋沒不掉餘秋雨。

相關焦點

  • 新版《文化苦旅》
    作為中國當代文化大散文的奠基之作,《文化苦旅》是中國圖書市場上遭遇盜版最多、爭議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本書。1992年此書一經出版即走紅全國,並遠銷港臺、海外,長期高居暢銷書榜首,而隨之出現的各色盜版也極為猖獗,各種文化爭議、批判接踵而至直至今日,成了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事件。
  • 熱寂讀《文化苦旅》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前兩年被炒得火熱,現在,熱風靜息,飛塵降下,《文化苦旅》才第一次旅行到我的書桌上。書中有諸多觀點是我第一次見到且很精闢的,如自序中提到的任何一個文明人都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的觀點及分析;如關於「人文山水」的解釋;如說中國文化遺蹟的歷史層累性(與顧頡剛的觀點既相仿又不同);如關於「貶官文化」的提法;如《洞庭一角》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如說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如《廬山》文中對文人認同需求的挖掘……所有這些,都是《文化苦旅》中寶貴的思想鹽巴。
  • 淺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從多個層面去展示出歷史的真實、生活的真實、人性的真實,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裡河山等等皆可入題;餘秋雨圍繞著三條天地之線(即黃河、長江、長城三條中華文化之路)進行中華文化的文化考察。《文化苦旅》中包含了對文化的追溯和思考。如《五城記》關於廣州,餘秋雨對廣州地區特殊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進行了思考,還對廣州現代社會的開放後的文化進行對比。
  • 書香榮昌——《文化苦旅》
    書香榮昌——《文化苦旅》 2020-01-13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苦旅》讀後感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
  • 《文化苦旅》創造的奇蹟!
    那個時候剛寫出名著《文化苦旅》,無數人驚為神作。當一個文人忽然在文壇上聲名鵲起時,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望著他,希望他能奉獻更多的精彩,而同行則暗自譏笑地想到,看他還能下出什麼蛋來!書影《文化苦旅》風靡華人世界,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幾乎有華人的地方,你就能看到《文化苦旅》的身影。餘秋雨也揚名天下,成為眾所周知的文化名人。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
  • 《文化苦旅全書》出版
    本報訊(記者周凡愷)由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一些文章經過修改後集擷而成的《文化苦旅全書》,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餘秋雨說,從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
  • 簡評《文化苦旅》這本書
    《文化苦旅》這本書本來是我買給孩子看的,但孩子看不懂,說不知所云。我就拿來自己看,沒想到竟字字入心。以孩子的閱歷,他自然是看不懂。《文化苦旅》 彰顯餘秋雨先生才華我以前沒看過餘秋雨的書,只知道他的人生履歷中曾離了髮妻,娶了小他好多歲的年輕漂亮的黃梅戲演員。我以為這樣的人,他寫的東西,也會跟徐志摩一樣,買給孩子看的目的,是想讓他理科生思維的套路作文,吸收點兒輕快華美的文筆,應付考場作文,但「苦旅」顯然不是這類。
  • 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文化苦旅》讀後感
    而這些,也許這就是&34;四字中文化之&34;的深刻表露吧,體現了&34;的緣由,&34;的所在,&34;的境遇。《文化苦旅》,開創了&34;的先河,引領散文走向了新的高度,給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讀《文化苦旅》這一文學名著,我們能夠看出餘老突出的寫作藝術和技巧及精心的對比參照;對偶、反覆、頂真、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和描寫手法,使文章伸縮有度概括完整。
  • 餘秋雨先生,你的《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什麼樣的苦旅
    曾記得中學時代學了他的一篇文章《信客》,這篇裡面對誠信作了較深的闡述,仿佛這種文化刻在中國人的骨子裡,讓人深信不疑。 稍大一些的時候又正值我生日同學送了一本《文化苦旅》,我如獲至寶,小心珍藏,從不外借於人,不免有幾分「小氣」。
  • 《文化苦旅》: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鋒芒
    ;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列;臺灣發行量達幾十萬冊;……「浪子未死,氣場未絕」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雖苦猶榮,苦盡甘來。《文化苦旅》完美詮釋了這一金句。餘秋雨先生花費十多年的時間,孤身一人背著行囊,尋訪中華文明被滄桑埋沒的各種名勝古蹟。一路邊探訪邊記錄,形散神不散,既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又推動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 新版《文化苦旅》如何感動讀者?
    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中國新聞周刊網2月25日訊(記者秦悅) 20世紀90年代,餘秋雨通過《文化苦旅》一本書奠定了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盜版汗牛充棟」據有關統計指出,此書盜版的數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據悉,現在市面上盜版《文化苦旅》不計其數,正版已絕版很久。時隔20多年,餘秋雨先生首次親自修編《文化苦旅》,在2014年新年伊始全新修訂出版,重塑文化苦難的價值觀。餘秋雨說:「直到現在,此書的各色盜版本在市面上還汗牛充棟。我親自編一本新版來宣布它們全部非法。」
  • 值得擁有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說,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望江亭破舊的亭子哪怕是在被修復後還是難掩歷史的印記,它見過的,經歷過的不知要比我們多多少,看著它蒼老沉默的樣子又讓我聯想到《文化苦旅》中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
  • 我喜愛的好書 | 《文化苦旅》
    》作   者:餘秋雨推薦詞:《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2014年經餘秋雨重新整理,再次出版。       每一個初讀《文化苦旅》的人都會讚嘆:文筆是如此細膩優美,意蘊是如此婉轉深刻;每一次讀《文化苦旅》你都仿佛跟隨餘秋雨先生的腳步,從江南小鎮到塞外西域,從大漠深處到異國他鄉,與他一起扼腕嘆息、嬉笑怒罵。在深沉的文字間徜徉,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窩。
  • 餘秋雨自編「文化苦旅全書」
    《尋覓中華》  本報訊 (記者劉瑋)日前,餘秋雨的新書《文化苦旅全書》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在率先出版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中,餘秋雨將《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中的作品進行了修改,並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餘秋雨表示,「從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
  •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後感
    是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文化騙子」。我之前看過他上過的一檔節目,具體是什麼節目記不清了,當時感覺這人口口聲聲文化文化的,感覺有點虛偽;有人說過「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越缺少什麼」。今天,我在這裡不討論他的人品問題,是好是壞將來自有公論,今天就來探討探討《文化苦旅》這本書本身吧。
  • 餘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部散文集,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讀《文化苦旅》的震撼。心中已經覺得,這部未出之前已暴得大名的集子,遠遠沒有《文化苦旅》那麼經典。易中天也借抬高另外一位作家來貶低餘秋雨,然而易教授所抬高的夏堅勇,寫作的《湮沒的輝煌》,具有嚴重模仿《文化苦旅》的痕跡,但矯情之氣尤有過之,讀完沒有一篇印象深刻的。市場說明了一切,現在有幾人知道夏堅勇?
  • 【原創散文】文化苦旅 夏雨峰
    文化苦旅 夏雨峰 我從不敢說自己讀過多少書,生怕別人以為有自我標榜或賣弄之嫌。再者,如今是知識爆炸的年代;且泱泱中華流淌的是五千年精神長河,自己瀏覽到的書籍,僅僅是滄海中的一粟。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學時代,家中的書籍整整挑了七擔,在附近的小鎮上當廢紙賣了。
  • 餘秋雨推出新版《文化苦旅》為正名
    20世紀90年代,作家餘秋雨將其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集結成書,這就是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的《文化苦旅》。作為中國當代文化大散文的奠基之作,《文化苦旅》一經出版即走紅全國,20多年來一直佔據著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列,甚至遠銷港澳臺以及海外,影響延級華人世界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