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年夏,天氣依舊炎熱,但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卻是充滿了無數的寒冷。一天夜裡,夜如此漫長,燭火通明。此時,病榻上一位君王正奄奄一息,交代著後事。他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一位重臣,並說如果自己的兒子才疏學淺的話,他可以取而代之。這位大臣聽聞,大驚失色,並說一定會鞠躬盡瘁輔佐年輕的君王。未久,病重的帝王帶著無限的眷戀離開了這個紛爭的世界。
這個情節,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病榻中的君王是蜀漢皇帝劉備,他依託的重臣是諸葛亮,他要託付的兒子是劉禪。這段充滿辛酸的故事便是白帝託孤的故事。
劉備逝世之後,年輕的劉禪即位,年號為建興。從這個年號中可以看出,蜀漢的意向所在,含有中興的意思,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一生的追求"興復漢室"。但令人大失所望的是,這個年號不僅沒能興復漢室,反而最終蜀漢政權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存在後,很快就被滅了。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劉禪在臣下的建議之下,向鄧艾投降,蜀國此次滅亡。
蜀國的滅亡,劉禪自然難辭其咎。除了劉禪之外,人們在追溯蜀國滅亡的原因的時候,有一個人未能逃脫人們的批判,正是因為他讓劉禪荒於政務,貪圖享樂,國力一天天衰微下去,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這個人就是蜀國乃至整個三國時期翻雲覆雨的太監——黃皓。
史上關於黃皓的記載並不多,所以連他的生卒年都是不詳。只是他一直伴隨著劉禪的成長。這也是劉禪後來為何一直寵信黃皓的一大原因。
當然,黃皓一開始並非是能夠興風作浪之人,甚至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人物。那麼,這樣一個當時毫不起眼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的呢?黃皓之所以能夠在朝中翻雲覆雨,與劉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禪的出生可謂是不幸的。他剛出生之時,是劉備創業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那時候的劉備,寄人籬下,居無定所,北方的曹操又處處圍追堵截,劉禪的命運也稱得上是九死一生。小說中趙雲就阿鬥的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經過。劉禪在出生之時,母親早已撒手人寰,而父親劉備又南徵北戰,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兒子,正是黃皓與劉嬋朝夕相伴,因此"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就很正常了。不過,此時的黃皓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原因在於朝中有不少忠直之士,例如,董允就是其中一位。
面對阿諛諂媚的黃皓經常給劉禪找樂子,正直的董允大為惱怒,經常責備黃皓,有時甚至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例如劉禪想多納幾個妾,也會遭到董允的無情責備。董允在時,黃皓並不能成氣候,直到董允去世之後,黃皓才開始了他雞犬升天的日子。
原來董允去世之後,陳祗接替了董允,但陳祗卻不像董允那樣正直,相反他與黃皓狼狽為奸,在陳祗的幫助之下,黃皓開始幹預政權,因為有陳祗的撐腰,黃皓開始變得肆無忌憚。
陳祗後來病逝,黃皓開始獨攬大權,他把持著朝政,掃清政敵,閉塞了忠臣進諫之路,以至於蜀漢的政治越來越黑暗。劉禪的弟弟劉永曾進言說除掉黃皓,結果在黃皓的離間之下,劉永被貶,終身不得面見天子。朝中有不少的大臣也開始趨炎附勢,向黃皓攀附。
大將軍姜維無法忍受黃皓的專權,建議劉禪處死黃皓,但是劉禪卻不同意,他說黃皓只不過是一個小人,不能興起風浪,並讓黃皓在姜維面前認錯。可是,黃皓的報復心極強,他開始針對姜維。姜維為了避禍,只能屯兵漢中。
263年,鍾會準備伐蜀,姜維得知後,請求劉禪做好準備,此時的黃皓裝神弄鬼,他用巫術讓劉禪相信鍾會不會發兵伐蜀,劉禪未做準備。結果,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劉禪只能投降。
蜀漢滅亡之後,黃皓的結局成了迷。有人說鍾會到達成都之後,殺死了黃皓,也有人說黃皓買通了鄧艾的部下,免於一死,但後來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蜀漢內部的人都知道黃皓禍亂朝政,那麼朝中的大臣諸葛亮、董允等人為何不殺死他呢?其實,在諸葛亮、董允在的時候,黃皓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色,其行為也比較收斂,不足以影響朝政,直到董允去世,陳祗接替董允的位置之後,他們才開始沆瀣一氣。陳祗死後,更開啟了黃皓一人獨攬大權的局面。或許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曾經並不起眼的太監最終影響了政治走向。
當然,黃皓能夠把持朝政,也是有著諸多原因的,首先劉禪想要加強皇權,他必須任用自己身邊一些親近的人,作為從小到大最親的玩伴,黃皓成了他的不二人選。除了皇帝的信任之外,朝中的大臣姑息縱容黃皓的種種行為,向陳祗、諸葛瞻等人都與黃皓有所來往。
蜀國的滅亡有深刻的原因,但黃皓的專權無疑是一劑催化劑,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領導者的一個近臣便能翻雲覆雨,這何嘗不是後世的一個警示?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