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亡於宦官之手,為何有東漢前車之鑑,蜀漢政權還會如此?

2020-12-09 史海魅影

223年夏,天氣依舊炎熱,但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卻是充滿了無數的寒冷。一天夜裡,夜如此漫長,燭火通明。此時,病榻上一位君王正奄奄一息,交代著後事。他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一位重臣,並說如果自己的兒子才疏學淺的話,他可以取而代之。這位大臣聽聞,大驚失色,並說一定會鞠躬盡瘁輔佐年輕的君王。未久,病重的帝王帶著無限的眷戀離開了這個紛爭的世界。

這個情節,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病榻中的君王是蜀漢皇帝劉備,他依託的重臣是諸葛亮,他要託付的兒子是劉禪。這段充滿辛酸的故事便是白帝託孤的故事。

劉備逝世之後,年輕的劉禪即位,年號為建興。從這個年號中可以看出,蜀漢的意向所在,含有中興的意思,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一生的追求"興復漢室"。但令人大失所望的是,這個年號不僅沒能興復漢室,反而最終蜀漢政權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存在後,很快就被滅了。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劉禪在臣下的建議之下,向鄧艾投降,蜀國此次滅亡。

蜀國的滅亡,劉禪自然難辭其咎。除了劉禪之外,人們在追溯蜀國滅亡的原因的時候,有一個人未能逃脫人們的批判,正是因為他讓劉禪荒於政務,貪圖享樂,國力一天天衰微下去,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這個人就是蜀國乃至整個三國時期翻雲覆雨的太監——黃皓。

史上關於黃皓的記載並不多,所以連他的生卒年都是不詳。只是他一直伴隨著劉禪的成長。這也是劉禪後來為何一直寵信黃皓的一大原因。

當然,黃皓一開始並非是能夠興風作浪之人,甚至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人物。那麼,這樣一個當時毫不起眼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的呢?黃皓之所以能夠在朝中翻雲覆雨,與劉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禪的出生可謂是不幸的。他剛出生之時,是劉備創業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那時候的劉備,寄人籬下,居無定所,北方的曹操又處處圍追堵截,劉禪的命運也稱得上是九死一生。小說中趙雲就阿鬥的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經過。劉禪在出生之時,母親早已撒手人寰,而父親劉備又南徵北戰,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兒子,正是黃皓與劉嬋朝夕相伴,因此"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就很正常了。不過,此時的黃皓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原因在於朝中有不少忠直之士,例如,董允就是其中一位。

面對阿諛諂媚的黃皓經常給劉禪找樂子,正直的董允大為惱怒,經常責備黃皓,有時甚至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例如劉禪想多納幾個妾,也會遭到董允的無情責備。董允在時,黃皓並不能成氣候,直到董允去世之後,黃皓才開始了他雞犬升天的日子。

原來董允去世之後,陳祗接替了董允,但陳祗卻不像董允那樣正直,相反他與黃皓狼狽為奸,在陳祗的幫助之下,黃皓開始幹預政權,因為有陳祗的撐腰,黃皓開始變得肆無忌憚。

陳祗後來病逝,黃皓開始獨攬大權,他把持著朝政,掃清政敵,閉塞了忠臣進諫之路,以至於蜀漢的政治越來越黑暗。劉禪的弟弟劉永曾進言說除掉黃皓,結果在黃皓的離間之下,劉永被貶,終身不得面見天子。朝中有不少的大臣也開始趨炎附勢,向黃皓攀附。

大將軍姜維無法忍受黃皓的專權,建議劉禪處死黃皓,但是劉禪卻不同意,他說黃皓只不過是一個小人,不能興起風浪,並讓黃皓在姜維面前認錯。可是,黃皓的報復心極強,他開始針對姜維。姜維為了避禍,只能屯兵漢中。

263年,鍾會準備伐蜀,姜維得知後,請求劉禪做好準備,此時的黃皓裝神弄鬼,他用巫術讓劉禪相信鍾會不會發兵伐蜀,劉禪未做準備。結果,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劉禪只能投降。

蜀漢滅亡之後,黃皓的結局成了迷。有人說鍾會到達成都之後,殺死了黃皓,也有人說黃皓買通了鄧艾的部下,免於一死,但後來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蜀漢內部的人都知道黃皓禍亂朝政,那麼朝中的大臣諸葛亮、董允等人為何不殺死他呢?其實,在諸葛亮、董允在的時候,黃皓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色,其行為也比較收斂,不足以影響朝政,直到董允去世,陳祗接替董允的位置之後,他們才開始沆瀣一氣。陳祗死後,更開啟了黃皓一人獨攬大權的局面。或許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曾經並不起眼的太監最終影響了政治走向。

當然,黃皓能夠把持朝政,也是有著諸多原因的,首先劉禪想要加強皇權,他必須任用自己身邊一些親近的人,作為從小到大最親的玩伴,黃皓成了他的不二人選。除了皇帝的信任之外,朝中的大臣姑息縱容黃皓的種種行為,向陳祗、諸葛瞻等人都與黃皓有所來往。

蜀國的滅亡有深刻的原因,但黃皓的專權無疑是一劑催化劑,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領導者的一個近臣便能翻雲覆雨,這何嘗不是後世的一個警示?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深度:西漢、東漢、蜀漢為何都叫漢?是否可以歸為同一朝代?
    從時間上來說,三個國家的順序是西漢-東漢-蜀漢,所以又稱前漢,後漢,季漢。三個政權的國號都是漢,在時間上有延續性,統治者也有血統上的關係。但是東漢和蜀漢獲得政權的方式是戰爭和兼併,而不是繼承。換句話說,東漢劉秀和蜀漢劉備是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權。
  • 《三國群英傳》手遊玩家解析:姜維為何守不住蜀漢
    蜀亡之時,國庫尚存大量金銀和糧食,足夠軍事開支。可見姜維北伐並沒有導致國庫空虛,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責任者是誰?是宦官黃皓而不是姜維。黃皓[hào]不但專權而造成政治腐敗、國力衰弱,還排擠姜維,欲廢姜維。即使如此,姜維亦為保衛蜀國而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五、政治上,蜀漢後期時統治者們大多能廉潔奉公,故蜀漢後期的政治是較為安定團結的。
  • 諸葛亮的六字真言本可保蜀漢不滅,可惜結局卻反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梟雄四起,割據混戰,以致天下大亂,不少割據勢力趁機壯大,以求在這亂世中分得天下。而其中,有三股勢力獨領風騷,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行程三足鼎立的局面。 這三股勢力便是曹魏、蜀漢、孫吳,在這三國中,以蜀國的存在時間最短,僅有四十二年。
  • 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有何異同?三國又各自因何而亡?
    三國時期,在內部,中華大地分成了三部分,三個政權為了爭奪天命與正統互相徵伐,向外,三個政權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又各自徵伐異族,曹操徵烏桓,蜀國徵南方,孫吳經營臺灣。三國時期的三個政權,雖然說都是中華內部的分裂政權,但是三個政權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統治階層的不同,那麼,有人說了,三者都是自己稱霸一方,做統治者,有何不同呢?
  • 三國時代,蜀國是否有機會恢復漢室?
    蜀國的鼎盛時期,擁有荊州、益州、漢中之地,似乎沿著諸葛亮隆中對策發展。關羽和張飛都堪稱萬人敵,卻有著性格上致命的缺陷,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蜀國失去中原立足之地。在此之前蜀國如果好好經營,天下未可知。伴隨著關羽和張飛被害,先主劉備又急匆匆的伐吳。
  • 劉禪在亂世之中,讓蜀國屹立近30年不倒,他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在建國時就已經積貧積弱了,而蜀漢在劉禪的領導下還堅持了30年,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劉禪是劉備的繼承人,也是蜀漢王國的繼承人,為什麼後世的人對他評價如此之低呢?我想也許跟我們那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有關:樂不思蜀。相傳在蜀滅亡後,劉禪被安置在洛陽,按照一般的君王,也許他會寧死不屈,但劉禪並不是這樣的。
  • 劉禪:我可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亡了,真不能全怪我
    這可是在劉備的地盤,誰敢如此「認賊作父」,大逆不道?前不久可是剛有人因為罵劉備是「鄉巴佬」,而被玄德公砍了腦袋的。 原來此話是宜州名儒周舒說的!他為何敢出此言?
  • 諸葛亮五次北伐,震懾魏國關中,魏國為何會先滅蜀國?
    曹魏政權一直奉行的軍事戰略是「先蜀後吳」,魏文帝曹丕就曾經三次大規模的進攻東吳,曹叡也多次對孫吳用兵,並在淮南地區實行屯田並部署重兵。那麼司馬昭為何會先攻打蜀國呢?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地理以及現實因素。
  •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三國時期蜀漢的後期就是這樣的。 諸葛亮去世後,為蜀漢留下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文有費禕、董允、蔣琬等,武將以姜維為首,雖不及諸葛武侯的才幹,卻也足以守成
  • 東漢走向沒落的標誌:漢和帝繼位,宦官把持朝政
    題/東漢走向沒落的標誌:漢和帝繼位,宦官參政文/一恆獨步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只是,漢和帝在開創了東漢盛世頂點之後,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並且這個後遺症直接導致了自漢和帝駕崩之後,東漢皇室內部始終存在著外戚和宦官輪換著把持朝政,直到演變成最為激烈的漢少帝在位時期的「十常侍」之亂,外戚和宦官之間的鬥爭由明爭暗鬥,已經嚴重影響了政局穩定。把一個好端端的東漢帝國徹底葬送,讓天下蒼生重又陷入無邊的痛苦,造成「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悽慘之狀。
  • 曹魏擅長騎兵,東吳有精銳水師,那蜀漢政權又靠什麼立足?
    縱觀魏蜀吳發展,三國其實各有特點,也各有手段。三足鼎立時期,天下間的人才也大致分布在魏蜀吳三國,這也是曹魏與孫劉聯盟能互呈犄角之勢的根本原因。就比如頂尖謀士與武將的比例,雖然以曹魏更略勝一籌,但吳蜀兩國加起來,也與之相差不遠。
  • 貨真價實的蜀漢皇帝,卻被叫偷驢賊,名號也被用來罵人
    而「蜀國」,則是同時期的曹魏和孫吳用劉氏政權所處地域,強加給他的一種蔑稱,算不得數。至於「蜀漢」,則是後世史家為了有所區分,不讓它與「西漢」、「東漢」等政權混淆,從而產生的另一種命名。又比如十六國時,李雄建立的成國,後來國號改為「漢」,故稱為成漢。
  • 孔明逝世後,蜀漢憑啥還能撐三十年?這四人功不可沒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紛亂不休。然後縱觀三國歷史,其實最和平時的時期是三國鼎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三個國家裡,要數蜀國最弱。劉備在佔據荊州後,由於關羽的高傲自負,丟了經濟命脈荊州,關羽更是戰死沙場,身首異處。劉備大怒,要為關羽復仇,卻被陸遜火燒十八裡連營,劉備身死。
  • 蜀漢滅亡後,劉禪為何被優待封公?原來司馬昭有這樣的考量
    曹魏兵不血刃的接管蜀漢國都,至此東漢末年分三國的三國時代走向終結,三國魏蜀吳中的蜀漢不在、曹魏也被權臣司馬昭徹底架空,離被取代也只是時間問題,吳國雖在但也是江河日下。聽聞蜀漢劉禪的投降,司馬昭開心至極,立馬遣兵將劉禪以及一些蜀漢重要大臣一起送往洛陽。
  • 「後劉備時代」蜀漢政權有什麼特徵?做了哪些政治遺產清理?
    廣義上講「,後劉備時代」即劉備去世後整個蜀漢政權的存續時期;狹義上講「,後劉備時代」是指劉備託孤後,以諸葛亮為實際權力核心的蜀漢政權存在時期,其時間上限是劉備的逝世,下限是諸葛亮病逝。由此「,後劉備時代」的重心是以諸葛亮為統治核心的蜀漢政權存在時期。從蜀漢政權的開國之君以及政權發展過程看「,後劉備時代」蜀漢政權有兩大基本特徵。
  •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國未來會怎樣?
    如果蜀漢不北伐,那麼蜀漢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要知道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克復中原,還於舊都」,要興復漢室。如果龜縮一隅之地,那麼蜀漢統治集團就會陷入戰略迷茫:蜀漢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先說蜀漢的國號。其實蜀漢是後世的稱呼,但是蜀漢其實是叫「漢」,意思是繼承了東漢的正統。
  • 魏國和蜀國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統?明白這幾個標準你就有答案了
    毫無疑問,蜀國和魏國都具有各自相對應的正統標準。蜀漢政權的理論支持:血統劉備是漢室宗親,這種和漢室具備的血緣關係為劉備政權的正統性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劉備的身份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之於漢室來說,算是小宗裡面的支系了。但不管是支系還是直系,劉備到底是劉氏宗親,這就為他的政權提供了血緣上的正統性。和劉備極為相似的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 蜀漢的四鎮將軍,分別鎮守一方,一度撐起蜀國半壁江山!
    東漢末與三國時設置。鎮東將軍,東漢末曹操曾為之; 鎮南將軍,東漢末劉表曾為之,鎮西將軍,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韓遂曾任之;鎮北將軍,劉靖與許允均曾為之。四鎮將軍,三國魏秩第二品,位次四徵將軍, 領兵與四徵將軍同,資深者為大將軍,蜀漢和東吳也都設立了四鎮將軍。其中,就蜀漢來說,因為整體實力上弱於曹魏和東吳,所以,更需要四鎮將軍來鎮守一方,以此抵抗曹魏和東吳。
  •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何不帶兵來解圍?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何不帶兵來解圍?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蜀漢將滅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不能帶兵來救,說明了蜀漢對南中治理的成功。如此,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加入蜀軍北伐序列,不親近蜀漢的勇士,多已經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漢的兄弟不多了。被錯過的續命機會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兩次機會給蜀漢續命。第一次,魏攻蜀時,南中領建寧太守霍弋曾主動提出帶兵北上,包圍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