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之揚中詩壇——從《古苑新葩》編後記所想起的(徐復興)

2020-12-14 太平書院

謹以此舊文,紀念三十年前,那些曾經為江洲詩詞之苑辛勤耕耘的已逝的老詩友們!

——徐復興

從《古苑新葩》編後記所想起的

近觀《揚中日報》,欣聞我市已成全國「詩詞之鄉」,實在可喜可賀!作為一名詩詞愛好者,一名八十年代中葉曾與縣內外諸多詩人交往過的下崗編輯,回顧往事,感慨頗多。恰好此時,筆者為覓舊作,以便結集出版,偶然間翻出幾張《江洲》舊報及大量詩稿。在刊登詩詞作品的《古苑新葩》編後記中,我曾這樣寫道:

我國素有「詩國」之稱,詩詞曲賦,源遠流長。僅就我縣而言,即擁有為數可觀的愛好者。由於歷史的原因,未得展其所長。近幾年,隨著文藝春天的到來,僵局已被打破。面對四化、改革的壯舉,我縣詩家詞人激情噴湧,詩興大發,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其中三首發表於《鎮江日報》,十七首發表於《江南詩詞》,連同刊於《江洲》的若干作品,堪稱我縣詩詞作品發表之「最」。

繼第一、二期《江洲》先例,本期繼續發表一批詩詞作品,意在澆灌詩詞這朵「重放的鮮花」……

當時,雖說《江洲》只是縣級文藝小報,但其詩詞作者中,卻不乏名家宿儒。文物出版社總編王德文、河北人民出版社總編王堅、鎮江師專副教授王驤、江南詩詞學會副會長李宗海等先生,均曾熱情賜稿。副縣長李名方、政協文史辦何幸若,可謂鼎力相助。戴曙、孫甫、孫春華、楊斐然、黃壽彭等幾十位離退休老人,更是筆耕不輟,佳作疊出。還有那聯合鄉間的郭鳳山先生,滿腹經倫,出囗成章,填詞作詩,數以千計,堪稱本土的「田園詩人」。此外,一批相對年輕的詩人,如周嘉瑜、朱立新、葉錦春、馮廣友、陸長貴等同志,也躍躍欲試,頻頻投稿。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群眾文化工作者,靣對這群星燦爛的喜人景象,雖不敢說有什麼遠見卓識,但我本能地認定:這是文化領域的一塊寶藏,極具開發潛力。在文化館領導和《江洲》編輯部同仁的支持下,我負責組稿,在《江洲》上闢出「詩林詞苑」、「古苑新葩」專欄,於是便有了前面的「編後記」。新老詩友,常來常往,交流信息,切磋技藝,其樂融融。籌建詩社,順理成章。記得我在「乙丑秋日」即1985年秋天,曾塗下一首七言——

《籌建詩社有感》

誰言三島無好詩,但見李杜遍桑梓。

綠洲青蘆戲春水,碧竹密密紅柳稀。

涓涓細流聞江聲,條條新舸揚帆起。

甘作碎石鋪康道,願為他人作嫁衣。

圈內人士大都曉得,這詩中所言綠洲、春水、碧竹、紅柳、涓流、江聲、揚帆等,均系諸位詩友為未來詩社所擬雅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然而好事多磨。某個部門個別領導,對此頗有微詞。其高論是:這些古體詩詞,有幾個人懂?

有什麼價值?你們是搞群眾文化的,不要不務正業!筆者當時頗為愚鈍,不知逢迎附和,居然頂撞道:這些寫詩作詞的老同志,不也是「群眾」的一部分?不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再說,「下裡巴人」固然需要,「陽春白雪」也不嫌多啊!

話是這麼說,路卻越來越難走。何幸若等先生熟知內情,便醞釀轉移陣地。不久,本縣詩詞這棵逢春的古樹,在剛剛露芽綻蕾之際,就離開群眾文化園地,移植到了「詩詞無用」論者鞭長莫及之處——揚中政協和老齡委的沃土上,成立了綠洲詩社,出版了《紅葉黃花集》;迅速紮根壯大,乃至枝繁葉茂,頂天立地!

後來,我奉命去搞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還得兼顧新故事創作,自然無暇顧及詩詞活動。再後來,我被文化權貴發文下令「自動離職」,一頭扎進廣闊天地,成了「農民伯伯」……

如今,我坐在花卉世界、盆景天地之中,拜讀張家春先生贈送的《浪客詩文集》,欣賞《大江清韻》這洋洋巨著,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啊,好一群鍥而不捨的老人。

願家鄉的詩詞之樹常青!

(2002年春、秋,原載馥馨《通天竹》文集)

編按:本文作者為揚中詩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原標題為《從〈古苑新葩〉編後記所想起的》,《三十年前之揚中詩壇》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揚中二十四孝 之《不違父訓》
    南宋高宗年間,何鑄為御史中丞,秦檜命其審嶽飛案,何鑄察嶽飛之冤,與秦檜不合被貶,遂舉家遷居潤東。何鑄下傳至21世,何希綬、何希雲兄弟遷居沙洲(即揚中),至今有將近300年的歷史。潤東吳沙亂石橋何氏26世之何士俊,乃揚中歷史上唯一的舉人。目前在譜牒中找到他字跡三篇,尤以《譚氏族譜序》最長。
  • 揚中二十四孝 之《返家奉親》
    於是,隔數日歸,常問父母之安,問所欲則進之。初為,未嘗以資財為重。至父年四十有餘,一病不起,翁為之祈神延醫,湯藥親嘗後進。——《潤東鎮揚延令夾江張氏重修族譜·景榮公傳》【今譯】張景榮受聘於一家學館教書,學館離家一裡路,不遠不近。
  • 「中國蘋果之鄉」農產品走進揚中
    金山網訊 (朱琳 徐心俊)9日上午,揚中中央商場中庭熱鬧非凡。
  • 李小榮主編:《細讀》2019年第1輯目錄、編後記及稿約
    遊走在江湖和朝廷之間的悲劇人物宋江 齊裕焜機敏忠心的浪子燕青形象 劉海燕市井小民演繹的人情江湖——《水滸傳》中小人物形象解讀 陳麗媛《水滸傳》死亡敘事的美學書寫——以「張順之死互文性視域下的電影《遊園驚夢》論析 宋璨璨藝文述林讀書隨筆五則 湯化《蒹葭》三課 蒙光《搜神記》一則鬼故事的當代解讀 李雁讀書札記:同源錄(三十則
  • 參天古木育新葩
    以客家文化精神來為寧化實施「海西」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以客家文化來溝通世界各地客屬,進一步推進開放,擴大引進渠道;以客家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正確定位,發展客家文化經濟,並將其產業化、規模化,使客家文化精神成為振興寧化經濟的強心劑,用客家文化這株根深蒂固的參天古木滋育寧化「海西建設」這朵瑰麗的新葩。
  • 從電氣城到「熔噴布之鄉」 「局外人」眼中的江蘇揚中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我是揚中人,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我們這裡已經變成生產口罩熔噴布的風暴中心了。」江蘇揚中人張宇南說自己之前都沒想過,以「電氣」為支撐產業的家鄉,會在這次疫情中因為生產被稱為口罩心臟的「熔噴布」而出名,兩個月前,甚至沒人聽說過這種材料,而一個月前,張宇南這個「局外人」離入局近在咫尺。
  • 江蘇揚中與河豚魚
    原文@野風N01 載於中讀App早些時候,兒子向我報告說:今天到揚中。我還以為是孩子的母校—揚州中學呢。平時我們對該校簡稱為「揚中」。所以我說:早點回來吃中飯!後來才知道,我們的近鄰有個地名叫:揚中縣、後來改為揚中市。
  • 最關情處是江洲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中
    詩中所寫,正是這四面抱水、長江環繞的揚中。在詩人心中,居於此地,無需清宇豪華,僅小蓬廬一座便能幽居。二月河豚三月筍,更是令人魂牽夢縈。揚中成洲千年,建置百年。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水孕育了異彩紛呈的長江文化,創造了璀璨奪目的長江文明,也催生了揚子江中這座生機勃發、魅力無窮的年輕島城。
  • 當代詩壇的區域詩派
    與共和國前三十年的詩歌比起來,近三十年來的中國詩歌有著許多明顯的區別,稍加比較,就有以下幾點的不同:一、創作環境上寬鬆了許多,可以抒發一些個人的人生感受和個人的感情生活了,不像前三十年,詩歌只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和傳聲筒。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唐代:劉禹錫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順科。鄧禹功成三紀事,孔融書就八年多。已經將相誰能爾,拋卻丞郎爭奈何。什,詩篇;耳順,是六十歲的代稱,指個人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古人又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接下來詩人又對崔群說,「鄧禹功成三紀事,孔融書就八年多。」 劉禹錫化用典故,誇獎崔群有鄧禹之功和孔融之才。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
  • 新疆詩壇新秀 秦幫興詩詞三十首
    新疆詩壇新秀秦幫興詩詞三十首策劃:李新平製作:王翠英秦幫興自述秦幫興,男,1989年生於新疆裕民縣,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飲永潔所贈檸檬片有寄西風吹徹晚秋寒,一片檸檬到夜闌。月映茶涼誰與共,思君味道總含酸。一把票根銷盡痴,他鄉夜雨憶當時。十年輾轉緣何事,半為蒼生半為詩。公主墳者,嘉道時京西賞秋海棠之勝地也,龔定盦與人常遊之處,過此詠之古意無情都謝去,清愁來吊斷腸花。風人哭笑成追憶,只有春深商賈家。
  • 《2019年中國詩歌排行榜》目錄與編後記
    《2019年中國詩歌排行榜》目錄與編後記《2019年中國詩歌排行榜》邱華棟 周瑟瑟 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目 錄第一輯 2019年度總榜周瑟瑟 遊走詩歌江湖的三種人遊走詩歌江湖的三種人--《2019年中國詩歌排行榜》編後記 周瑟瑟2019年我到南嶽衡山開展「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在磨鏡臺看了半天,我對唐代南禪七祖懷讓與禪宗北宗僧人道一很感興趣,他們曾在此磨鏡鬥法。
  • 首屆中國長江江鮮美食節在"中國江鮮之鄉"揚中開幕
    中國經濟網3月19日訊(記者謝文哲) 三月的揚中,春江水暖,江鮮肥美。18日,首屆中國長江江鮮美食節在全國首家「中國江鮮菜之鄉」揚中正式開幕。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沈思明、秘書長喬德林和來自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北京市、上海市烹飪協會及骨幹餐飲企業,江蘇沿江各地級市烹飪協會及骨幹餐飲企業向全國同行業和社會各界發出了「保護長江資源,倡導綠色消費」的《揚中宣言》,並舉行了千人籤字儀式。     首屆中國長江江鮮美食節是在揚中已連續5年舉辦美食節的基礎上,由江蘇省烹飪協會舉辦的。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幾天前,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消息傳出後,長江第二大島——揚中有一群姓楊的中老年人興奮不已,根據家譜記載,他們是隋煬帝楊廣的部分傳人。「我們是楊廣的後人,楊廣在位時三修運河溝通南北,今天申遺成功也有他的功勞。」看到現代快報《發現》周刊徵集家譜的報導後,揚中市民楊峻岭給現代快報打來電話。
  • 當代詩壇派系:不必掛靠政治 民間詩社綿延不絕
    與共和國前三十年的詩歌比起來,近三十年來的中國詩歌有著許多明顯的區別,稍加比較,就有以下幾點的不同:  一、創作環境上寬鬆了許多,可以抒發一些個人的人生感受和個人的感情生活了,不像前三十年,詩歌只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和傳聲筒。
  • 揚中:「高顏值」鄉村點睛美麗風景畫
    揚中市新壩鎮立新村黨委書記肖勝指著身旁的小橋流水對記者說道,關於蒲草公式的傳說可前推三百年,記載著揚中成洲的傳奇故事,但由於先前缺乏好的規劃,蒲草公式的美麗一直被湮沒在了歷史的風塵中,泥沙成堆,雜草叢生。如今,得益於一村一品項目『五組蒲草公式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這裡的原始生態逐漸恢復,並建起了竹海風景區、私塾館、休閒驛站等傳說中的景點,周邊的環境面貌極大改善,由此收穫了群眾的紛紛點讚。
  • 高原之榮耀 詩壇之盛典
    青海已成功舉辦了兩屆(2016年、2018年)昌耀詩歌獎頒獎典禮,並在海內外詩壇產生了廣泛影響。第三屆昌耀詩歌獎於2019年11月初正式啟動之後,受到了海內外漢語詩人和評論家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今年7月,經嚴格評審,第三屆昌耀詩歌終評結果出爐。
  • 《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編後記
    譚五昌2016年底,我編成了一本2017年中國新詩日曆,後來以《每日一詩》的書名由出版社公開出版,出版後引起了詩壇的廣泛關注與普遍好評,超過了我本人的想像。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2017年秋冬之際,臨近歲末了,由於我本人今年的詩歌編著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加之我知道編選一部詩歌日曆耗時很長,工作量巨大,所以對於我今年是否要繼續編選一本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我內心是頗有些猶豫不決的,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有很多了解我的詩人朋友主動打電話給我,積極鼓動我繼續編選《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他們聲稱我這部新詩日曆編選思路很好,具有獨創性,而且所選作品藝術質地優良
  • 風暴眼中的「熔噴布之鄉」江蘇揚中 近千家企業攪動市場 實際僅...
    本報記者 夏治斌 曹學平 揚中報導「知道統一關停了,現在是遊擊行動,之前在揚中的機器轉移了,生產和出貨都在揚中之外,就是為了防止釣魚執法。現在可以拍視頻供貨,先付定金,自己安排車裝車,拍裝車視頻,付清款後走單。」4月19日,揚中一家做熔噴布的中間商徐世傑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說道。
  • 揚中與「聽診器」安裝在一起進行全天候監測
    記者在揚中2號橋現場探訪時注意到,為確保這座使用10多年的老橋的安全,公路部門創新思路,不斷開發,採用最新的監測技術,在橋體上安裝監測設備,可對橋梁進行全天候監控,保證橋梁安全運行。據了解,揚中二號橋位於揚中汽船港下遊530米處,大橋長1761米,寬17米,最大跨徑120米,通航淨高18米,這座橋於通車,已經使用了這座橋是揚中每天往返上海、蘇州、無錫、常州車流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