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旅遊之南華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20-12-11 覺主趙雲龍

幾個老友一次喝茶的時候一拍即合,第二天就自駕到韶關。選擇去韶關是因為茶會中大家都感慨今年疫情影響,生意很難做,心情煩躁,其中一個老友說了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大家紛紛化身哲人,開始探討起佛理來,最後說,不如我們去趟韶關南華寺吧,去菩提樹下靜靜,興許能開啟命運之門。

從廣州自駕也不遠,我們開得很慢,三個小時才到韶關,直接開進了韶關東城景江大酒店,一個朋友訂的,說是之前出差御用的酒店,牛逼大了。酒店在馬壩河畔,氣勢非常恢弘,前面一馬平川,風景很好。四個人兩間房,住的是蠻舒服的,也不貴,加上店家服務質量很高,此行的住宿還是蠻靠譜的。

南華寺有停車場,免費的,從停車場到南華寺門前的曹溪廣場中間,有一個小小的購物廣場,不像其他景區一樣商家會來拉客騷擾遊人,這點還不錯,否則這樣的佛門聖地可就大打折扣了。

南華寺是很大的,主要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組成,其中除了靈照塔六祖殿後,其他都是經過重修的。但重修後的南華寺也依然端莊肅穆,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之氣,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仍然能看到1500年歷史的影子,行走期間,心靈還是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淨化的。

作為「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南華寺由六祖慧能所創,六祖殿中供奉的就是六祖的真身,還有明代德清和尚真身和丹田和尚真身。

大雄寶殿的人特別多,來燒香拜佛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可以憑門票一人領一束香,燒完香後我們就去了菩提樹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菩提樹,很高大茂密,如靈照塔一般高聳入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些哥們一臉崇拜,自覺吟詩,不知道他們悟出什麼沒有?無可否認的是在那種環境中,人的腦海裡會閃出剎那光輝,心靈會不自覺地生出一種對瑣事不屑一顧的淡然狀態,那種感覺很難形容,也許就像「打雞血」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佛祖開壇講佛,迦葉尊者拈花一笑,佛祖欣然點頭,這是什麼佛理?淡然一笑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生活態度?也許是在告訴我們,心中淡定從容,不以環境為轉移,才處處是風景,處處有佛吧!

共勉!

相關焦點

  • 韶關南華寺商務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跟同事去韶關出差,原定是五天,最後一天因為提前完成任務,還有半天時間,同事用酒店的鋼琴彈奏了一曲,忘記是哪首曲子了,只聽得梵音陣陣,突發奇想,要不我們去南華寺逛逛吧。一拍即合,兩個人立馬乘車到南華寺。對了,我們住的是韶關東城景江大酒店,在馬壩河畔,風景很秀麗,從房間裡看視野很開闊,心情倍棒,住了四天,蠻好,大堂還有鋼琴,淡淡的藝術氛圍,還是挺不錯的,服務也深得我心,總體OK以上。南華寺的名頭很大的了,是六祖慧能「南宗禪法」的發源地,被稱為廣東四大名寺之首,其影響力不容小覷。這個寺廟正在曹溪之畔,而聽聞曹溪正是六祖悟道的地方。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南華寺你了解多少?
    佛教自西漢開始傳入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但是在佛教裡人們最熟悉一首詩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首了吧。年),宋太祖賜名「南華禪寺」,南華寺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晚上,六祖在他的家鄉新興縣(屬於廣東省雲浮市)的國恩寺裡圓寂,圓寂後他的肉身被送往他畢生弘法道場南華寺。如今1305年過去了,六祖真身仍然被供奉在韶關南華寺內接受著善男信女的朝拜。惠能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朝拜,是因為他使印度佛教正式完成中國化的過程。主張「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的世俗精神。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問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句例】中英句例:於是火頭僧慧能在菩提樹下也作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心不染,性無分別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拂拭乾淨是神秀大師的境界而六祖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次破除了對「清淨佛性」的實體性執著 (本來無一物),因此相對的「染汙塵埃」也非實體、不真實、無可得(何處惹塵埃)。這種對實體性的破斥,可以說一破到底 身、心生命不可得,煩惱、佛性也不可得。六祖大師的「頓悟」也是多劫以來的所結的法緣,因為過去生中共同供養諸佛,一同種下善根,如此才能聽聞以上頓悟之教。
  • 公司團建,韶關旅遊三天,到南華寺體驗禪意
    雲門山的空氣是很好的,風景秀麗,有個雲門寺,聽韶關人說相比南華寺,雲門寺才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我的感覺是若論風景和寺廟的意境,雲門寺是更勝一籌的,有深山藏古剎的感覺。當然了,南華寺的歷史底蘊比較濃厚,禪意滿滿,單憑寺內供奉六祖真身這一項就足夠讓人朝拜了。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而現在被眾人以為高妙的最流行「本來無一物」的版本,其實是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這首四句偈子,其實是惠昕篡改過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佛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陀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正覺必須於言語之外,當下知見自己本心,這也是釋迦摩尼佛當初拈花一笑創立「禪宗」一脈的本意。知見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任何時候,能每一剎那、每一念都如實知見,於一切事物上都能無礙「知見其不生不滅的本性」,自心與萬法,無不與真如相應。
  • 怎麼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中大弟子「神秀」所做詩為「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詩作證明了大弟子神秀沒有證道。因為禪宗宗旨為「直指真心 明心見性」。真心的性質無形無相,本自清淨,既然本自清淨,就是從來一直都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被汙染過,那麼神秀的詩就證明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不可以傳衣缽。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處背景感悟
    出處背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菩提偈全文:【作者】惠能 【朝代】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01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這一生,本來就是空空兩手來,又何必滿載而歸? 擁有的東西多了,不是富有,是負擔。扔了吧,真的好可惜,不扔掉吧,又真的很沉重。多少人,多少次,在扔掉與不扔之間徘徊。徘徊越久,越不快樂。
  • 韶關元旦旅遊最受遊客青睞的五大景點,丹霞山上榜,南華寺墊底
    如果還沒想好,小編推薦你去韶關。那韶關有啥好玩的?除了一個丹霞山還能打以外,還有啥?從去年元旦韶關公布的旅遊大數據來看,最受遊客青睞的景點Top5依然是韶關最著名的景點,不過丹霞山僅排第三,下面就跟著小編去圍觀一下吧,估計會給你一個不錯的參考。
  • 韶關商務旅遊攻略:南華寺和馬壩人遺址哪個更值得一遊?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說去韶關旅遊,南華寺和馬壩人遺址哪個更值得一遊?如果二選一,會首選哪一個?正好我六月份去韶關出差,兩個地方都去過,就跟大家扒一扒這段韶關之行吧!也許看完之後,你就會明白,南華寺和馬壩人遺址這兩個景點對於韶關旅遊的意義。
  • 太極拳修行雜談——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松,空是我們所有練太極拳的人都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高,類似于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我相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所以許多上來就說松與空的拳友,基本上一輩子活在虛妄之中。練到老終究是一場空,不明太極真義。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揭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性,自性!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之分,頓悟之機,可遇而不可求;漸悟屬於循序漸進,有章可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還是講空的,世間什麼都沒有,都是暫時的,緣散了就沒了,你想把它找回來,那不可能,所以一切不必太執著。
  • 韶關旅遊度假,吃喝玩樂攻略,南華寺是必去景點嗎?
    說起去韶關旅遊,可能很多人脫口而出的是丹霞山,就算沒去過,也聽過它的名頭。誠然,到韶關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丹霞山是必去的。但如果你是短途旅行,丹霞山就不太建議去,反而第一選擇是南華寺和馬壩人遺址,這個是韶關最經典的旅遊路線,再加上一個曹溪溫泉,因為在南華寺旁邊,可以順帶遊了。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使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回頭想想這幾日的創作,大有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之感。幸而迷途未遠,此番幡然醒悟,仍有慶幸之意。自己文章常常沒人願意去看,我不禁也因此而苦惱迷茫,為此不惜到處學習各種吸粉套路、作文方法,功利之心貪慾日盛。常常糾結於別人隨意搬運抄襲,輕輕鬆鬆引爆話題,文章底下評論無數,擁躉眾多,儼然有當年學術大佬開壇講經的氣派威嚴。而自己辛苦碼字,字斟句酌,卻只能孤芳自賞,無人問津。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才是幸福的本質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聽過這詩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五祖為了考驗他們的修行境界到底如何,就讓他們各自作一首詩寫出自己的證悟境界。於是神秀大師就寫到「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寶玉聽了拍手大叫,真是好詩。哪知黛玉似乎並不以為意,接著說道。僧眾們看了神秀大師的都和你一樣交口稱讚,心想這衣缽傳人肯定是神秀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