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20-12-04 碧山心自閒

中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為了傳衣缽,要所有門下弟子都做一首詩作來證明自己的修行證量。

其中大弟子「神秀」所做詩為「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詩作證明了大弟子神秀沒有證道。

因為禪宗宗旨為「直指真心 明心見性」。真心的性質無形無相,本自清淨,既然本自清淨,就是從來一直都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被汙染過,那麼神秀的詩就證明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不可以傳衣缽。

一個本在廚房錘米的俗家弟子慧能,根據神秀的詩文稍做改動,如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此一改後,體現出來了真心無形無相,本自清淨的性質,只有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見地。既然本自清淨,又何來惹塵埃呢?就比如一顆寶珠,無論在任何地方,都無法阻擋寶珠本身內部的光芒。就如同一塊真金,無論是什麼形狀,無論是哪裡,真金的本性不會變化,誰也汙染不了。

慧能用這首詩,證明了自己已經是明心見性了,所以五祖將衣缽傳給了慧能。五祖擔心有人搶衣缽,傳了衣缽後,就親自將慧能送出寺院。然後又發生了很多事情。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最後用五祖弘忍大師同樣一首證道的詩文結尾: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親愛的讀者,你們知道這首詩的內涵嗎?

相關焦點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問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句例】中英句例:於是火頭僧慧能在菩提樹下也作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心不染,性無分別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拂拭乾淨是神秀大師的境界而六祖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次破除了對「清淨佛性」的實體性執著 (本來無一物),因此相對的「染汙塵埃」也非實體、不真實、無可得(何處惹塵埃)。這種對實體性的破斥,可以說一破到底 身、心生命不可得,煩惱、佛性也不可得。六祖大師的「頓悟」也是多劫以來的所結的法緣,因為過去生中共同供養諸佛,一同種下善根,如此才能聽聞以上頓悟之教。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01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這一生,本來就是空空兩手來,又何必滿載而歸? 擁有的東西多了,不是富有,是負擔。扔了吧,真的好可惜,不扔掉吧,又真的很沉重。多少人,多少次,在扔掉與不扔之間徘徊。徘徊越久,越不快樂。
  • 佛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陀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正覺必須於言語之外,當下知見自己本心,這也是釋迦摩尼佛當初拈花一笑創立「禪宗」一脈的本意。知見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任何時候,能每一剎那、每一念都如實知見,於一切事物上都能無礙「知見其不生不滅的本性」,自心與萬法,無不與真如相應。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時,簡單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麼安之若素;有時,簡單凌駕於精神之上,那麼絕塵世外;有時,簡單就是紅爐一點雪,那麼原汁原味;而有時,簡單也是一道法門,誰經過了,誰就能化繭成蝶、脫胎換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啊,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 太極拳修行雜談——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松,空是我們所有練太極拳的人都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高,類似于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我相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所以許多上來就說松與空的拳友,基本上一輩子活在虛妄之中。練到老終究是一場空,不明太極真義。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和慧能,誰才是真正的高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比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哪一個更確實可行?慧能和神秀,誰的境界更勝一籌?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慧能的境界更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有禪機,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揭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明鏡亦非臺菩提,實際上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境界,佛教的專有名稱稱之為三摩地或者無上正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性,自性!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才是幸福的本質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聽過這詩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五祖為了考驗他們的修行境界到底如何,就讓他們各自作一首詩寫出自己的證悟境界。於是神秀大師就寫到「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寶玉聽了拍手大叫,真是好詩。哪知黛玉似乎並不以為意,接著說道。僧眾們看了神秀大師的都和你一樣交口稱讚,心想這衣缽傳人肯定是神秀大師了。
  • 徐冰為美國「911」事件撰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11年,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際,中國藝術家徐冰的著名裝置作品《何處惹塵埃》首次在美國公開展出,他同時撰寫專文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回顧和沉思。現在,又逢一個「911」紀念日,我們將這篇文章轉載,讓徐冰以一位親歷者、記錄者、紀念者的視角帶我們回顧那一天,以及梳理人們對這一事件的哲思。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自今晚獨坐桌前,放任思緒涓涓而流,信筆而書之後,竟然一掃連日來的沮喪頹廢,心胸鬱結,大有遊目騁懷,豁然開朗之感。自覺柳暗花明,終於走出了這迷霧重重。Follow your heart.文章貴乎真,情之所至,筆之所至。把自己的本心用文辭包裝遮遮掩掩,必然如厚重的盔甲讓人透不過氣來,終究憋悶而死。
  • 韶關旅遊之南華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選擇去韶關是因為茶會中大家都感慨今年疫情影響,生意很難做,心情煩躁,其中一個老友說了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大家紛紛化身哲人,開始探討起佛理來,最後說,不如我們去趟韶關南華寺吧,去菩提樹下靜靜,興許能開啟命運之門。從廣州自駕也不遠,我們開得很慢,三個小時才到韶關,直接開進了韶關東城景江大酒店,一個朋友訂的,說是之前出差御用的酒店,牛逼大了。
  • 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
    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簡而言之,就是一切都是虛無的,什麼都是浮雲,什麼都別放心上,就不會有煩惱了。
  • 迅師說禪(10):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迅師說禪(10):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隆迅法師與寧波天童禪寺方丈誠信大和尚(左一)你看趙州禪師,人家問他:‌「狗子有佛性也無?」就是這樣無釐頭的答案,對這些公案你沒有必要去解釋,一解釋就落入語言文字,落入思維,就不成為禪了。另外,六祖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和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即以凡心未泯,又何以成佛?
    和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即以凡心未泯,又何以成佛?你說現實世界裡面從來沒有愛情童話,但我卻看見了那種相遇便是一種愛情裡無可言說的童話。你卻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了又是一身情債……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梵音海曾師從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剃度受戒,後被迎至布達拉宮坐床,而那一年,梵音海才15歲,他本是一個平民信徒,卻驟然端坐在藏佛教領袖的高位之上,這又叫一個15歲的他如何應受得了?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一句佛偈,讓他成為禪宗六祖
    大弟子神秀略一沉思,寫下了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在聽了大師兄的佛偈後,應聲而出,也念出了自己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五祖弘忍認為慧能的佛偈深得佛法中的「頓悟」之妙,於是將禪宗的衣缽傳授給了慧能。因為擔心神秀不服氣,暗中會謀害慧能,弘忍完成傳法後,讓慧能連夜回到了他的家鄉嶺南,後來慧能在南方弘揚佛法,成為禪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