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它會昌盛起來

2020-12-11 號外歷史之高磊

春秋戰國教育概述: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也是由諸侯分裂割據趨向全國大統一的時期。春秋開始,周王室還能作為140多個諸侯國家的共主。以後,各諸侯國相互不斷兼併,周王室反淪為大國的附庸。到戰國初期,見於文獻記載的,還有十幾個國家;及至戰國末期,餘下的韓、魏、楚、趙、燕、齊等六國相繼被秦滅亡,全國才真正統於秦。按照歷史發展的一般情況,處於長期分裂、戰事頻繁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往往要受到巨大破壞,社會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文化教育尤其受到嚴重的影響。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儘管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卻奇蹟般地推動著一場全面的大變革。

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形成了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個大轉折時期。這個轉折時期,促使奴隸制社會崩潰而過渡到封建社會。教育的大變革,直接受到政治變革的影響,首先是由於各諸侯國國策的改變。奴隸社會中,國家大事唯戎與祀。西周時期,貴族子弟在學校中除了學習射、御以外,其他科目多與祭祀有關。到了春秋時期,宗族血緣維繫的宗法制度已失去它的控制能力,諸侯紛紛立國,這些國家十分重視治理政事、培植軍事力量,以增強實力、盛大國勢。他們的大事已不在戎與祀,而在戎與治,特別要求能適應新形勢的新一代的管理人才。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正是最早廣納賢才破格用士的國君。他委任管仲以相仕,使齊桓公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稱霸,並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像管仲這樣能在新形勢下大顯身手的人才,決不是在繼承西周教育傳統的官學中所能培養出來的。事實上,春秋初期,官學中僵化的學制和陳舊的課程,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各諸侯國的政治變革,逼使教育必須改革,以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這場變革,隨著奴隸社會的崩潰和封建社會的建立,延續了五百多年。其特點是貫穿著官學由衰而興,私學由興而衰這條主線,緊緊圍繞著人才需求這個中心發展的。

官學和私學並不是對立的,相互並不排斥,官學和私學的興衰過程,恰恰是彼此替代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替代方式,這決定於各國所制訂的教育政策和政治改革的深度。春秋戰國教育變革,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約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各國開始改變西周的學制,並制訂各自的教育政策。第二階段,約在春秋中期至戰國初期。諸侯國為了爭霸或保持霸主地位而重用人才,器用人才,私學興起,師的地位確立。第三階段,約在戰國初期至戰國中期。諸侯國間的分裂和兼併日益劇烈,私學進一步發展,形成不同學派,統治者逐漸給私學以政治影響,官學開始恢復。第四階段,約在戰國中期至戰國晚期。歷史發展的潮流趨向統一,分散的私學已不能發揮作用。

官學的地位已超過私學,師資力量多向官學集中。執政者通過官學扶植統治力量,官學擴大,最後,實現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的學吏教育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個階段的教育變革,構成本書編寫的框架。在這個意義上,春秋戰國教育史,實質上是一部從奴隸制教育過渡到封建制教育的變革史。基於這個觀點,本書從回顧西周教育情況入手,採取對比和分析的方法,使讀者基本上掌握這一時期教育變革的歷史進程。春秋戰國教育變革,雖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是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但有關史料卻很缺乏,而且分散在一些古文獻裡,每每夾敘在歷史人物的政治見解、倫理德行等言論之中。

長期以來,有些教育史著作受史料的限制,對教育思想論述較多,史實較少。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史,史料更少。例如百家爭鳴,聯繫到教育,即各個教育學派之爭,就不如哲學思想爭鳴的史料充實和廣泛。因此,對於一些具體問題的探索、分析和爭辯,由於資料不足,又嫌記載簡略,只能做一般推測。建國40多年來,我國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遺址、墓葬中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出土了大量的文字資料,諸如銅器銘文、簡牘、帛書之類,直接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種種活動,其中不乏與教育有關的資料。如韓非在教育改革中,提出 以法為教 ,過去根據古文獻資料,對法往往講得很籠統,僅指法令政策而已,不能進一步具體化。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的秦墓出土了大量秦簡,其中有許多是與 以法為教 密切聯繫的教材資料,這些都是具體說明學吏制度的寶貴記錄。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就是力求將考古學資料和歷史學資料結合起來研究古代教育史,以期較為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出春秋戰國教育的實際。春秋戰國教育變革前的教育傳統:西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約有300年光景,這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較之殷商已有了很大進展,而且在教育方面,建立起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官學制度。

這套教育制度是為奴隸主貴族統治服務的,因而它只允許也只有貴族子弟能享受到學校教育的權利。儘管當時的教育制度本身還很不完善,但是,在為奴隸主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方面,曾經發揮過一定作用,成為維護西周王朝統治的有效工具。直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變革教育的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地受到西周教育制度的影響。教育有著它自身獨特的繼承性。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變革,實際是從奴隸制教育過渡到封建教育,把教育權從奴隸主貴族手中轉移到新興地主階級手中。

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教育變革是從西周教育的基礎上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變革,即使到了戰國後期,在教學內容上,還有《詩》、《書》、《禮》、《易》等課程。所以,概括地對西周教育作些回顧,有助於加深理解春秋戰國時期教育變革的歷史原因及其意義。在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它會昌盛起來。

相關焦點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說到中國古代經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力並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後,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裡卻已經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個空架子。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為何儒家文化最終一枝獨秀
    春秋戰國疆域圖百家爭鳴,這是世人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發展運動的準確概括。為什麼儒家文化可以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呢,它為什麼可以成為正統思想,它又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一.政治局勢的需要儒家文化由孔子創立,後由孟子、荀子等人不斷發展完善,它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崇尚禮法,倡導統治者推行「仁政」。
  • 張豈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城市有很大變化。春秋時期,城邑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有關築城立邑的記載史不絕書。春秋城市的規劃布局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的沿用西周時期的舊制,有的則突破禮制約束。戰國時期,城市數量空前增加,城市的經濟功能較前更加顯著,興起了一批重要的商業城市。
  •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現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 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為什麼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關於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我想是由於以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社會文化的發展比較落後在西周之前社會文化的發展還發展還比較落後,文化只掌握在極少數的奴隸主貴族之手,大多數人沒人文化,即使一些諸侯王也不懂文字
  • 談談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進步了什麼?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諸侯群雄紛爭,可是在那段時間中國是停滯不前還是有所發展呢?一、天文曆法的進步春秋戰國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天文曆法的進步尤為顯著。戰國初年李悝《法經》中有關於一個「農夫」一家五口的收支情況的計算,其中已講到了減法、乘法和除法,還出現了「不足」之數,為「負數」概念的出現提供了來源。分數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常被使用。如古四分曆的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都不是整日數,其奇零部分是用分數表示的。《考工記》不但大量使用了分數,而且有了分數運算。《管子.地員》篇提出了「三分損益法」的樂律計算法,說明當時已有了指數的初步概念。
  • 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
    從此東周拉開序幕,這個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也是一個政治上有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方諸侯的戰亂所帶來思想上的活躍與自由引導了人們的 自覺與思想的解放。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極為繁榮昌盛的時代。在書法上也打破了西周之前的金文大一統的格局,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文字書法以範鑄金文為主,形式風格純一,以縱向的時間線發展為主。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間的數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化動蕩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因為那個時期是從我們所認識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出現了動蕩不安、諸侯混戰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春秋戰國時期孫氏一門雙軍神,春秋時期孫武,戰國時期孫臏
    孫武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子兵法》的創作者,被譽為兵家至聖,而其後代孫臏,也同樣是傑出的軍事家,孫臏是戰國時期的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同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跨越整個春秋戰國,孫家的兩位軍事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傳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從春秋末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孫家的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的相關事跡,都造就了哪些傳奇故事。
  •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家學派,它在這段歷史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爭鬥最為精彩,不僅僅是那些大學派的觀點很有道理,其他學派的理念也非常值得探究。那接下來小編就來說說這諸子百家中的名家,它所述的理念直到現在都被大眾廣泛地運用於生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出現的百家爭鳴這一盛況無疑是最精彩的。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呢?
    朝代歌我們中學時期學習朝代歌中就知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各個朝代的名字都和國君有著密切的關係,或來自于姓氏,比如夏朝的國君是「夏后氏」;或來自於封地,比如周朝的先祖居於岐山下的周原;當然了還有一些是封號等等。
  •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為什麼不在自己還有實力的時候,把魯國滅了
    其實春秋早期諸侯國少說上百,中國被滅國無數,為什麼魯國能活到戰國最後?因為古代打仗講究師出有名。齊國雖強但還沒強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其實除了戰國末期的秦國各強國都處於這種狀態,吞併他國必有顧慮。所以春秋戰國兼併要靠蠶食,太急了適得其反。諸侯間會結盟,弱國背後有強國撐腰。
  •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士子能夠收到重視?4個原因註定他們成為主角
    而在中國歷史上,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有一個過渡的階段,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但士人階層崛起。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裂割據,自稱為王。周天子大權旁落,中國陷入割據局面。每個曾經是諸侯的王都努力改革,想盡辦法讓國家變強。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 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
  •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佩劍的風俗逐漸席捲了當時整個社會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劍不僅被大量用於戰爭,而且被更廣泛地用作平常的佩飾。當時貴族帶劍的風氣極盛。貴族帶劍除防身衛體外,又有佩飾的作用。隨著貴族帶劍風氣的形成,劍的佩飾意義愈益突出,他們不僅以帶劍來體現尚武的風氣和精神,更以帶劍來顯示威儀,以華美的劍來標示富貴,帶劍已成為貴族顯示其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標誌,也是男子顯示儀表和風度的服飾。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為何那麼具有創造力?
    首先,我們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定歷史時代說起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斷,造成了社會的大變革和大動蕩。在此期間,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取得霸主地位,廣泛招賢納士,利用 「 賢士」 們不同的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