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

2020-09-18 思想與社會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城市有很大變化。春秋時期,城邑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有關築城立邑的記載史不絕書。國土有限、實力平平的魯國,自隱公至哀公的二百餘年間,見諸《春秋》《左傳》記載的築城、修城、擴城活動就有二十餘次,由此可以想見諸侯大國的築城情況。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軍事、文化生活已經不再局限於都邑或某幾個核心城市。春秋城市的規劃布局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的沿用西周時期的舊制,有的則突破禮制約束。戰國時期,城市數量空前增加,城市的經濟功能較前更加顯著,興起了一批重要的商業城市。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藺(今山西離石西),齊國的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安陽(今山東曹縣東)、薛(今山東滕縣東南),燕國的下都(今河北易縣)、涿(今河北涿縣)、薊(今北京市西南)、魏國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溫(今河南溫縣西南)、軹(今河南濟源東南),韓國的鄭(今河南新鄭)、陽翟(今河南禹縣)、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楚國的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宛(今河南南陽),壽春(今安徽壽縣)、陳(今河南淮陽),越國的吳(今江蘇蘇州),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北),衛國的濮陽(今河南濮陽南),秦國的雍(今陝西鳳翔南)、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櫟陽(今陝西臨潼北),周室的雒陽(今河南洛陽),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城市和商業都會。有些並非諸侯國都城的城市規模甚至超過春秋諸侯國都的水平。戰國時代的城市有商業市區,市區四周有市門,早啟晚閉。齊都臨淄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商業都會。縱橫家蘇秦對臨淄的繁華景象有這樣的描述:臨淄城中有7萬戶人家,成年男子就有21萬。市民悠閒自在,「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音樂、雜耍等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馬路上來往的車輛很多,以致常常車輪相互碰撞,街道上人山人海,擁擠不堪,「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



春秋戰國時期的鄉村也不斷發生變化。隨著人口增加、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以及農業耕作技術的進步,過去被視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漸繁榮起來,有的甚至成為新興商業都市。荒野也陸續開墾,新的居民點不斷出現。為了加強對鄉村地區的控制,各諸侯國逐漸採用縣制,在原來的鄙野地區或被滅亡的鄰國,根據需要,設立縣制行政機構。縣成為以管轄農村為主的基本行政單元。戰國時代,又在縣的基礎上再設立郡,從而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組織。擁有一定數量土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兼營家內手工業的自耕農成為鄉村的主要勞動者。

春秋時期的婚姻形態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則。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級之內迎娶異姓女子,天子求婚於諸侯,王室宗女也多下嫁於諸侯。士以下的平民家庭,多為一夫一妻。婚嫁年齡男子通常在20—30歲之間,女子在15—20歲之間,婦女被夫家休棄的現象在這一時期比較普遍,離異的女子再嫁也司空見慣。

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差異,以及政治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儉風尚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樣化的特點比較明顯。服飾最大的變化,首推戰國趙武靈王的改易胡服。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力排眾議,毅然實行軍事改革,命令軍隊採用東胡、林胡、樓煩等遊牧部族的服飾,穿短裝,束腰帶,用帶鉤,穿皮靴,後來又將胡服進一步推廣到上層人士。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的飲食活動禮儀化的色彩依然很濃厚。用青銅製作的飲食器開始衰落,漆器被廣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漆器製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鮮麗,紋飾豐富,透出一種秀逸之美。多姿多彩的漆器,給飲食生活帶來了清新的氣息。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以血與火為時代特徵的社會,戰爭的技藝與勇敢精神得到廣泛的崇尚。一年中農隙的時候有春菟、夏苗、秋彌、冬狩四次練兵習武。《春秋穀梁傳》記載說,在田獵的時候講習武事,是禮儀中的大事。割蘭草插在地上,作為田獵的界限。田獵時,不許越界。把戰車矗立起採,插上大旗作為轅門,轅門的大小以車的兩軸離轅門兩側各四寸為宜。在田獵之中,如果車軸碰著轅門,御者就沒有資格進入轅門之內田獵,因為御者駕馭戰車的能力太差。田獵還要求:驅車奔馳,戰車所揚起的塵土不能飛出車轍之外;馬在奔馳之中,四蹄相應,快慢適度,駕馭車的人不失馳騁之節,射箭的人才能射得中。田獵還規定,禽獸跑出所設定的田獵範圍之外,就不再追殺,這是取戰爭中不追殺奔跑的敗軍之義。射中的禽獸如果傷在面上、頭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殺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獸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義。勇武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已經成為春秋社會男性角色的重要內容。一身戎服有高超的射技和御技的男子,是人們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文學作者的身份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
    伴隨而來的是,周朝文學作為周朝文化的重要部分,則更加關注歷史、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成為歷代尊崇取法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時期的文化形態呈現一種綜合態勢:先秦時期包括周朝的文學形態,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因此,這種不同功用或不同藝術形式雜糅的特性,既顯示出早期文學創作經歷了不自覺的過程,又為後世各種文學樣式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源泉。
  • 在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它會昌盛起來
    春秋戰國教育概述: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也是由諸侯分裂割據趨向全國大統一的時期。春秋開始,周王室還能作為140多個諸侯國家的共主。以後,各諸侯國相互不斷兼併,周王室反淪為大國的附庸。到戰國初期,見於文獻記載的,還有十幾個國家;及至戰國末期,餘下的韓、魏、楚、趙、燕、齊等六國相繼被秦滅亡,全國才真正統於秦。按照歷史發展的一般情況,處於長期分裂、戰事頻繁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往往要受到巨大破壞,社會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文化教育尤其受到嚴重的影響。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儘管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卻奇蹟般地推動著一場全面的大變革。
  • 春秋戰國:離異的女子再嫁司空見慣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城市有很大變化。春秋時期,城邑的數量 有了明顯的增加,有關築城立邑的記載史不絕書。國土有限、實力平平的魯國,自隱公至哀 公的200餘年間,見諸《春秋》、《左傳》記載的築城、修城、擴城活動就有20餘次,由此 可以想見諸侯大國的築城情況。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間的數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化動蕩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因為那個時期是從我們所認識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出現了動蕩不安、諸侯混戰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現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經濟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關係的論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德育思想,也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經濟背景。(一)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作為社會變革的一個階段,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其中生產工具的變革作為其中的代表。特別是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耕牛的廣泛用在農業生產,極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這兩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的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為積累社會財富創造了基礎。
  •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從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諸候國都想富國強兵,相互兼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各諸侯國內部的新舊勢力,也在激烈鬥爭。這一政治形勢,反映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形成百家爭嗚的局面。百家爭鳴是指: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和政治思想的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對社會各方面的問題提出不同見解,百家中最主要的是墨,儒,道,法,陰陽諸家。墨家的創始人為墨翟,戰國時魯國人,由於學術地位之高和門徒之眾被尊稱為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兼愛的意思是提倡有力者用力助人,有財者以財分人,使整個社會富裕起來。
  •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
    所以,這個時期最佔主導性地位的是一些把玩的裝飾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文化遺址,更多分布在陝西和中原地帶,主要有:陝西寶雞、鳳翔,河南陝縣、溫縣、洛陽,輝縣;甘肅靈臺等地。有關戰國時期的考古發掘成果極豐富。中國考古界將春秋戰國時期分為早,中晚三期,在春秋時期,每期約100年,戰國時期則每期約85年。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之中」
    商人與國君分庭抗禮    打開歷史地圖,春秋時期的古陶邑在今定陶縣城西北五裡,居於古濟水岸邊,西漢始置濟陰國、濟陰郡。濟水是橫貫齊魯大地、東流入海的一條大河,為古代四瀆之一。後來黃河屢次改道,侵奪了濟水河道,今東平以下黃河河道即濟水故道。古濟水是滋養齊魯大地的主要河流,哺育了齊魯古代文明,以其舟楫灌溉之利造福齊魯人民。
  •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社會制度發生巨大的改變?
    東周末年和春秋戰國時期,不但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發揚時期,還是生產力大大提升的階段,生產關係也發生了重要的改革,從這時起,遠古的奴隸社會正式向封建社會開始過渡。首先是鐵器的使用和推廣,這是東周末年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鐵的發現和最早開始使用的是在商代,西周晚期,鐵已成為常見的東西。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找礦,採礦的之時已經比較豐富。
  •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性樂舞與民間樂舞藝術的關係
    導讀: 春秋戰國時期後,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對藝術形式等方面產生急劇變革。中國古代樂舞藝術的高度繁榮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為藝術領域提供的市場,這種市場的雛形,則肇始於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較大的進步,一些城市在各國逐步形成,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秦國的鹹陽,楚國的郢,還有一個號稱「居天下之中」的陶,都是當時有名的城市。
  • 鐘鳴鼎食,青銅耀目——青銅器的繁榮時期:春秋戰國青銅器的特點
    春秋前期陳子匜春秋前期的青銅器在西周晚期的基礎上,只有少量變化。春秋中期,隨著諸侯國政治勢力的擴展和大國之間的爭霸,卿大夫勢力變得愈發重要,因禮儀的需求和生活的實用,青銅器逐漸產生了多種新的器形。春秋晚期是鐵器時代的初期,但是鐵器時代的到來並沒有立即導致青銅工業的衰退。
  • 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玉鳳的演化史
    因此要研究早期玉鳳就不能脫離原始社會時期禽鳥類題材實用器或者藝術品的研究。真正意義上玉鳳出現之前的玉器、陶器、巖畫上禽鳥的形象將會是鳳鳥的原始形象雛形。龍鳳合體形玉佩大多為龍在上鳳在下的形象,且龍頭與鳳頭相背,共用一個軀體,這一形象屬於春秋戰國時期龍鳳佩的創造,被後世所沿用,用於表示皇帝與皇后的尊卑關係。
  • 知識分享: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農業和畜牧業:五穀在西周時期已經種植,人們已經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商朝畜牧業佔重要地位,有些牲畜除食用外,還用於拉車和祭祀。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農業:鐵製農具和牛耕普遍,水利灌溉事業發展,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修芍陂(sháo bēi),戰國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修鄭國渠。
  • 歷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你知道是哪些嗎?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廣泛應用,封建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取代舊貴族掌握國家政權,發展經濟。戰國」一詞在當時就已被使用,如《戰國策·燕策一》中載蘇代言:「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這裡的「戰國」指的是連年徵戰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強國。至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稱的含義仍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名稱。
  • 春秋戰國時期玉圭
    春秋戰國時期玉圭春秋戰國時期玉圭的樣式發生了變化。圭的體積略小,呈尖狀,頂部有凸起的尖角,這種圭是由商、周時的尖頭玉戈演化而來。春秋時期還出現了圭形玉片,這種玉片很小,一端有系孔,表面有飾紋。當時玉圭多數所用玉材較差,還有一些是用石料加工而成。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帶鉤和銅劍
    在春秋戰國時期,銅鏡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常用品,可以用來梳妝照面。後來開始崇尚迷信用來照妖闢邪。在銅鏡還沒開始流行之前人們是用銅鑑放上水照面的所以,當時的鏡也叫做鑑。後來慢慢的鑑又被引申為檢驗或者對照自己的行為。
  • 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
    從此東周拉開序幕,這個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也是一個政治上有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方諸侯的戰亂所帶來思想上的活躍與自由引導了人們的 自覺與思想的解放。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極為繁榮昌盛的時代。在書法上也打破了西周之前的金文大一統的格局,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文字書法以範鑄金文為主,形式風格純一,以縱向的時間線發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