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畜牧業:
五穀在西周時期已經種植,人們已經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商朝畜牧業佔重要地位,有些牲畜除食用外,還用於拉車和祭祀。
手工業:
青銅鑄造業發達,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夏朝青銅器,商朝的司母戊鼎,西周的青銅禮器。
玉器加工和紡織業有所發展,商、周都有陶瓷業和周朝已有漆工藝。
商業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運輸有一定規模,商朝道路沿途設旅社,並建立郵驛傳遞制度,商人和商朝以貝殼作為貨幣。
夏,商,周的都城都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農業:
鐵製農具和牛耕普遍,水利灌溉事業發展,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修芍陂(sháo bēi),戰國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修鄭國渠。
手工業:
冶鑄業化時代的發展,戰國漆工藝也有新成就,煮鹽業,釀酒業發展。
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於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
商業和城市: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臨淄,邯鄲、郢yǐng等。
五穀:
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特指稻、黍(shǔ,黃米)、稷(jì,小米)、麥、菽(shū,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
實際上五穀是個分類概念,當時的作物種類不是只有五種,"五穀"說之所以盛行,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
綠肥:
在地裡套種綠色植物,在這種植物還處於鮮嫩的時候將它收割,把它的枝幹莖葉和根系都翻壓到地裡去,讓它們在土裡腐化,從而起到為土地積攢肥料的效果,綠肥可以專門種也可以去野外採集。
二里頭遺址:
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裡。
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芍陂(sháo bēi):
楚國令尹(丞相)——孫叔敖在淮河流域引淠pì 水(水名,在中國安徽省,源出大別山,流入淮河)入白芍亭東,使此處積水成湖,變成了一個可以灌溉良田萬頃的大型水庫。這個芍陂水庫在今安徽省壽縣。
郢yǐng:
古地名。春秋時,楚文王建都於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楚國都城屢有遷徙,凡遷至之地均稱郢。
臨淄:
淄zī是個水名,在山東,臨淄就是靠著淄水的意思,臨淄這個城市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都城,在今山東省淄博市。
邯鄲:
邯鄲位於河北南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西依太行山脈,東連華北平原,北連邢臺、南毗安陽,是河北省的南大門,春秋戰國時代是趙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