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愛汪曾祺,想像他那樣把生活過得「碧綠透亮」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傅小平 文學報

文學報

一向被親切地稱為「汪老」的汪曾祺先生曾寫過一首夫子自道的詩,詩裡有一句是「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用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在日前於北京現代文學館舉行的「《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上的話講,這說明汪老很謙虛。「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就是給人間送去小小的溫暖。」

汪曾祺先生

但汪曾祺即使送給我們「小溫」,亦是如李敬澤理解的「至關重要的小溫,是使生活變得美好的小溫。」 「我們受惠於汪老甚多,與此同時,他對我們來說真的不是高山,不是讓我們望而卻步,仰望的那個人,他一直就是我們心中那個可愛的老頭。但是汪老同時又是汪洋,他比我們想像的,或者比我們現在理解的要複雜得多,也要博大得多。」

汪曾祺的複雜、博大見諸於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9年1月出版的16卷《汪曾祺全集》,也見諸於為紀念他百年誕辰,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於近期完整出版的20卷《汪曾祺別集》。用別集編者之一楊早的說法,多少年後,我們回顧汪曾祺的出版史和研究史,這兩年將是異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它可能是對以往汪曾祺作品研究和解讀的一次升級,一次超越。而兩部「大書」的相繼出版,一方面可見圖書市場如何「愛」汪曾祺的作品,更是可見讀者如何「愛」汪曾祺。

《汪曾祺別集》封面效果圖

時光倒退回二十幾年前,這還是不可想像的事。汪曾祺孫女,別集編者之一汪卉回憶說,她在上中學、小學的時候,很多語文老師都沒有聽說過汪曾祺這個非著名作家,但現在汪曾祺給人感覺儼然成了主流文學圈裡的網紅。用某豆瓣網友的說法,汪曾祺去世後,他的書不斷再版,尤其是近十年,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無論是數量之多,還是版本之繁複,編選角度之多樣,可以說是嘆為觀止,當代作家裡無人可出其右。汪卉注意到,雖然如今傳統嚴肅文學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日漸式微,網絡上卻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去分享汪曾祺的某一句話、某幾句詞,某幾篇文章。她搜索汪曾祺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僅僅在三天裡面,汪曾祺短篇小說裡一句校歌的歌詞「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勿忘化雨功」,就連續出現在吉林大學、湖南大學等一系列高校的官方微博上面。這還不算,有學術期刊還專門刊文《新浪微博「汪曾祺梔子花」現象解析》談為何從2016年以來,每年都會有數百萬、千萬量級粉絲的自媒體大號,還有高校和媒體的官方微信、微博,去接力轉發汪曾祺那些比較有意思的作品片斷,而且實時登上微博熱搜。汪卉不由感嘆,這在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比較少見的現象,畢竟大家總體上感覺像汪曾祺這樣的嚴肅文學和主流文學跟網際網路還是離得比較遠的。

更有意思的是,汪卉還注意到,近些年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告訴她說,他家裡還在上小學的孩子纏著他父母親要去買一本汪曾祺的書。「我記得上學時背誦魯迅先生、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讓我們很痛苦,除了課本以外的選文外,其實都不太願意讀他們的文章了,但現在真的是有非常低齡化的讀者願意去讀汪曾祺的東西。」 在汪卉看來,現在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喜歡讀汪曾祺,或許是因為他可愛、好玩,而從普通讀者的直觀感受看,他的作品給人感覺不矯情、不沉重,帶著鮮活的煙火氣兒,極容易代入和共情,但文字卻又是無比的妥貼與講究。

汪曾祺:不會當大廚的美食家不是好作家

汪卉的這些感受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李敬澤的判斷。他說:「我們都愛汪曾祺,但是這個愛是個什麼樣的愛呢?我不願意用『熱愛』這樣的詞,因為『熱愛』我覺得太一般化,有時『熱愛』需要充分的熱度,像炎夏一樣的熱度才叫『熱愛』。但是好像我們對汪老的愛中並不具有那樣的一種東西,我想我們對他的愛是那種『溫』的愛,是如同冬日正午的陽光給予我們的那樣一種溫暖的愛。」他這麼說是因為,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幾代讀書人再想起汪曾祺的時候,心裡都會有一種溫暖的,和煦的東西,幾代讀者對他的愛中都包含著對生活的愛,對生活中那些美好有趣的事物的愛,對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好男好女的愛。「我們比較喜歡把汪老理解為是一個很有文人氣的作家,甚至是一個生活家等等,這是汪老形象魅力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愛他的原因的一部分。」

但在李敬澤看來,這不是汪曾祺的全部。「汪老身處二十世紀,身處那個宏大的,洪流滾滾的二十世紀,他不是一個局外人,不是一個不識人間煙火的人,他是在場者。對於1949年以後的社會主義文學傳統,他也是重要的在場者、參與者和建構者。也因此,我們在重溫汪老的可敬和可愛的同時,又當真正把他的作品作為二十世紀留給我們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去認真地梳理、探索,用以成為我們在現在,在二十一世紀,進行我們的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書房裡的汪曾祺

作家李洱於此頗有感觸,他從語言角度切入話題。他說,讀汪老的小說和散文經常被他的語言所吸引。如果說當代知識分子,那種帶有知識和情懷的寫作大概走的都是魯迅的脈絡,汪曾祺別具一格的語言,則接近於周作人的脈絡,但是跟他又不一樣。「汪曾祺體會到的不是苦,而是碧綠透亮,據說他晚年最後一句話,就是『給我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以李洱的觀察,那些具有明顯的反思特色的作家基本上用的都是書面語,但汪曾祺用的是口語,並且是煙火氣十足的口語。「可以說,汪老的小說提醒我們小說要說人話。他的這種口語寫作意義也非常大,他使用的口語裡面融合了高郵當地的語言,也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他在口語寫作上的探索,與我們所熟知的,帶有啟蒙色彩的書面語寫作之間構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關係。」在李洱看來,汪曾祺的寫作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傳統,也可以不斷向未來延伸。「汪老是一個生長性的作家,他的生活態度,他的小說和散文,不斷地構成對這個時代裡的人和事的一種提醒,他的意義也在不斷拓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汪曾祺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作家,但偏偏又有很多人說汪曾祺不好學。其實兩種說法都沒錯。說汪曾祺不好學首先在於,要真正理解他並不是那麼容易。汪曾祺兒子、別集主編汪朗調侃說,汪曾祺眼下都快成「雞湯作家」了,好多集子選的都只是他寫日常生活的文章,不是吃吃喝喝就是花花草草,再有就是遊山玩水,這些作品也體現了汪曾祺「人間送小溫」的文學主張,卻並不全面。「老頭也有激憤的時候,也寫過一些針砭時弊的作品,也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而別集採用混選的方法,亦即每本集子都就是書信、散文、小說等多種體裁混雜,以楊早的說法,就是為了讓讀者多一些側面去理解汪曾祺的全部。「我們說不理解汪先生,有時是不太理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氛圍。汪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氣氛即人物』,也就是通過寫氣氛來寫人物。我們其實也可以說氣氛即歷史,你只有理解了那個氣氛、氛圍,你才能理解歷史當中的人物,他的語言邏輯和行為邏輯,如果不理解的話,也就相當於在看一些很奇怪的人和事的八卦而已。汪先生的創作是一種類生活寫作,理解他作品背後的人和事,以及種種構成了他作品氛圍的東西,是理解汪先生的一把非常有用的鑰匙。」

汪曾祺畫作

說汪曾祺不好學,還在於他的語言不好學,好在如別集編者之一龍冬所說,他那種口語化的寫作至少很容易被我們在閱讀上接受。而且讀汪曾祺的作品,我們能看到他在中國古典文學上有深厚的修養。「他也有寬廣的世界文學視野,特別是能對西方現代派寫作技巧活學活用,還有他對生活有細緻、獨到的視角,並且有強大的記憶力,這些對於有志於文學創作的人,都是很好的借鑑。」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通過汪曾祺的書畫來學習他的精神。汪曾祺自幼習畫,曾言:「我的畫其實沒有什麼看頭,只是因為是作家的畫,比較別致而已。」但他其實也是看重自己的書畫的。他晚年曾流露願望:辦一個畫展,出一本畫集。他去世三年後,由他子女選編的《汪曾祺書畫集》首次以「非賣品」形式面世,但他開畫展的願望,直到這次中國現代文學館同期舉辦「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才算是圓了。據了解,本次展覽題名出自南北朝時期詩人陶弘景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汪曾祺曾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

匯集汪曾祺晚年書畫作品52件,以及文學作品手稿10件的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展覽分成「陽春·下裡」「人間·味道」「獨坐·雅集」「時間·空間」四個主題,內容以花鳥草木、美食百味為主。這些畫作均創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策展人為了凸顯汪曾祺「文人畫」的意境,又從他的文學作品中節選出相關的段落,為每幅書畫作品輔以文字說明。誠如有評論所說,這些畫作雖是汪曾祺所謂遣興而為的怡情之作,但畫中有文氣,與他的文學創作彼此滲透、相互詮釋、相得益彰,同樣讓人享受到汪曾祺於筆墨間傳送的人間小溫。

與會嘉賓觀看「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等與會嘉賓參觀展覽。發布會上,鐵凝、李敬澤、汪朗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書記鮑洪俊共同為這套長達200餘萬字的《汪曾祺別集》揭幕。作家莫言、阿來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鬱等發來祝賀視頻。發布會由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虞文軍主持。來自文學界、學術界、出版界的數十位嘉賓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年 紅 燈

走出室門,總要抬頭看看 , 為甚麼要看看呢,看甚麼,——不知道 , 也許是想看看天,我曾經住過一個地方,天藍起來非常的藍,有的時候多雨。然而看到的卻是馬路對面高樓屋頂上一個鐵架子,一個廣告鐵架子。這東西,無話可說,很偉大,豎那麼一個架子的工程可以蓋好我的屋子的罷。架子上本來有幾個大字,每個字比一間房子都大,最近,天天有人搭了長梯子在上面工作。人在上頭那麼小,看他們在上頭動,好像動得也很慢,很輕微,仿佛完全不是一個普普通通像我們一樣的人,因為比例不對,知道,他們是在油漆那幾個字,而且這兩天在裝年紅燈了。——是誰想起來裝的,我坐在椅子裡,也可以看見,很高興一抬頭總看見他們在那裡,有時竟然看得出他們在談話,抽菸。我坐在椅子裡,手裡工作告一段落,抽菸,或喝一杯茶,悠然而自窗口看出去。

一天晚上,亮了,那些年紅燈亮了,紅光藍光交流轉換。先是小字一個一個生出來,一排排現齊了,於是劃然而呈出幾個大字,又抹掉似的不見了,又重新再來一遍,紅光藍光交流的落在我階前,屋頂,我的書,我的紙,我的手指上。

這幾個工人他們一定也看見了,他們一定看的。而我在馬路上看見一個人,他看廣告上那些燈,從他看的樣子,我毫不懷疑的相信他即是那些工人之一,白天他還在那個架子上工作的。那是他的作品,我看了他一會,——他心裡是甚麼感覺?

「每天都喜歡到江邊來玩嗎?」

「是的,這裡比較清淨!」

「對熱鬧不感興趣?」

「女孩子固然都喜歡熱鬧,可是我覺得只有靜時候才是真正快樂!」

「這是各人的個性,也許你的心是喜歡幽靜的。」

「你覺得這地方好嗎 ?」

「大概是因為市區的空氣太浮囂,每天總想到這裡來看看不斷地東流的水,在這裡我總可以從凝靜的心裡認識到人生的真諦,譬如江心的浪罷!每個浪花都負有它底使命,一個接連一個,它們永遠的沒有止境,也永遠的不需要後退!」

「這就是你對於人生的認識嗎?可是我們生在現代的社會裡,我們所負的使命不是比浪花更重嗎 ?」

「也可以這麼說,哦!你覺得這畸形的社會,不太令人悲傷嗎?」

「不,只有弱者才悲哀,我們是青年,應該給人類爭取幸福,也就是為自己爭取幸福!」她嚴肅地說。……

於是他和她從此構成了一段 Romance。

在江邊蘆花開得正茂盛的時候,他倆的愛情也正如花兒一樣的濃厚而潔白。

四個月後寒冷給他帶來了不幸。她失蹤了。沒有一個字給他,並且事先也沒有一點出走的破綻。他傷心,他為人心的無恆而痛哭,他格外地沉默了,連平常藉以解悶江邊也不願去,為的是免得引起自己的愁思而增加痛苦與悲哀。

汪曾祺畫作

第二年的春天,春風帶來了野薔薇的氣息,他意外地接到了她底來信,報告了她「旅途」的平安,他恢復了以前對她的敬愛而且更加地佩服她崇拜她了!但是他不能寫一封信,去表示他對她的崇拜與佩服,因為她沒有告訴他有一定的通訊地址。

來信裡有一段是這樣的。

「……朋友 ! 生命就是創造,有創造才有快樂!我不願做一朵鮮花供給人玩賞,我要像燦爛的旭日普照四方,我不願做水上的浮萍,隨波逐流,我要學自由的鳥兒,任意飛翔,人生不需要羅綺包裹,我要生命上有血淚的創傷,眼前的安樂是靠不住的,朋友!人生需要求永久的朗照,不要一時的彩異。

「現在我已經獲得了生命的真諦,實現了我理想的一部分,我要犧牲自己去為大眾服務,自從去年別後,我就開始了我底實際工作,我加入了長徵的隊伍,向世界和平追求 !

「朋友!努力你底學業吧!將來繼我之後……」

一直到現在,他沒有接到她第二封信,也更不知道她現在甚麼地方。

這是一個夢麼 !

每到秋臨大地的時候,他總不免從記憶裡拾回這一個美麗的慷慨的破碎了的夢!

(選自《茱萸小集·汪曾祺別集》汪曾祺/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原標題:《為什麼人人都愛汪曾祺,想像他那樣把生活過得「碧綠透亮」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愛汪曾祺,十篇解讀告訴你為什麼
    不管是從「生活,是很好玩的」,還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都能看出汪老先生是位極有生活情趣的老人家,他的文章很有語言的韻律,讀起來也滋味無窮。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 到底是什麼使汪曾祺的文章受人喜愛?為什麼汪曾祺無可替代?
  • 幾代讀者愛汪曾祺,既是愛生活,也是愛優質語言
    我們對汪老的愛就像汪老夫子自道的詩所說的那種『人間送小溫』的感覺。」昨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出版研討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用「如同冬日正午的陽光那樣一種溫暖的愛」來形容幾代讀者對汪曾祺的愛。這份愛包含著對生活的愛,對那些美好有趣的事的愛,對那些平凡好男好女的愛,包括對優質語言的愛。「這種愛,讓一代又一代讀者再想起汪老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溫暖和煦的東西在心裡。」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親是多才有趣的人,善繪畫、喜彈奏、愛打拳、會燒菜、能治病……在老爺子後來談吃的文章中,很能看出這種傳承自家庭的對生活的熱愛。最終,他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畢業後,他又留在昆明擔任中學語文教師。多年後,汪曾祺的一篇題為《新校舍》的文章寫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美國人問他,西南聯大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麼能出那樣多的人才?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1997年5月16,在汪曾祺的苦苦哀求下醫生終於同意他用茶水潤一下嘴唇,他孩子似的的招呼:「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然而還沒泡完他卻永遠離開了人世,享年77歲。江湖皆是好去處所有未曾去過的遠方,都是素昧平生的故鄉。一生顛沛流離的汪曾祺時常會想起家鄉的美好,但是他卻一直在幸福的顛沛流離著。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個《端午的鴨蛋》就是我學生時代給汪曾祺貼上的標籤。1997年5月16,在汪曾祺的苦苦哀求下醫生終於同意他用茶水潤一下嘴唇,他孩子似的的招呼:「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
  • 汪曾祺《食事》:用尋常的菜溫暖有心的人
    《食事》收錄的是汪曾祺寫於上個世紀的一些與食物和生活有關的隨筆,無論是蘿蔔、豆腐、慄子、乾絲、蠶豆、馬鈴薯、韭菜花等家常小菜,還是米線、餌塊、焦屑、手把肉、豆汁兒、汽鍋雞、雲南菌、臭乾子、高郵鴨蛋等地方風味,通通在他筆下鮮活靈動起來。
  • 做人應如汪曾祺,溫暖地愛著,認真地生活
    但是,汪曾祺60歲才開始進入創作活躍期,其重要的代表作《受戒》、《人間草木》、《大淖記事》都是在80年代之後創作出來的。但汪曾祺的作品近年卻不斷被人翻出來,網絡上也經常會掀起一陣陣汪曾祺熱。這種現象,看過汪曾祺作品的人就會明白,為什麼汪老的作品會受到現代人的喜愛和追捧。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汪曾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善於在生活中發現歡樂,發現趣味,發現被宏大的東西所遮蔽的生活日常。
  • 「酒鬼」汪曾祺:活得有趣,就是一個人永遠的好天氣
    父親的生活態度和脾氣,傳給了汪曾祺,也影響了他和家人子女的相處方式,甚至影響到他筆下的人物性格。多年後,兩人還為當年去哪家飯館吃的面而爭辯,爭來爭去,最後兩人都笑了。 在汪曾祺的記憶中,那碗面尤為筋道,湯味鮮美。外面陽光明媚,她一邊吃著,一邊看著他笑,額上一層水霧般的細小汗珠,閃爍出晶瑩的光。 雖然在婚後的生活中,也經歷了諸多生活的不如意與人生的浮沉,但兩人始終相愛相守。汪曾祺將父親與他的寬鬆相處的方式,帶入了自己的家庭中。
  • 二十卷《汪曾祺別集》:「人間送小溫」之外的激蕩與豐沛
    汪曾祺的一首小詩中寫道:「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市面上汪曾祺最賣座的書似乎都是談花花草草、吃吃喝喝的作品,「人間送小溫」成了其作品最關鍵的註腳。汪曾祺之子汪朗認為,這種逐漸走向雞湯化的作品並不能概括汪曾祺的全部文學主張,「他也有激憤的時候,也寫過許多針砭時弊的作品,也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雖然這些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也是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的重要組成。」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提起汪曾祺,大家都道他「會生活,懂生活」。鸚鵡史航曾說:「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在我看來,汪老的可愛,最直觀的是他能把艱難、平淡的生活過得好玩、有趣。後來久病床榻,茶癮難耐,他便苦苦哀求,能否用茶水稍微沾沾嘴唇。醫生只好應允,沒想到,汪曾祺聽了,一下精神了,居然像孩子一樣招呼女兒: 「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 遺憾的是,茶還沒有沏好,他便與世長辭了。
  • 汪曾祺用溫情寫盡萬物,用灑脫笑對人生,沈從文:他比我寫得更好
    在我讀過的中國作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汪曾祺的作品卻是最撫慰人心的。每當我覺得日子過得疲憊無力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用他的文字找回我對這人世間的熱愛。汪曾祺寫的美食大多都是家常小菜,大都很簡單,但在他的筆下都能找到生活趣味,令人咂摸口水,戀戀不忘。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在張家口勞動改造時被分配去給葡萄園噴波爾多液,他也高興:「因為我噴波爾多液細緻,到後來這活都交給了我。波爾多液是天藍色的,很漂亮。」他不是不委屈。在找不到工作,窮困潦倒的生活裡,他曾想過一死百了;被貼大字報,他跟妻子商量的時候也曾哭出聲來;在那段痛苦的經歷,他也曾輟筆放棄。
  • 拒絕過朱自清,徵服過沈從文,看了他才明白人間值得
    在我看來,汪老的可愛,是他能把艱難、平淡的生活過得好玩、有趣。他不愛逛百貨公司,卻愛到菜市場晃蕩,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他總認為,折騰吃,得有滿滿的煙火氣,才有生之樂趣。涼粉以川北涼粉為最好,是豌豆粉,顏色是黃的。川北涼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時嘴裡要噓噓出氣。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文|蘇米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離世。去世前,他想喝口茶水,便和醫生「撒嬌」:「皇恩浩蕩,賞我一口喝的吧。」醫生點頭答應,他便叫來小女兒,「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龍井還沒端上來,汪曾祺就走了。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文本蘇米汪曾祺去世。在他死前,他想要喝口茶,他向醫生點頭「撒嬌」:「皇恩浩蕩,賞我一口喝的吧。」,他打電話給小女兒,在「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龍井出現之前,他離開了汪曾祺。他曾這樣描述祖父喝茶的習慣:把龍井泡在深慄子扁腹的宜興沙鍋中,然後從小瓷杯裡倒出來。喝起來很慢,喝一小口就得喝完。在這樣的影響下,汪曾祺越來越喜歡茶,俗話說,人生如茶,跌宕起伏是自由的,你可以品嘗生活的滋味。汪曾祺的生活就像這杯茶,跌宕起伏,卻傾向於寧靜!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汪曾祺: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人間草木》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麼可以看一看的事。聞一多看後欣賞不已:「這位同學,比汪曾祺寫得還好!」沈從文對他更是偏愛,不僅給他的習作課打出120分的高分(滿分才100),還將他的作品寄往各大雜誌,稱比自己寫得還好。那時,很少有人相信,他會成為西南聯大培養的最有才華的作家。
  • 他師從沈從文卻偏愛寫段子,歷經苦難卻把一生活得如此好玩兒
    文 | 麥家理想谷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繫/有人尊稱汪曾祺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顯然,他是當得起這樣的讚譽的,只是這樣的讚譽未免太過高級和官方。如果說非要給他安個頭銜的話,我會選「生活家」。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如果一生要面對這麼多的磨難滄桑,你是否還可以用純真的心去愛這個世界,愛它的一花一木,愛它的街角小巷?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 汪曾祺《慢煮生活》:過你喜歡的生活,喜歡你過的生活
    經過戰火動蕩和文革浩劫的先生曾說「寫字 畫畫 做飯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他的散文集《慢煮生活》記錄的多是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文革時期下放時的生活。書中樸實的文字背後閃現著句句細琢。記錄的是平凡的事物平常的人,卻寫得活靈活現又溫柔真實,細節處展現了對生活的品味把玩,又於有意無意間點出生活的真諦,卻也是點到為止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