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他的詩以歌詠山水田園為主,一生中創作了不少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而要說王維影響最大的一首詩,莫過於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這首詩主要寫遊子的思鄉懷親之前,通篇通俗易懂,其中經典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影響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遊子離人之心。
「獨在異鄉為異客」,詩的首句點明了王維之所以會寫這首詩的原因,是因為獨自一人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王維寫這首詩時年僅十七歲,且正在長安謀取功名,可以說是一個在長安舉目無親的少年遊子。而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更是把對親人的思念,和自己孤獨的處境表達的十分強烈。
「每逢佳節倍思親」,次句則是對首句流露出來的思鄉之情進一步詮釋。無論是王維還是現在的我們,作客他鄉難免會思鄉懷親,並且不分場所,不分時間。但一旦遇上「佳節」,這種思鄉懷親的感情,便會從心中迸發出來,並且很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佳節」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往往是有著和家人之間美好的回憶,也有著家鄉風物之間美好的聯繫。當然這種體驗,可以說在王維之前也是人人都有,只不過能像王維這樣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高度概括而出的就沒有了,因此,這句詩的影響力之大,很難有人再超越。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的三四兩句,則是通過王維的親身體驗,將這種思鄉懷親之前,刻畫地更加具體,更加凝實。登高是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的習俗,登高時更要佩戴茱萸囊,以起到避災的作用。從詩中可以得知王維在重陽佳節,想起了和兄弟一起登高時的美好回憶。 歸
王維更是另闢蹊徑,從遠在家鄉的兄弟的角度出發,遙想到他在重陽節登高並佩戴茱萸的時候,一定會想到還少了一位兄弟不能共度佳節。這種曲折有致的表達方法,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想到家裡的父母和親人是不是也正在想著我呢?
綜觀王維的這首詩,以遊子身在異鄉的孤獨處境開頭,寫到佳節良辰的思鄉懷親之情,全詩樸素自然,含蓄深沉,感情卻尤為熾熱,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