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庭堅《池口風雨留三日》

2020-11-04 敦善行而不怠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成就卓越,世人將他和蘇軾並成為「蘇黃」。黃庭堅不僅文學成就卓越,書法藝術也獨樹一幟,與蘇軾、米芾、蔡襄合成「宋四家」,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少有壯志,其牧童詩就已顯露出卓爾不凡的氣象。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因才學出眾歷任國子監教授,後改任吉州太和縣知縣,自汴京赴任途中因風雨於安徽貴池池口滯留三日,作詩一首曰:「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閒心苦一舂鋤。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俛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池口風雨留三日》)。


彼時黃庭堅位卑官小,與當政者政見不合,懷才不遇的鬱悶十分濃重。這首詩裡透露出了黃庭堅滿肚子的牢騷和抑鬱不平之氣,持才傲物的孤僻情懷,藉助於對農家閒適生活圖景的描繪予以寄託,字裡行間滲透出濃鬱的桀驁之情。

起句平平而敘,江濱孤城,風雨如晦,一連多天不見天日,無法起身出行。只能侷促在農家小院裡靠著簡單的蔬菜度日。這是風雨遏阻所造成的艱難,也是詩人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洩。看似不著痕跡的平鋪直敘的文字裡面,掩藏著的依然是詩人極不平靜的內心情緒。「孤城」二字,強調的是環境,也是自己的心境和情緒。「小市人家只菜蔬」,也不止是單純的寫實,還滲透著詩人對農家生活的態度。簡單純樸,恬淡寧靜,此時此刻,正是黃庭堅刻意享受的境界,也是他皆以婉曲的當下的一種情感宣洩。


次句借景抒懷,將懷才不遇的情緒融情於景。「水遠山長雙屬玉」,這一句裡化用司馬相如《上林賦》裡的典故,寄意思頗深。「雙屬玉」是指透過江濤遠眺所見之象,那遙遠的山巒,遠遠的看上去就像是鸀鳿[zhú yù](郭璞註:「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身閒心苦一舂鋤」中的「舂鋤」指的是白鷳,與「雙屬玉」相對,都是用鳥兒來比興。詩人將自然景象比作悠閒自在的野鴨和白鷳,並非意在閒適,而是以看似閒適自在的野鴨和白鷳,生存卻極為艱辛不易來自況,清高自許的傷感情懷油然而生。

第三句「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則反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表達自己不求仕進,甘居平淡的情懷最後一句「俛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直抒胸臆,表達了不慕富貴榮華,看淡名利榮辱,清高以自許的心胸格調。


王羲之《蘭亭集序》雲「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原意是感嘆人生苦短,黃庭堅在這裡化用此句卻反用其意,表達的是面對難以預料的無常人生,不如淡漠名利,歸園田居,到書本中去尋找樂趣吧。黃庭堅真的是甘心棲居田園,「躲進小樓成一統」嗎?一切有才之人,一個胸有韜略和家國情懷的詩人,是很難捨棄事業而歸園田居的。李白如此,杜甫如此,歷朝歷代的詩人才子大多也是如此,黃庭堅自然也不例外。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士子終是難以超然物外,寄情山水不過是另一類憂國憂民的情緒宣洩而已。士人情懷,在這首詩裡是以另類格調呈現出來的。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黃庭堅《喜太守畢朝散致政》)儘管黃庭堅一再的強調自己並不在意功名富貴,但詩人內心的家國情懷始終是難以摒棄的,

正如「天地入胸臆,籲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飛狂才。苟非聖賢心,孰與造化該。勉矣鄭夫子,驪珠今始胎。」(孟郊《贈鄭夫子魴》),家國情懷難自棄,抑鬱憤懣是多情。抑鬱不得志的士人總是有寬慰自己的方法,我想,黃庭堅也應是如此吧。



相關焦點

  • 古詩詞鑑賞:池口風雨留三日,有客有客字子美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個小題池口風雨留三日①黃庭堅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②,身閒心苦一舂鋤③。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注釋:①黃庭堅(江西詩派)於1080年(元豐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大和縣(今江西泰和),秋天從汴京出發赴江南。這首詩就寫在他赴任途中因風雨而留滯池口(今安徽貴池)的時候。②屬玉:即鸀(zhú yù),似鴨而大,毛作紫紺色,長頸赤目。
  • 黃庭堅詩詞選集(收藏版)
    黃庭堅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 黃庭堅:心沐山水成大家
    年,黃庭堅貶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黃庭堅黔州之貶,其長兄黃元明竟然跋山涉險終始相陪。這份手足之情,著實令人感動。黃《書萍鄉縣廳壁》云:「初元明自陳留出尉氏、許昌、渡漢沔、略江陵、上夔峽,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送餘安置於摩圍山下。留數月不忍別。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淚握手,為萬裡無相見期之別。
  • 黃庭堅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黃庭堅 原標題:寓湘人物丨黃庭堅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文丨奉榮梅 某日讀到一湖湘學人簡介:祖籍望城,宋代大詩人黃庭堅之後。我不免心生疑惑,北宋世居江西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的黃庭堅,並未在湖南為官講學,只是晚年被貶廣西宜州時,由湖北江陵路過湖南境內,在嶽陽、長沙、衡陽、永州等地留下許多詩文,他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 讓人捉摸不透的文學家,想不到你是這樣的黃庭堅
    例如一提起自古就有的「思鄉思親」主題,我腦袋裡首先想起的是唐朝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而不是黃庭堅的「五更歸夢三百裡,一日思親十二時」,前者作品傳唱度很高,而對於後者,我知之甚少,所以才會借著這次機會選擇去讀他的作品,卻沒想到原來黃庭堅是個「寶藏男孩」。
  • 北宋大家黃庭堅後裔在銅陵?
    困在銅陵岸邊的船中,黃庭堅無以打發時間,便由著思緒紛飛。彼時,正是北宋改革和守舊勢力交鋒正熾的當口,王安石派和司馬光派的相互攻擊已達刀刀見血的程度,黃庭堅從自然界的風雨波濤,聯想到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寫成《阻風銅陵》一首:「頓舟古銅官,晝夜風雨黑。洪波漰奔去,天地無限隔。船人謹維笮,何暇思掛席。
  • 黃庭堅曾將隱居地「瞞天過海」?
    黃庭堅在去廣西宜州途中的1104年3月14日途經寧遠縣,將家眷留在寧遠,並與3個兒子等一行16人到寧遠浯溪作《書摩壁崖石刻》:「崇寧三年(1104年)三月已卯,風雨中來泊浯溪……」又刻有「宋豫章黃庭堅,字魯直,諸子從行:相、梲、榀。舂陵尼司超。」字樣,現尚存。「舂陵」為寧遠古郡名,「司超」在宋朝為防禦使。
  • 「羇旅苦地偏」 ——話說黃庭堅在永州
    今觀碑刻,詩文前有如下詩引:「崇寧三年三月已卯,風雨中來泊浯溪,進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同至《中興頌》崖下,明日,居士蔣大年、石君豫,太醫成權及其侄逸,僧守能、志觀、德清、義明等眾俱來,又明日,肖褎及弟襃來。三日裵回崖次,請餘賦詩。老矣,不能為文,偶作數語。惜秦少遊已下世,不得此妙墨鑱之崖石耳。」在詩文後,則見有「宋豫章黃庭堅字魯直。
  • 「醉鄉路,成佳境」為你品讀中華好詩詞—黃庭堅的茶詞《品令》
    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黃庭堅茶詞《品令》品讀吳斌富弼與黃庭堅的舅舅李常、嶽父孫覺都有過同朝為官的交集,因此聽他們說過黃庭堅如何少年聰明等等,很想見見這個初生牛犢。這可好,黃庭堅到自己屬下當官,而且還拖拖拉拉了一年左右才來上任,正好有藉口抓來教育教育。
  • 讀黃庭堅《題胡逸老致虛庵》
    黃庭堅有一首《題胡逸老致虛庵》詩寫道:「藏書萬卷可教子,「致虛庵」應是書齋名,胡逸老是誰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一位詩書傳家的長者,崇尚詩書,遠離世俗,清高儒雅的人生風範深得黃庭堅的敬重賞識。黃庭堅對胡逸老十分讚賞,開篇第一句盛讚胡逸老品格高雅,令人仰慕。不僅如此,胡逸老還是個急公好義的仁厚之人,災荒之年,能拿出錢糧來扶危濟困,接濟窮苦之人,和受災的鄉親們同舟共濟,這是仁人之心,君子之風,更是超凡脫俗的閒人高士。
  • 宋代大才子黃庭堅的前世今生:書到今生讀已遲
    「書到今生讀已遲」,這話出自袁子才(清朝詩人袁枚,著有《隨園詩話》)之口,表的便是大才子黃庭堅轉世的一段公案。黃庭堅曾在任職的州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滴翠軒」。亭中置有他的石刻像,黃庭堅親自題像讚,說的亦是此事:似僧有發,是俗無塵參夢中夢,悟身外身除此以外,黃庭堅前世今生的故事,亦記載在其故鄉「修水縣」志上。
  • 為你品讀中華好詩詞—黃庭堅《鷓鴣天》「黃菊枝頭生曉寒」
    黃庭堅《鷓鴣天》「黃菊枝頭生曉寒」品讀吳斌元符元年(1098),黃庭堅的表兄(即母親哥哥的兒子當時的黔州(即現在彭水)屬於夔州路的轄區範圍,張向也許是位比較講原則的官員,向朝廷提出了避嫌的請求,這樣黃庭堅就由黔州被改貶到戎州(即現在的宜賓)安置。黃庭堅在宜賓的近三年時間裡,與被貶黔州時一樣,經歷了初到時的艱難,而後人格魅力散發,被當地的士紳所接受並尊重,及至融入其中,共同賞山、觀水、吟詩唱和,同樣留下了許多的優秀文學作品。
  • 書到今生讀已遲——黃庭堅的輪迴故事
    世人缺少聰明智慧,課業難進,科考不中,就常拿這句「書到今生讀已遲」當藉口,愣是冤了袁枚。其實主人公的是宋朝的黃庭堅。黃庭堅趨前,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萊面,香味飄溢,黃不自覺地端起來便吃,吃完走回衙府。醒來,夢境清晰,嘴留芹香,心中納悶,但並不以為意。次日,午寐。夢境重現,依舊齒頰留芹香。
  • 宜賓30口明代窖池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新網成都12月22日電(陳湧 徐偉)記者22日從四川省宜賓市獲悉,享有「中國白酒之都」的四川省宜賓市文物部門近日將30口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窖池向上級部門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宜賓城區古樓街的明代古窖池,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6口明代古窖池為我國現存並一直在使用的最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其中的窖泥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據國家文物部門專家從窖中出土的碎牆磚分析,這些窖池屬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記者趕赴明代古窖池拍下了它們的「尊容 」。
  • 開卷有益|汪海:讀黃庭堅《書幽芳亭記》有感
    但嶄新的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反腐倡廉的旗幟下,社會風氣煥然一新,我們身處的環境並非一池汙水,若以青蓮喻己,不說矯揉做作,也明顯不合時宜。而在這世間千百種花之中,如今又有哪種花可以作為一種寓意時刻提醒自己,保持獨立的人格,堅守道德的底線?直到我在讀到黃庭堅的這篇《書幽芳亭記》之後。黃庭堅屬於周敦頤的後輩,一直以詩詞和書法名聞天下,所以他的散文創作被掩蓋了。
  • 黃庭堅曾靠賣字種田貼補家用,如今拍出一件品,讓我們大跌眼鏡
    其修養、才學對年幼的黃庭堅影響深遠。在他的引導、啟發下,黃庭堅學問大進。熙寧元年,二十三歲的黃庭堅攜妻赴汝州葉縣上任。他是縣尉,主管治安、刑獄,累人且不說,上要屈從縣令,下要冷眼面對庶民。如黃庭堅這般心高氣傲的人,頗有些「拜迎上司心欲碎,鞭撻黎庶使人悲」的意味。他作詩發牢騷:簡書驅我出,衝雪凍兩腳。
  • 田日曰:黃庭堅與懷素,及其他
    黃庭堅在書法藝術上有極高成就,「初以周越為師,出於蘇軾門下,取法顏真卿、懷素。」但他學古不泥,自創一格,謹嚴紮實,瀟灑縱逸。其書法作品留世頗多,以行草見長。說到黃庭堅與草書,記得在宋代曾敏行的《獨醒雜誌》中,我曾讀到過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元祐初,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同遊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
  • 寫「扁舟三日秋塘路」的詩人陳與義借病為由三日去旅遊,偷賞秋荷
    大明湖的初冬,今年暖冬嗎 其實,在當年的詩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鍊,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嶽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嶽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