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成就卓越,世人將他和蘇軾並成為「蘇黃」。黃庭堅不僅文學成就卓越,書法藝術也獨樹一幟,與蘇軾、米芾、蔡襄合成「宋四家」,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少有壯志,其牧童詩就已顯露出卓爾不凡的氣象。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因才學出眾歷任國子監教授,後改任吉州太和縣知縣,自汴京赴任途中因風雨於安徽貴池池口滯留三日,作詩一首曰:「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閒心苦一舂鋤。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俛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池口風雨留三日》)。
彼時黃庭堅位卑官小,與當政者政見不合,懷才不遇的鬱悶十分濃重。這首詩裡透露出了黃庭堅滿肚子的牢騷和抑鬱不平之氣,持才傲物的孤僻情懷,藉助於對農家閒適生活圖景的描繪予以寄託,字裡行間滲透出濃鬱的桀驁之情。
起句平平而敘,江濱孤城,風雨如晦,一連多天不見天日,無法起身出行。只能侷促在農家小院裡靠著簡單的蔬菜度日。這是風雨遏阻所造成的艱難,也是詩人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洩。看似不著痕跡的平鋪直敘的文字裡面,掩藏著的依然是詩人極不平靜的內心情緒。「孤城」二字,強調的是環境,也是自己的心境和情緒。「小市人家只菜蔬」,也不止是單純的寫實,還滲透著詩人對農家生活的態度。簡單純樸,恬淡寧靜,此時此刻,正是黃庭堅刻意享受的境界,也是他皆以婉曲的當下的一種情感宣洩。
次句借景抒懷,將懷才不遇的情緒融情於景。「水遠山長雙屬玉」,這一句裡化用司馬相如《上林賦》裡的典故,寄意思頗深。「雙屬玉」是指透過江濤遠眺所見之象,那遙遠的山巒,遠遠的看上去就像是鸀鳿[zhú yù](郭璞註:「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身閒心苦一舂鋤」中的「舂鋤」指的是白鷳,與「雙屬玉」相對,都是用鳥兒來比興。詩人將自然景象比作悠閒自在的野鴨和白鷳,並非意在閒適,而是以看似閒適自在的野鴨和白鷳,生存卻極為艱辛不易來自況,清高自許的傷感情懷油然而生。
第三句「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則反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表達自己不求仕進,甘居平淡的情懷最後一句「俛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直抒胸臆,表達了不慕富貴榮華,看淡名利榮辱,清高以自許的心胸格調。
王羲之《蘭亭集序》雲「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原意是感嘆人生苦短,黃庭堅在這裡化用此句卻反用其意,表達的是面對難以預料的無常人生,不如淡漠名利,歸園田居,到書本中去尋找樂趣吧。黃庭堅真的是甘心棲居田園,「躲進小樓成一統」嗎?一切有才之人,一個胸有韜略和家國情懷的詩人,是很難捨棄事業而歸園田居的。李白如此,杜甫如此,歷朝歷代的詩人才子大多也是如此,黃庭堅自然也不例外。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士子終是難以超然物外,寄情山水不過是另一類憂國憂民的情緒宣洩而已。士人情懷,在這首詩裡是以另類格調呈現出來的。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黃庭堅《喜太守畢朝散致政》)儘管黃庭堅一再的強調自己並不在意功名富貴,但詩人內心的家國情懷始終是難以摒棄的,
正如「天地入胸臆,籲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飛狂才。苟非聖賢心,孰與造化該。勉矣鄭夫子,驪珠今始胎。」(孟郊《贈鄭夫子魴》),家國情懷難自棄,抑鬱憤懣是多情。抑鬱不得志的士人總是有寬慰自己的方法,我想,黃庭堅也應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