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2021-01-14 長生學


禪宗的神秀大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師們各自敘述不同境界應有的修煉,說的非常的貼切。神秀大師的佛偈乃是提醒我們一般人的層次應該經常反觀自省。而惠能大師的佛偈乃是修持達到佛境界的呈現。

我們屬於凡夫俗子的人,心若沒有經過時時勤拂拭的話,一定會滿塵埃,心就不可能成為明鏡臺。心若能像明鏡一樣的話,就能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娑婆世界滾滾紅塵乃是由人的起心動念而起,每一個「有所求」就是一個塵埃,每一個執著就是一個罜礙,如此就讓心蒙塵汙濁。

若能無求一切名利秉善而行的話,自然就無惹塵埃可言。即使有外來的塵埃也不著名相,只是汙染了衣服,並不會汙染了心靈。

人若「時時勤拂拭」的話,當提升到心不生紅塵萬念時,自然無需明鏡觀照的必要。到那個境界時自然就「菩提非菩提,明鏡非明鏡,物非物,塵非塵。」

凡人非聖賢自然要先經歷「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長生學靜坐當中也是一種明心見性的方法,也會讓我們的明鏡由心中升起,照出我們的灰塵是什麼?在那裡?我們若由勤拂拭的過程讓塵埃掃除,讓自己的覺性再提升到「惡念不起,善念無求。」心理上的病因能夠掃除,生理上的疾病才容易去除。

生命若是沒有經歷苦難、貧乏、疾病……的話,上天賜給我們再多的幸福,人也沒辦法去體會去感恩。所以不少的人經歷大刺大激才證得大徹大悟。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本來就是在人間得道成佛的,自然經歷時時勤拂拭再到何處惹塵埃!

祝福大家

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讓智慧得以成長;

適應不能改變的一切,讓修養得以成長。

掃除可以掃除的一切,讓空間得以成長;

放下不能掃除的一切,讓寬恕得以成長!

魏裕峰共勉



(本文只用於公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長生學微信公眾號



長生學頭條號



長生學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他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有個徒弟叫慧能,他也寫了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是菩提本來就不是樹,明鏡也不是臺,這兩個都是無形之物,本來就沒不存在,哪裡去沾惹塵埃呢?時時勤拂拭,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 太極拳修行雜談——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松,空是我們所有練太極拳的人都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高,類似于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我相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所以許多上來就說松與空的拳友,基本上一輩子活在虛妄之中。練到老終究是一場空,不明太極真義。
  • 時時勤拂拭莫使思想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莫使思想惹塵埃 毛澤東同志曾告誡我們:「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親,都留神著點,注意時時勤拂拭,莫使思想惹塵埃哦!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
  • 站樁養生修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能化腐朽為神奇,重振禪宗,多虧了他不識字,如果也從小看了很多書,可能也就出不來了,大概率會像神秀那樣,相信人生修行,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然,六祖評判,說神秀傳的法已經是上乘佛法了,需要上根器才能學,不過自己傳的法是上上乘佛法,非上上根器不可學的。所謂「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時時勤拂拭。這句講的是去念。「時時」,是說心中時時警覺,不敢懈怠。「勤」,一刻不停,忙忙碌碌。「拂拭」,去心中的有念,不使心中落相。因此「時時勤拂拭」這句話,講的是觀心的具體修為。勿使惹塵埃。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開示 | 時時勤拂拭
    有人認為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及六祖「本來無一物」高超,於是把「時時勤拂拭」忽略了。誰知「時時勤拂拭」乃反省功夫。初發心人,時時檢查自己思想行為上的塵埃,很有必要。再進一步,塵埃拂去了,變為肥料,六根六塵成妙用,你說好不好?世人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其實不然,眾生都有煩惱,都有過錯,時時拂拭,知錯能改就好了。
  • 時時勤拂拭 是要把自己內部的貪嗔痴拂拭掉
    在壇經中,已是上座,已是教授師的神秀大師,在得到五祖要求每個弟子,都要寫出自己的偈語,以判別是否可以繼承禪宗衣缽的吩咐後,寫出了自己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語在五祖看來,尚未明心見性,沒有進入最終的徹悟法門。
  • 清華學霸告訴我們,學習重要的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二、學習重要的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什麼我說學習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呢?你知道一個現象嗎?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老師講過的知識,當堂會了。第二天再問他們,能講出一二,再到第三天、第四天時卻忘得一乾二淨。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讀《六祖壇經》禪機|神秀偈—時時勤拂拭《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 清明的心靈 何處惹塵埃?
    大人大概就像禪師神秀所說的明鏡臺,要時時勤於清洗和拂拭,不然的話,不到一會便又會積滿塵埃,失去其原來的潔淨和光彩。小孩的世界則正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當時被定案勝於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為什麼慧能的「本來無一物」要比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更通透?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為什麼慧能的「本來無一物」要比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更通透?
    」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而現在被眾人以為高妙的最流行「本來無一物」的版本,其實是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這首四句偈子,其實是惠昕篡改過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禪意茶館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區別於大多數人熟悉的六祖慧能佛偈,在這裡篆刻《神秀偈》中詩句,多少也有設計師對行商做賈之人的感情寄託吧。而此處的玻璃樓梯扶手,則有相應主題的作用,提醒人們要「勤拂拭」自己的內心,才能做到沒有「塵埃」,通明透達。        上到二樓,深棕色古樸的中式家具是進入者第一眼所能見到的景觀。
  • 神秀示道詩:時時勤拂拭,保持內心的光明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首詩偈為神秀大師所作,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偈。這首詩偈,聯繫著一段很有名的公案。相傳,弘忍為了託付衣法(尋找繼承人),命令弟子們各作一首顯示他們參悟境界的偈子呈上來,神秀就作了上面的那首偈子。弘忍大師讀了以後,認為並沒有見到本性,所以沒有將衣法託付給他。
  • 六祖大師證悟以後在獵人群中歷練時的境界是「時時勤拂拭」嗎?
    #佛教文化#看到一篇關於六祖慧能大師和神秀大師的修行方法解說的文章,說六祖大師證悟以後在獵人堆中歷練時的修行方法是屬於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這個說法存在很大的誤區,所以有必要說明一下。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修行時的勤作和無勤作,裡面明確說明了神秀大師的修行方法屬於勤作的修行方法,而六祖惠能大師的修行方法屬於無勤作的修行方法。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守護境界時一個是依靠意識訓練以後形成的正知正念(勤作),一個是依靠證悟智慧以後的等流力量產生的無勤正知正念(無勤作)。
  • 何處惹塵埃(6.25)
    世傳禪宗六祖慧能針對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主張,針鋒相對地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終得弘忍衣缽。但「時時勤拂拭」的作秀式工作方法卻流傳下來,可謂當今形式主義的鼻祖。區別是神秀清醒地認識到形式主義一見到真抓實幹就會原形畢露,而現在的某些形式主義者並不知道這些,他們以為別人的高績效只不過是運氣好而已,慧能這個燒火的哪裡有什麼過人之處?哪裡就比我強了,我呸!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請管好「信用帳號」: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對於信用這面鏡子,我們不僅要用心呵護,防止出現裂痕,還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守信不易,請管好你的「信用帳號」。
  • 正念視角談惠能和神秀的兩首禪詩:本來無一物 & 時時勤拂拭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的版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按照禪宗流傳的故事,僅僅憑藉這兩首詩的對比,惠能得到了衣缽傳承,顯得牽強;僅僅通過這兩首詩,去完全展現神秀和惠能對內心的理解,也十分牽強;要不是有神秀和惠能的故事作為補充,這兩首詩本身很難引起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