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慧能的「本來無一物」要比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更通透?

2020-09-04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

神秀的原詩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而現在被眾人以為高妙的最流行「本來無一物」的版本,其實是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這首四句偈子,其實是惠昕篡改過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麼,為什麼眾人都以篡改本為妙,並直接安到六祖慧能的頭上呢?


這幾句偈子之間到底詳細區別在哪?如何分別出境界高低?

這是因為後學者對禪宗分裂的故事性添加,以訛傳訛。

其實六祖的原偈「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與大師兄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間區別並不大,只不過是沾染世塵程度的問題。

佛家的「性空」,並非萬物不存在,而是萬物本性的一致。正因為萬物本性一致,在禪宗理解中,萬物皆有佛性。我們做的,只需要「明心見性」。

什麼是「明心」?明心就是修行,就是通過儀式和學習不斷掃除讓我們見到本來「性空」的障礙,也就是通俗所說「斬斷孽緣」,得以大徹大悟。


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是指僧人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地掃除阻攔成佛的業障,斬斷羈絆的過程。這一個過程是必然的,是誰都需要經過的。也正是這種想法局限了神秀的認知,他認為只有通過苦修,才能大徹大悟——這是歷來佛教修行的法門,但並非禪宗的要義。

慧能的「佛性常清淨」,則是主觀地、內發地避免了俗世塵埃的沾染。通俗點講,這是經歷了人世間痛苦的人修行和唐三藏從小修行的區別。因為經歷了世俗的折磨,所以需要用力去遺忘,才能悟道。而唐三藏從小生長在寺廟中,從小接受佛理,根本就沒有俗世紅塵的沾染,自然是「何處惹塵埃」了。

在所有人的心中,最初的純真都要比歷練世間險惡得來的徹悟要純潔、正宗。

所以慧能實際上在修行上強調的是內心的純潔,和神秀的刻意修行比起來,要高那麼一點點,更接近佛教認為的純淨、完美的開悟——沒有經歷世俗塵埃的沾染,只有佛性的薰陶,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存在啊。


雖然這不現實,但是宗教本來就是浪漫的。特別是哲學義理,就好像物理中的真空一樣,現實不存在,理論上是必然存在的。慧能的看法確實要比神秀高遠,這是理論上公認的。

至於流傳最廣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際上是為了迎合信眾,簡單世俗化佛教原理的俗語。因為你說「佛性常清淨」,那什麼是佛性呢?普通信眾其實對這些原理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你說「本來無一物」,大家就都知道什麼意思了。不就是「空」嘛,空就是沒有啊,再加上「空即是色」等佛教用語的普及,好像這句偈子就是說心中達到「空」的境界,當然是空空如也,空無一物,自然是沒有塵埃了。

這種符合現實語言邏輯的解釋是最通行的,不知道惠昕是解讀錯誤,還是有意為之,但是卻符合了普羅大眾的認識層級,從而得到大範圍流傳。

無一物,是對「性空」的錯誤理解。性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指世間萬物都沒有自性,這種沒有自性的共性,就是佛性,即,是「空」,也就是「明心見性」的「性」。


明心的方法,就是神秀和慧能的分歧所在。神秀是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修行,屬於客觀追求,慧能發自本心,屬於主觀能動。

但是他們都是禪宗中追求「漸悟」道路,慧能走得稍遠,已經有了「頓悟」的潛質。

惠昕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聽起來極為高妙,其實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我說沒有就是沒有。

他將「性空」簡單地理解為什麼都沒有,在邏輯上更加符合常人思維:「因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所以不需要有打掃塵埃的困惑」,也更符合難以理解高深佛學思想的普通信眾的思維角度,從而比神秀、慧能的原偈更加大行其道,廣為流傳,甚至不斷衍生、發展出各種情節和傳說來。


這幾句偈子中的區別是有道路和表達方式的細微區別,如果我們跳過慧能原版,直接拿「本來無一物」和「時時勤拂拭」來比較的話,那就是「頓悟」和「漸悟」的區別。

禪宗法門,「頓悟」是最高級別的領悟,有悟性的修行者遠比沒有悟性、苦修的修行者要高級。雖然實際上頓悟者都是在漸悟的道路上不斷積累,才能達成瞬間「靈臺清明,大徹大悟」,但是佛教、禪宗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多對「立地成佛」的頓悟進行宣傳,而對苦修的漸悟避而不談。

久而久之,毫無根基的頓悟就佔了上風,「本來無一物」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唯心主義說法,就藉助修行者的懶惰、不學習佛理,卻想成為有神通的頓悟者的心態,顯得比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要高明很多。

其實,佛教義理也是一種學識,而修行不過是一種學習過程。

修行哪有不苦的,不學習,哪裡有什麼頓悟?

天上掉下來的好事,都是騙人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慧能的「本來無一物」要比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更通透?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神秀是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修行,屬於客觀追求,慧能發自本心,屬於主觀能動。但是他們都是禪宗中追求「漸悟」道路,慧能走得稍遠,已經有了「頓悟」的潛質。惠昕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聽起來極為高妙,其實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我說沒有就是沒有。
  • 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與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 究竟有多大的區別
    有一名弟子背誦著神秀大師的偈語,來到慧能大師舂米的柴房。慧能大師一聽,就知道還沒有見到自性。就說自己也有偈語一首,只因自己大字不識,希望有人能代勞書寫。當時正好有個名叫張日用的人,就幫慧能大師把自己的偈語題在了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雖然這不現實,但是宗教本來就是浪漫的。特別是哲學義理,就好像物理中的真空一樣,現實不存在,理論上是必然存在的。慧能的看法確實要比神秀高遠,這是理論上公認的。至於流傳最廣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際上是為了迎合信眾,簡單世俗化佛教原理的俗語。因為你說「佛性常清淨」,那什麼是佛性呢?
  • 太極拳修行雜談——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松,空是我們所有練太極拳的人都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高,類似于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我相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所以許多上來就說松與空的拳友,基本上一輩子活在虛妄之中。練到老終究是一場空,不明太極真義。
  • 正念視角談惠能和神秀的兩首禪詩:本來無一物 & 時時勤拂拭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的版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按照禪宗流傳的故事,僅僅憑藉這兩首詩的對比,惠能得到了衣缽傳承,顯得牽強;僅僅通過這兩首詩,去完全展現神秀和惠能對內心的理解,也十分牽強;要不是有神秀和惠能的故事作為補充,這兩首詩本身很難引起紛爭。
  •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是菩提本來就不是樹,明鏡也不是臺,這兩個都是無形之物,本來就沒不存在,哪裡去沾惹塵埃呢?時時勤拂拭,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但神秀就不同了,是個非常努力的人。悟性可能不算差,但肯定不是天賦很高。他的心得感悟,都是通過「時時勤拂拭」的努力之後才獲得。時時勤拂拭這種努力,看起來很笨,但實際上是大多數人成才的方法。神秀也靠自己的努力,在當歸地北方佔有一席之地,在當時和慧能是齊名的。
  • 本來無一物還是本來就有物?神秀和慧能的分歧在哪?看完你就懂
    這就是要說到今天我們的重點了,就是唐時期,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兩個偈子,有兩首詩非常出名,神秀當時說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而慧能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和慧能,誰才是真正的高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比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哪一個更確實可行?慧能和神秀,誰的境界更勝一籌?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慧能的境界更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有禪機,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 時時勤拂拭 是要把自己內部的貪嗔痴拂拭掉
    在壇經中,已是上座,已是教授師的神秀大師,在得到五祖要求每個弟子,都要寫出自己的偈語,以判別是否可以繼承禪宗衣缽的吩咐後,寫出了自己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語在五祖看來,尚未明心見性,沒有進入最終的徹悟法門。
  • 開示 | 時時勤拂拭
    有人認為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及六祖「本來無一物」高超,於是把「時時勤拂拭」忽略了。誰知「時時勤拂拭」乃反省功夫。初發心人,時時檢查自己思想行為上的塵埃,很有必要。再進一步,塵埃拂去了,變為肥料,六根六塵成妙用,你說好不好?世人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其實不然,眾生都有煩惱,都有過錯,時時拂拭,知錯能改就好了。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所以欲識慧能的偈子,要先知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神秀這句話講的是坐禪。把自己的身體比喻為一棵菩提樹,這是指靜坐時身體的端坐之姿。
  • 慧能與神秀的相愛相殺 既然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慧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
  • 六祖大師證悟以後在獵人群中歷練時的境界是「時時勤拂拭」嗎?
    #佛教文化#看到一篇關於六祖慧能大師和神秀大師的修行方法解說的文章,說六祖大師證悟以後在獵人堆中歷練時的修行方法是屬於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這個說法存在很大的誤區,所以有必要說明一下。從《六祖壇經》的介紹來看,神秀大師在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並未真正的開悟見到心性本面。而六祖慧能大師請人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時雖然對心性有所了知,但並未真正證入法界實相。但是大師的境界已經屬於菩薩的加行道,因為他老人家「心中常生智慧」。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禪宗之辯|如何理解「本來無一物」vs「時時勤拂拭」這兩首詩?
    神秀的版本: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的版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按照禪宗流傳的故事,僅僅憑藉這兩首詩的對比,惠能得到了衣缽傳承,顯得牽強;僅僅通過這兩首詩,去完全展現神秀和惠能對內心的理解,也十分牽強;要不是有神秀和惠能的故事作為補充,這兩首詩本身很難引起紛爭。
  • 神秀示道詩:時時勤拂拭,保持內心的光明
    神秀大師是唐代著名高僧,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弟子,北宗禪創始人。神秀少年的時候就學習經史,博學多聞,是個鐘毓靈秀的人才。後來,參禮禪宗五祖弘忍志心求法,出家受具足戒。不畏勞苦,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修行精進,善於鑽研,深得弘忍大師器重,稱讚他是「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還讓他做 「教授師」。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首詩偈為神秀大師所作,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偈。這首詩偈,聯繫著一段很有名的公案。相傳,弘忍為了託付衣法(尋找繼承人),命令弟子們各作一首顯示他們參悟境界的偈子呈上來,神秀就作了上面的那首偈子。
  • 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心不染,性無分別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做這首偈語的時候是在神秀做完偈語的基礎上, 更深一步的悟性。兩首偈語的境界頗為不同。神秀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拂拭」以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禪之境界:本來無一物
    神秀徹夜深思,觀諸星,賞月光,突然靈光一現,在東禪寺月夜斑駁下的牆壁上寫下了著名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烏雲密布的天空中流灑出一絲光暈,慧能眼前豁然一亮,請人將自己心中的偈子寫在了東廊牆壁之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千年高妙佛偈,不過以訛傳訛
    上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師傅不大滿意,覺得神秀沒有開悟。大字不識一個的火頭僧慧能讓人讀了提在牆上的佛偈,也隨口吟得一首,讓別人幫忙題在了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千年高妙佛偈,不過以訛傳訛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首佛教偈子,出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因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禪宗分裂故事,這首偈子廣為流傳。因為耳熟能詳,我們就先大致交代一下。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後,奪得天下。上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師傅不大滿意,覺得神秀沒有開悟。大字不識一個的火頭僧慧能讓人讀了提在牆上的佛偈,也隨口吟得一首,讓別人幫忙題在了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