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領悟壇經,原創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胡亂改寫。
在壇經中,已是上座,已是教授師的神秀大師,在得到五祖要求每個弟子,都要寫出自己的偈語,以判別是否可以繼承禪宗衣缽的吩咐後,寫出了自己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語在五祖看來,尚未明心見性,沒有進入最終的徹悟法門。同時,與慧能大師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應比較,也明顯的有很大的差距。
神秀大師的偈語還在修的階段,慧能大師的偈語已是佛果的境界。最終,神秀大師沒能得到禪宗衣缽和法脈傳承,慧能大師得到了禪宗衣缽和法脈傳承,成為了禪宗的第六祖。
但這並不表示神秀大師的禪修境界就不高,只是不是最終的果而已。一個禪修者,能夠達到神秀大師的修行境界已相當不錯了。對於我們今天的佛法禪修者來說,能夠達到這一步,更是不容易的,更是難能可貴的。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時時勤拂拭 ,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禪修能力,究竟要拂拭一些什麼,究竟在拂拭一些什麼?
佛法禪修的目的,是要轉向自己的內部。不管通過什麼樣的方法,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手段 ,都要有能力轉到自己的內部。
轉到內部的目的,是要發現自己的貪嗔痴。每個人自己的貪嗔痴,有多少,有多嚴重,只有自己進入自己的內部,才能真正發現,才能真正察覺。
我們外在的貪嗔痴的各種表現形式,只是內在貪嗔痴的顯現。減少外在的貪嗔痴,儘管可以減弱內在的貪嗔痴,但不能去除自己的貪嗔痴,更不能根除自己的貪嗔痴。
只在外部下手,我們也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多少貪嗔痴,有多嚴重的貪嗔痴。自己的貪嗔痴是如何潛伏的,是如何生起的,是如何作用的,我們都不能明白,更別說去除了。
禪修者,又該如何才能轉向自己的內部,如何才能轉到自己的內部去呢?心經的第一句話,就告訴了我們明確而完整的方法: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禪修者,有了觀的能力時,就能覺察到自己內部的貪嗔痴,就能慢慢地讓自己內心變得平靜,變得自在。當他不斷這樣禪修,不斷累積自己的波若波羅蜜多智慧時,有一天,就能真實的照見由外在物色,所引起的受想行識心裡變化,都是空的。由此,禪修者就能擺脫自己內心痛苦,就能去除自己的貪嗔痴,度脫掉一切痛苦煩惱。
心經中這一觀的能力,就是神秀大師偈語中,所說的時時勤拂拭的能力。一個禪修者,只有有了這樣的觀的能力,他才算是已轉向了自己的內部,他才算已經轉入到了自己的內部。
要有這樣的觀的能力,一個禪修者,應該先修止。止,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止於某個地方,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止在某個地方。傳統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感覺自己的鼻息,這就是我們時常聽到的修定。
當一個禪修者的定力足夠時,才能生起觀,也才能修觀,也才能開始觀。當這樣的觀的能力,在禪修者的身體內建立起來以後,禪修者就能開始敏銳地覺察自己的身心變化。這些變化,是貪,是嗔,是痴,自己就能開始一一分辨和確認,就能開始不斷把它們掃除自己的體外,就能不斷地把它們拂拭掉了。
神秀大師偈語裡時時勤拂拭,就是這樣的一種禪修能力。禪修者是要在修定的基礎上,才能有的一種能力。這是絕大部分禪修者,都要經過漸修才能獲得的一種能力,這也就是一種漸修的功力。在此基礎上,然後才能開悟,然後才能頓悟。
時時勤拂拭,表示禪修者已有了足夠的觀的能力 ,已能隨時覺察到自己身心內部的貪嗔痴的汙損,已能像擦拭窗戶玻璃的汙點一樣 ,清晰準確地把自己的貪嗔痴拂拭掉了。
經過時時勤拂拭的不懈努力,禪修者就能去除自己內部貪嗔痴的塵埃,就能不再讓自己內部沾惹上貪嗔痴的塵埃。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對去除自己的貪嗔痴來說,已是很強的禪修功力。值得每個禪修者,仔細領悟,好好學習。
點讚分享 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