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傳入日本史跡

2021-03-01 神霄道學


在成書於公元720年的日本最早的歷史著作《日本書紀》中,就記載有很多神仙傳說和屍解仙的故事。在天武天皇(公元673—685年)時期,沼創八色之姓,第一就是真人,天武天皇也被視為「天氵亭中原瀛真人天皇」。這些都反映了在奈良朝以前,中國的道教思想已經傳入日本並對日本的固有傳承和習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奈良、平安時期,中國道教的經典、長生信仰、神仙信仰、方術、科儀等便大量傳入日本,對古代日本的政治、宗教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正是中國的隋唐盛世,這時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以及隨之而來的留學生來到中國,他們在中國學習文化、制度等,也學習了道教的方術、神仙思想等,並在他們回國時帶回了道教的經典。與此同時,亦有中國的道士、術人前往日本,傳授了中國道教的方術等。

  

  在宇多天皇寬平年間(公元889—897年),藤原左世奉敕撰寫了《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其中記載了相當多的道教經典。如道家類有《老子化胡經》10卷、《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聖化經》10卷、《抱樸子內編》21卷、《本際經》1卷、《玄書通義》12卷、《太上靈寶經》l卷、《消魔寶真安志經》1卷等;在雜家類有《漢武內傳》2卷、《神仙傳》20卷、《搜神記》30卷、《列仙傳》3卷等;在五行家類中有《三甲神符經》1卷、《二五禁法》10卷、《九宮式經》l卷、《黃帝注金匱經》10卷、《黃帝龍首經》2卷、《玄女經》1卷、《印書禹步》1卷等;在醫方家類中有《黃帝素問》16卷、《太清金腋丹》1卷、《黃帝八十一難經》9卷、《太清神丹經》1卷、《黃帝甲乙經》12卷、《神仙服藥食方經》l卷、《五嶽仙藥方》1卷,等等。

  

  這些說明,在奈良、平安時期,已經有大量的道教經典陸續傳入日本,並受到朝廷重視。這些經典收藏子宮廷或貴族們的書庫裡,供宮廷和上層人士閱覽,並受到他們的喜愛,從而對他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於日本社會的很多層面。如在宮廷流行有服食之風,據《日本三代實錄》卷十四載,清和天皇貞觀九年(公元867年)十月十日,仁明天皇曾食名為「五石」之藥。在平安朝宇多天皇時也有多處關於服食仙藥的記載。這說明魏晉隋唐以來流行於中國的服食之風亦已風行於日本。通過閱讀道經而變得愛好道教教理並親身實踐道教方術的人也不少。後冷泉天皇康平年間(公元1058—1065年),藤原明衡編成《本朝文粹》,其中載有春澄善繩(死於870年)和都良香(卒於879年)「神仙」問對的文章,文章中二人不僅大量使用了描述道教仙府、道術的詞句,而且提到二十六天、七十二福地和東海青童君,從而表明二人詳讀過《太上靈寶經》《八素真經》《天地宮府圖》《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等中國道經。

  

  這個時期道教的神仙信仰在日本也很盛行,出現了一些修行山裡、辟穀服餌、追求長生成仙的方士術人,如在《元亨釋書》的「神仙」之部中就記載有法道仙人、久米仙、生馬仙、窺仙等神仙傳記。例如關於窺仙,有這樣的記載:釋窺仙,居宇治山,持密咒,兼求長生,辟穀服餌,一旦,乘雲而去。這說明了神仙道教在日本的流行。

  

  這個時期,道教的庚申信仰、泰山府君信仰、西嶽真人、天曹地府、北辰等道教諸神也傳到了日本。由於道教經典、信仰、方術等在日本的傳播,它對日本的宗教、文學、醫藥學等領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時期是日本道教最繁榮的時期。

  

  早期道教傳入日本的路徑,開始是來自朝鮮半島或長江流域的歸化人帶來的神仙思想和方術等,後來是遣隋使、遣唐使以及隨之而來的留學生和留學僧們,他們在當地直接學習中國的道教文化,並帶回了大量的道教經典。

  

  與此同時,中國的道士術人也有東渡弘法者。據朱越利先生考證,最早在唐代(約公元744—752年),有一位百歲道人曾過海到達日本。百歲道人是一位精於修煉方術的道士、識人善教的明師,他在日本很可能傳授了中國道教的方術。他是目前能夠證實赴日本傳授氣功術的最早的中國人。這說明在中日道教文化的交流中,早在盛唐時期中國的道士就為此做出過貢獻。

  

  日本學者提出的關於道教傳入日本的考古證據有:(一)神獸鏡。鏡上鑄有東王公、西王母二神名,以及「延年益壽」、「壽如金石」等道教語言。(二)靜岡縣伊場遺蹟和宮城縣多賀城遺址出土木簡。木簡書有道教符咒。(三)藤原縣出土木簡。木簡內容為陶弘景「本草集注」上卷。(四)伊予的湯之岡碑文。碑文含有道教內容。

  

  平安時代以後,在鎌倉、室町時期以至江戶時代,中日文化的交流不再依靠遣唐使,而是以民間交流為主,主要是求法的僧侶們帶回了大量的道教善書。像《太上感應篇》等道教善書很早就傳入了日本,這些善書經過注釋、翻譯、刊刻印行,使得以功過壽算、善惡感應為神學外衣的道教勸善思想在當時社會各階層非常盛行,影響頗深。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接受了道教思想,如日本陽明學鼻祖中江藤樹就親自供奉太乙神,他寫有《太上天尊太乙神經序》,還著有《靈符疑解》《陰騭文》等有關道教的書,他的心學受到善書的影響。他的弟子們在其影響下也學習道教。此外,像貝原益軒、獲生祖襪、天野信景、三浦梅園、平田篤胤、廣獺淡窗、青木北海、多紀元、長谷川延年等江戶時代各方面學者的著作,均涉及道教,有的學者甚至親身實踐,熱衷於道教信仰。這些反映了江戶時代民眾道教在日本的普及和盛行情況


相關焦點

  • 中國道教與佛教傳入日本,為何一個興盛無比?一個沒落無聞
    而日本人在供奉佛教上面也花了不少功夫,他們結合了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在日本建立了大約7萬多座佛殿。在佛教輝煌局面的映照下,中國傳入日本的另一個本土宗教——道教卻難尋蹤跡。最初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在朝鮮半島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被傳入日本。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日本的佛教和道教都是由中國傳入的(或經朝鮮半島間接傳入)。佛教大約在公元6世紀中葉進入日本,並於7世紀以後開始蓬勃發展,中國不少高僧如鑑真和尚曾赴東瀛弘法,日本也有空海和尚等僧徒來中國取經。佛教是從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傳入日本的,當時的日本處於奴隸制度晚期,是一個所謂的「部民制」國家。國家由若干部落「氏」組成,氏的頭領「氏上」統領著其屬下的「氏人」,「氏人」對「氏上」有著完全的人身依附關係,相當於西周時的諸侯。而天皇只管理直接管理自己直屬土地「屯倉」上的屬民,而要調動整個國家的力量,還需要去聯絡「氏上」。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相較於佛教,道教就顯得默默無聞了些;是怎樣的歷史成因導致佛教廣泛流行,道教卻蹤跡難尋呢?兩教後來又有了怎樣的發展呢?一、佛教東傳,太子弘佛促繁榮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漢朝時傳入中原,並在中原立足根基。
  • 李星明:留住史跡——《中國文化史跡》踏查勘校記
    宋代以來的金石學發展到晚清,也始終停留在獲取「金石」上面文字「證經補史」的層面上,對「金石」本身的物質性、功能性和存在空間並不關注,直到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金石學被融入考古學後才有所改觀。可以看出,著者對於道教史跡基本是在尋訪佛教史跡的過程中順便調查和拍攝的,並沒有刻意追求道教史跡的系統化。至於陝西戶縣祖庵重陽宮、周至樓觀臺、河南開封延慶觀、山西芮城永樂宮、湖北武漢長春觀以及江西鷹潭龍虎山正一觀等這樣不可忽略的道教史跡,原書並未提及。原書對天台山諸佛寺有詳盡的調查,而對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天台山桐柏宮卻未詳細介紹且未在圖版中展示。
  • 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傳入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它根植於中國傳統思想信仰之中,起源有6個方面,即古代的巫術、神仙方士、讖緯之學、老子道家思想、墨子學說以及陰陽五行說。東漢初年,出現黃老道,它是盛行於西漢前期黃老思想的宗教化。《太平清領書》就是後來的《太平經》,它是道教最早的經典。信奉《太平經》的道派,稱為太平道,張角是其首領,在黃河南北傳教,10餘年間,徒眾達幾十萬人,並於公元184年,組織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與太平道創立的同時,在漢中、巴、蜀地區,由張陵創立了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由於張陵被尊為天師,所以又稱為天師道。
  • 沁陽市革命史跡、歷史文物陳列
    沁陽市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沁陽革命史跡陳列》、《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歷代石刻藝術陳列》、《今日沁陽展》等。 沁陽市革命史跡陳列館 《沁陽革命史跡展》位於沁陽市博物館 內,該展通過實物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上圖_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再來說說道教的情況,道教在唐代的中國十分興盛,唐朝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唐皇室自稱為太上老君的後代,追奉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在大唐國教級別的待遇。三教大會道教排第一。全國上下宮觀無數。唐代舉國奉道德情形,自然被日本遣唐使看在眼裡,遣唐使在唐朝也常禮拜道觀。
  • 中國文化史跡出版緣起
    原書系日本法藏館於1939年至1941年間陸續出版的珂羅版圖錄,單頁印刷,盒裝,縱40.2釐米,橫29.6釐米,共十二輯,收圖兩千餘幅。     我們關注這套書始於2013年,社裡經過評估後決定將其列入整理出版計劃,並組織力量著手資源調查和編輯準備。
  • 日本學界激辯近百年:神道教和天皇制是否曾受古代中國道教影響?
    >,提出了「中國道教並沒有以宗教的形式傳入日本,而只是輸入了一些文本或知識」的觀點。 他們認為:「至遲在奈良、平安時期,中國道教的經典、長生信仰、鬼神信仰、方術、科儀等就大量傳入日本,對古代日本的政治、宗教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黑板勝美還認為,古代日本曾存在以道士和道觀為標誌的道教組織,作為有著教團組織的道教,早就傳到了日本。
  • 【好書推薦】中國文化史跡
    原書系日本法藏館於1939年至1941年間陸續出版的珂羅版圖錄,單頁印刷,盒裝,縱40.2釐米,橫29.6釐米,共十二輯,收圖兩千餘幅。     我們關注這套書始於2013年,社裡經過評估後決定將其列入整理出版計劃,並組織力量著手資源調查和編輯準備。
  • 科普日本國教---神道教(1)
    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曾在佔領地區建立神社,強迫我國人民參拜,企圖以天皇崇拜來對我們進行奴化.........那麼什麼是神道教呢?附佛神道教:公元6世紀,後期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在飛鳥、奈良時代(公元6-8世紀)迅速傳播。理論薄弱的原始神道教無力與佛教抗衡,只能選擇依附。在佛教的影響下,開始創建神社、神宮、神像。當時盛行在神社旁再建立神宮寺,佛教寺院也流行「鎮守神」祭祀。
  • 2019中考歷史複習資料: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授課過程     (播放「絲綢之路」的影音材料,時間大約2分鐘。畫面向學生展示絲綢之路上的沙漠、駝隊、商旅等等場景。)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 晉江草庵:世界摩尼教的重要史跡
    史載,大約公元六至七世紀,摩尼教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外來宗教中,勢力一度僅次於佛教。但到了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發起廢佛,摩尼教同時遭到嚴禁,由公開傳教轉入民間秘密流傳。  「泉州的摩尼教,是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還是從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一直存在爭議。」
  • 神道教與佛教對日本美學的影響
    今天的微信節選自《日本設計:藝術、審美與文化》([美]帕崔西亞·J.格拉漢姆 著 三聯書店2017-7),集中探討了日本兩大主要宗教——神道教與佛教對日本造型藝術的影響。文 | [美]帕崔西亞·J.格拉漢姆譯 | 張寅 銀豔俠 儘管在16世紀中期,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有一小部分日本人開始信奉這種宗教,大多數人仍舊將信仰寄託於儀式繁複、土生土長的神道教,以及6世紀時從亞洲其他國家傳入的佛教。
  • 「定格」民初中國石窟、古建築的風姿:《中國文化史跡》出版
    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繼西方學者之後,成批前往中國各地進行各類調查,並因此留下了許多調查報告和大量的圖像(包括繪圖和照片)資料。其中就包括日本佛教史學家常盤大定和建築史學家關野貞合著的十二卷《支那文化史跡》(新版更名為《中國文化史跡》)。該書中文全譯本日前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新書出版座談會於6月8日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召開。
  • 神道教與日本
    神道教與日本  [ 2006-07-26 09:39:00 ]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 起底日本:日本國教神道教分析
    ,日本之所以能成為今天這樣,是什麼樣的原因,要追尋原因,就要從它的文化中去找,特別是對國民影響至深的日本原生教派:神道教。「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教」。「神道」二字雖然源自中國漢字,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我們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 日本人稱一切神明為Kami,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Kami。
  • 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儒學衰落——魏晉南北朝到底經歷了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卻也是最活躍的時期: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學思想衰落。玄學產生道教興起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源自遠古的多神教(中國人什麼神都信)。秦漢的方士,西漢初年崇奉黃老之學,都是後來道教的早期雛形。道教發端於東漢末年,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其實就是利用的太平道,他們靠著用符咒給人治病等名頭發展信眾。
  • 日本的神道教是中國道教?在日本人眼裡萬物是神靈,烏鴉是神鳥
    神社是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築中最古老的類型,它遍布日本境內,大大小小數以萬計,是日本人的精神圖騰。據日本文化廳調查顯示,截止至2016年3月,日本共有登記在案的神社8.1萬多所。
  • 道教那些事-道可道-外國道教二
    日本道教傳說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入東海尋仙時,徐福便到了日本成為第一代天皇。不過徐福是方士不是道士,而且這也只是傳說。 史料表明,至遲在唐朝時,中國道教的經典、長生信仰、鬼神信仰、方術、科儀等就大量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