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2020-09-05 歷史大學堂

去過日本旅行的人,大都會對日本的佛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京都金閣寺金碧輝煌,東京淺草寺香火旺盛,奈良東大寺櫻花燦爛,鎌倉長谷寺觀音法相莊嚴。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國內有75000座佛教寺院,30萬尊以上的佛像,9600萬人(佔人口總數75%)的日本人宣稱自己是佛教徒,佛教在日本可謂廣泛流行,興旺發達。

相比之下,道教在日本就顯得默默無聞了。在日本道觀稀少,且又多半位於華人區。日本國內也很難尋覓道士的仙蹤。

日本的佛教和道教都是由中國傳入的(或經朝鮮半島間接傳入)。

佛教大約在公元6世紀中葉進入日本,並於7世紀以後開始蓬勃發展,中國不少高僧如鑑真和尚曾赴東瀛弘法,日本也有空海和尚等僧徒來中國取經。到了鎌倉時代,佛教在日本和本土信仰相結合,產生了日本本土的特色的宗派,淨土真宗日蓮宗

這兩種宗派都在日本極其繁盛。淨土真宗在戰國時期,發展出了龐大勢力,發起了「一向一揆」運動,一度左右了全國政局。禪宗在日本也造成了深入人心的影響,「明心見性」的思想成為日本茶道、劍道、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要素。

上圖_ 日本奈良百萬塔 圖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上圖_ 日本奈良發現藏於百萬塔中的漢文印製陀羅尼經 圖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道教進入日本的時間其實比佛教還要更早一些。《三國志-倭人傳》載,魏王賜倭女王邪馬臺鉛制金丹,這顆仙丹裡就帶著道教修煉長生的思想。日本古墳時期出土的青銅神獸鏡上東王公、西王母的圖畫。7世紀的出土的木簡上,就有「急急如律令」的道教符咒。《日本書紀》記載,日本齊明女皇(公元655-661)曾建「仙人宮」,史學家考證,這可能是日本歷史上的道觀。在唐代,也有百歲道人渡海赴日弘道,傳授氣功導引之術。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中國闖入的宗教,為什麼在日本道教發展得遠不如佛教?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 佛教興盛的緣起:聖德太子的宏佛

我們先來看看佛教在日本發展的緣起。佛教是從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傳入日本的,當時的日本處於奴隸制度晚期,是一個所謂的「部民制」國家。國家由若干部落「氏」組成,氏的頭領「氏上」統領著其屬下的「氏人」,「氏人」對「氏上」有著完全的人身依附關係,相當於西周時的諸侯。

而天皇只管理直接管理自己直屬土地「屯倉」上的屬民,而要調動整個國家的力量,還需要去聯絡「氏上」。因而大的「氏上」威風八面,天皇還需看他們的眼色行事,氏之間為爭權奪利,也是勾心鬥角。在7世紀時,日本最大的兩個氏,是蘇我氏和物部氏。

上圖_ 佛教人物吉祥天女像 日本奈良時代


蘇我氏對於新傳入的佛教採取接納的態度,十分尊奉佛陀。而物部氏則認為佛是「藩神」,相當排斥。這兩個氏族之間為奪取權力,就借著佛教的存廢互相攻擊。敏達天皇時,物部氏佔上風,公元585年,物部守屋以疾病流行是由佛法導致為名,要求禁絕佛教,敏達天皇「灼然,宜斷佛法」。

但是隨著兩派勢力的消長,佛教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敏達天皇之後的用明天皇,對佛教的存廢不置可否。到了公元587年,用明天皇駕崩,蘇我氏和物部氏兩派發生火拼,最後蘇我氏大獲全勝,物部氏滅亡。蘇我氏首領蘇我馬子掌握了大權,擁立了崇峻天皇,五年之後,蘇我馬子又殺死不聽話的崇峻天皇,扶持推古天皇上位,並任用與其有雙重血緣關係的聖德太子為攝政。佛教至此在日本進入了燦爛輝煌的時期。

上圖_ 聖德太子(574年2月7日—622年4月8日),日本飛鳥時期思想家、政治家


聖德太子「專崇佛教」。公元604年,日本發布《憲法十七條》,其中明確規定:「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何世誰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這相當於把佛教列為國教,要求全國上下敬奉佛法。

在這一階段日本大造佛寺,廣度僧尼,並遣使隋唐,從大陸引入大量佛經。日本法隆寺,規模宏大,結構嚴整,寶塔高聳,佛像莊嚴,流傳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經歷了這一時期的國王弘法,佛教融入了日本文化,並和政治、社會各個方面結合。成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元素。至此以後,民間信仰佛教成為傳統,統治階級尊崇佛教以為圭臬。直到千年之後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要求每家每戶要在寺廟註冊,大事要向寺裡報告,死後也要葬在片區寺廟的墓地裡,這裡固然是統治階級監視人民的手段,但可以看出佛教對日本民族影響之深。

上圖_ 德川幕府 統治下的日本


至於聖德太子崇佛的原因。

首先,和蘇我氏勢力的信仰的有關,蘇我氏擊敗了物部氏,控制了朝局,蘇我氏的政治盟友聖德太子也是自幼奉佛,故而佛教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力弘揚。

其次,隋唐篤信佛教,日本當時仰慕隋唐文化,故將佛法當成先進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加以學習。

另外佛教的興盛,有利於一個統一的律令制國家的產生,原先日本都是各個部族組成的聯合體。一個氏族有一個氏神,互相不對付。這下好了,朝廷推行佛教,大家都信一個佛祖,統一思想,凝聚意識,都是自己人了。

上圖_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 唐時日本官方對道教的排斥

再來說說道教的情況,道教在唐代的中國十分興盛,唐朝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唐皇室自稱為太上老君的後代,追奉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在大唐國教級別的待遇。三教大會道教排第一。全國上下宮觀無數。

唐代舉國奉道德情形,自然被日本遣唐使看在眼裡,遣唐使在唐朝也常禮拜道觀。公元735年,遣唐使中臣名代曾「獻表懇求《老子》經即天尊像,以歸於國發揚聖教。」但是他回去之後,「聖教」並沒有在日本發揚開來。

日本自己從中國請來的道教沒有推廣流傳,中國主動向日本輸出的道教,也被日本拒絕了。當時唐朝的統治者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篤信道教,而且也積極地向外輸出道教,他曾經下令將《道德經》翻譯成梵文,派人送到印度去傳教。公元753年,日本派遣以藤原清河為大使的使團來到長安。唐玄宗想藉機在日本弘道,派一個道士傳教團,和日本使者一起東渡。但是卻被日本使者以「君王先不崇道士法」為由,給回絕了。

上圖_ 藤原清河,乃是藤原北家始祖藤原房前的第四子


不管是自己請,還是別人送,道教在日本就是搞不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唐朝把道教給捧成了國教,李唐王朝把老君認作了自己的祖宗。

在日本眼裡,就產生了這樣的一種認識,拜老君就是唐朝人在拜祖宗。既然這樣,我日本人為什麼要拜你們唐朝人的祖宗呢?隋唐時,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中國文明,但是一直在保留著自己的自主性,所謂」和魂漢才」,日本只是把自己當作唐朝的學生,不會把自己當作唐朝的兒子。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其次,日本當時的統治者認為道教的理論不利於日本律令制國家的建設。

從當年日本選拔官吏的考試策問中就可以看出日本統治階級對於道教的態度。題目問:「李耳嘉循以示虛玄之理,宣尼危難而宣仁義之教,或以為精,或以為粗,其理云為,仰聽所以。」考生葛井連廣成答曰:「玄以獨善為宗,無敬愛之心,背君棄父。」認為道教思想,獨自修仙,背離君父。這和當時日本圖強事功,建立集權律令制國家的初衷相違背。故而日本統治者不興道教。

如此,在日本從中國吸收知識最為積極的隋唐時代,道教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遠遠不及佛教。日本學者東野治之通過唐末敦煌道經數量和《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的道書做比較。發現日本當時只引進了極少數的純粹道教的經典。可以說當時,日本只引入了部分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神話咒術,而道教作為一個宗教體系,並沒有被引入。

上圖_ 東嶽大帝,又名泰山神,道教神系


  • 道教在日本:不成規模,影響巨大

雖然日本道教並不流行,但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還隨處可見道教帶來的影響。

許多道教神仙引入日本,也成為了日本神道所侍奉的神靈,如泰山東嶽大帝,自平安朝中期,「泰山府君祭」就貫穿於日本的各類祭祀活動中。上至廟堂典禮,下至民間婚喪嫁娶,皆有祭祀泰山府君之習俗。泰山府君也曾被日本天皇冊封為「赤山大明神」。

日本文化中也融入了道教符籙咒術,如「急急如律令」這一道教咒語就深深滲透在日本民俗中,京都祇園祭的粽子上就附有「急急如律令」,奈良一代民居的屋頂上也寫有這句咒語,不少神社的咒書禱文,也以此句開頭。至於日本古典文學中,引用道教典故經文傳說故事的,就更不勝枚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之後,日本本土出現了一些道觀和道教組織,比如1980年在福岡建立的日本道觀。由早道天來建立,旗下在日本各地設立了11個道學院。2013年以日本道觀為基礎,還建立了財團法人「日本道教協會」。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聖德太子與日本早期佛教》 陳鳳川 日本學論壇 2003.03

【2】《淺談聖德太子推崇佛教的原因》 姚蘭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07

【3】《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歷程及特色》 吳春燕 中州學刊 2010.1

【4】《試論8世紀中期日本朝廷拒絕道教的原因》 莫曉靈 宗教學研究 2011.2

【5】《論道教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以日本道教遺蹟為線索》 梁桂熟, 楊喬君 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7.4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相較於佛教,道教就顯得默默無聞了些;是怎樣的歷史成因導致佛教廣泛流行,道教卻蹤跡難尋呢?兩教後來又有了怎樣的發展呢?一、佛教東傳,太子弘佛促繁榮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漢朝時傳入中原,並在中原立足根基。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其次,隋唐篤信佛教,日本當時仰慕隋唐文化,故將佛法當成先進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加以學習。另外佛教的興盛,有利於一個統一的律令制國家的產生,原先日本都是各個部族組成的聯合體。一個氏族有一個氏神,互相不對付。這下好了,朝廷推行佛教,大家都信一個佛祖,統一思想,凝聚意識,都是自己人了。
  • 中國道教與佛教傳入日本,為何一個興盛無比?一個沒落無聞
    而日本人在供奉佛教上面也花了不少功夫,他們結合了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在日本建立了大約7萬多座佛殿。在佛教輝煌局面的映照下,中國傳入日本的另一個本土宗教——道教卻難尋蹤跡。在中國,佛教廣受中國君主以及中國百姓的喜愛和推崇。於是佛教從中原地區傳播開來,與中國本土的宗教一起發展。公元五六世紀,唐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於是中國開始了對外的文化輸出。最初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在朝鮮半島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被傳入日本。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想要知道為何道教為何比不上佛教這想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當中涉及古代統治者的利益,兩教之間的教義以及其發展的歷史與背景。首先,古印度(今尼泊爾)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另一路由海路傳入中國南方,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其在漢代就出現在中國。而道教通過張道陵也在漢代正式建立了教派。
  • 同樣是千年宗教,為何中國本土「道教」輸給了外來「佛教」?
    在我國最為興盛的宗教莫過於佛教和道教,兩者同為發展了上千年的宗教,在我國歷史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影響,有時還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走向,然而現在的佛教依然風光無限好,但是道教卻走向了沒落,在民間的影響力不在重要,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去拜佛,但是沒有經常聽到有人去求神。
  • 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傳入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宗教,它根植於中國傳統思想信仰之中,起源有6個方面,即古代的巫術、神仙方士、讖緯之學、老子道家思想、墨子學說以及陰陽五行說。東漢初年,出現黃老道,它是盛行於西漢前期黃老思想的宗教化。他的孫子張魯曾率道徒據守漢中,用道教管理屬民,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達25年之久(公元191-215年),據歷史文獻記載,這個政權受到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歡迎。佛教是釋迦牟尼所創的宗教。釋迦牟起姓喬達摩,名恐達多。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國境內)淨飯王的太子,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
  • 道教傳入日本史跡
    這些都反映了在奈良朝以前,中國的道教思想已經傳入日本並對日本的固有傳承和習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奈良、平安時期,中國道教的經典、長生信仰、神仙信仰、方術、科儀等便大量傳入日本,對古代日本的政治、宗教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神道教、佛教、基督教
    日本是一個多宗教國家,而且還能融各種性質不同的宗教文化混合併存於一體,彼此安然相處,互不幹擾。作為信徒,可以信仰一種或同時信仰幾種宗教,不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排斥和對立,宗教在這個國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調和。 神道教、佛教、基督教是日本的三大主要宗教,其次還有天理教、圓應教、易道教等許多小宗教。
  • 2019中考歷史複習資料: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展示課件封面:中國歷史第19課《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     (課件:秦漢時期的文化人文科學→宗教)     【第一目: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師:課前同學們對「自己動手」作了預習工作--「我們的附近有哪些佛教寺廟和道教勝地?」
  • 在當代中國,為何佛教經久不衰,道教卻日薄西山?
    在當代中國,為何佛教經久不衰,道教卻日薄西山?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佛教是外國宗教,道教是中國的地方宗教。然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外來佛教佔據了大部分的江山,幾乎看不到道教的蹤跡。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根據宗教研究和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大約有22萬僧人,只有5萬左右的道教信徒,信佛的人口眾多,信道的人很少見。從直觀上可以看出,在佛教面前,道教過於薄弱。那麼,為什麼相反呢?
  • 神道教,日本的原生宗教
    神道教也被民間奉為日本的國教,根據日本文化廳的統計,在日本國內有超過一億支持者和信仰者,佔到了日本人口比例近85%,是日本信徒最多的宗教。神道教是日本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為主,屬於泛神信仰。神道不僅包括有關神與神靈的信仰及傳統的祭祀,也包括內容廣泛的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等。
  • 神道教與佛教對日本美學的影響
    今天的微信節選自《日本設計:藝術、審美與文化》([美]帕崔西亞·J.格拉漢姆 著 三聯書店2017-7),集中探討了日本兩大主要宗教——神道教與佛教對日本造型藝術的影響。文 | [美]帕崔西亞·J.格拉漢姆譯 | 張寅 銀豔俠 儘管在16世紀中期,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有一小部分日本人開始信奉這種宗教,大多數人仍舊將信仰寄託於儀式繁複、土生土長的神道教,以及6世紀時從亞洲其他國家傳入的佛教。
  • 三大宗教在世界傳播,為何我國本土道教走不出去
    三大宗教在世界傳播,為何我國本土道教走不出去?在世界上面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但是在這些宗教當中,其中影響最大而且人數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嫉妒和伊斯蘭還有佛教,在這三個宗教中,其中基督的人數特別的多,然後是伊斯蘭排在第二名,而佛教則是第三。
  • 宗教,文人雅集南北交融,佛教的東來,道教的興起
    大家好,我是小編徐豔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宗教、文人雅集和南北交融,佛教的東來與道教的興起。佛教在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一兩百年間就傳播到了相當廣的地區,這一事實改變了以後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進程。但是還有另外的通道,那就是從南方海路來,研究佛教傳播史的學者從以下方面論證了海路的可能性:(一)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說明西漢已經通過南海與印度甚至大秦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二)公元前後大月氏尚未信仰佛教而佛教已經傳入中國,說明佛教最早不是從西域傳入的;(三)根據南方佛教的興盛
  • 從道教到佛教,動蕩不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宗教發展如此蓬勃?
    道教和佛教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個主要宗教。而道,佛兩教更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那麼研究佛道兩教的起源和發展對我們了解並研究歷史有著深刻意義。道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道教是形成於東漢中後期的本土宗教,漢末至東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由北方傳入江南,且二者不僅僅在民間傳播,也向高層發展逐漸滲透,相較於以往,信奉天師道的士族在東晉明顯增加。東晉初,葛洪將東晉前的神仙思想加以概括精煉,並確立了第一套較為完善的神仙道教理論體系,並將金丹派的煉丹術發揚光大。
  • 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歷史的發展
    經典的傳入,據傳始於漢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盧以浮屠經(佛典),但究為何經,已失傳無聞。歷來均以永平年間(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此說是否為歷史事實,近代頗有爭議。因當時西域發生戰亂,交通斷絕,至永平十六年才開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傳入漢族地區。傳播的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
  • 佛教都傳入中國,為何強勢的印度教沒有東傳?佛教更適合我國嗎?
    關於我國的古代,主要有三種,一個是土生土長的道教,起源於漢朝,對中國影響深遠;一個同樣是漢代傳入的佛教;還有一個是明朝時期傳入的基督教,這三個宗教中,屬佛教佔據的影響較大,道教次之,基督教最少。那麼這裡又個疑問,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也就是現在的尼珀爾,在印度壯大,隨後才開始的東傳。而印度教一直都是印度本地的宗教,甚至在後來的時候把佛教擠了出去,既然在印度如此受歡迎,為何沒有東傳呢?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佛教傳入我國的情況。
  •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神像為何少見?反倒佛教神像更深入人心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神像為何少見?反倒是佛教神像更深入人心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給很多人帶來了充足的精神慰藉,更甚者是信眾們用來指導自己的信念理想和日常行為的重要準則。只要你的信仰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是這些都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只有道教才是誕生在中國本土之上的。然而,其地位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及其他幾個,特別是佛教,這是為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佛教聖人,見過不少的佛教神像,但是要考大家知道幾個道教名家,見過幾個道教神像就難了。
  • 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儒學衰落——魏晉南北朝到底經歷了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卻也是最活躍的時期: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學思想衰落。玄學產生道教興起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源自遠古的多神教(中國人什麼神都信)。秦漢的方士,西漢初年崇奉黃老之學,都是後來道教的早期雛形。道教發端於東漢末年,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其實就是利用的太平道,他們靠著用符咒給人治病等名頭發展信眾。
  •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從此日本人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記事作文,表達思想,對發展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古代日本人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源於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日月風雷,山石湖海以及其他許多動植物都有神靈。祖先崇拜在宗教信仰中也佔重要地位,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祖神。大和國家統一後,皇室力圖把自己的祖神天照大神說成是君臨諸神之上的主神,但這一企圖不為其他氏族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