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日本旅行的人,大都會對日本的佛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京都金閣寺金碧輝煌,東京淺草寺香火旺盛,奈良東大寺櫻花燦爛,鎌倉長谷寺觀音法相莊嚴。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國內有75000座佛教寺院,30萬尊以上的佛像,9600萬人(佔人口總數75%)的日本人宣稱自己是佛教徒,佛教在日本可謂廣泛流行,興旺發達。
相比之下,道教在日本就顯得默默無聞了。在日本道觀稀少,且又多半位於華人區。日本國內也很難尋覓道士的仙蹤。
日本的佛教和道教都是由中國傳入的(或經朝鮮半島間接傳入)。
佛教大約在公元6世紀中葉進入日本,並於7世紀以後開始蓬勃發展,中國不少高僧如鑑真和尚曾赴東瀛弘法,日本也有空海和尚等僧徒來中國取經。到了鎌倉時代,佛教在日本和本土信仰相結合,產生了日本本土的特色的宗派,淨土真宗和日蓮宗。
這兩種宗派都在日本極其繁盛。淨土真宗在戰國時期,發展出了龐大勢力,發起了「一向一揆」運動,一度左右了全國政局。禪宗在日本也造成了深入人心的影響,「明心見性」的思想成為日本茶道、劍道、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要素。
上圖_ 日本奈良百萬塔 圖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上圖_ 日本奈良發現藏於百萬塔中的漢文印製陀羅尼經 圖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道教進入日本的時間其實比佛教還要更早一些。《三國志-倭人傳》載,魏王賜倭女王邪馬臺鉛制金丹,這顆仙丹裡就帶著道教修煉長生的思想。日本古墳時期出土的青銅神獸鏡上東王公、西王母的圖畫。7世紀的出土的木簡上,就有「急急如律令」的道教符咒。《日本書紀》記載,日本齊明女皇(公元655-661)曾建「仙人宮」,史學家考證,這可能是日本歷史上的道觀。在唐代,也有百歲道人渡海赴日弘道,傳授氣功導引之術。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中國闖入的宗教,為什麼在日本道教發展得遠不如佛教?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我們先來看看佛教在日本發展的緣起。佛教是從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傳入日本的,當時的日本處於奴隸制度晚期,是一個所謂的「部民制」國家。國家由若干部落「氏」組成,氏的頭領「氏上」統領著其屬下的「氏人」,「氏人」對「氏上」有著完全的人身依附關係,相當於西周時的諸侯。
而天皇只管理直接管理自己直屬土地「屯倉」上的屬民,而要調動整個國家的力量,還需要去聯絡「氏上」。因而大的「氏上」威風八面,天皇還需看他們的眼色行事,氏之間為爭權奪利,也是勾心鬥角。在7世紀時,日本最大的兩個氏,是蘇我氏和物部氏。
上圖_ 佛教人物吉祥天女像 日本奈良時代
蘇我氏對於新傳入的佛教採取接納的態度,十分尊奉佛陀。而物部氏則認為佛是「藩神」,相當排斥。這兩個氏族之間為奪取權力,就借著佛教的存廢互相攻擊。敏達天皇時,物部氏佔上風,公元585年,物部守屋以疾病流行是由佛法導致為名,要求禁絕佛教,敏達天皇「灼然,宜斷佛法」。
但是隨著兩派勢力的消長,佛教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敏達天皇之後的用明天皇,對佛教的存廢不置可否。到了公元587年,用明天皇駕崩,蘇我氏和物部氏兩派發生火拼,最後蘇我氏大獲全勝,物部氏滅亡。蘇我氏首領蘇我馬子掌握了大權,擁立了崇峻天皇,五年之後,蘇我馬子又殺死不聽話的崇峻天皇,扶持推古天皇上位,並任用與其有雙重血緣關係的聖德太子為攝政。佛教至此在日本進入了燦爛輝煌的時期。
上圖_ 聖德太子(574年2月7日—622年4月8日),日本飛鳥時期思想家、政治家
聖德太子「專崇佛教」。公元604年,日本發布《憲法十七條》,其中明確規定:「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何世誰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這相當於把佛教列為國教,要求全國上下敬奉佛法。
在這一階段日本大造佛寺,廣度僧尼,並遣使隋唐,從大陸引入大量佛經。日本法隆寺,規模宏大,結構嚴整,寶塔高聳,佛像莊嚴,流傳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經歷了這一時期的國王弘法,佛教融入了日本文化,並和政治、社會各個方面結合。成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元素。至此以後,民間信仰佛教成為傳統,統治階級尊崇佛教以為圭臬。直到千年之後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要求每家每戶要在寺廟註冊,大事要向寺裡報告,死後也要葬在片區寺廟的墓地裡,這裡固然是統治階級監視人民的手段,但可以看出佛教對日本民族影響之深。
上圖_ 德川幕府 統治下的日本
至於聖德太子崇佛的原因。
首先,和蘇我氏勢力的信仰的有關,蘇我氏擊敗了物部氏,控制了朝局,蘇我氏的政治盟友聖德太子也是自幼奉佛,故而佛教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力弘揚。
其次,隋唐篤信佛教,日本當時仰慕隋唐文化,故將佛法當成先進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加以學習。
另外佛教的興盛,有利於一個統一的律令制國家的產生,原先日本都是各個部族組成的聯合體。一個氏族有一個氏神,互相不對付。這下好了,朝廷推行佛教,大家都信一個佛祖,統一思想,凝聚意識,都是自己人了。
上圖_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再來說說道教的情況,道教在唐代的中國十分興盛,唐朝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唐皇室自稱為太上老君的後代,追奉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在大唐國教級別的待遇。三教大會道教排第一。全國上下宮觀無數。
唐代舉國奉道德情形,自然被日本遣唐使看在眼裡,遣唐使在唐朝也常禮拜道觀。公元735年,遣唐使中臣名代曾「獻表懇求《老子》經即天尊像,以歸於國發揚聖教。」但是他回去之後,「聖教」並沒有在日本發揚開來。
日本自己從中國請來的道教沒有推廣流傳,中國主動向日本輸出的道教,也被日本拒絕了。當時唐朝的統治者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篤信道教,而且也積極地向外輸出道教,他曾經下令將《道德經》翻譯成梵文,派人送到印度去傳教。公元753年,日本派遣以藤原清河為大使的使團來到長安。唐玄宗想藉機在日本弘道,派一個道士傳教團,和日本使者一起東渡。但是卻被日本使者以「君王先不崇道士法」為由,給回絕了。
上圖_ 藤原清河,乃是藤原北家始祖藤原房前的第四子
不管是自己請,還是別人送,道教在日本就是搞不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唐朝把道教給捧成了國教,李唐王朝把老君認作了自己的祖宗。
在日本眼裡,就產生了這樣的一種認識,拜老君就是唐朝人在拜祖宗。既然這樣,我日本人為什麼要拜你們唐朝人的祖宗呢?隋唐時,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中國文明,但是一直在保留著自己的自主性,所謂」和魂漢才」,日本只是把自己當作唐朝的學生,不會把自己當作唐朝的兒子。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其次,日本當時的統治者認為道教的理論不利於日本律令制國家的建設。
從當年日本選拔官吏的考試策問中就可以看出日本統治階級對於道教的態度。題目問:「李耳嘉循以示虛玄之理,宣尼危難而宣仁義之教,或以為精,或以為粗,其理云為,仰聽所以。」考生葛井連廣成答曰:「玄以獨善為宗,無敬愛之心,背君棄父。」認為道教思想,獨自修仙,背離君父。這和當時日本圖強事功,建立集權律令制國家的初衷相違背。故而日本統治者不興道教。
如此,在日本從中國吸收知識最為積極的隋唐時代,道教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遠遠不及佛教。日本學者東野治之通過唐末敦煌道經數量和《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的道書做比較。發現日本當時只引進了極少數的純粹道教的經典。可以說當時,日本只引入了部分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神話咒術,而道教作為一個宗教體系,並沒有被引入。
上圖_ 東嶽大帝,又名泰山神,道教神系
雖然日本道教並不流行,但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還隨處可見道教帶來的影響。
許多道教神仙引入日本,也成為了日本神道所侍奉的神靈,如泰山東嶽大帝,自平安朝中期,「泰山府君祭」就貫穿於日本的各類祭祀活動中。上至廟堂典禮,下至民間婚喪嫁娶,皆有祭祀泰山府君之習俗。泰山府君也曾被日本天皇冊封為「赤山大明神」。
日本文化中也融入了道教符籙咒術,如「急急如律令」這一道教咒語就深深滲透在日本民俗中,京都祇園祭的粽子上就附有「急急如律令」,奈良一代民居的屋頂上也寫有這句咒語,不少神社的咒書禱文,也以此句開頭。至於日本古典文學中,引用道教典故經文傳說故事的,就更不勝枚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之後,日本本土出現了一些道觀和道教組織,比如1980年在福岡建立的日本道觀。由早道天來建立,旗下在日本各地設立了11個道學院。2013年以日本道觀為基礎,還建立了財團法人「日本道教協會」。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聖德太子與日本早期佛教》 陳鳳川 日本學論壇 2003.03
【2】《淺談聖德太子推崇佛教的原因》 姚蘭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07
【3】《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歷程及特色》 吳春燕 中州學刊 2010.1
【4】《試論8世紀中期日本朝廷拒絕道教的原因》 莫曉靈 宗教學研究 2011.2
【5】《論道教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以日本道教遺蹟為線索》 梁桂熟, 楊喬君 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7.4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