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佛教是從中國傳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迄今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
但是佛教在日本的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經過了慢慢長途。
在經過了飛鳥時代、奈良時代七個時期的發展之後,佛教才成為了日本盛行的一個宗教,更是在日本吸收了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特色,發展出了具有日本文化特徵的佛教派系。
而日本人在供奉佛教上面也花了不少功夫,他們結合了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在日本建立了大約7萬多座佛殿。
在佛教輝煌局面的映照下,中國傳入日本的另一個本土宗教——道教卻難尋蹤跡。
一、佛教、道教傳入日本的過程
佛教起源於印度,後來經過西域三十六國的傳播,在公元1世紀左右就來到了中國。
在中國,佛教廣受中國君主以及中國百姓的喜愛和推崇。於是佛教從中原地區傳播開來,與中國本土的宗教一起發展。
公元五六世紀,唐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於是中國開始了對外的文化輸出。最初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在朝鮮半島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被傳入日本。
但是當時的日本社會環境還很落後,相當於中國的周朝時期,在政權上也被劃分成了兩個不同且暗自較量的王權,即「蘇我氏」、「物部氏」,其中一個政權對於佛教的傳入更是持有否定態度,所以佛教在這時並沒有掀起什麼浪花。
漸漸地,日本政權發生了變化,它的社會環境也相繼改變,日本政府實現了政權統一,王權大臣聽命於天皇的統治,恰好此時出現了一個推崇佛教的聖德太子,在他的支持下,佛教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在日本展開了奇異的傳播過程。
為什麼說是奇異的傳播呢?
原因就在於佛教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不是一氣呵成的,反而經過幾番波折,反覆徘徊在受重視、興盛和頹廢、衰微之間,直到最後佛教融入普通民眾生活,並吸收了日本當地的民俗文化才慢慢地被承認並被保留下來。
雖然過程曲折,但是佛教傳播的結果卻是好的。反觀道教在日本的傳播就不是如此順利了。
唐朝時期,統治者也推崇了很久的道教,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熱愛道教更曾試圖將道教文化及思想傳播到印度、日本等其他國家。
可惜這都沒能成功,而日本更是屢次三番地拒絕唐朝妄圖派人前往日本弘道的想法。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道教為何不曾在日本興起?
二、道教難尋蹤跡的原因
最初人們認為,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內容和精神思想,而日本與中國臨近,受到中國的影響更為深厚,為何佛教能夠傳入日本,道教就不行呢?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唐朝統治者!
唐朝統治者推崇道教思想,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原名李耳,唐朝歷代君王恰好姓氏也為李,於是這些唐朝歷屆君王就自稱自己為老子後人。
在中國人看來,這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在日本人眼中問題卻大了。
唐朝君主將老子奉為祖先,將道教奉為國教,如果日本推廣道教,那日本豈不是承認了自己對唐朝的附屬關係。
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於是道教就沒能在日本傳播開來。其次就是道教的思想內容與日本統治思想相斥。
日本最初想要建設君主集權制的國家政權,但是道教思想倡導無為而治,這不利於日本的集權統治。
所以道教沒能作為宗教傳入日本。當然唐朝時期,日本拒絕了道教的傳入,但是隨著兩國的不間斷的經濟、文化交流,道教的部分思想還是傳入了日本。
只不過這個道教文化傳入的並不徹底,日本僅僅接受了相應的道教符篆文化,以及一些神靈文化,其他具有中國特色的道教文化被日本摒棄。於是中國的道教在日本就變成了一個新的宗教——神道教。
雖然中國真正的道教並沒有實現對日本的文化輸出,但是中國的其他文化習俗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的社會、經濟、文化,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輸出的魅力。
希望現代中國文化和思想也能夠成功對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