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言出老子《道德經》。道家把老子視為道教老祖,其所著《道德經》也是道教經典之首。說到道教,其實對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既講究度世救人,也追求得道成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宗教。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佛教,因為其勢力龐大曾被各朝皇帝三番五次打壓。然而,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為何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先生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小雜感》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人往往憎惡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了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先來看看在舊中國比較常見的幾種宗教。

01
佛教是典型的普世性宗教,否定宿命論,主張因果報應。在中國舊社會,佛教對普通百姓的門檻並不高,所以吸納到的信徒很多。而且佛教的社會階層分布比較廣,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佛教的教育哲理值得學習研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求神拜佛,程序非常簡單。而且在中國舊社會的底層民眾中,很少有單一的宗教信徒,大多是遇神拜神,遇佛拜佛,只要真的能保佑自己,拜什麼都行。
白蓮教,起源於宋代,其結構比較複雜,跟明教和一貫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白蓮教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間宗教,吸納的信徒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白蓮教給自己附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組織性很強。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白蓮教和民間起義都有深厚的聯繫。特別是在明朝,先後有唐賽兒和徐鴻儒帶領白蓮教徒起義。白蓮教更像是底層百姓用來反抗統治者壓迫的工具,離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還有一定距離。

02
在我國舊社會,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兩種宗教的信徒也不少。不過,這兩種宗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門檻較高,而且其教義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也比較嚴格,加之在中國並沒有如同佛教一般悠長的歷史,所以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兩種宗教更像是稀奇古怪的「洋和尚」。
最後,我們來好好說一下道教。其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春秋時期老子創立了道家學派。西漢前期統治者便十分推崇黃老之學(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但那時的黃老道教並非一個宗教,只是一種政治學說。

在漢武帝後,後人承襲了黃老學說,將其轉變成為宗教團體。隨後在歷朝歷代道教經歷了許多分化發展,在隋唐朝時期達到了鼎盛。到了明朝,道教漸漸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滿清時期,統治者尊崇佛教,於是對道教採取了嚴防和抑制的措施。
03
在我國解放前,道教一直都很受底層百姓歡迎,相較於佛教的出世而言,道教是一個非常入世的宗教。它所宣揚的教義幾乎迎合了中國人所有的美好願望,可以說從上到下都能滿足。例如上層階級所渴求的長生不老,那麼道教有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丹藥。如果擔心運氣不好,那麼道教也有符籙為其開運改運。

道教的學說幾乎囊括一切,從白日飛升到奇門遁甲,從修鍊度人到習武強身,無所不有。而且道教的神仙極多,三清四御、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各行各業的祖師、灶神、財神、土地神、山川江河神、文化、戰神等等。各路神仙掌管不同的事物,對於百姓來說,無論有什麼心願要許,都肯定能找到一個相對應的神仙。
所以這樣綜合起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裡提到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幾種宗教,之所以為人憎惡都有原因。而道教作為最入世,也是最能迎合世人的宗教,自然受大家歡迎。在舊社會,普通百姓生活艱難,如果想要找一個宗教來作為精神依靠,道教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結語
嚴格來說,我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朝代,或者說長期以來儒家思想是以文化學說的形式出現的宗教,畢竟儒家也叫做儒教。而儒家思想在中國大地上控制的時間和其牢固程度,遠非上述宗教可以相比。
參考資料:
《道德經》
《小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