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回答一針見血

2020-12-09 趣觀歷史

引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言出老子《道德經》。道家把老子視為道教老祖,其所著《道德經》也是道教經典之首。說到道教,其實對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既講究度世救人,也追求得道成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宗教。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佛教,因為其勢力龐大曾被各朝皇帝三番五次打壓。然而,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為何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先生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小雜感》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人往往憎惡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了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先來看看在舊中國比較常見的幾種宗教。

▲魯迅畫像

01

佛教是典型的普世性宗教,否定宿命論,主張因果報應。在中國舊社會,佛教對普通百姓的門檻並不高,所以吸納到的信徒很多。而且佛教的社會階層分布比較廣,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佛教的教育哲理值得學習研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求神拜佛,程序非常簡單。而且在中國舊社會的底層民眾中,很少有單一的宗教信徒,大多是遇神拜神,遇佛拜佛,只要真的能保佑自己,拜什麼都行。

白蓮教,起源於宋代,其結構比較複雜,跟明教和一貫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白蓮教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間宗教,吸納的信徒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白蓮教給自己附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組織性很強。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白蓮教和民間起義都有深厚的聯繫。特別是在明朝,先後有唐賽兒和徐鴻儒帶領白蓮教徒起義。白蓮教更像是底層百姓用來反抗統治者壓迫的工具,離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還有一定距離。

▲白蓮教起義畫像

02

在我國舊社會,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兩種宗教的信徒也不少。不過,這兩種宗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門檻較高,而且其教義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也比較嚴格,加之在中國並沒有如同佛教一般悠長的歷史,所以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兩種宗教更像是稀奇古怪的「洋和尚」。

最後,我們來好好說一下道教。其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春秋時期老子創立了道家學派。西漢前期統治者便十分推崇黃老之學(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但那時的黃老道教並非一個宗教,只是一種政治學說。

▲老子畫像

在漢武帝後,後人承襲了黃老學說,將其轉變成為宗教團體。隨後在歷朝歷代道教經歷了許多分化發展,在隋唐朝時期達到了鼎盛。到了明朝,道教漸漸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滿清時期,統治者尊崇佛教,於是對道教採取了嚴防和抑制的措施。

03

在我國解放前,道教一直都很受底層百姓歡迎,相較於佛教的出世而言,道教是一個非常入世的宗教。它所宣揚的教義幾乎迎合了中國人所有的美好願望,可以說從上到下都能滿足。例如上層階級所渴求的長生不老,那麼道教有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丹藥。如果擔心運氣不好,那麼道教也有符籙為其開運改運。

▲雍正扮煉丹道士圖

道教的學說幾乎囊括一切,從白日飛升到奇門遁甲,從修鍊度人到習武強身,無所不有。而且道教的神仙極多,三清四御、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各行各業的祖師、灶神、財神、土地神、山川江河神、文化、戰神等等。各路神仙掌管不同的事物,對於百姓來說,無論有什麼心願要許,都肯定能找到一個相對應的神仙。

所以這樣綜合起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裡提到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幾種宗教,之所以為人憎惡都有原因。而道教作為最入世,也是最能迎合世人的宗教,自然受大家歡迎。在舊社會,普通百姓生活艱難,如果想要找一個宗教來作為精神依靠,道教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民國道士舊照

結語

嚴格來說,我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朝代,或者說長期以來儒家思想是以文化學說的形式出現的宗教,畢竟儒家也叫做儒教。而儒家思想在中國大地上控制的時間和其牢固程度,遠非上述宗教可以相比。

參考資料:

《道德經》

《小雜感》

相關焦點

  • 為何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回答一針見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既講究度世救人,也追求得道成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宗教。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佛教,因為其勢力龐大曾被各朝皇帝三番五次打壓。然而,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為何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先生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小雜感》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人往往憎惡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了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 中國道教與佛教傳入日本,為何一個興盛無比?一個沒落無聞
    唐朝時期,統治者也推崇了很久的道教,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熱愛道教更曾試圖將道教文化道教為何不曾在日本興起?,為何佛教能夠傳入日本,道教就不行呢?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唐朝統治者!唐朝統治者推崇道教思想,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原名李耳,唐朝歷代君王恰好姓氏也為李,於是這些唐朝歷屆君王就自稱自己為老子後人。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在給許壽裳的回信中說:「《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語錄,僅僅只有64個字,卻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醜陋
    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存在,其實對於中國人民的啟蒙開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觀點一向是一針見血,充滿著批判和諷刺意味,尤其是對於中國人民的劣根性而言,魯迅其實是深惡痛絕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小說中通過被迫害人"狂人"的形象和自述,揭示了封建舊社會禮教的吃人本質,其中對於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糾正了長期以來僅以儒家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資治通鑑》是一部寫給封建統治者借鑑的史書,可見魯迅先生劍鋒所指,是儒家所宣揚的封建禮教,而不是道教。
  • 歷史上,道教為什麼不如佛教興盛?
    其中,儒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無論在思想、文化還是政治、社會等領域,都居於主流地位;釋(佛教)、道(道教)兩家作為宗教信仰,對中國民眾也有巨大的影響。道教曾有過興盛時期;但總體上看,其勢力卻遠不如佛教。直到今天也仍是如此。當然,我們是指兩晉南北朝以來。在那之前,佛教初傳中土,最初甚至還被人們當作道教的一種。
  • 同樣是千年宗教,為何中國本土「道教」輸給了外來「佛教」?
    在我國最為興盛的宗教莫過於佛教和道教,兩者同為發展了上千年的宗教,在我國歷史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影響,有時還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走向,然而現在的佛教依然風光無限好,但是道教卻走向了沒落,在民間的影響力不在重要,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去拜佛,但是沒有經常聽到有人去求神。
  • 「師兄與師傅下山抗日,至今未歸」的道教,為何沒有佛教受歡迎
    直到現在,佛教發展越來越興盛,還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而道教似乎卻慢慢在銷聲匿跡,走向衰敗。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我們就要從道教的淵源說起了。道教起源於道家思想。在漢朝時期,在政治上對道家思想還是極力推崇的。所以那個時候的道教很是盛行,在那個時代,道教還衍生出了多個派別。
  • 陳寅恪與魯迅私交甚好,為何卻從不公開提魯迅?陳晚年道出真相
    但是明明陳寅恪和魯迅很熟悉,為何卻從不公開提到魯迅?直到晚年,陳才道出真相。兩年同窗,私交甚好上世紀初,魯迅先生看到了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以為是中華民族人民的身體條件不行,於是立志當一名醫生,踏上了奔向日本的郵輪,而就是在這艘船上,他碰到了同樣去日本留學的陳寅恪和陳衡恪兄弟二人。
  • 遭遇「三武一宗」毀滅打擊的佛教,為何依舊比本土的道教興盛?
    古代時候的人,由於對宇宙的未知探索,神秘事物的崇拜、以及尋求心靈上的慰藉由此誕生了宗教,大約從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首的三足鼎立基本格局。不過作為舶來品的佛教為何歷經了「三武一宗」的滅佛打擊,卻依舊比本土的道教興盛呢?
  • 道教興盛的秘訣是靠無為嗎?
    道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出盡風頭,唐、宋、明三朝皇帝大都篤信道教。從朝代的信仰時間看佛教與道教對持的千年中,道教無疑是佔據了上風。然而,當今社會,道教無論是從信教人數還是規模上卻遠遠不如佛教,甚至不如近代才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基督教。
  • 道教最興盛的地區之一 臺灣1954年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唐代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並被尊為國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唐代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並被尊為國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秦漢時奉行者多是些講神仙方藥的方術之士。到了東漢末,《太平經》出現,這是道教最早的經籍。經過道教徒們的宣揚、撰作,大體上這一時期道教已具有一定理論體系,宣揚道教的書籍也不斷地增加起來。但它們比之於佛書,則猶如小巫見大巫。到了唐代,由於道教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並被尊為國教,宣揚道教的書籍也就不斷湧現。
  • 魯迅說道教是「食人民族」之源,李約瑟反駁:中國沒有它就會爛掉
    對於這場運動的性質目標不斷給以調整和定位,在對待全面否定儒學、打孔家店問題上,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他認為道教才應該是這場運動的圍剿目標。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用意何在?
  • 封建統治者對道教的兩面政策
    就統治者的精神方面來講,並非在一切場合都反對道教。實際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有道教信仰,只是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得不正視壯大起來的道教組織。因此,一方面採取控制甚至鎮壓的手段,另一方面則對有影響的道門中人進行籠絡,這就成為這個時期封建統治者對付道教的基本策略。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針對佛教的運動時有發生,而而道教的卻很少?
    另一方面,佛教是採取積極擴張的姿態,以及參與政治勢力當中去的,有著自己明顯的政治訴求,對於支持自己的朝廷官員和政治勢力是持支持態度的,反之就不一樣了,這很明顯就是宗教幹預了世俗政治,這一點為歷來統治者所忌諱的,所以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的滅佛運動。
  • 邯鄲1800年道教,明清真武崇拜興盛,幾乎每個縣都有真武廟宇
    戰國以及秦漢時期,神仙的傳說以及方仙的出現,他們宣傳世界上存在仙藥,可以讓人長生不死,這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尋藥、求不死之藥的事件。這些神仙信仰之後被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具有與道教相通的因素,這些因素也被道教所吸收,也成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 魯迅的文字一針見血到何種程度?本性是綿羊的人讀不懂魯迅
    ——魯迅魯迅作為我國近代的文豪,他的文筆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魯迅卻對國民一度抱有強烈的失望感,由這種感覺他寫下了《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作品來反映當代中國國民骨子裡的劣根性,似乎在他眼中,國人沒有幾個靠譜的正常人,大都是貪婪、自私、怯懦的小人物。
  • 戊戌六君子被捕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話一針見血
    清朝末年由於統治者抱著天朝上國的思想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從此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潮流,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停留在農業社會。之後,英國因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英國便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最終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清政府走上了被剝削的道路。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中國闖入的宗教,為什麼在日本道教發展得遠不如佛教?日本法隆寺,規模宏大,結構嚴整,寶塔高聳,佛像莊嚴,流傳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經歷了這一時期的國王弘法,佛教融入了日本文化,並和政治、社會各個方面結合。成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元素。至此以後,民間信仰佛教成為傳統,統治階級尊崇佛教以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