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文學盛世,誕生了許多像魯迅、錢鍾書、冰心這樣家喻戶曉的大作家,由於大家都是文壇上的泰鬥,因此經常會互相"詰難",就好像冰心和林徽因經常就互相看不起對方。
但是,有兩個人就很奇怪,明明是同學而且經常來往,私交甚好,可是卻有一方怎麼都沒有提起過另一方,而另一方反而經常提起對方,他們就是魯迅先生與陳寅恪先生。
魯迅先生就不用說了,民族脊梁已經讓他享負盛名,而陳寅恪先生其實成就不在魯迅先生之下,是我國的國學和歷史大師,位列清華大學的百年哲人之列。
就連梁啓超先生都不得不讚嘆道:即便是我著作等身,但是也比不上陳寅恪寥寥的數百字,可見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備受推崇。
但是明明陳寅恪和魯迅很熟悉,為何卻從不公開提到魯迅?直到晚年,陳才道出真相。
兩年同窗,私交甚好
上世紀初,魯迅先生看到了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以為是中華民族人民的身體條件不行,於是立志當一名醫生,踏上了奔向日本的郵輪,而就是在這艘船上,他碰到了同樣去日本留學的陳寅恪和陳衡恪兄弟二人。
魯迅先生對他們其實是聽說過的,因為他們的舅舅俞明震非常的出名,而且陳氏兄弟的父親還是當時湖南省的大官。
而當時,魯迅先生對他們是抱有好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舅舅俞明震是一個傑出的新黨人員,經常會看時務報,而且對於新的知識也很支持,因此還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維新人士。魯迅先生也在作品中多次以"恪士先生"來表達自己對他的尊重。
而陳氏兄弟之所以踏上了日本的求學之路,和這個舅舅也有很大的關係,這個舅舅雖然是晚清的官員,但是尤為注重新學,所以他極力支持後輩子孫們到國外去留學,以學習新的方式方法來改變落後的中國。
到達了日本以後,魯迅先生和陳氏兄弟的緣分並沒有走到盡頭,他們三人一起到了一家學院裡面學習日文,而在這段學習的時光裡面,三個人度過了兩年的同窗時期。三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可以說非常的熟悉了。
不過要說魯迅先生和誰更加的熟悉,那肯定是陳衡恪沒跑了,因為二人的年紀相仿,代溝並沒有那麼大,而且都是有志青年因此話很投機。對於陳寅恪來說,兩人就顯得沒有那麼的熟悉了,因為那個時候的陳寅恪僅僅二十出頭,對於魯迅先生來說還是太年輕,他就像個弟弟,在溝通和學識方面還有極其鴻溝。
後來三個人也沒有待太久的時間,很快魯迅先生就明白了中國的問題不在於身體而是在於思想,所以他毅然決然地棄醫從文。
陳演恪就顯得更加的有個性,他直接說我對於讀書本來就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我又不能不聽課,因為朝廷規定每個留學生必須要有聽課記錄,才能夠領取每個月33塊大洋的生活費。
只不過,陳寅恪的日本留學之路並沒有很久,幾年後就因為一些毛病回到了國內,然後又遊歷歐洲,最終成為了大學者,而魯迅先生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學業回到國內,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革命。
交往密切,陳寅恪卻從不提起,直到晚年才說出真相
上世紀初期,學成歸來的魯迅先生,被教育部的部長蔡元培聘請成為了國民政府的教育部的官員,而陳衡恪則出任教育部的編審,兩個人很幸運的又能夠在同一個單位中互相碰面,這真的就是緣分。
兩年後,陳寅恪也從歐洲遊歷回來了,之後就投奔他的哥哥陳衡恪,在哥哥的幫助下,陳寅恪成為了蔡鍔的助理,從此以後陳氏兄弟和魯迅先生又過上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
魯迅先生在他的日記中還經常提到陳氏兄弟,經常給他們送一些小說,還經常對他們開玩笑說:你們兄弟倆要書不要命。
由此可見,三個人的關係真的是非常的好的,而且魯迅先生還經常提起他們。
不過,陳寅恪卻不像魯迅先生這般。陳演恪並不是一個不重視朋友的人,在他的作品當中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名字經常被提起,但是魯迅先生為什麼就沒有被提起來呢?難道這就是表面兄弟嗎?還是像外界傳說的那樣兩個人志向不投?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在陳寅恪晚年的時候,依舊有很多的聲音在不斷問他,為什麼從不提起魯迅先生?陳寅恪終於給出了最關鍵的回答:
他說他其實是不想蹭魯迅的熱度,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謬託知己。
原來,魯迅先生成名的時間非常的早,特別是抬高到了民族英雄的層面,而在他逝世的那個時候,群眾還自發的拉起"民族脊梁"的橫幅以此來紀念他,可見魯迅先生的聲望讓人望塵莫及。
而陳寅恪比起他的哥哥更加的有傲氣,家世本來就很好,而且本人又十分的有才學,因此他不願提起魯迅,來蹭他的名聲,也可以理解為是文人的傲嬌。
其次,陳寅恪先生的性格比較內斂,熱衷於傳統文化,而且好為人師,如果說魯迅先生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的話,陳寅恪就是一塊溫潤的暖玉,這樣的二人其實也很難合的來吧!
總而言之,兩人在年齡、性格上面的不合適還是有非常多的,因此陳寅恪故意不提起魯迅先生,這並不是兩個人的關係多差,而是陳寅恪把自己對魯迅的尊重、敬佩都放在自己的心裡了。
陳寅恪是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學識淵博、見解非常,如果有對陳寅恪深深喜愛和尊崇的人,不妨收藏一套《陳寅恪文集》,或送親朋好友,領導同事。與大師相伴,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