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與魯迅私交甚好,為何卻從不公開提魯迅?陳晚年道出真相

2020-12-06 御史談

民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文學盛世,誕生了許多像魯迅、錢鍾書、冰心這樣家喻戶曉的大作家,由於大家都是文壇上的泰鬥,因此經常會互相"詰難",就好像冰心和林徽因經常就互相看不起對方。

但是,有兩個人就很奇怪,明明是同學而且經常來往,私交甚好,可是卻有一方怎麼都沒有提起過另一方,而另一方反而經常提起對方,他們就是魯迅先生與陳寅恪先生。

魯迅先生就不用說了,民族脊梁已經讓他享負盛名,而陳寅恪先生其實成就不在魯迅先生之下,是我國的國學和歷史大師,位列清華大學的百年哲人之列。

就連梁啓超先生都不得不讚嘆道:即便是我著作等身,但是也比不上陳寅恪寥寥的數百字,可見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備受推崇。

但是明明陳寅恪和魯迅很熟悉,為何卻從不公開提到魯迅?直到晚年,陳才道出真相。

兩年同窗,私交甚好

上世紀初,魯迅先生看到了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以為是中華民族人民的身體條件不行,於是立志當一名醫生,踏上了奔向日本的郵輪,而就是在這艘船上,他碰到了同樣去日本留學的陳寅恪和陳衡恪兄弟二人。

魯迅先生對他們其實是聽說過的,因為他們的舅舅俞明震非常的出名,而且陳氏兄弟的父親還是當時湖南省的大官。

而當時,魯迅先生對他們是抱有好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舅舅俞明震是一個傑出的新黨人員,經常會看時務報,而且對於新的知識也很支持,因此還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維新人士。魯迅先生也在作品中多次以"恪士先生"來表達自己對他的尊重。

而陳氏兄弟之所以踏上了日本的求學之路,和這個舅舅也有很大的關係,這個舅舅雖然是晚清的官員,但是尤為注重新學,所以他極力支持後輩子孫們到國外去留學,以學習新的方式方法來改變落後的中國。

到達了日本以後,魯迅先生和陳氏兄弟的緣分並沒有走到盡頭,他們三人一起到了一家學院裡面學習日文,而在這段學習的時光裡面,三個人度過了兩年的同窗時期。三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可以說非常的熟悉了。

不過要說魯迅先生和誰更加的熟悉,那肯定是陳衡恪沒跑了,因為二人的年紀相仿,代溝並沒有那麼大,而且都是有志青年因此話很投機。對於陳寅恪來說,兩人就顯得沒有那麼的熟悉了,因為那個時候的陳寅恪僅僅二十出頭,對於魯迅先生來說還是太年輕,他就像個弟弟,在溝通和學識方面還有極其鴻溝。

後來三個人也沒有待太久的時間,很快魯迅先生就明白了中國的問題不在於身體而是在於思想,所以他毅然決然地棄醫從文。

陳演恪就顯得更加的有個性,他直接說我對於讀書本來就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我又不能不聽課,因為朝廷規定每個留學生必須要有聽課記錄,才能夠領取每個月33塊大洋的生活費。

只不過,陳寅恪的日本留學之路並沒有很久,幾年後就因為一些毛病回到了國內,然後又遊歷歐洲,最終成為了大學者,而魯迅先生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學業回到國內,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革命。

交往密切,陳寅恪卻從不提起,直到晚年才說出真相

上世紀初期,學成歸來的魯迅先生,被教育部的部長蔡元培聘請成為了國民政府的教育部的官員,而陳衡恪則出任教育部的編審,兩個人很幸運的又能夠在同一個單位中互相碰面,這真的就是緣分。

兩年後,陳寅恪也從歐洲遊歷回來了,之後就投奔他的哥哥陳衡恪,在哥哥的幫助下,陳寅恪成為了蔡鍔的助理,從此以後陳氏兄弟和魯迅先生又過上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

魯迅先生在他的日記中還經常提到陳氏兄弟,經常給他們送一些小說,還經常對他們開玩笑說:你們兄弟倆要書不要命。

由此可見,三個人的關係真的是非常的好的,而且魯迅先生還經常提起他們。

不過,陳寅恪卻不像魯迅先生這般。陳演恪並不是一個不重視朋友的人,在他的作品當中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名字經常被提起,但是魯迅先生為什麼就沒有被提起來呢?難道這就是表面兄弟嗎?還是像外界傳說的那樣兩個人志向不投?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在陳寅恪晚年的時候,依舊有很多的聲音在不斷問他,為什麼從不提起魯迅先生?陳寅恪終於給出了最關鍵的回答:

他說他其實是不想蹭魯迅的熱度,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謬託知己。

原來,魯迅先生成名的時間非常的早,特別是抬高到了民族英雄的層面,而在他逝世的那個時候,群眾還自發的拉起"民族脊梁"的橫幅以此來紀念他,可見魯迅先生的聲望讓人望塵莫及。

而陳寅恪比起他的哥哥更加的有傲氣,家世本來就很好,而且本人又十分的有才學,因此他不願提起魯迅,來蹭他的名聲,也可以理解為是文人的傲嬌。

其次,陳寅恪先生的性格比較內斂,熱衷於傳統文化,而且好為人師,如果說魯迅先生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的話,陳寅恪就是一塊溫潤的暖玉,這樣的二人其實也很難合的來吧!

總而言之,兩人在年齡、性格上面的不合適還是有非常多的,因此陳寅恪故意不提起魯迅先生,這並不是兩個人的關係多差,而是陳寅恪把自己對魯迅的尊重、敬佩都放在自己的心裡了。

陳寅恪是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學識淵博、見解非常,如果有對陳寅恪深深喜愛和尊崇的人,不妨收藏一套《陳寅恪文集》,或送親朋好友,領導同事。與大師相伴,不枉此生。

相關焦點

  • 陳寅恪與魯迅本為同窗,但後來陳寅恪從不提起魯迅,這是為何?
    陳寅恪和魯迅都曾去日本求學,兩人同住一個公寓,是熟識多年的好友,而且,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和魯迅是至交,兩人惺惺相惜,是非常好的朋友。但陳寅恪一生不提魯迅,一直到晚年之際才在日記中談到為何不願公開和魯迅的關係。
  • 陳寅恪曾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卻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道出真因
    前言民國時期有許許多多的著名學者,比如說魯迅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一位,無論是他的《阿Q正傳》,還是《朝花夕拾》都令人讀之感慨萬千,但是相較而言魯迅先生的成就多集中在文化方面,而如果要在眾多民國學者中找一位在歷史、文化領域都成就極高的大家,則當首推陳寅恪先生。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
    1902年,21歲的魯迅考取了日本東京弘文書院,他同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一齊登上了前往東洋的遊輪,同行的還有陳衡恪、陳寅恪兩兄弟。彼時,陳寅恪年方十二歲,他此去東洋,不是作為留學生,據他本人的說法是「隨先兄師曾等東遊日本」。那麼問題就要來了,陳寅恪既無實名,那他又是怎樣登上這艘遊輪的呢?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
    而陳寅恪當時年僅12歲,在魯迅眼裡就是一個小弟弟,儘管小弟天資過人,但畢竟年幼,很多觀念、想法和魯迅還存在著年齡的代溝。魯迅取得了弘文學院的畢業文憑之後,於1904年9月8日去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魯迅後來棄醫學文,從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棄學,在東京寄寓,自學德語、俄語,靠翻譯外國小說謀生。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層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二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租住同一個公寓整整兩年,既是同窗,也是室友;除此之外,魯迅留日和在教育部任職期間,與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都是關係甚密的同事。如此看來,二人淵源不淺。但在兩位文人的日記和公開的文章中,並無更多二人交往的記載,只有在魯迅的日記中,才鮮少的提過幾筆交往細節。在後人眼中,陳寅恪與魯迅是毫無關聯的兩個才子。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層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二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租住同一個公寓整整兩年,既是同窗,也是室友;除此之外,魯迅留日和在教育部任職期間,與陳寅恪的哥哥陳衡恪都是關係甚密的同事。如此看來,二人淵源不淺。但在兩位文人的日記和公開的文章中,並無更多二人交往的記載,只有在魯迅的日記中,才鮮少的提過幾筆交往細節。
  • 陳寅恪與魯迅曾是同窗摯友,一方成民族魂後,他們為什麼再無往來
    曹雲祥面露難色,他很不明白梁啓超為何會向自己舉薦這樣一個既沒學歷、又沒著作、還沒名氣的「三無人士」。 」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的吳宓則在公開評價陳寅恪時說: 「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一個沒有學歷的文人為何能得學界如此好評?答案從他的留學史中,便可窺見一班。陳寅恪雖未拿任何文憑歸國,但他在國外留學期間所學、和所得卻絕非普通人可比。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馬家輝:魯迅罵胡適這事上,我站胡適魯迅這麼罵胡適,都是公開的,後者當然一清二楚。可奇怪的是,胡適不僅不惱,絲毫不介意,從來不還口,且似乎對之愈加尊重起來。這難道不奇怪嗎?胡適對魯迅的罵,從不還口,當然不只是氣量大而已。要知道,魯胡二人,相識於1918年,在五四時期,本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同志。簡言之,魯迅對胡適誤會重重,但胡適始終信任對方。他們相差10歲,誼在同輩,五四時期互相之間很有多交往。
  • 林徽因嘲諷她,張愛玲奚落她,魯迅吐槽她,為何都看不上冰心?
    不過大家都知道冰心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功底無可指摘,但在生活中,她卻是一個被民國時期其他文人諸多"嫌棄"之人,這是為何呢?民國時期不僅冰心的文字大放光彩,像是魯迅、張愛玲、林徽因等人同樣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民國時期著名文人。儘管這幾位民國時期的大作家、大文豪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交集,但他們卻在對待冰心這個問題上保持著驚人的一致,他們都不喜歡冰心。
  • 陳寅恪曾和魯迅住過一個宿舍,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但罵了這麼多人,魯迅卻從來沒罵過陳寅恪。在我們的印象中,陳寅恪作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似乎是一個「舊式」的人物。而魯迅,則是一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很「新潮」的角色。這樣的兩個人,會有什麼交集呢?其實,兩人之間,反倒是魯迅的年齡更大一些,幾乎比陳寅恪大了十歲。兩人是在前往日本留學的船上相識的。
  • 胡適、魯迅、錢穆、錢鍾書、顧頡剛、馮友蘭、陳寅恪的讀書方法
    就是拿到一本書,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合上書,可一邊散步,一邊給自己提一些問題,自問自答:書上寫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要是自己,這個題目又該怎麼寫?魯迅認為帶著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會更好些。五是背書。魯迅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
  • 真實世界,魯迅視角你會發現真相……
    腦子裡有數不盡稀奇事的他在魯迅眼中光芒萬丈。甚至從小錦衣玉食的魯迅會尊稱為他為一聲「閏土哥」這就是少年意氣,成年人被社會磨平稜角後,最懷念的東西。當閏土見到魯迅的時候,沒有工人見到老闆的畏縮,也沒有因為身份地位不同而自卑,把魯迅當作朋友。他很開心的跟魯迅聊農村生活,捕鳥、看瓜、刺猹、撿貝殼,閏土說的興高採烈,魯迅聽的津津有味,他們的關係在熱烈升溫。
  • 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無聲望、無學位、無著作,為何算是國學大師
    他無聲望,但曾與魯迅同窗,其學術造詣也廣受吳宓、傅斯年等一眾名士的讚嘆與敬仰;他無學位,但卻曾在德、法、美等多國留學並通曉蒙古文在內的二、三十種文字;他無著作,但近乎著作等身的梁啓超卻說自己所有的著作也不及他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 從文學家魯迅到學者魯迅-新華網
    總之,從上世紀之魯迅研究早期開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魯迅的文學成就,是其創作中所呈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批判的深刻性和建構現代中國文化的遠見卓識,例如其概括的「精神勝利法」和「立人」思想等等,而較為忽視魯迅的學術研究成就。即便有關於魯迅學術思想的研究,也大多從屬於其文學成就研究——或者以此說明魯迅做出偉大文學成就的原因,或者以此說明魯迅的思想深刻與其學識淵博之關係。
  • 魯迅誰都敢罵,為什麼從不罵蔣介石?
    魯迅誰都敢罵,為什麼從不罵蔣介石?魯迅去世後,蔣介石送了6個字。很多人奇怪,甚至不懷好意者惡意揣度他是畏懼蔣介石的地位權利,後人解讀了魯迅的性格,應該不是這方面的原因,他和蔣介石,應該互相敬重的。魯迅和蔣介石其實是老鄉的關係,兩人的老家同在浙江,而且距離不到150公裡。
  • 魯迅多次譏諷他,卻從不還口!
    就這事我特地拜訪了一位中文系的教授,因為之前與他相交甚好,再加上他也是一位資深的胡適迷,所以他不吝和我分享了一下他眼中的胡適。按照他的說法,如今對於胡適的貢獻非但沒有誇大,反而是有些低估了,胡適對於我國文學界的貢獻是沒有誇大一說的,因為他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
  • 曾尊稱魯迅是老師,但魯迅去世不久,她卻公開指責,罵的口無遮攔
    而她的這種性格也就讓她從來都不帶怕的敢直言父親和啟蒙老師的錯誤,而且後來的她,居然還敢於公開diss大文豪魯迅!蘇雪林從小就很聰明,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小的時候家裡不讓女孩子讀書,她愣是自學也比同齡的孩子文採好太多了。而也正因為她天資聰穎,所以她一直以來都很自負。
  • 林語堂、魯迅曾在日記中互指對方為「神經病」
    鬱達夫在《回憶魯迅》中稱這是「因誤解而起正面的衝突」。據鬱的描述,當時魯迅有了酒意,「臉色發青,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林語堂也起身申辯,氣氛十分緊張,鬱達夫一面按魯迅坐下,一面拉林語堂夫婦走下樓去。當天,林語堂在日記中也寫道:「八月底與魯迅對罵,頗有趣,此人已成神經病。」究竟有怎樣的誤解?
  • 她在魯迅面前謙虛稱「學生」,魯迅死後,卻用半輩子來罵魯迅
    就像曾經的一段往事,當年有個女子,在魯迅面前謙虛地把自己叫為學生,等到魯迅死後,卻一反常態辱罵魯迅,堅持了大半輩子。為何她會這樣做呢?她自稱是學生,魯迅是她的老師,為了顯得謙虛尊敬,經常在公開場合對魯迅所寫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
  • 近代名人罕見老照片:幼年陳寅恪可愛,青年魯迅桀驁不馴
    1896年,陳寅恪與兄妹在湖南巡撫衙門。這張照片拍攝於湖南巡撫衙門後花園,左起分別是陳康晦、陳隆恪、陳新午、陳方恪、陳寅恪。他們當時跟隨擔任湖南巡撫的爺爺陳寶箴生活在一起。1899年陳寶箴與孫輩,左二為陳寅恪。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陳寶箴保薦楊銳、劉光第參與新政。不久,變法失敗,慈禧太后捕殺「六君子」,陳寶箴因「濫保匪人」被即行革職,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