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無聲望、無學位、無著作,為何算是國學大師

2020-10-18 厲羽萱

1925年,「國學泰鬥」王國維,「維新名士」梁啓超,「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三人和當時無聲望、無學位、無著作的「三無素人」陳寅恪一起被聘請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對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而言,陳寅恪真的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他無聲望,但曾與魯迅同窗,其學術造詣也廣受吳宓、傅斯年等一眾名士的讚嘆與敬仰;他無學位,但卻曾在德、法、美等多國留學並通曉蒙古文在內的二、三十種文字;他無著作,但近乎著作等身的梁啓超卻說自己所有的著作也不及他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在吳宓和梁啓超的極力推薦下,陳寅恪正式加入國學研究院,自此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也就成為了我國學術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在學術上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良好的家世與從小接觸的文化圈子對其成長的加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祖父是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陳寶箴,父親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在這樣的家世環境中,陳寅恪可謂從小就浸潤在書香中長大,絕對稱得上是「公子之公子」。

在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寅恪一家舉家遷至江蘇金陵。那時其父陳三立直接在家中創辦了「思益學堂」,該學堂不僅先後聘請了王伯沆、柳翼謀等國學大師前來任教,在辦學理念上更是一派新式作風,陳三立與教師們約定「兩不準」,即一是不準體罰,二便是不準要求死背書。

因為家中文化氛圍濃厚,平日家中往來也多有留學歸國者,使得陳寅恪在留學日本前便有機會「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陳寅恪更是得以在東西洋各國間留學,不斷的開拓視野和積澱學識。這些學習的機會與經歷也為他今後的治學之路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著名的歷史學家夏曾佑曾在與陳寅恪談話時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可見在民國時期,留學的機會相較現在是更難且更珍貴的。陳寅恪的學識通古今,貫中西,對於學問他無一不是深入考究。

但就是這樣一位學識淵博之士一生中卻沒有一張文憑,關於文憑他曾表示考博士並不難,但比起把兩三年的時間都花費在一個專題上只為求一個文憑,他更在意的是把時間留給其他更廣袤的知識。只求學問,不求學位,這是陳寅恪的治學之道,從中也足以窺見其精神世界的淡泊與澄淨。

他在任清華國學院導師之後不久,便成為了清華大學當時唯一的一位中文系「合聘教授」。清華任教期間,陳寅恪更是直接被師生們稱為「教授之教授」。因為在他的課堂上不僅有學生,還有清華的教授和諸多著名學者。

在他的課上,你可能會見到時任研究院主任的吳宓教授、哲學家馮友蘭或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等,他們會安靜的坐在教室後面聽他講《唐史》,講《梵文文法》,講一切瑰麗又神秘的文學歷史。

他的研究範圍涉及「國學」中的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諸多領域,除此之外,他在西域民族史、宗教史、敦煌學等諸多方面也頗有建樹。

胡適先生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而著名的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激動的表示:「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由此可見,在學術造詣的廣度與深度方面,陳寅恪都完全稱得上是「國學大師」。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這十字箴言本是陳寅恪為王國維的紀念碑文所作,但沒想到兜兜轉轉75年後,這句話卻成了先生自己的碑文。

陳寅恪曾說:「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先生是如此說的,亦是如此做的。陳寅恪雖然是現在世俗所說的「官三代」,但是他卻和政治不沾一絲關係,在他的眼裡只有學術,在他的世界裡也只有人人生而平等。

1953年,中央歷史研究委員會決定在中科院設立上古、中古和近代三個歷史研究所。當時,中央考慮請陳寅恪任中古所所長,對此,陳寅恪開出的條件竟然是「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遵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而且,這個條件他也並非是為自己個人所提,他要求中古所的所有研究員都能被允許如此。

此事在當時看來已經是非常大膽了,但這還不算完,他甚至還要求國家領導人給其開證明,用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以作擋箭牌」。這在當時看來是大膽的「特殊化」要求,但陳寅恪卻未覺不妥,他的底氣全然來自對學術純淨的忠誠。

在陳寅恪晚年之時,他不僅雙目失明,在其他方面更是處處受到掣肘,但對於學術自由的追求卻從未放下。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由他口述,助手記錄的85萬字的皇皇巨著《柳如是傳》終於完成。

許多人不明白一代國學大師,為何要在晚年花費如此長的時間為歷史上的一位妓女作傳,更有人認為陳寅恪「著書唯剩頌紅妝」。

但對於陳寅恪而言,柳如是是一個擁有著強烈家國情懷和極強文化自覺的女人,她通曉詩詞並可與名士暢談時勢,在南京城破之際,她更是勇於投水以殉明朝。面對當時的政局,陳寅恪只能跨越時空借柳如是來控訴當下的時代和追尋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

正如中山大學蔡鴻生教授評價的那樣:「事實上『推尋衰柳枯蘭意,刻畫殘山剩水痕』正是源自陳寅恪先生的文化使命感。」

何謂「國學大師」,忠於學術的同時亦要忠於內心,即文品與人品融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無聲望、無著作、無文憑又如何,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治學為本,又何必圖此虛名。

相關焦點

  • 陳寅恪與魯迅曾是同窗摯友,一方成民族魂後,他們為什麼再無往來
    除以上兩個別號外,陳寅恪還被稱為「蓋世奇才」、「最好的教授」、「太老師」、「一口準」、「活字典」、「活辭書」等。 在這些別號裡,最有名的大概是「三無學者」這一別號了。 「三無別號」指的是無學歷、無著作、無名望,這個別號的由來背後,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
    陳寅恪國學底子深厚,曾遊歷歐洲各國,自學了22門語言,能書寫8國語言文字,在清華任教時被師生評為「活字典」。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陳寅恪與魯迅竟是多年好友,那他們究竟是怎樣相識的呢?盤根錯節的關係清朝末年,出國留學成了一大趨勢。
  • 陳寅恪曾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卻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道出真因
    有趣的是魯迅先生與陳寅恪先生之間還曾同窗兩年,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陳寅恪先生卻從未提及這段往事。民國七年,由於當時的時局逐漸穩定,因此陳寅恪又開始先後在美國、德國等大學學習各種語言。而他為何要學習這些語言,是因為他堅信文字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工具,雖然自問自己國學的基礎很是深厚,但是也需要吸收西方的文化,這樣才能中西兼併。正是這樣的學習態度,讓陳寅恪學貫東西,習百家之長,內外兼收。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
    魯迅自然不必多說,我們幾乎都是從小讀他的文章長大。今天提到的另外一位大師,大家可能很少讀到他的文章,因為他主要的成就在史學、哲學、語言學、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就連梁啓超都說:「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陳寅恪寥寥數百字」,北大校長傅斯年稱他「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這位名滿天下的年輕大師,與我們熟知的魯迅,卻有非同一般的關係。
  • 陳寅恪與魯迅本為同窗,但後來陳寅恪從不提起魯迅,這是為何?
    陳寅恪是一代國學大師,在文學和歷史方面的造詣非常深厚。他是一向勤謹自律,埋頭苦讀,甘於寂寞。因此,文學功底非常深厚。民國時期,他的學術地位非常高。同時期的魯迅也是民國時期的出色人物,通過筆桿子對腐朽的封建社會大加批判。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兩人竟是「同窗」。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層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正如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兩個不認識的人,中間只隔著三個人陳寅恪曾被北大校長傅斯年稱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是不可多得的國學大師,他治學嚴謹、博學多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推進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層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純真
    正如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幾載,卻隻字不提。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兩個不認識的人,中間只隔著三個人陳寅恪曾被北大校長傅斯年稱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是不可多得的國學大師,他治學嚴謹、博學多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推進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 陳寅恪 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與家人1951年在廣州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
  • 陳寅恪與魯迅私交甚好,為何卻從不公開提魯迅?陳晚年道出真相
    魯迅先生就不用說了,民族脊梁已經讓他享負盛名,而陳寅恪先生其實成就不在魯迅先生之下,是我國的國學和歷史大師,位列清華大學的百年哲人之列。就連梁啓超先生都不得不讚嘆道:即便是我著作等身,但是也比不上陳寅恪寥寥的數百字,可見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備受推崇。
  •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陳粉編造的陳大師留日經歷造假,編造和魯迅留日同窗的故事。陳大師85歲的老父親是鬼子佔領北平後病亡的,陳大師後來說他父親是絕食而死。如果陳大師老父親是不食日本糧食絕食而死,那麼陳大師【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戰則亡國,和可偏安】的高論就是大逆不道,他弟弟陳老七也不會公開投靠汪偽做漢奸。
  • 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第一人」的陳寅恪,為何連個文憑都沒有?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題目由國學大師陳寅恪出,陳寅恪出了一個對子。上聯是「孫行者」。新生們撓耳撓腮,不知何意,一個學生卻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胡適之。而在傅斯年之前,雖有人也承認陳寅恪,但更多的人是不服的,比如陳寅恪剛到清華教書,許多人對這樣一個二十多歲的後生非常不屑,但一個人說了一句話立馬就讓所有人閉嘴,這個人就是梁啓超,梁啓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到了抗戰時,對誰都不服,甚至踹過蔣介石的狂人劉文典說:「說西南聯大只有兩個半教授,陳寅恪排第一。」
  • 逝去的光華-懷念大師陳寅恪
    1969年10月7日5時30分,在那個浩劫的年代,心力衰竭的一代大師陳寅恪在悽風苦雨中溘然長逝。在那個人人自顧不暇的年代,我們無意探究時代套在一代大師身上的枷鎖,但臨終前的狼狽卻讓我輩人頹然。泰山其頹,梁木其壞,哲人其萎。三百年一見的史學大師就此遠去。從此,浩瀚的星空多了一個璀璨的星辰,而蒼茫的人間多了一絲暗淡。
  • 陳寅恪是怎樣煉成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從十八年前,陸鍵東充滿人文氣息的傳記風行海內,到思想界、知識界將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視為一種民國學術的風骨與標杆,再到各類充斥著八卦和瑣事的傳記文學,錯漏百出、刻意拔高的微博段子,以至於「勸君莫談陳寅恪」(易中天)的故作驚人語,誕生於十八年前的「陳寅恪」,已經跟錢鍾書、季羨林一樣,成為了一個文化坐標、國學崑崙。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陳寅恪有多厲害你們知道嗎?
    國學大師陳寅恪出身名門,父親乃「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而祖父官至巡撫。青年時,便先後在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留學。在此期間,其與吳宓、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留學歸來的陳寅恪被梁啓超以「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為由推薦入北大。學識過人的陳寅恪在清華不久,便與王國維、梁啓超並稱為「清華三巨頭」。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前輩史學四大家」。其個人更被稱為「活字典」、「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
  • 這位大師被譽「三百年來僅一人」,名字經常讀錯,梁啓超自嘆不如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罵過無數人,有時候罵人絲毫不留情面。可魯迅也有自己無比敬佩的人,在民國大師中,陳寅恪是魯迅很尊敬的一個人。梁啓超也非常尊敬陳寅恪,他曾說:「我梁啓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
  • 【大師連載】"蓋世奇才"陳寅恪的讀書方法
    1912年,陳寅恪從瑞士回國,去拜訪著名史學家夏曾佑先生。夏對陳講:「你是故人之子,能從國外學了那麼好的學問回來,很值得慶賀。我自己則只能讀中國書,外國書看不懂。不過,近來已覺得沒有書可讀了。」——「書都讀完了」、「無書可讀」,夏曾佑的話令陳寅恪當時很是不解。幾十年後,陳寅恪自己也到了無書可讀的境界。
  • 蓋世奇才陳寅恪,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
    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父親陳三立開辦了一個私家學堂,名為思益學堂,請的老師都是牛人,比如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等等。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愛情五等論」
    陳寅恪曾與梁啓超、王國維並稱為「清華三巨頭」,就連自視甚高的梁啓超也對他推崇備至,曾多次公開表示「陳先生學問遠勝於我」;而當時另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吳宓也十分器重陳寅恪  解放後陳寅恪曾任教於廣東中山大學,因而今人多以為陳寅恪故居在中山,其實不然,陳寅恪最早的故居在今湖南湘西鳳凰古城,與一代文豪沈從文的故居隔街相望,每年7月,前往鳳凰古城憑弔緬懷先生的學人和遊客不可勝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