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裡「清流哥」堅持看書:面對焦慮,父母最該傳遞給孩子的是...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父母堂 父母堂

疫情下到處都瀰漫著恐懼,但在疫情的最中心方艙醫院,卻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民間人物:

練瑜伽的女孩,她說瑜伽不是萬能,但能給人帶來能量和希望;

玩魔方的姑娘,靜靜坐在床上玩魔方的樣子被無數人點讚;

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在桌前寫作業,他說要充分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進行最後的衝刺,不能掉隊;

大三學生,一邊接受治療一邊做考研試題,他的願望是考上武漢大學;

……

相比遠離疫區,隔著手機屏幕都在恐慌著的我們,方艙醫院裡的一些病例卻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

比如,這位在方艙醫院內讀書的「清流哥」,有人說:從一個人的身上看見了一座城的希望。

這是一張記者無意中拍到的內景圖,有一位與眾不同的患者吸引了千萬人的目光:一個病床上正在讀書的年輕人。

他似乎與疫情有些與眾不同。在嘈雜聲中,有人在躺著玩手機,有人在聊天,只有他在翻看手中厚厚的書,神情專注。

疫情突如其來,這麼多天,很多人心頭籠罩著焦慮、不安、恐懼……這位小哥哥的照片,一經流傳到網上,立馬刷屏走紅了。

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清流哥」。

01

『清流哥』背後的故事

_

有記者採訪到了清流哥,原來他是一位高學歷的留美博士後!

清流哥姓付,今年39歲,老家在孝感市漢川,跟隨父母在武漢生活。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深造,目前博士後,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書,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

有網友扒出了他手中的書,不是什麼輕鬆易讀的床頭書,而是這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

清流哥父親在大年三十開始發燒,在家觀察一個星期沒有緩解,在武漢協和醫院檢查,最終確診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時清流哥自己也有些咳嗽症狀,發燒,經過CT、核酸檢測,2月1日確診新型肺炎,隨後開始隔離。

接到通知,在2月5日晚上,他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江漢方艙醫院。

他說:「這次回武漢是探望父母,沒想到和家人都中招。目前自我感覺還好,沒有發燒,就是有點咳。」

清流哥平時就喜歡讀書,這本書也是回武漢後現買的,純粹是作為了興趣愛好,沒想到會因為讀書而走紅。

有網友說:「他看的不只是一本書,他看到的是另一種生活狀態,另一種心情,另一個世界……能靜下心來閱讀,也是一種幸運和幸福!」

在被疫情陰雲籠罩的武漢,周圍或許有嘈雜的聲響,有匆忙的腳步,心頭或許也有隱隱的不安,有難言的焦慮,此時精神免疫力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這位清流哥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形勢嚴峻,生活還要繼續,每個人都需要鎮定下來,讀點書積蓄精神的力量,增強精神免疫力。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本書,書名是《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為什麼要把閱讀稱為「避難所」?看了方艙醫院裡的清流哥我們才知道:一個人若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是給自己營造了一座避難所。

疫情襲城的情況下,慌亂無益,如果閱讀可以療心,願它是一劑良藥。

02

『為什麼要讀書』

_

前兩天,有讀者給我們留言:

由於疫情孩子的假期延長了,現在放假在家沒事做,書也不看,作業也不寫,每天就知道抱著個手機狂刷不止,還沒說她兩句,孩子竟然說:「讀書有什麼好的,你看那些網紅,拍幾個視頻就能輕輕鬆鬆賺錢。」

其實,在當今這個時代,很多孩子都有類似的看法。

大部分孩子多多少少都會覺得讀書苦而且沒用,除了可以對付應試教育以外毫無用處;但只有等他們長大後,經歷了一定人生閱歷後,才能發現讀書是多麼的可貴。

在20年前,有一條北大學子街頭賣豬肉的新聞火了,多家媒體爭先報導,路人紛紛圍觀,當時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賣豬肉的還用上大學嗎?小學畢業的人就會賣了。」

20年後的這位北大學子陸步軒,他還在賣豬肉。

但不同的是,他已經成了一個身價過億的老闆。他和合伙人一起創立了自己的生鮮品牌,去年他們公司的銷售額是18個億。

現在有記者採訪他,問他如果現在回到北大,最想說的是什麼?他說:「讀書可能不能改變命運,但一定能改變思維。」

有一段很火的話是這麼說的: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讀書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 。」

是啊,你可以一口氣整成範冰冰,但要想一天就讀成林徽因,是不可能的。

讀書,的確不是唯一一條通向成功的路,但絕對是你通向成功最輕鬆的一段路。因為,讀書從來不是無用的,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慢慢地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了。

03

他們都對孩子使用了這招

_

吳京的妻子謝楠曾在某節目提起,兒子吳所謂3歲就能自主閱讀,5歲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500本,百萬多字,並且可以用英語寫短評。

她透露出了自己教育的秘笈:在日常生活中,和老公吳京都非常注重吳所謂的閱讀能力,並且一直有意識地在培養他的自主閱讀。

黃磊女兒多多在小學2年級時,就和爸爸一起翻譯了英國大文豪託爾金的經典作品《聖誕老爸的來信》;3年級用英語進行《灰姑娘》的劇本創作;還有自己創作、配圖的英文詩……

黃磊說:「她現在每天必須要讀完一本書(很薄的小冊子),早上起床後,晚上臨睡前,都會抱著書看。」

沒有什麼窮養富養,只有教養。原來,這些牛娃的家長們都對孩子使用了這招——閱讀,這是成長道路上父母給孩子的一份至為珍貴的禮物。

知識和書籍,是孩子唾手可及的寶藏,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你表現得更出色。

當一個人回想孩提時代,那些吃過的食物現在早已記不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食物在身體裡曾經存在過。

閱讀對於成長的意義,就如同食物對成長的意義,它會是對孩子一生精神底子的滋養。

原標題:《方艙醫院裡「清流哥」堅持看書:面對焦慮,父母最該傳遞給孩子的是這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艙醫院打太極跳廣場舞、讀《理想國》:武漢人心態也太好了吧!
    在新聞裡看到這樣一則視頻:大約上午9點,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內的醫護人員和部分患者一起打起了太極拳,帶隊的是一個患者大爺。在護士號召下,不斷有更多人一同加入,還有人在採訪時熱情介紹說,一會還要做廣播體操。網友們紛紛感慨道:心態好就能轉移過度關注疫情的注意力,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 英語老師將「清流哥」「方艙舞」引入網課: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楚天都市報2月14日訊13日上午,武漢市光谷第二初級中學英語教師田媛在為全區八年級學生上直播課《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l Climbing》(他失去了手臂但他仍在攀登)時,特意引入了最新的新聞「清流哥」「方艙舞」等,把英語課上成了生命教育課和安全教育課
  • ...在武漢方艙醫院和患者跳起《火紅的薩日朗》!網友:想哭又想笑……
    患者為醫護人員拍照留念(右一為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護士謝昭端)據悉,謝昭端所在的方艙醫院內患者普遍症狀較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有的患者情緒比較緊張和焦慮,在病房裡跳一跳舞,可以讓他們心情舒暢,提高免疫力,有利於病情恢復。
  • 福山在推特貼出「清流哥」出院照片:手持英文版贈書
    前不久,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一位年輕人躺著病床上專心看書的照片走紅,網友稱他為:「清流哥」。病床上,他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這一畫面被媒體鏡頭記錄下後,流傳在社交網絡上,就連該書作者、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都在推特上轉發了這條新聞。
  • 《方艙醫院真神奇》令人哭笑不得,給孩子的歌究竟該怎麼寫?
    「大概因為這是一首寫給孩子的歌,大家格外警惕。」上海音樂人王淵超說,「大人有成熟的判斷力,但孩子容易被誤導。歌詞把方艙醫院描述得那麼好,又可以唱又可以跳又可以玩,孩子聽了也想去,那就不對了。」在方艙醫院,心無旁騖的「讀書哥」讀著《政治秩序的起源》,贏得了我們的敬佩。穿著防護服的醫生帶患者們跳起新疆舞,讓我們看到面對疾病的樂觀精神。
  • 「方艙醫院讀書哥」的感召力量
    據媒體報導,近日,一位在「方艙醫院」讀書的年輕人走紅網絡,病床上,他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鎮定自若、心無旁騖地閱讀。據楚天都市報消息,這位年輕人姓付,今年39歲,老家在孝感市漢川,後隨父母在武漢生活。他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深造,目前博士後,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書,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回武漢探望父母后,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隨後於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由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改建成的江漢方艙醫院。
  •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你是這種父母嗎?
    在家裡,丹丹如同一個「巨嬰」,夏女士什麼都不讓她做,生怕佔用了她看書學習的時間,一看到丹丹不是在看書學習就焦慮的不行,催促她快去學習。用夏女士的話說,現在這個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不好好學習,以後就上不了一個好的大學,上不了一個好大學就意味著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就不會過得幸福!她家的丹丹,只要好好學習就行。
  • 2020年抗疫作文熱點素材:方艙讀書哥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抗疫作文熱點素材:方艙讀書哥,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該男姓付,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深造,目前是博士後,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書。付先生回武漢探望父母,沒想到其家人和他相繼被確診新冠肺炎,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江漢方艙醫院。
  • 武漢14座方艙醫院全部休艙!病人從不敢進到不捨出院,經歷了什麼
    於是閻志就啟動卓爾全球的供應體系,用最快的速度購買了40餘萬隻N95口罩、30萬餘套防護服、300多萬隻醫用口罩、近4萬副護目鏡、200餘臺呼吸機和制氧機送到武漢。有了醫療物資,閻志發現醫院不夠,卓爾一口氣在湖北修建了7家應急醫院。武漢的11家方艙醫院裡,除了武漢客廳之外,會展中心、漢口北方艙醫院也屬於卓爾旗下。
  • 方艙醫院高三女孩上熱搜:這兩個字,才是教育成敗的根本
    02樂觀的孩子,不易被生活所打倒前幾天看到一個熱搜,「高三女孩方艙醫院內備戰高考」。這個女孩名叫叫黃玉婷,一月末的時候,她跟爺爺奶奶都不幸感染上了病毒,病情較輕她被收治到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面對著這個陌生的病毒,黃玉婷並沒有像其他病友那樣焦慮,而是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與病魔作鬥爭,也是蛻變成長的機會。
  •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正式休艙,東莞醫療隊原地待命
    今日12點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正式休艙這是武漢第三家休艙的方艙醫院3月7日下午,隨著最後一位患者轉出,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所在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患者清零,宣布休艙。這也意味著在運行一個月之後,這座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生命之艙」已經完成它獨特的歷史使命。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中國式家長普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之中,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為孩子的教育"未雨綢繆"。特別是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出生時,便為其做高考倒計時。《小歡喜》裡的宋倩父母的期望太高,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他們的驕傲。之前,在某培訓機構偶遇兩個媽媽在聊天。
  • 我,走出方艙醫院
    丈夫出於他醫生的職業敏感,堅持要我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2月2日上午,我去漢口新華醫院做了核酸檢測。2月5日11時,核酸檢驗單出來了。看到陽性(+),我心頭一震,大腦一片混亂。後來跟爸媽的視頻中,我幾度哽咽,但是忍住沒讓淚水流下來,我不能讓他們擔心,要讓他們看到我狀態很好。掛完電話淚水再也忍不住了。
  • 大慶小護士劉洋:方艙醫院當「翻譯」
    報名和出發的事,一直沒有告訴父母,怕他們惦記我。」劉洋,今年31歲,大慶油田五官醫院的一名護士,大慶支援湖北第二批醫療隊隊員。2003年,劉洋考入湖北鄂州大學的高級護理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大慶參加工作,當得知市裡要派醫療隊支援湖北武漢,她義無反顧地遞交了請戰書,因為那裡是她第二故鄉。
  • 你昨晚看了《生命·方艙》嗎?晃動的鏡頭記錄下最真實的武漢方艙醫院
    昨晚,在武漢解封之日,上海推出的紀錄片《生命·方艙》在東方衛視播出。該片全景式記錄了武漢方艙醫院從決策到收治、運維,再到3月10日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的全過程,通過方艙醫院裡的醫生、患者和記者三種視角展現了方艙醫院裡那些令人動容的點點滴滴。
  • 留美學生在武漢方艙醫院讀書:心安也是抗疫良藥
    「方艙醫院讀書哥」走紅:心安也是抗疫良藥近日,一男子戴著口罩在武漢方艙醫院安靜讀書的照片走紅網絡。這一幕被媒體用鏡頭記錄下後,他也立馬「出圈」,引發廣泛關注。付先生回武漢探望父母,沒想到其家人和他相繼被確診新冠肺炎,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江漢方艙醫院。照片走紅後,不少人為他及家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切,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方艙醫院讀書哥」最讓人心生感觸的地方,就在於疫情波及之下,他仍能安靜下來,在不少人為疫情而心生焦慮的當下,這種內心世界的安寧與強大更顯難能可貴。
  • 心理諮詢師志願者楊馨:在方艙醫院與患者面對面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24日訊(記者謝冰林)22日上午10點,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內,志願者楊馨正在為患者們播放廣播——輕鬆一刻。這是武漢音樂臺播放的「娛樂在路上」節目集錦,為了適應患者的作息,她特意將節目重新剪輯成一個單元只有5分鐘的時長。
  • 武漢方艙醫院裡 女主播溫柔的聲音把患者聽哭
    這個方艙醫院裡的浙江醫護們如今轉移了陣地,但他們的關愛會留在患者心中。  對不起,我們來晚了  對不起,我們走早了  初來和離開黃陂區方艙醫院時,蔣思懿分別道了一次歉。  第一期「少女懿」廣播,她在結尾時哽咽地說,「我們不是武漢人,我們也不是湖北人,但我們都是中國人!
  • 她在方艙醫院現場廣播,為患者做心理諮詢引導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陳強勝2月6日起,武漢市武昌區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裡,每天都迴蕩著悠揚的歌聲。還有動聽的女聲播報:「各位病友,大家下午好!既然來到方艙醫院,那麼我們就儘量快一點學習如何面對它……我們的12355心理求助熱線,在每晚9點前都會為你開通……」這是楊馨在方艙醫院開設的現場廣播室進行現場播報。她是武漢市12355青少年陽光心理輔導團志願者,也是武漢廣播電視臺心理諮詢廣播節目主持人。
  • 《2020武漢日記》作者黎婧:致敬方艙醫院裡的可愛「逆行者」
    經過幾天焦急的等待,9日,黎婧收到醫院的電話,她被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發燒之後,我一直待在家裡,想出又出不去,非常焦急。等確診之後,社區通知我馬上可以安排住進方艙醫院,反倒讓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當時武漢的公共運輸已經停擺,簡單收拾之後,黎婧提著一個小籃子,獨自踏上去隔離點的路途。看著路上無一人一車,孑然一人的黎婧心裡有種莫名的酸楚。這一經歷也被她完整地記錄在了自己的插畫日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