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的簡介: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但還不是指南針。司南的歷史起源:一篇提到司南的典籍是《鬼谷子·謀篇第十》:「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鬼谷子,戰國時期人,生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穀子村。鬼谷子活動的地方和文中所記載的鄭人取玉一事,也在邯鄲文化區域內。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指南針已有詳細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縫,則能指南。」據史料記載,1074年,沈括前往河北西路查訪,曾經過磁山。武安在古代叫磁州,《辭海》對磁州的解釋是:「隋開皇十年置慈州,唐改慈為磁。以州西北有磁石山,出磁石,州治又為磁石集散地而得名。」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在可考典籍範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製而成;且根據先秦典籍記載,產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可能製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鄲為中 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武安極有可能就是指南針的故鄉。據兩千多年前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的記載,考證並復原勺形的指南器具。
磁石的南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司南存在的意義:司南能辨別方向對於航海事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為此,人們發明了司南的升級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而且對於指南針的出現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是指南針的始祖。
作者: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