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指南針發明的故事

2021-01-1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廣州日報

水羅盤

導航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即使在茹毛飲血的遊獵時代,一早起身狩獵的男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歸家的路。在那個溼漉漉,鋪著樹葉的山洞裡,總有一團篝火,一片盼望他們的目光。

人們的腳步伴隨著膽量的增長拓展,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無論是天上的星星,還是身邊的樹皮,都不再能告訴自己山洞的方向。於是在一團不知從何而起的大霧中,一個叫風后的奇男子,祭出了自己最新研製的法寶——指南車。

現代的人們普遍認定,後代的司南、羅盤,都是指南車的嫡系子孫。人們還說,沒有它們,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

到底是誰最早把這磁石製成的設備裝上了海船,沒人知道。不過我們確知,這種船,最早出現在廣州附近的海面上。

夜則觀星 晝則觀日 陰晦則觀指南針

從人類社會的早期開始,廣州所在的嶺南地區,就是造船的勝地。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銅提筒,繪製了載滿以羽毛裝飾的戰士的大船,那是先民們對水上健兒的史詩般的歌頌。

早年的航海者們,受到導航技術的強勁制約。雖然我們能從世界各地的歷史遺存中找到他們駕駛獨木舟或者大木筏穿洲過洋的證據,但眾多海島上人類群落髮展水平的封閉、蒙昧甚至退化,也告訴我們這種孤舟重洋的方式成本多麼高昂。

上世紀中葉曾經模擬遠古人類越洋壯舉的挪威人海爾達爾這樣寫他在重建的輕木筏子上的所見:「四周墨黑的波濤矗立如塔,無數發光的熱帶星星,仿佛從海水的浮遊生物處得到一點反光。時間和進化似乎已不復存在,我們被歷史永恆不變的一方面——星空之下無盡無絕的黑暗所吞噬了」。顯然,人類在方向感上的天然缺陷,需要藉助更加有效的外部力量彌補。

到了宋代,大量巨艦的建造記錄令我們知悉,中國南方的遠洋航行出現了一個高峰。學者們說,這是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技術突破的標誌,就是「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指南針的最早記錄,來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這部書由朱彧寫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據父親朱服在廣州做知州時的所見所聞而寫。朱服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崇寧元年(1099~1102)任廣州知州的,也即廣州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時間不會晚於此時。

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錄。

指南車模型

晝夜守視惟謹 毫釐之差 生死系矣

在船舶誕生之初,人類大抵只敢於在目力所能達到的最遠範圍內航行。茫茫的大海之上,並沒有多少明顯的標誌。波浪和魚,太陽和星星,來了又去,周而復始。能依託頭頂星空在洋面上弄清方位的,只是極少數最傑出的航海族群。而指南針的出現,造成了新的可能。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我國最初的指南針採用的是水浮法。後來,水浮法指南針被稱為水羅盤,即把磁化了的鐵針穿過燈芯草,浮在水上,磁針浮在水上轉動來指引方向。把指南浮針與方位盤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水羅盤。出現時間大約在南宋。南宋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說:「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船上有專門的人負責守著羅盤,不斷修正航向。這是一船安全的關鍵,絲毫不敢大意。

用羅盤導航,應該說是今天海圖經緯化之肇始。藉助這樣的先進設備,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那時,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不過這時候,古老的「牽星術」依然繼續存在。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我們就見到有結構精巧的牽星板。這是古代觀星導航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項重要發明。古代航海家一代代積累起來的海洋地理知識,對信風、洋流的認識,當然也是船家的必修課。還能有什麼像脾氣難測的波濤那樣,更適合做一個好老師呢?

沈括

漫長的發展 遙遠的傳播

指南針在中國古代的演進經歷了很長時間。學者指出,王充《論衡》中所記「司南之構杓,投之於地,其抵抵指南」,應是模仿當時使用的圓底搏勺的形式,將磁石琢成磁勺,放在栻佔用的地盤上來旋定南北方向。莊季裕《雞肋篇》記載在兩隻水瓢中置磁石鐵屑,進行兩瓢相互吸引的幻術,這反映南宋初年司南已被指南針所代替了。

中國古代還掌握了利用磁石對鋼鐵進行人工磁化,製造指南針的技術。用磁石製造司南,需要通過琢玉工藝手段,費工費時,而且如果質料不精,極向不準,是很難完成的。人工磁化的指南針就不然,只要將一根鋼針在磁石上摩擦,頃刻之間鋼針就能磁化。這項發明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所著《夢溪筆談》:「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渡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關於磁偏角,沈括又做了試驗。沈括精於天文曆法,因而他從圭表的地理子午觀測比較中加以證明。磁針偏角的發現,是古代科學史上的重要成果。歐洲到了13世紀才知道磁針偏角,那時多誤解為指南針工藝裝置上的缺點。

沈括在指南針裝制技術上做了四種試驗——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縷懸法。但實際的指南針製作中,廣泛應用的是第一種。

在明嘉靖年(1522~1566)以前,我國海航一直使用水羅盤,其製作簡單方便,但不太平穩,易隨船舶的搖動而搖晃。中國傳統式樣的指南針於十二三世紀傳入阿拉伯,後又傳入歐洲。歐洲最早對磁針的描寫見於英國亞歷山大·內卡姆在1195年所寫的《論物質的本性》,書中的磁針裝置與中國宋代所記的浮針完全一致。之後,歐洲人將磁針放在釘子尖端,可自由轉動,製成了旱羅盤,旱羅盤有固定的支點,不像水羅盤那樣不平穩,性能更適用於航海。在明嘉靖年間,我國也開始使用旱羅盤。

相關焦點

  •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在我們生活中有巨大的作用,無論是野外求生還是航海船隻,都離不開指南針,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指南針明明指的是北方,為什麼要叫指南針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解釋一下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在一起了解一下指南針的一些故事。
  • 指南針比其他發明早了近幾千年,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司針(模型)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由誰首先發明的。並且現代的學者在復原時發現其實古代的指南針並不能準確地指向南方,這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一直作為辨明方向的神器難道是錯的嗎?起源司南是指南針的雛形,「司」意思是指向,故司南也就是指向南方的意思。據記載,司南是在戰國時期發明的,而發明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而造出來的。
  • 為何指南針發明於中國 長進在國外?
    於是,依據羅盤上的刻度,指引航海路線的就叫「針經」。比如,明人張燮《東西洋考》有《西洋針路》,現藏英國博物館的明人《兩種海道針經》,就包括《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二書。上世紀70年代末,在海南發現了4本叫《更路簿》的手抄小冊子,俗稱「航海針經」,記載了海南文昌和瓊海,前往西沙、南沙群島,以及南海各島礁之間航海針位(方向)和更數(裡程,一更為十海裡)。
  • 古代明明有指南針了,為啥還有人發明指南車?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目前關於指南針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但指南針的應用應該在更早的時候,畢竟它是伴隨著磁鐵礦的出現而發明出來的,古人要是開採了磁鐵礦,那麼就不難發現磁鐵的這種特性。不過在史書裡面有記載,我們的華夏始祖黃帝曾經發明過指南車,他與指南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經過後世學者們的考證,紛紛認為指南車這個情節應該是杜撰的,因為黃帝那個時代車都還未出現,更加不用說指南車了。而西漢張衡以及晉朝祖衝之造指南車,這些都是有歷史依據可以查的。因此問題就來了,指南車之前已經有指南針了,為啥還會有人發明指南車出來?這兩者又有些什麼異同呢?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東漢王充的的《論衡·是應篇》說:「司南之勺,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句話的意思是:勺狀的司南,放在地上,它的勺柄必然自動指向南方。三、指南針的出現《古今注》中的「蝌蚪,蛤蟆,(青蛙)子也,一名懸針,一名玄魚。」可以作為帶柄的勺裝「司南」裝變成針裝指南物的證據。到了北宋的「水浮磁針」的記載就是明確的指南針了。
  • 司南,指南針的始祖
    司南的簡介: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但還不是指南針。
  • 中國四大發明之指南針
    人們出行不需要時刻帶著地圖、指南針,只需要在手機上打開地圖,東南西北,隨處可去。而在古代,因為有了指南針,世界文明得到不斷發展。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古代華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 「指南針知識百科」指南針怎麼看 指南針怎麼用
    導讀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佔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現代被廣泛地用於迷信、航海、軍事、探險等活動。
  • 火藥和炸藥 羅盤和指南針
    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婦孺皆知,廣播海外。然而,據說在一個「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上,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協重新定義的新「四大發明」是: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未列入火藥和指南針。
  • 指南針有哪些種類,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原來是這樣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指南針的種類有哪些!指南針的發明和種類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現在已無法查考。發明的年代,大約是戰國時期。韓非子在《韓非子:有度篇》中說:」銜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指東,「夕」指西,"端朝夕」即正方向之意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 其柢指南。」學術界公認這是最早記載。但是,對於這兩段記載卻有不同的解釋。最早研究這兩段文字並複製司南的學者,是中國王振鐸先生。
  • 《夢溪筆談》中的煉鋼和指南針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1、點亮心燈2、純真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3、警戒色慾的故事指南針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法、印刷術和火藥)之一。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關於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以及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磁偏角」是因為地球上的磁極和南極、北極稍微有一點偏差。
  •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
    文|FiFi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可是指南針明明有兩頭,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為什麼不叫「指北針」而叫「指南針」呢?原因在於,古代中國人指北不用指南針,而用北極星。
  • 白吃村發明的指南針不能弄暈,伊萬斯好奇原理呆頭給他做解釋
    白吃村發明的指南針不能弄暈,伊萬斯好奇原理呆頭給他做解釋 《一半重》
  • 四大發明之指南針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
  • "玩中學"讓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25所學校參與"指南針計劃"
    日前,應匈牙利領事館邀請,上海「指南針計劃」赴匈牙利佩奇市參加中國文化周,「指南針計劃」五大項目活動課程的雙語版教材、「學材包」來到佩奇市,「玩中學」的方式深受當地學生的歡迎,他們做完實驗,一個個大呼「神奇」。虹口區教育局目前正在推進「指南針計劃」活動課程雙語化。
  • 指南針
    指南針 生活工具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戰國時期,在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發現磁石礦,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磁山,在縣西南30裡,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
  • 明明指北,卻要稱之為指南針!?
    大家都了解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對全世界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今天小吳要來說的是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那麼問題來了,磁針明明指向北極,為什麼人們會稱之為指南針呢?
  • 吉普指南針四驅與指南針 主要區別
    吉普車終於在印度推出了更注重越野的指南針版本,稱為指南針Trailhawk。這款SUV將於今年7月推出,它具有各種化妝品和機械更新功能,是一款更有能力的越野車。所以,讓我們挖掘更深一點,找出是什麼給了Trailhawk一個獨特的身份。尺寸:由於Trailhawk基本上是一個特殊的羅盤,它的尺寸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標準羅盤。
  • 精確指南針
    精確指南針 生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