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文人相輕」,但這話放在許多唐代詩人身上卻一點兒都不適用。先有詩仙詩聖的兄弟情,當年李白落難,沉鬱半生的杜甫在《不見》中寫道:「世人慾殺子,吾意獨憐才」,這霸氣令人佩服。後有白居易和元稹的相交相知,元稹死後一向豁達的白居易寫下了「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如今讀來仍令人淚目。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寫給元稹的一首詩。唐憲宗元和五年,31歲的元稹因得罪權貴被召回長安,途經華州時投宿於驛館的一間上廳內。誰知當時宦官劉士元等人也經過此地,非要和他搶這間上廳,於是二人便打了起來。元稹一介文人鬥不過對方人多勢眾 ,被對方用鞭子打傷了臉也就罷了,後來朝廷知道了此事不但不治劉士元的罪,還將元稹貶去江陵等地十年之久。
得罪了權貴,又被貶了官,這時候的元稹是落魄的,一般人見了只會敬而遠之,但好友劉禹錫偏不是這樣的人。得知此事後,劉禹錫寫了兩首詩力挺兄弟,本期先和大家一起品其中的一首《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短短幾句盡顯詩豪本色,句句真性情。
《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唐.劉禹錫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
在寫此詩之前,元稹曾送過劉禹錫一條鞭子,所以劉禹錫這首詩便獨闢蹊徑地詠起了竹鞭。全詩句句詠鞭,卻又句句寫人,通篇一語雙關,可謂相當高明。首聯寫竹鞭的來歷,孤竹生長在深林中,竹葉碧綠,竹根深深地扎於土裡,用它做成的鞭子比金子還名貴,而元稹將其送給了自己,可見二人的兄弟情深。
次聯寫自己看到竹鞭後的感受,一見到它就想到了巴山冰雪中傲然獨立的竹子。元稹當時不是不知道劉士元等人是朝廷紅人,但還是據理力爭,這一句看似寫竹子的傲然之風其實也是寫元稹當時的一腔正氣。頸聯則從細節上描寫竹節和竹色,竹子多節,每一節都直直地立著,從不為風雪壓彎。這兩句詩人用的是一語雙關,「多節」既是寫竹節也是寫元稹的節操,可謂相當高明。
尾聯是約元稹策馬同遊,一起在關樹下引亢高歌。在這兩句中,詩人連用了兩個動作,一個是「策馬」,一個是「敲鐙吟」,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充滿了豪情,令人眼前一亮。
縱觀這首詩,雖然與劉禹錫的很多名篇相比算不得經典,但卻讓我們再一次讀到了劉禹錫的豪情和霸氣。兄弟遇到事,雖天各一方,憑自己的力量無法與惡人們對抗,但這首詩卻定能給對方帶來安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