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許多文人喜歡在一起吟詩作賦,一邊喝酒,一邊吟詩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今天許多名篇佳作就是從他們的聚會中得來的。比如蘭亭聚會,王羲之就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滕王閣聚會,王勃就寫出了千古一序——《滕王閣序》;李白和他的酒友岑夫子、丹丘生聚會,就寫出了冠絕古今的《將進酒》。這種文人之間的雅集實在是太多,典型的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例子,這一對詩壇「基友」就喜歡在一起互相唱和,後人對此也津津樂道,他們兩人合稱「元白」。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就有他們兩人,不過「最佳男主角」不是白居易和元稹,而是劉禹錫。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所詠的就是西晉滅吳的故事,益州刺史王濬受晉武帝司馬炎之命造樓船,自成都出發出兵伐吳,所以「王濬樓船下益州」是實寫,而「金陵王氣黯然收」是虛寫。詩歌的首聯虛實結合,「下」和「收」暗示了晉軍和吳軍的強弱對比和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的必然結果。
頷聯描繪了戰爭場面,東吳憑藉長江天塹修築工事,千尋鐵鎖橫於江面,但是「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王濬用火燒毀了鐵鏈,順江而下,直逼金陵。這首詩名為《西塞山懷古》,前兩聯就是說的「古」,後兩聯就是說的「懷」。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講的就是一個「物是人非」的歷史觀感,這與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有異曲同工之效,《烏衣巷》中說的是「燕子無情」,而這首詩是說的「西塞山無情」,西塞山不會因為王朝的更替而煩惱,反襯出只有詩人們才會因王朝的更替「傷往事」。這裡的「山形」當然是指西塞山。
尾聯是今昔的對比,如今四海一家、國家統一,往日的故壘只能在秋風蕭瑟的蘆荻之中飄搖。
劉禹錫這首詩前四句寫「古」,後四句寫「懷」,有虛又有實,景、情、史三者融為一爐,這也是劉禹錫詠史詩的厲害之處。據傳劉禹錫、白居易、元稹、韋應物一起作《金陵懷古》,詩豪劉禹錫不愧是詩豪,豪飲一杯後,一揮而就首先作完此詩,另外三個人看傻眼了,白居易讀完這首詩後,悲催地表示:「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餘鱗甲,何用?」白居易、元稹、韋應物都不在寫了,一整天都在欣賞劉禹錫的這首《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罷吟這件事讓人想起了李白在黃鶴樓擱筆的故事,李白在黃鶴樓看見崔顥的《黃鶴樓》之後,只能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當時也是沒有了詩興,只有欣賞別人佳作的興趣。從李白和白居易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李白、白居易這種「詩仙」、「詩魔」級別的大詩人,在詩歌的創作中、在和別人切磋詩詞歌賦的時候也不是「百戰百勝」,這也許就是「文無第一」的一種註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