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裡的教育智慧》,教師成長,增強文化自信,應讀書

2020-08-28 魯鵬程-家庭教育


拙作《傳統文化裡的教育智慧》(張振鵬著)近日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發行。非常感謝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弟子、著名書畫家、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詩經》《史記》大家)張克晉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

本書闡述了最核心、最根本的傳統文化思想與極為正統的傳統教育思想,重在凸顯深藏於傳統文化裡容易被忽視、誤解,實則精妙無比的教育智慧。本書有助於教師建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緩解焦慮,快樂從教,幸福為師,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讀得懂、學得會、用得好的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尤其適合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校長閱讀。

我想說的是,早一天讀這本書,就會早一天過上成為明師的好日子,誰讀誰受益,我真敢打這個包票讀這本書真的會讓老師們更有自信,因為會從中讀出真理,讀出本有的明德智慧,讀出豁然開朗的感覺……

目錄速覽:

前言

第一章 闡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內核

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三個根——儒、釋、道

五種人倫關係與言行準則——五倫

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五常

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四維、八德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鮮明特點

千萬不要誤讀了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對教師成長的影響

第二章 挖掘傳統文化裡的教育理念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有教無類

真實有效的教育原則與方法——因材施教

啟發式教學思想的論述——啟發誘導

師者教、學者學的策略一溫故知新

在學的基礎上「思索以通之」——學思並重

學問始於博學。終以精約——由博返約

教育的指向與重要功能——長善救失

「教」與「學」的辯證關係——教學相長

教師的職業角色擔當——言傳身教

第三章 領略傳統文化裡的大家風範

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儒家的「亞聖」——孟子

可能被誤解的儒家大賢——荀子

為師者「指路」的百代文宗——韓愈

心懷天下生民的德者——張載

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

五百年來第一完人——王陽明

家書藏智慧的「文正公」——曾國藩

第四章 剖析傳統文化裡的教育名篇

中國人的「大學之道」——《大學》

傳統文化遺產中的教育瑰寶——《學記》

傳統的學習理論與方法——《勸學》

傳世家訓第一書——《顏氏家訓》

傳統之師道智慧的再發現——《師說》

傳統學問的綱領與次第依據——《三字經》

傳統教育的綱要——《白鹿洞書院學規》

傳統修身齊家之大道——《朱子治家格言》

第五章 解讀傳統文化裡的教育故事

師者的「無私無隱」——孔子「教子三寶」

論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孟母三遷」的「硬道理」

淋漓盡致的誠信教育——季札的「吾心已許」

朽木並非不可雕也——宰予「晝寢」與「三年喪」之惑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曾子的孝道之教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範仲淹的憂國憂民情懷

尊師重道的典範——「程門立雪」傳千年

那些被曲解的教育真相——王祥「臥冰求鯉」的背後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震「四知堂」的教意

第六章 探尋傳統文化裡的教育啟示

從傳統文化視角解讀「教育」二字的智慧

「學」字中蘊藏的現代教育理論

傳統教育更注重倫理道德教育

傳統教育的主要內容——四書、五經、六藝

傳統教育的目標——培養聖人君子

為學的漸進過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知行合一」的教育內涵與價值

時時反省、觀照內心——和諧心理的構建

君子之道與教師的修養

忠恕之道——人際關係法則與心育智慧

俯仰無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需要一顆敬畏之心

禮樂教化的大用——潤養美好心靈


相關焦點

  • 打好「中國底色」增強文化自信
    哈爾濱市繼紅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在閱讀新語文書。本報記者蘇強攝 教材編寫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學者、作家、教研員、老師和編輯,組成編寫組,經過14輪評審,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最終面世,體現了國家對教材編寫的高度重視和良苦用心。 教材編寫是整個教育的重要一環,任何教材的編寫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基本的意識形態立場。黑龍江省教育學院語文教育研培部主任張學枚對記者說,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的基石
    三種文化形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家園、精神命脈,是整個文化體系的根基命脈和源頭活水,處於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本、之根、之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強化對文化歷史自覺、歷史自豪的堅實基礎。
  • 倡議書: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
    河間市文明辦關於「過好傳統節日 增強文化自信」的倡議書全市廣大人民群眾: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人們獨特的文化記憶。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我們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傳統節日需要的是保留著最初最本質的情懷,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洗,傳統文化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們有責任!三、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文化自信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傳承的土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始終把56個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
  • 讓傳統文化進入幼兒課程,築夢未來增強文化自信,啥情況
    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積澱了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時期普及並建立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尤為重要。為此,在年末,武漢市漢南區的幼兒園屆代表相聚,期待通過業內交流,築夢孩子未來,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
  • 馬敘倫教育思想對「文化自信」的現實啟示
    探尋馬敘倫的教育思想的產生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自啟蒙貫穿終生,其影響深刻而長遠。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有著客觀認知和肯定態度,對當下如何認知「文化自信」,怎麼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和指導意義。
  •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增強自信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增強自信 發表時間:2016-09-18   來源:遼陽文明網   日前,中宣部召開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座談會,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禮敬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因此,必須將文化自信融入立德樹人的各環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在專業課程中浸潤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文化的啟迪和價值引領,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評論:著力提升中小學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原標題:新龍江 新徵程|著力提升中小學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 增強文化自信要從大學生做起
    【摘要】民族自強源於文化自覺與自信。當前西方文化的衝擊造成一些大學生文化自覺不足、文化自信缺失,高校要堅持主流文化導向、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校園文化、網絡文化建設等培育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同時,大學生也要強化自我教育,提升文化素質。
  • 文化潤童心!安徽亳州:傳統文化進校園 厚植未成年人「文化自信」
    一直以來,安徽亳州各校園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因地制宜開設了傳統文化課程,逐漸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良好局面,努力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啟迪智慧,涵養良好的人格,增強未成年人文化自信,爭做小小文化傳承人。
  •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裡詩意地棲居
    10月22日下午16時,濟寧市北湖中學開展第二次青年教師讀書分享會。校長張國華、副校長王紅偉、青年教師參加分享會,教導處副主任白寶民主持。  分享會上,青年教師韓笑、田賢、張莉慧、金曉傑、胡信徽等先後分享了她們的讀書心得。青年教師從讀書感悟到實踐應用;從被氣的落淚到遊刃有餘處理各種問題;從不知所措到成竹在胸。經歷即成長,過程即進步。
  • 福清:感受語言魅力 增強文化自信
    福清:感受語言魅力 增強文化自信 發文時間:2020-11-23    來源: [福清市老年大學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由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徵,從而具備了高度的教育意義和動員作用。同時也有利於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促使國民不斷提升團結和凝聚意識,促進我國綜合實力的有效提升。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語境主要兩種。一是歷史語境。
  • 傳承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近日,上虞鄉賢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走進杭州上虞商會,開展以「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為主題的專題講座活動。  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精神,並邀請虞籍鄉賢馮海軍從傳統曆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理論等方面內容,作了一堂精彩國學文化講座,受到在杭虞籍鄉賢代表和大家的一致好評。
  • 增強文化自信要從青年做起
    顧駿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青年代表著未來,增強文化自信
  • 傳統文化融入兒童教育新探索
    作者:陳博涵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有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
  • 傳統節日是滋養文化自信的沃土
    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續的文化傳承中更好地認識文明的價值,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服務。傳承節日文化,從小就應嵌在孩子的腦海中,成為其獨特的精神基因。  今年端午節恰逢與六一兒童節前後緊接,端午遇上六一,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節日氣氛。
  • 把傳統文化滲透於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 學習傳統文化,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然而,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卻在不斷追求許多外在的技術性的東西,卻把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本質給丟掉了。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將「傳道」放在第一位,因此,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教學應重拾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內容,將它納入本科的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