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不明,何以言易?愚將載數篇,試破千古之謎,以饗讀者

2020-12-14 誠明觀易

司馬遷說:「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又說:「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愚對此論斷十分贊同!卜筮之法,因時以變,隨地乃殊,溯古稽今,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在此無須詳盡陳述。《周禮·大卜》有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四。」《連山》、《歸藏》其書佚失已然久遠,其經卦與別卦雖與《周易》相同,而筮法或許與《周易》不一樣。應當說,筮書本非一本,筮法自然也非一制,這也是極可能之事。筮法的演變大概也遵循了後者仿效於前者,雖為繼承,亦為發展,自當是由簡易進而繁難;求佔的軌跡,也應當是由大概進而細密。

《周易》的成卦之法,在《系傳》以前均沒有明確的記載。即使《左傳》、《國語》這樣的典籍,雖載筮例二十多篇,但都是對卦象既得之後,對決事斷疑的大致解析,而對具體的筮法卻閉口不言。或許對於筮法,在筮氏中自有傳承,卜者於此瞭然於心,實不值一提;又或許,筮氏將筮法視為秘籍,概不輕言於人。所以說,直到先秦時期時,有成卦之象,解卦之例,無筮法之言。

「大衍筮法」出自孔聖《繫辭傳》。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基於「大衍之數」的這個說法,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蓍佔規則和流程,最終形成六十四卦,四千又九十六變的其中之一。這種卜筮方法就稱作「大衍筮法」。然而,夫子寥寥之言,著實簡要,雖賅而疏,以致後世爭論不休。

可以說,整個《易經》體系,除了卦畫所呈之象確然無疑外,幾乎所有的辭與義均存質疑,其中對於「大衍筮法」的爭議超過了其他任何地方,也是歷來注釋《易經》的人最為關注之處。然而歷經幾千年,對其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蘊含的深哲大義,卻從來沒有統一的見解。然而歷來諸賢的分歧幾乎都主要集中在第一變之後, 第二、三變是否繼續「掛一」之上。就近代而言,黃壽祺、徐志銳等皆主張「一變之後不再掛一」;而何行之、程石泉等皆主張「三變都掛一」的見解。至於尚秉、高亨等易學大家也都與此大同小異,究竟孰是孰非?抑或二者均存偏差。

如果就最初步的揲蓍之法尚不能明,又怎麼可以侈談易道呢?而且《周易》的卦畫系統,按照《系傳》的說法,是由「十有八變而成卦」的揲蓍之法所構築。成卦之法苟殊,解象之方自異,無論內之結構,還是外之功用,必是天地懸絕。所以,基於古經所建立起來的千年不衰的卜道兩用之體系,其得卦之由,不能不詳查。(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易》佔筮之大衍筮法/蓍草法
    《易經.繫辭》云:「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 筮法易數解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六十,當萬物之數也。」就是說,把筮法原理引伸到萬事萬物,歸納出各類事物的數象性質,再把各類事物的數象性質體現到筮法上,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筮法了解天下萬物的性能和通變了。
  • 大衍筮法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 大衍筮法與納甲六爻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主流佔卜方法有以下幾種,梅花易數,文王聖卦,塔羅牌佔卜,高度佔星學,水晶卜,佛教佔察,大衍筮法,納甲六爻。其中高度佔星學,佛教佔察屬於印度佔法,水晶卜屬于吉普賽佔法,塔羅牌佔卜屬於歐美佔法,除了這些主流佔法,各個地方還有自己一些特色的佔卜方法,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今天我們所要說的是在東方佔卜界佔有重要地位佔卜方法,大衍筮法及納甲六爻。
  • 探尋《周易》筮法數學運算中的哲學
    既然卦與筮一起構成了《易》的主體,為什麼《周易》經文中只見有卦的內容,卻不見對筮的記載呢?這是因為筮是一種過後不留餘跡的活動,不像卦爻那樣有跡可循。《周易》最古的筮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已無從考證。幸運的是,在《繫辭》中看到有一段關於筮法的記載,這便成了古代筮法技術的唯一珍貴資料,且被歷代易家視為最正規的筮法。
  • "清華簡"三大考古發現:"筮法"、"別卦"和"算表"
    第三輯主要有《說命》三篇——《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實際是由10首詩構成的組詩、《芮良夫毖》由兩篇合成,一共有180多句,是現在所能看到的先秦詩裡最長的,這些珍貴遺書的發現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注意。此次公布的第四輯有三方面內容:《筮法》、《別卦》、《算表》。
  • 傷寒論兩大千古之謎,謎底竟然在這裡找到了
    自古至今是個謎,無人能夠解開謎底。其實這一謎底在《黃帝外經》中有細緻講解。其一:太陽根結之謎「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 與張居正同年---千古易學奇人來知德先生大傳(上)
    被譽為「直繼孔氏之絕學」的一位千古奇人,是繼孔子之後,用象數理氣注釋《易經》取得巨大成就之唯一一人。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的認識一下這位千古奇人吧。來知德(1525年,明世宗嘉靖四年----1604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字矣鮮,號瞿唐,諱知德,明代著名的易學大師,著名的理學家,詩人。
  • 清華簡《筮法》中的歸藏丹法:也說《周易參同契》系列之三
    「萬古丹經王」魏伯陽所寫的那部融《周易》、練丹和黃老之術為一爐的著名丹經,也因此被稱為《周易參同契》。根據魏伯陽的自述,《周易》中的丹法並非是他的發明,而是《周易》中原本就有的內容,這是他的老師親自傳授的。
  • 《詩經》與清華簡之「讎」命
    《筮法》之「相見」,實蘊相反相成意。    又《筮法》「水火相見」,似可比較《周易·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水火相逮」之語。《說文》「逮,及也」;「不相射」,帛書《易傳》作「相射」。古人認為,水火「相滅亦相生」(《漢書·藝文志》),「水火異處,則庶類無生成之用,品物無變化之理」(《周易正義》孔疏)。「相射」「相逮」,言其作用變化之功。
  • 從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進路徑
    《清華簡》作為戰國時期的筮法記錄文獻,卻沒有使用當時已成通則的卦爻辭,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與之相類似的是,漢代的納甲筮法也是藉助五行、四時、幹支等因素來判斷吉兇,其同樣沒有使用「周易」中的文辭。同時,《清華簡》與納甲筮法在其他領域也有相當程度的類似。例如,《清華簡》中有「地支與卦」一節,其所載地支與卦之間的關聯和納甲筮法中的地支的排納方法基本一致。
  • 周易基礎:六爻與大衍筮法的起卦與解卦基礎
    六爻與大衍筮法在解卦的過程中,對解卦人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需要懂基本的文言文,因為周易所有的爻辭與卦辭都是用文原文書寫的,即便是後人的一些研究資料,除近代外,基本上都是用文言文來書寫說明的。六爻雖然和大衍筮法一脈相承,但是在解卦上大衍筮法看起來更為簡單,起卦後,得出卦象,直接看本卦及變卦,看爻辭,看卦辭,更高級一點的看卦象,大衍筮法,解卦相對於六爻簡單,但起卦時對起卦人的靈性卻也相當的高,其起卦過程也比六爻繁瑣複雜,可謂一步錯,步步錯,起的卦也不具有參考意義。
  • 大衍筮法起卦法各爻出現的概率分析與電腦模擬
    搖錢起卦法相傳也是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發明(或者推廣)的。在這之前如何起卦呢,在這之前是使用蓍草起卦的。現在很多人還認為蓍草起卦才是最正宗的,但蓍草起卦的動靜爻概率分布均勻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蓍草揲蓍法又稱大衍筮法,《繫辭》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楊虎:解《左傳》《國語》易筮之「八」
    正如清代易學家李道平所說:「觀穆姜遇『艮之八』,向非史出一言以斷曰『是謂艮之隨』,則五爻變而一爻不變,千古莫能明其義。」③在體例上,「艮之八」雖然不是「某卦之某卦」的直接形式,但卻以一種相近的形式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觀其下文對隨卦的解釋,這裡的「之」應該是表示變卦,因而這裡的「八」是筮數的可能性較大。
  • 金庸小說千古之謎,千百年來無人破解,最終被張三丰一語點破!
    所謂「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自古以來江湖乃是兇險之地,讀過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朋友都知道,每一部作品都以按照中華歷史時代被境界,從最早的《越女劍》(公元前483年)到年代最晚的《飛狐外傳》(公元1780年),期間大概相差了2263年,由此不難看出,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連在一起,其實就宛若一部史詩級巨著,可見金庸武俠作品如此熱門絲毫不是吹的,然而在他小說當中卻有一個千古之謎,這一點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 從千古奇文《破窯賦》中你悟到了什麼
    有一篇文章叫《破窯賦》,是北宋大臣呂蒙正中寫的,流傳了1300多年,被稱為千古奇文,命運真諦。文章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裡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又說,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 《易經》是哲學書,還是筮書?
    《易經》是一部上古的筮書,而且它還是上古時代眾多筮書中的一種。作為古代從事卜筮工作的筮官的工具書,它是他們工作時常置案頭的實用手冊。所以,《易經》裡也不可能包含有多麼深奧的哲理。在古代卜和筮是有區別的。一般而言,卜是指龜卜和骨卜。龜卜和骨卜盛行於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書差不多全是佔卜用的,它們是商王朝王室卜官所保存的檔案。
  • 梅花易數千古之謎
    下面,我把《梅花易數》中凡是交待清楚人或事物發生變化時的「時間、方位(空間)、人或事物的部位特徵變化」以及「交待清楚預測應期」的案例逐一進行分析,以便廣大易友能真正體會到「時間、空間、人或事物」三者關係之理論的預測神奇。    1、《梅花易數》之「老人有憂色佔」。
  • 一代名妓李師師,她最後結局卻是千古之謎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裡面有一段十分關鍵的情節,就是宋徽宗趙佶與名妓李師師的故事,小說中的李師師才貌雙全,紅遍北宋王朝,當今聖上宋徽宗經常去找她尋歡作樂,由於李師師從中穿針引線,宋江得以招安,因此李師師在小說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書中並未提及她的結局,不知是作者遺忘還是刻意安排,歷史上真實的李師師,與小說形象相差不遠,但同樣結局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