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易數解

2020-10-18 穀子思想

這是我2003年在網上發布的原創。現在看來,揲筮的過程應當是小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大衍的過程,而不應當是大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小衍的過程,那時正好搞反了。

摘要:《周易·繫辭··第九章》詳細記錄了孔子所傳的《周易》的佔筮方法,只要正確解讀便可以知道,根據爻位的不同,《周易》中的陽爻分別為56策、48策、40策、32策、24策、16策,陰爻分別為44策、36策、28策、20策、12策、4策。以往學者按陽爻都是36策、陰爻都是24策理解是錯誤的。36策表示陽爻的易數時,為乾卦用九爻的策數;24策表示陰爻的策數時,為坤卦用六爻的策數。

關鍵詞:天地之數、洛書數、蓍策數、成變化、行鬼神、掛、分、揲、歸奇於扐。

作者簡介:谷洪(1964——),男,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無業。

《周易·繫辭··第九章》詳細記錄了孔子所傳的《周易》的佔筮方法,只要了解古文句讀學的特點,正確標點斷句,並能考慮到八卦而小成五個字是錯簡,這五個字的正確位置應當在上文的五歲再閏之後,這段文字本不難理解,一目了然。可是,自秦漢以來,學術界一直未能正確解讀這段文字,牽強附會,荒誕不經,與擲物成卦的方法混為一談,完全失去了過揲的意趣,索然無味,以至筮牘不告,最後只好被以錢代蓍了。

正確解讀這一段文字的內容,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先民揲蓍成卦的過程,而且可以使我們領悟出一些過去學者所未能領會的易學知識。

 先看原文(八卦而小成五個字已放在它的正確位置五歲再閏之後):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八卦而小成……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六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所謂天地之數就是河圖數,即河圖中黑白點的多少。其中六、八、十組成坤卦,成變化為洛書數(即洛書中黑白點的多少)的一;六、九、十組成艮掛,成變化為洛書數的二;七、八、十組成坎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三;七、九、十組成巽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四;一、三、五組成乾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六;一、四、五組成兌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七;二、三、五組成離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八;二、四、五組成震卦,成變化為洛書數的九。再加上洛書中央的洛書數五,洛書總數為四十五(1+2+3+4+5+6+7+8+9=45,乘四,便成變化為過揲所用的蓍草的蓍策總數一百八十(45×4=180),通過過揲這一百八十顆蓍草求卦的過程就叫做行鬼神

 把蓍策總數一百八十看作是一個其差為八的六個數的等差數列之和(180=50+42+34+26+18+10), 蓍策總數便分成了五十、四十二、三十四、二十六、十八、十這六個部分。在筮法中,先民通過三次掛、一次分、一次揲、一次歸奇於扐這六個步驟,分別過揲每一部分的蓍草,便可使這部分蓍草的蓍策數變成所求卦爻陽爻或陰爻的策數,從而畫出該爻的陰陽。一卦六爻,每一 部分蓍草只能過揲出其中一爻的陽爻或陰爻的策數,六部分蓍草便可過揲出所求易卦的全部六爻的陽爻或陰爻的策數,從而畫出所求易卦的卦象。六部分蓍草的蓍策數不同,所過揲出的六個陽爻之間或者六個陰爻之間的策數顯然也不應相等。以往學者所理解的六個陽爻都是三十六策(216 ÷6=36)、六個陰爻都是二十四策(144÷6=24)顯然是錯誤的。三十六策表示陽爻的策數時,應是乾卦用九爻的策數;二十四策表示陰爻的策數時,應是坤卦用六爻的策 數。這裡九與六指的是洛書數,九與六分別乘四,成變化的蓍策數就是用九爻的三十六策(9×4=36)與用六爻的二十四策(6×4=24)通庸,平常、平均之意。乾卦的洛書總數(216÷4=54) 六除,平均每爻的洛書數就是九(54÷6=9);坤卦的洛書總數(144÷4=36) 被六除,平均每爻的洛書數就是六(36÷6=6)

 以往學者都找不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之間的關係,所有的解釋都牽強附會,極不自然。自秦漢以來,本文第一次解開了二者之間的關係之迷,即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成變化為洛書數四十五,再由洛書數四十五成變化為蓍策總數一百八十,蓍策總數一百八十由五十、四十二、三十四、二十六、十八、十這六部分蓍策數組成,五十就是其中的大衍之(蓍策)

 原文中的大衍之數五十的後面應是省略了掛一兩個字,其用四十有九的後面應是省略了以象一三個字。,懸置,意為不用,減去。大衍的蓍策之數為五十,在這五十顆蓍草中,隨意取出一顆懸置一旁不用,使大衍的蓍策數產生第一次變化,由五十減去一,變化成為四十九(50-1=49),以便象徵一,這是第一步。以往學者按擲物求卦的原理來理解,看不出這第一步有什麼作用,所以很多學者都直接揲數四十九或者四十八顆蓍草求卦,殊不知這第一步正是十有八變而成卦的第一變,意義重大。

 第二步是把剩餘的四十九顆蓍草隨意分成兩部分,以便象徵兩。

再在這四十九顆蓍草中隨意取出一顆蓍草懸置一旁不用 ,以便象徵三。這時蓍策數產生第二次變化,由四十九減去一,變成四十八(49-1=48),這是第三步。

每次四顆四顆地分別過揲這些已被隨意分成兩部分了的四十八顆蓍草,以便象徵一年中的四季,這是第四步。如果每一部分蓍策數都恰好是四的倍數,那麼便恰好能把這四十八顆蓍草揲盡,即揲之以四了四十八顆蓍草;如果每一部分的蓍策數都不是四的倍數,那麼,經過揲之以四後,每一部分都會剩餘少於四顆的蓍草,無法在這一部分被揲之以四,兩部分剩餘的蓍草總數必定是四,這四顆蓍草在揲之以四這一步驟中閒置一旁未用,第一次被掛四」 了。也就是說,如果每一部分的蓍策數都不是四的倍數,只能過揲四十四顆蓍草。無論在這一步過揲了四十四還是四十八顆蓍草,蓍策數都沒有產生變化,還是四十八策。揲之以四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蓍策數,而是為第五步歸奇於扐創造條件,只有被揲之以四了的蓍草,才能被歸奇於扐

 「,匯集;,通齊;歸奇的手法。第五步是把第四步過揲過的蓍草用的手法歸攏到一起,以便象徵兩個閏月所需要經過的五年時間。歸奇於扐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改變蓍策數,而是使被歸奇於扐了的蓍草不能再參與第六步的

在原文中,五歲再閏的後面本應是八掛而小成五個字,但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這五個字脫落到了後文的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的中間,而且字也變成了古時通用的字,成為錯簡。八掛掛八八掛而小成五個字的後面應是省略了以象六三個字。如果第五步歸奇於扐了四十八顆蓍草,此時已沒有蓍草可供再,所以此時八掛只能譯為取出無的八顆蓍草懸置一旁不用,使蓍策數由四十八減去無的八,產生第三次變化。有為正,無為負,所以此時蓍策數產生第三次變化,由四十八變成五十六{48--8=56}。如果我們把後文的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看作是一個其差為八的六個數的等差數列之和(216=56+48+40+32+24+16,那麼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便分成了五十六、四十八、四十、三十二、二十四、十六這六個部分,這六個數字顯然表示的 是乾卦六個陽爻的各爻的策數,所以,五十六為陽爻的策數。所以,如果大衍之數五十經過以上六個步驟變為五十六策,我們就可以據此畫一陽爻。如果第五步只歸奇於扐了四十四顆蓍草,則把已被揲之以四這一步掛四了一次的其餘四顆蓍草再一次掛四,即將這四顆蓍草取出一顆懸置一旁不用,這一次掛四才能使蓍策數產生第三次變化,由四十八變成四十四策(48-4=44),這四顆蓍草兩次共被掛八」,八掛 」。如果我們把後文的坤之策百四十有四看做是一個其差為八的六個數的等差數列之和(144=44+36+28+20+12+4,那麼,「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便便分成了四十四、三十六、二十八、二十、十二、四這六個部分,這六個數字顯然表示的是坤卦六個陰爻的各爻的策數,所以,四十四為陰爻的策數。所以,如果大衍之數五十經過以上六個步驟變為四十四策,我們就可以據此畫一陰爻。以上為第六步,以便象徵六。

之所以稱為小成,一卦六爻,每一次的過揲過程都需要畫出本卦與之卦全部十二爻的陰陽,而一次大衍的過程才剛剛畫出一爻的陰陽,只有再重複一次大衍的過程並繼續完成其餘五部分蓍策(四十二、三十四、二十六、十八、十)的過揲過程(依次為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小衍),才能畫出全部十二爻的陰陽來,而大功告成。

由於第四步象四時,第五步象五歲再閏,而且後文有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的說法,所象都是時間意義上的概念,所以,其餘步驟(第一、二、三、六步)所象似乎也應是時間意義上的概念,而不應該是過去所理解的太極、兩儀、三才等。在筮法中,通過上述大衍過程畫出本卦這一爻的陰陽後,還需要把這五十顆蓍草重新用的手法歸攏到一起,再把大衍的過程重複一遍,從而畫出之卦這一爻的陰陽,所以要(歸奇於)扐而後掛

在原文中,故再扐而後掛的後面應是省略了二衍至小衍過揲過程的所有文字,每一衍的過揲步驟都與前述大衍過程相同,所以,可以通過二衍至小衍的過揲過程揲出本卦或之卦的其它五爻的陽爻分別為四十八策、四十策、三十二策、二十四策、十六策,陰爻分別為三十六策、二十八策、二十策、十二策、四策,從而畫出本卦與之卦其餘全部十爻的陰陽而大成。

 所以 ,如果所畫易卦的六爻都   (),則這一卦共計二百一十六策(56+48+40+32+24+16=216),如果所畫易卦的六爻都是陰爻(),則這一卦共計一百四十四策(44+36+28+20+12+4=144),乾坤二卦共計三百六十策(216+144=360),相當於一年的三百六十日(由此我們可以猜想,《周易》的曆法觀念為:平年——本卦與之卦一乾一坤,為三百六十日;最大年——本卦與之卦都是乾卦,為四百三十二日;最小年——本卦與之卦都是坤卦,為二百八十八日)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每一蓍策數的陽爻與陰爻都是三十二個(384÷12=32),所以《周易》上、下二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共計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56+48+44+40+36+32+28+24+20+16+12+4)×32=11520〕,相當於萬物之數。

在筮法中,通過經營四個數之間的三次變化(例如大衍過程:五十變化成四十九、四十九變化成四十八、四十八變化成五十六或四十四),揲出一爻的蓍策數,從而畫出該爻的陰陽。一卦六爻,只有經過十八次變化才能畫出一卦的卦象來,這就是所謂的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筮理)而伸之(於方類),觸()類而長之(於數象),天下之能事畢矣。就是說,把筮法原理引伸到萬事萬物,歸納出各類事物的數象性質,再把各類事物的數象性質體現到筮法上,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筮法了解天下萬物的性能和通變了。

通過上述筮法可以畫出所求易卦所有各爻的陰陽來,也就是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各爻是陰是陽完全是隨機性的,不可預知,也就是顯神」(陰陽不測之謂神);但畫出的卦象卻是唯一的——必定是表象求筮者所求之事的正確答案的本卦與之卦,也就是顯德行」(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所以說,筮法可以使筮者正確回答求筮者的問題,如得神助。

綜上所述,孔子說:()變化之(一陰一陽之謂)道者,其知(行鬼)神之所為乎。了解了河圖數、洛書數、蓍策數之間的成變化的陰陽原理,也就會進行筮法操作了。

略懂易學的都可以看出,以上對《繫辭··第九章》的解釋,是迄今為止最合理、最符合這段文字原意的解釋。以往那些拼湊幾多幾少,六、七、八、九,老、少陰陽的與擲物求卦的原理混為一談的解釋都牽強附會,不合原意。擲物求卦的方法,遠古或曾有過,例如《連山易》或《歸藏易》,但決不會是這段文字所記錄的《周易》的佔筮方法。《周易》的佔筮方法產生的易數更多,所包含的易學思想更加豐富。

以上是我對《周易·繫辭··第九章》的解釋,敬請方家賜教。

相關焦點

  • 筮法發展史
    筮法,也可以稱算卦的方法,我們這裡僅指以易經為核心的筮法。自從周朝開始形成以周易為體系的筮法。本文略說之。
  • 《易》佔筮之大衍筮法/蓍草法
    大衍筮法即是用蓍草佔筮的最為古老而神秘的一種筮法。自孔子在《易傳》裡披露之後,這種秘而不宣的筮法才廣為人知,逐漸成為傳統的佔卜方式。蓍草(音Shī),是草本植物中生長時間最長的一種,古書記載七十年生一莖,七百年十莖,其莖又長又直又硬,相傳能生長几千年,長三百莖,古人相信此草乃神靈之物,用其佔筮有著加持通靈的作用。
  • 大衍筮法與納甲六爻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主流佔卜方法有以下幾種,梅花易數,文王聖卦,塔羅牌佔卜,高度佔星學,水晶卜,佛教佔察,大衍筮法,納甲六爻。其中高度佔星學,佛教佔察屬於印度佔法,水晶卜屬于吉普賽佔法,塔羅牌佔卜屬於歐美佔法,除了這些主流佔法,各個地方還有自己一些特色的佔卜方法,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今天我們所要說的是在東方佔卜界佔有重要地位佔卜方法,大衍筮法及納甲六爻。
  • 探尋《周易》筮法數學運算中的哲學
    既然卦與筮一起構成了《易》的主體,為什麼《周易》經文中只見有卦的內容,卻不見對筮的記載呢?這是因為筮是一種過後不留餘跡的活動,不像卦爻那樣有跡可循。《周易》最古的筮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已無從考證。幸運的是,在《繫辭》中看到有一段關於筮法的記載,這便成了古代筮法技術的唯一珍貴資料,且被歷代易家視為最正規的筮法。
  • 大衍筮法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用九用六」即大衍筮法起卦「六爻皆9(6)」之特例
  • "清華簡"三大考古發現:"筮法"、"別卦"和"算表"
    此次公布的第四輯有三方面內容:《筮法》、《別卦》、《算表》。  《筮法》:唯一保持成卷狀態的竹簡  《筮法》簡是在2008年入藏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到的,是唯一一個保持著原來成卷狀態的竹簡。眾所周知,竹簡是成篇成卷編連在一起的,但由於一直藏在地下、或在發掘出土時出現的種種狀況再加上出土後經多次流轉,一般都會散亂,但我們在整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時發現裡面有一卷還保持著原來成卷的樣子,這就是《筮法》。由於《筮法》簡保存得比較好,所以上面的編號沒有一個編連有誤,它實際上是一個用竹簡構成的帛書,我們可以推測,它的反面有一層絲織品,可以穩固竹簡,這種竹簡形制屬首次發現。
  • 筮法不明,何以言易?愚將載數篇,試破千古之謎,以饗讀者
    卜筮之法,因時以變,隨地乃殊,溯古稽今,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在此無須詳盡陳述。《周禮·大卜》有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四。」《連山》、《歸藏》其書佚失已然久遠,其經卦與別卦雖與《周易》相同,而筮法或許與《周易》不一樣。應當說,筮書本非一本,筮法自然也非一制,這也是極可能之事。
  • 周易基礎:六爻與大衍筮法的起卦與解卦基礎
    六爻與大衍筮法在解卦的過程中,對解卦人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需要懂基本的文言文,因為周易所有的爻辭與卦辭都是用文原文書寫的,即便是後人的一些研究資料,除近代外,基本上都是用文言文來書寫說明的。六爻雖然和大衍筮法一脈相承,但是在解卦上大衍筮法看起來更為簡單,起卦後,得出卦象,直接看本卦及變卦,看爻辭,看卦辭,更高級一點的看卦象,大衍筮法,解卦相對於六爻簡單,但起卦時對起卦人的靈性卻也相當的高,其起卦過程也比六爻繁瑣複雜,可謂一步錯,步步錯,起的卦也不具有參考意義。
  • 梅花易數六爻解析
    《梅花易數》是北宋邵康節根據周易八卦部分原理,萬物類象所著的一種佔筮方法。主要講述象數易理,體用生克,佔斷總訣,字畫指迷,拆字雜編等。書中對八卦共列出18種分類佔法,很是時行。它將八卦的象類分天時,地理,人物,人事,時序……等27項,比古傳的18項多出9項。
  • 《易經》古代筮法的原理,卦象是交通人神的中介
    在這一需求的刺激下,人們設想了種種辦法來探問神明旨意,於是產生了以探問神明意志為目的的各種技術,從而產生了一批以為人問卜與筮算為生的專業人員,這就是古代的巫覡。他們宣稱掌握著特殊的技術,可以與神明交通,從而以為人們決斷神明的旨意為生,所以巫覡是古代的一種職業,而且從業人員很多。朝廷也有專門的官員從事這項工作。
  • 《易經》是哲學書,還是筮書?
    《易經》是一部上古的筮書,而且它還是上古時代眾多筮書中的一種。作為古代從事卜筮工作的筮官的工具書,它是他們工作時常置案頭的實用手冊。所以,《易經》裡也不可能包含有多麼深奧的哲理。在古代卜和筮是有區別的。一般而言,卜是指龜卜和骨卜。龜卜和骨卜盛行於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書差不多全是佔卜用的,它們是商王朝王室卜官所保存的檔案。
  • 大衍筮法起卦法各爻出現的概率分析與電腦模擬
    搖錢起卦法相傳也是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發明(或者推廣)的。在這之前如何起卦呢,在這之前是使用蓍草起卦的。現在很多人還認為蓍草起卦才是最正宗的,但蓍草起卦的動靜爻概率分布均勻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蓍草揲蓍法又稱大衍筮法,《繫辭》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清華簡《筮法》中的歸藏丹法:也說《周易參同契》系列之三
    根據魏伯陽的自述,《周易》中的丹法並非是他的發明,而是《周易》中原本就有的內容,這是他的老師親自傳授的。我們也已經證明了魏伯陽說的是真的:《周易》真的是一部丹經,古時候的方士們,就是以《周易》的卦象符號為進火退符之候來進行修煉的。沒想到的是,《歸藏》居然也是這樣的一部丹經!!!
  • 大衍筮法佔卜案例,利用易經指導生活
    今天我們繼續談一下,大衍筮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這就得小編的親身經歷說起了。 在這裡多說幾句,各位小夥伴想要入門大衍筮法,其實很簡單,往前面的文章翻就好了。
  • 從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進路徑
    例如,《周禮》中明確記錄了「三易」之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顯然「易」是佔筮之書的總稱,但由於《連山》與《歸藏》在歷史上並未完整保留,這使得我們今天談到筮法時往往以「周易」取代了「易」的概念,這樣就忽略了「三易」之間的差別。
  • 《高島易斷》:日本「易聖」行走江湖運用的神奇古筮法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高島易斷》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高島易斷》是本什麼書?《高島易斷》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易學家,被稱為日本「易聖」的高島吞象,根據自己大半生的《易經》佔卜實例所寫的一部巨著。
  • 對搖一搖銅錢來預測的六爻易數,知道多少?
    六爻衍生於周易說的「大衍筮法」,其「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四書五經」之《易經》原文中所唯一記載的一種最為古老的筮法。筮即策,是用蓍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規定得出特定的數字組合,從而用數字變化成周易陰陽卦爻符號,並以此結合《易經》卦爻辭吉兇作為決策或謀略的重要判斷方法。
  • 周易筮法的演化之路
    清華簡裡面記載的《筮法》就提到了數字的用法。後續在逐漸的演變當中,數字固定為了4個。個人猜想,隨著佔筮事例的逐步累積,出現了可以根據陰陽變化來取用的文字筮書,比如連山,歸藏,周易。根據歷史記載,連山歸藏的字數比周易要多。
  • 曉梅說事:「事不過三」和「留一手」,當與筮法有關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事不過三」和「留一手「, 當與筮法有關。有兩個詞叫「事不過三」和「留一手」,當與卜筮有關,但由於轉折較大,人們已不曉得或忽略了這種關係.在傳統的《周易》址法中,取五十根替草,但先從中取出一根不用.這就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這「留一不用」,據說是很有深意的。李洲先生在其所著《易學綜述》之「大衍之數50,其用49,留1不用」一節中說:「留一不用還有易學的至精至微之理。萬事萬物都不要用光,留一就能再生,用盡了就沒有了.只要留一點餘地,時空改變時又會復生。
  • 易學的起源(一):「易」是什麼?
    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鄙夫俗儒,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