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關注農村問題 稱自己「是黨員才杞人憂天」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立志攝

「不能女媧補天,也得杞人憂天」

「進入六十歲的時候,我就不願意別人說今年得給你過個大壽了;很丟人的,怎麼就到六十了呢?生日那天,家人和朋友們已經在飯店定了宴席,我就是不去,一個人躲在書房裡喘息。」在賈平凹最新長篇小說《帶燈》的後記裡,他如此寫道。作為送給自己60歲的生日禮物,賈平凹新作《帶燈》近日已悄然登上了《收穫》。

《帶燈》四十餘萬字,分上下兩部在《收穫》上連載,並將於2013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

素材源自鄉鎮幹部簡訊

長篇小說《帶燈》故事素材源自一位深山中鄉鎮女幹部的簡訊講述。賈平凹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說:「寫完《古爐》後,我曾經結識了山區一位鄉鎮幹部,她不知從哪兒獲得了我的手機號,先是給我發簡訊,我以為她是一位業餘作者,給她復了信,她卻接二連三地又給我發信。」賈平凹發現,女幹部的簡訊文學感覺和文筆極好,讓他不僅盼著簡訊的到來,而且決定山高路遠地去看看她和生她養她的地方。

在深山的日子裡,那位鄉鎮女幹部是個滔滔不絕的傾訴者,賈平凹變成了忠實的傾聽人,「她使我了解了另一種生活和工作。她又領著我去走村串寨,去給那些特困戶辦低保,也去看她怎麼與上訪的人打交道。」賈平凹說。

賈平凹將他在現實中的真實經歷和多年來在農村的體驗,以及他對中國現實的深入思考,化作了《帶燈》。帶燈是書中女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接待上訪人員的鄉鎮幹部,她善良又有個性,總是處於矛盾的風口浪尖。賈平凹說:「帶燈的原名是螢,後來才改為帶燈。」這其中,深藏著他的隱喻,「螢火蟲本來就是帶著燈夜行的。獸群裡的生存競爭非常殘酷,而昆蟲界的競爭更是殘忍。帶燈在社會最底層,打交道的都是些小人物。」

「我結識了那個鄉鎮幹部之後,她的經歷讓我激動,寫了一些散文,就動筆寫這個長篇。」賈平凹說,《帶燈》的創作始於前年,寫作過程中,他盡力排除一切幹擾,能推的活動都推了,包括幾次出國,也不大見一些熟人,因此引來好多人的怨怪和責罵。但賈平凹說:「我得為自己活呀,為自己的寫作活呀。」

這部小說寫作前的構思時間非常長,初稿在筆記本上寫,然後抄寫在稿紙背面,作大修改時又重新在稿紙背面寫一遍,最後在稿子上作小的增刪,整個小說寫了三遍。

像初學者一樣為讀後感忐忑

「發表的過程就是不斷修改的過程。」《收穫》雜誌副主編程永新說,今年9月底拿到《帶燈》書稿後,賈平凹的簡訊也開始接踵而至。

賈平凹總是幾天發來一條簡訊,隨後又寄過來幾頁紙,那是他細心寫下的修改稿。和許多作家不同,賈平凹直到現在也不用電腦,40萬字的書稿全是用手一筆一畫寫就,滿目古樸、圓潤的字跡,程永新讀起來覺得賞心悅目。如此反覆的修改至少有五六次。

和不斷修改合拍的是,作家忐忑關注著自己的「孩子」是否漂亮。程永新回憶,賈平凹發了幾次簡訊催問讀後感,最後,他在高鐵上發簡訊告訴賈平凹,《帶燈》集中反映了當下中國各種各樣的矛盾,女主人公很有意思,像螢火蟲一樣,身上帶著光、發著熱。「您完全可以放心,小說會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關注。」當賈平凹聽聞這一切時,程永新分明感到對方鬆了口氣。

對此,賈平凹實話實說:「每次寫作時自己信心滿滿,寫完後就惶恐不安,尤其對自己所寫的內容和敘述方式稍有突破時,不知結果到底如何。」賈平凹坦言,其實他對寫作很看重,更十分敬畏,所以總是又新鮮又激動又惶恐,好多人都在笑話他還像個初寫作的作者。

這甚至是賈平凹不變的法則,「有些作品老擔心發表和出版不了,已做好不準備發表和出版的心理準備。我每次讓一些人先讀讀,他們認可了,覺得沒風險,有進步,我才又恢復信心。」

內容和形式都有突破

在閱讀《帶燈》的過程中,程永新意識到賈平凹的全新變化和突破。他認為,跟賈平凹以往作品相比,《帶燈》雖然依舊將場景放在了陝西這塊土地上,但地方方言特點少了一些,語言色彩更明快、透明。「我想老賈在60歲時,還是希望更多的讀者,包括西方的讀者,認同他的作品。」

賈平凹則自己解釋道:「在《秦腔》和《古爐》裡,我堅持的是一種寫法,那樣的敘述方式得到了文學界和讀者的認可,但我也聽到有讀者反映書難讀。我是不想讓書讀得太順溜,但也得讓人容易進入,所以這次有了一些改變。」此外在文風上,賈平凹也已不滿意以前那種明清文學的柔美,而有意想靠近兩漢文學的平實硬朗。「一切都還在摸索和試驗著。寫作是得在內容上、形式上不斷有點突破吧,否則,老是一個樣子,別人厭煩,我也厭煩了。」

程永新認為,對於今年60歲的賈平凹來說,更可貴的是,他身上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更強了。賈平凹則認為:「我通過寫《帶燈》進一步了解了中國農村,尤其是深入鄉鎮政府後,知道了那裡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者的精神狀態。」

對於基層農村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問題,讓賈平凹的心裡並不好受,「可以說社會基層有太多的問題,就如書中的帶燈所說,它像陳年的蜘蛛網,動哪兒都落灰塵。」朋友嘲笑他說:「你幹啥的就是幹啥的,自己賣著蒸饃卻管別人蓋樓。」而賈平凹卻說:「不能女媧補天,也得杞人憂天麼,或許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吧。」

賈平凹說,雖然寫的是一個鄉鎮幹部的故事,但他思考的是整個農村,甚或當下中國的事。對此,評論家李星認為,《帶燈》表現出了賈平凹空前的尖銳,「這部作品反映當代農村社會問題,作家以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呼籲對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深刻且犀利,標誌著賈平凹的文學創作又邁上新的高度。」

賈平凹透露,《帶燈》一寫完,他又到鄉下呆了一段日子,現在回來主要是讀書,到春節前還會再跑些地方。「回想這十多年,我基本上是冬天不寫作,要寫都是夏天動筆,差不多一個長篇寫兩三年,總是在秋天寫完。這也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吧。」

而當問及下一步計劃的時候,賈平凹率性十足地說:「下一步是什麼計劃?現在不知道呀,蓄著能量等待下一個創作欲望的到來吧。」

相關焦點

  • 賈平凹新長篇寫農村基層 小說原型是女幹部粉絲
    在自己60歲的時候,賈平凹用一部新長篇《帶燈》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這部寫中國農村基層幹部生存狀態和中國農村複雜現狀的長篇小說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收穫》雜誌上,40多萬字的小說將分兩期在《收穫》上連載,小說單行本將於明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研討會在蘭舉行
    賈平凹說,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十年了,「我一直沒給任何人說過,但這件事像刀子一樣刻在我心裡。」至於為什麼十年後才寫《極花》,則是源於賈平凹對農村的關注「我本人就出生在農村,所以特別關注農村的現狀,我看到農村的好多地方幾乎就沒什麼人,有的地方雖然有人,但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女人們都為了追求生活的更好而選擇前往城市,一旦村子沒有女人,那這個村子也就離消亡不遠了。
  • 賈平凹攜《帶燈》上央視 用陝西話「讀書」
    賈平凹《帶燈》昨晚(4月23日)8時,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合作推出的「2013中國好書」在央視一套播出,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新作《帶燈》榮登榜首。因為《帶燈》的語言像賈平凹多數作品的語言一樣充滿了陝西味道,且書中主人公為陝西一位鄉鎮幹部,在主持人的邀請下,賈平凹用陝西方言朗誦了書中的片段:「……這年代的人發了瘋了要富裕,這年代是開發的年代。」
  • 賈平凹:《秦腔》目前很暢銷 下部小說還寫農村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六日電 (記者 曉萍)在《秦腔》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一直心繫农村的中國著名作家賈平凹近日在香港對本社記者表示,他已準備在寫下一部小說,「我自小在鄉下長大,對農村有一定的認識,也有深厚的感情,我下一部小說還寫農村。」
  • 賈平凹:人生十悟,67歲,直到一把年紀才明白
    賈平凹用創作來書寫自己對人生的追求,從這十悟中,我們既能看到賈平凹身上強烈的批判意識,又能看到其廣涵的包容意識。心有所感,因為身有所歷。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從他的作品中便能窺見一二。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多年的鄉村生活讓他的靈魂深深植根於農村,也讓「鄉土」成為其文學的重要因素,賦予他源源不斷的文學靈感。在他的《商州》《天狗》《山地筆記》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人的淳樸、善良和農村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可以說「十悟」中美好的那點念想都可以從中體現。也正是那貧瘠的鄉村,孕育了賈平凹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
  • 雲城對農村黨員「設崗定責」
    幫助村民走向珠三角,把砂糖桔賣到新疆  雲城對農村黨員「設崗定責」  本報訊(記者/張建明 特約通訊員/陳宇文)近日,雲浮市雲城區高峰街大臺村發揮外出黨員的優勢,開展了村中黨員「幫助村民走向珠三角」的活動,黨員們成功聯繫到珠三角5家大型企業,為32名村民找到了工作。
  • 三農作家力挺賈平凹:他非常擔憂鄉土世界的淪陷
    則溫和了一些,作者從自身的鄉村生活經驗出發,分析了賈平凹根性深處對女性問題的內在糾葛,並對照自己母親——一個鄉間老太太對待拐賣婦女的情態,分析道:「農村女人的災難,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農村,是習以為常的,習以為常到了理所應當的地步。女人,你的職責就是圍著男性轉,你存在的意義就是給男性提供服務——生兒育女的服務,性的服務,照料老人子女的服務。」圍繞作品的藝術性展開討論是文藝的範疇。
  • 「杞人憂天」被稱中國最早科幻小說 方舟子:阿Q心態
    日前,一則「杞人憂天是中國最早科幻小說的」說法在網上引起爭議。起因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在網上轉述科幻作家王晉康的觀點稱:「王晉康老師說:『杞人憂天』是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杞人跳出日常思維,從宇宙的角度思考人自己的命運,非常了不起。」
  • 賈平凹:鄉土文學不至於這麼快終結
    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就去看一看鄉土小說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要麼是農村出身,要麼大部分從鄉村出來,這一代對鄉土生活了解和熟悉,只能寫鄉土,形成這種『鄉土品種』。現在這批作家都老了,年齡都在60多歲,完成了自己的寫作使命。」賈平凹說。
  • 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所以,賈平凹是一個被選定的鄉土書寫者。」賈平凹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一直在寫農村。在接受《當代書評》記者專訪時,談到他對專注於農村題材的深耕,賈平凹說:「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當代書評》:《帶燈》從一個女鄉鎮幹部的視角,展示了基層幹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極花》的題材跟拐賣婦女有關。
  • 賈平凹:逃學錯過學拼音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賈平凹稱,並非刻意不說普通話,而是學拼音時正巧逃學了,而多年來的人生際遇,包括《廢都》等作品帶來的爭議,也讓他「說話的能力減弱了」,只是在寫作中「張揚」著自己。賈平凹:得獎的事就不談了,它是可遇不可求的。能獲獎當然好,可以給你信心和加油,獲不上了更能踏實下來做自己的事,關鍵是能否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至於國內的獎和國外的獎有什麼不同,我沒什麼意見。他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作品,也不知道,因為咱不懂外語,他們讀的作品也不是中文。
  • 賈平凹談寫作:抓住「集體無意識」要關注社會
    談及年輕讀者對老一代作家創作內容的接受問題,他表示,一個作家所擅長的東西有限,寫東西未必寫給全部人,不可能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程度),  寫書心得:抓住「集體無意識」要關注社會  《老生》的主線人物是一位幾近永生不死的唱喪歌的唱師,從他的回憶來觀看中國百年的變遷與人事變革。這本書出版後,名字的含義曾令讀者頗費猜想。
  • 聚焦文學·盤點賈平凹代表作品
    作者用真實的生活細節和渾然一體的陝西風情,把當時中國基層「文革」的歷史軌跡展示在我們面前,是作家對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的生動寫照。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裡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 缺合格黨員、缺好帶頭人 怎樣做強農村基層黨組織?
    在具體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容迴避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基層發展黨員問題上,個別農村支部出現的一些現象令人擔憂,有些問題甚至具有一些普遍性。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啟動之際,這些問題如不加以重視,可能會損害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群眾的獲得感,掣肘鄉村發展的進程,阻礙基層組織力的提升。
  • 賈平凹:陝西作家的揚鞭催馬,如今再上徵途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文化資訊,記得關注我@莊子趣談文史說起賈平凹,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並不陌生,賈平凹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著名作品有《一雙襪子》、《長安》文刊的編輯。陝西作家的鄉村文章題材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他們對於農村生活都有著極大的體驗和直觀感受。同時面對農村的環境和生活他們有著強大的感情。第二個原因是他們的文學道路都特別的不容易,經歷過別人的懷疑,遭受過別人的白眼,同時經歷過社會的變蕩,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霜,才有了今天。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從事這項工作。
  • 賈平凹回應賈平凹研究中心揭牌:我誠惶誠恐(圖)
    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母校成立的賈平凹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面對諸多文友,賈平凹吐露肺腑之言,也透露了他在《廢都》引發爭議後的心境。  成立研究中心我很惶恐  「我是西北大學的學生,我對於母校,仿佛歸國華僑對於祖國的那種感情。但是西北大學成立這個研究中心,我誠惶誠恐。」賈平凹的發言很真誠,他說他常在想,自己寫了什麼,就值得別人研究。
  • 杞人憂天不是庸人自擾 杞人憂天實屬正常
    原標題:杞人憂天不是庸人自擾 杞人憂天實屬正常 杞縣杞文化產業園規劃圖中,有一處景點就是「杞人憂天」處   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無處安身,寢食不安。  但如果你了解杞國的歷史,你會發現,杞人憂天實屬正常。
  • 賈平凹賣字標價「鬥方千元」
    「鬥方千元」 曾收藏60多個版本盜版《廢都》 近日,作家賈平凹因新作《老生》而受到各界關注。作為受爭議的當代作家,當代社會轉型為賈平凹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給作家提出了很大的擔當」,他不斷書寫農村的人和事,以及城市化進程中的底層民眾和知識分子。這個時代是一個「命運交叉的城堡」,他自己也處於轉型社會當中,賈平凹的寫作與生活也在那座「城堡」之中。  我是農民   賈平凹喜歡寫農村題材,誠如他自己寫到的自傳性長篇散文《我是農民》。
  • 賈平凹的《古爐》,你讀過嗎?
    讀賈平凹新作——《古爐》,一向自己崇拜的大師的作品再次使我靈魂受到震撼,作品中揭示的我們中國文革十年給農村、農民帶來的生存之痛人性之變使這部作品有了悲涼的歷史厚重感。首發刊物——《當代》封面廣告語是——「十年文革,民族史詩」。
  • 賈平凹新作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稱寫了不願講的話
    原標題:賈平凹新作記錄百年鄉土中國 稱寫了不願講的話上部長篇《帶燈》問世一年多後,作家賈平凹的第15部長篇小說《老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日前「中國歷史的文化記憶——賈平凹長篇新作《老生》讀者見面會暨名家論壇」在北京舉行,62歲的賈平凹現身與讀者暢談了自己新作出爐的過程。記者摘錄其中的精華以饗讀者——   問題一:《老生》寫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