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法是有話要說,今人書法是有字要寫

2021-02-07 中書協

自古以來,書法這門藝術,以文字為憑藉,以書寫為基礎,以文學為彰顯,以生活為內容。20世紀換第一次「換筆」,從毛筆換成鋼筆,21世紀第二次「換筆」,從寫字變成敲字。兩個世紀、涉及億萬人的兩次「換筆」,徹底改變了書法的生存環境、生存形態、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

於是,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我們眼前,書寫的基礎已經不在,那麼書法大家何以產生?曾有人問我,問的很有意思,他說:「你說為什麼古代大書法家的字也不整齊?字,好壞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寫得齊不齊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書法家的墨寶遺存,怎麼把字行寫歪斜了呢,你說他為什麼寫不正?!」這就觸及到一個書法藝術本質的問題,很關鍵的問題。古人書法,是有話要說;今人書法,是有字要寫。

於是,古人—大師級的書法家也會把字行寫歪斜了,比如《伯遠帖》。東晉王珣確實沒有把字行寫正,卻有正當理由,他當時不是在筆會現場「做字」,而是在寫信。今人——趕場做書法表演的「大師們」,是斷然不會把字行寫歪斜了,否則是賣不出大價錢的。所以說,書法為物,鑑賞不難,天然為上,做作為下。「有話要說」而形成的書法作品,從生活中來,由心靈湧動,帶著一片真純、誠摯的情感信息,會讓我們感到生命浸潤其間的特殊魅力。

    掃以下小程序不佔空間免費收看國學大師講座

而「有字要寫」而製作的書法作品,很難稱之為藝術作品,只不過是產品而已,它沒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動,不見由內而外的情緒宣洩,更談不上生機鬱勃與血性張揚。

當社會上、生活中書寫的基礎已經普遍動搖,我們的書法如何根深蒂固,並且枝繁葉茂?這的確值得書法家和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人們去認真思考。古代書法藝術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輩出,大作頻仍,概因民間知識階層以筆墨為生,朝廷科舉制度取士以書寫為憑,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許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於文場巨擘。

從奠定書法藝術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學家李斯開始,兩千兩百多年來,歷史上鮮見沒有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身份的書法家存在。蔡邕、陸機、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蔡襄、蘇軾、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陳繼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並非只是字以人貴,而是字因人異。天賦異稟之人,勢必揮灑淋漓。故而世間書法傳世之作,大多出自歷史功勳、才華彪炳之人。書法家星光熠熠,橫空出世,乃因其筆墨有所附著、附麗,或有赫赫政績留存,或有大塊文章傳世,或有天才詩賦絕代,或有曼妙丹青可人…

藝術本是人類通用的語言,繪畫、建築、文學、戲劇、影視作品皆可在世界各國各地流通,交流、溝通、欣賞、享受絕無任何障礙。但是,中國書法或許是所有藝術門類中的一個例外,它如此鮮明的中華民族性、漢語文化性,語言深奧性,使得它與他語種的他國、他民族之間的聯繫,具有一重厚厚的帷幕,或曰難以逾越的鴻溝。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是民族的,卻不能說是世界的。那麼,在當今世界文化資源共享和網際網路強烈衝擊的大背景下,書法又該如何生存並濃墨飄香呢?唯有回歸文化,拾起才情,讓寫字不再是寫字,而是說話,是表達,是由內而外的生發,才是維繫中國書法永恆發展的生命力。

古法養生,國展作者的福音,掃碼關注

中國頂尖書法作品發布平臺     敬請關注

直擊書壇,聚焦書道

以下為  四位編輯老師微信號

                                       

                                        

                                      

  敬請關注 "中書協",請點"閱讀原文"去店鋪領閱國展文房四寶,商務合作聯繫電話:13186856678

相關焦點

  • 也談今人書法有否超過古人
    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僅70年;最能代表書法家尖子水平的是中書協;最能代表書家數量的是市縣級書協會員;最能代表普遍書法水平的是目前的書法習練者們。無疑從書法人口上比,目前中國的書法愛好者約有幾千萬人吧?而清朝當時的人口不會超過三個億,如按相同百分比去算數量的話,我國現在的書法愛好者,數量上是會遠遠超過古代中任何一個百年裡,能寫能畫人的數量的。那麼比普遍人的書法水平如何?
  • 今人書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古人?
    劉洪彪宣傳海報劉洪彪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當時也是在場的,但沒有深入的去想過,只是感覺今人應該有超越古人的地方,不然社會如何發展「式」,意思是說今人只是在形式上相比古人有所超越。我以為,除了形式方面,我們當代書法在很多方面是有所突破的,只是我們不能以一種很理性、客觀的治學態度去認真對待今人書法。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拿古人壓今人,或者互不服氣、互相輕視,不能冷靜地看待、分析今人書法的優劣,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今不如昔。只要有人說今人有超過古人的地方就群起而攻之,或曰「祖宗之法不能變」,使好多人不敢再說。
  • 田蘊章:今人書法未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超越
    ,田蘊章表示今人的書法沒有超越古人。他說:「今人書法的水平,應該說遠不及古人。我們還不要往太遠了說,今人和民國年間那批人比,就不能夠相提並論。那個年代寫的如啟功先生那樣水平的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太多了;那個年代寫好字的人,簡直是高手如雲、高手如林,太多太多了。
  • 田蘊章:今人書法沒有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經超越!
    那麼,今天人們的書法是否已超越古人獨領風騷呢?對此,中國南開大學書法博士生導師田蘊章和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一個說沒有超越,一個說已經超越,究竟誰說的正確呢?我們往下看。他說:「今人書法的水平,應該說遠不及古人。我們還不要往太遠了說,今人和民國年間那批人比,就不能夠相提並論。那個年代寫的如啟功先生那樣水平的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太多了;那個年代寫好字的人,簡直是高手如雲、高手如林,太多太多了。"同時,田蘊章還表示今人書法沒有機會超越古人。
  • 當代書法厚古薄今?這些趕超古人技法的書法,你一定要看一看
    對於練習書法的人來講,我們常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所以師古法、臨古碑帖。那麼當代書法是否可以超越古人呢?如果不能,那麼練習書法還有何意義呢?其實,從技法上講,今人超越古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為無論是書法練習的人口基數,還是書法練習者手上的碑帖數量,都遠超古人!同時,今人練習書法,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練習書法,所以,今人的書法,和古人已經出現了本質不同,所以沒有必要去和古人比。古人的書法是我們學習書法技法和藝術風格的根本。
  • 書法為什麼要學古人?為什麼說江湖要不得!
    現在的人要得古人筆法,入古才算書法,那麼我想問問古人入的誰的古,得的誰的筆法?第一幅書法是如何來的?有這樣想法的網友其實挺多,特別是江湖一路的!他們的骨子裡就沒有入古的概念。要不然,他們為何只寫自己的自由體?還有一類人,從現代書家的作品裡面去學習創作……這樣的人有多少?80%以上!說到底,就是把寫字當書法!說到底,就是把自由體當書法!
  • 為什麼絕大多數今人欣賞書法與古人不在一個維度上?
    (可以評論區留言哦[呲牙])大家不要看誰寫的,就論書法水平,圖一、圖二的功力都很深厚,練了很久,圖一端正勻稱,好看,圖二倚側多姿,勁健有力,類似魏晉風韻。筆者覺得,圖二更有味道。,古人審美過時了,有的人卻覺得前面一張圖寫的好,有趣。
  • 練書法,90%的人把字寫大了
    現在很多人初學毛筆字,潛意識認為是寫「大字」,加上很多米字格本身就很大,於是我們都喜歡把字寫很大。而且,我們看到很多書法展覽,及生活中的書法作品如商店的牌匾、家裡掛的書法…不都是大字嗎?,古人很少寫大號字的!
  • 看古人如何把「美」字寫「醜」——正體書法發展史
    這裡的美醜不是指字的美醜,而是字形結構和風格,並且是以當今人端正勻稱的審美眼光來看古人的。另外強調,這種美醜的變化,指小部分上層文化知識分子的審美傾向,不是指普通大眾的審美傾向。為何這樣說?請看下文。到了南北朝時期,楷書由於融合了北方的方筆,形成了今人所說的魏碑,魏碑楷書在形態結構筆畫上更接近今人楷書,隸書的味道基本沒有了,方筆和方折筆畫明顯增多。
  • 為什麼今人的書法一直不及古人?這一原因很多人沒注意
    在現代,即便是浸淫此道的書法愛好者,也很難達到古代書法名家的高度。 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今人書法不及古人的原因。 時常看到書畫論壇上有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現代人所書的字帖,雖然在技巧、布局上已與古人如出一轍,但是,寫出來的文字仍不及古帖有美感,格調上根本無法與古人文字相提並論,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中書協副主席劉洪彪說今人書法超古人,又沒說超王羲之,為何眾怒
    我也是個寫書法的,四肢不勤,從小家庭條件有限,又非詩書門第,加之書法也講究「圈兒」,俺沒時間「迎來送往」,於是進步就慢了些。好在這些年一直有書友支持,信心還在,也在超越古人的路上,嘿嘿,別罵我。古人也有寫得一般的,咱超王羲之肯定超不了,那就超個最最一般的古人吧,何況古人幾乎人人寫毛筆字。
  •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一環,臨帖的差異,可以說起點就決定了最終的技法高度,儘管都是臨帖,那麼,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是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古人臨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進步飛速,能不斷精進技藝,但是今人臨帖卻無法實現突破。面對精帖名帖滿腔熱情,最終卻無所適從。那麼,今人臨帖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
  • 看不懂古人書法的優劣美醜?其實有規律可循!
    當然,這種自信並非盲目,而是心中對古人有著明確的追求,只不過道路與眾不同而已。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於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於陳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邪?」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亦潤澤,便為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之詩,中有句云:「字身藏穎秀勁清,問誰學之果《蘭亭》。
  • 從龍開勝談書法看今人與古人
    —龍開勝「真正搞書法的人,沒有不重視筆法的「很好的一篇文章,收藏之餘也多做些思考,龍開勝可以說是當今書壇大家,成就斐然。無論理論與實踐都技高一籌。其研究古人了解前人也深,求之也精。雖歷代大家都有各自的筆法表現特點,但格調的高雅大有不同,晉高於唐宋,唐宋高於元明清。真正搞書法的人,沒有不重視筆法的,古人有「筆法為不傳之秘」、「用筆千古不易」等說法。
  • 書法要注重字的結構嗎?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這是自文字的象形化以來就形成的一種規範,而且這種規範一直貫穿書寫的始終,不論書寫的哪種書體,都在書寫上要表現出結構的實用、規矩的特點,否則,寫出來的字人們都無法辨認,沒有規矩,更無法流傳。那麼,在書法藝術中所說的結構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人是如何在書法中表現其結構特徵呢?
  • 工整的楷書字是好書法嗎?看看古人是如何說的!
    自唐代以書判取士以來,楷書書法日趨以工整為能事,到明清終於把魏晉生動活潑的楷書書法寫成了呆若木雞的館閣體。現在居然有人以能寫印刷體而自豪,說什麼「印刷體也是人寫出來的」,簡直是不知書法為何物。王羲之認為書法的字形要有「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字與字之間要「筋脈相連」,「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的不是書法,僅僅是會寫點畫的寫字。
  • 初學書法,寫不好這一個字,再寫多少年也是白搭!
    入門初學書法的人一定會聽說過永字八法。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學習書法都提倡從永字八法開始學起。尤其是楷書,更為如此,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潛在的傳統規範。如果我們學習書法,能夠把這一個「永」字寫好了,其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很多人耗費很多年時間,也學不會書法,入不了門!
  • 劉洪彪「超越古人論」不算啥,範曾自誇:書法能與古人一試高低!
    著名作家、學者李敖曾對範曾的書法有過著名的評論,認為他寫的「不如帳房記帳先生的字」。過去的帳房先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寫會算,相對於平民百姓算是「文化人」,由於常年操弄毛筆記帳,字也寫得工整可觀,但是整體格調不高,「帳房先生」的字以實用為主,談不上是什麼書法,更談不上藝術性。
  • 學習書法,怎麼寫好行書?鮮于樞:要有膽量
    在那個所有人都學趙孟頫的大環境下,有一位書法家能堅守住自己的書法審美,獨立自信,這個人就是書法名家鮮于樞,一位連趙孟頫都佩服的行書高手。   說起學習書法的關鍵,曾有人請教鮮于樞:「怎麼樣才能寫好行書呢?」他只回答了三個字:膽、膽、膽!鮮于樞說的膽,小編認為不光是膽量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說的是對書法審美的堅守。
  • 夏雨的書法寫得一般,學歐體卻很專業,網友:這才是書法
    夏雨臨《九成宮醴泉銘》其實影視圈也有很多喜歡書法的演員,像徐靜蕾、張鐵林、孫儷等演員,他們的書法寫得都非常出色。前一段時間,演員夏雨也曬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而且還被很有網友稱讚。如果以專業的角度來說,夏雨的書法只能說寫得一般,因為有些字的結構和筆法還有很多不足?但是以一個愛好者的水平來說,他的歐體寫得很專業,已經非常出色了,因為他臨寫的字很有歐體楷書的韻味,由此可見夏雨沒少在書法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