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國務院印發通知核定並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50處。
第八批國保類型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墓葬30處,古建築280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34處,其它12處。浙江有50處文保單位躋身上榜名單, 為入選文物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衢州的江山文昌宮和仙巖洞摩崖題記榜上有名。至此,衢州國保單位達到16處。
仙巖洞摩崖題記
所屬類別:石窟寺及石刻
仙巖洞位於衢江區樟潭街道金仙巖村紅星自然村南巖洞中,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巖洞洞口寬25米,深22.3米,高5米,洞內面積約390平方米,洞壁上留有50餘塊摩崖題刻,現存有文字的題刻39塊。
從這39塊題刻中可以看到:29塊題刻有確切紀年可考,唐、宋、明、清各代均有;題刻的字體風格迥異,體勢各異,楷、行、草、隸、篆書等俱全;題記內容豐富,大多是當朝官員和著名文人的筆跡,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有記載北宋朝廷官兵鎮壓以方臘為首的農民起義題記。
仙巖洞摩崖題記分布密集、數量眾多,字體齊全,這些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字跡模糊不清,很難辨認,有少數石刻隨石壁風化剝蝕。
題刻延續的時間長,且大部分有確切紀年,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據民國《衢縣誌》寺觀中記載:「住僧以巖為寺,後洞門外擴建禪宇,稱仙巖寺,舊名巖院。北宋皇帝宋神宗趙頊於熙寧元年賜 『壽聖仙巖院』匾額」。從石刻來看,最多的為宋代,因為這與中國宋朝的佛教文化空前繁榮, 仙巖洞僧人眾多,香火鼎盛有關,與它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
江山文昌宮
所屬類別:古建築
文昌宮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佔地面積1576㎡,主建築有三進四天井。
外牆是磚牌坊式的建築風格,四根石柱就是「門當」,出自成語「門當戶對」。
左右兩側廂房的門匾上的「居仁」「由義」,出自《孟子》:「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意思是內心仁愛行事要遵循義理。
文昌宮前庭栽有兩棵桂花樹,古代種植桂花樹因其「桂」與「貴」諧音取其「富貴逼人」,金榜高中有「蟾宮折桂」 之意。其中一棵是與文昌宮同齡的百年金桂,經過精心的保護至今仍香氣逼人。
文昌宮是幢集建築、繪畫、雕刻等造型藝術與一體的藝術寶庫,它不但藝術價值深厚,而且還蘊含著濃厚的尊師重教、倡問導讀的氛圍。文昌宮中現存有451幅彩畫,其中71幅人物典故,380幅山水花鳥。
衢州還有哪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起來看看此前入選的14家吧!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柯城·孔氏南宗家廟
孔氏南宗家廟位於柯城區新橋街。始建於宋,明正德十五年遷於現址。
據史學記載,南宋時,孔子第48代嫡長孫孔端友率族人南下,在衢州建立南宗孔廟安了家。宋亡後,元忽必烈讓孔氏後裔從衢回山東,孔子第53代嫡長孫孔洙以其先人在衢為由拒絕,讓爵於山東孔氏,衢州一族,從此定居。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遊·湖鎮舍利塔
湖鎮舍利塔位於龍遊縣湖鎮下街舍利寺院內,建於北宋嘉祐三年。屬樓閣式實心磚塔,六面七級,高31.5米,基座每面寬2.3米,須彌座高1.6米,每層每面有倚柱和佛龕。佛龕呈壺門狀,內置玉佛,倚柱間用欄額相連,並用六、五、四三道菱角牙子層層疊澀出簷。簷頭掛風鈴。頂部塔剎保存完整,上有銅質葫蘆,有六根鐵索相連,全塔造型精緻,在浙江省宋塔中較為少見。
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衢州明賢趙抃遊覽舍利塔院,寫了《新修舍利塔院記》。1058年,趙抃再臨塔院,寫了《新建舍利塔銘》。銘中有云:「其廟有塔,是瞻是崇,完堅弗隳,永焉無窮。」
舍利塔附近原來有個舍利寺,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有詩《夜行宿湖頭寺》,「湖頭寺」就是舍利寺,其中「疏鍾杳杳隔溪聞」一句,說的就是舍利塔的塔角銅鈴聲音很大,隔著白閣湖也能聽到。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柯城·衢州城牆
衢州城牆,始建於東漢初平三年(192),現有城牆初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宋、元、明、清、民國均得以續修。
在《中國諺語集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銅金華,鐵衢州」。素有「五路總頭」的衢州歷來為東南重鎮。先是黃巢起義攻克衢州,接著是方臘義軍攻陷衢城,再是朱元璋攻克衢州,然後是石達開、李世賢攻城未果。民國時,更是戰事不斷……衢州城牆是我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府城一級城池格局、規模等方面的實物標本,也是我市作為東南重鎮的實物依據。
江山·三卿口制瓷作坊
三卿口制瓷作坊位於江山市峽口鎮楓石村,始建於清代,1997年停燒。(三卿口制瓷作坊由龍窯、水碓房、拉坯房、淘洗池等組成。)據《須江黃氏宗譜》記載,清乾隆年間,黃氏先祖到此,以高嶺土礦為原料、山溪建水碓為動力開窯創業。
現存龍窯於1962年重修,至今仍可使用,並保持著歷史風貌。三卿口制瓷作坊稱得上是古代制瓷工藝流程的活標本。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柯城·周宣靈王廟
周宣靈王廟,位於柯城區下營街。周宣靈王廟始建於南宋,是孔子第51世孫衍聖公孔文遠為奉祀孝子周雄而立(周雄與孔文遠是同窗好友)。相傳,其母病重,周雄千裡迢迢赴江西祈福,乘船返衢至雙港口時,聽聞母親去世傷心過度,氣絕身亡,但他身軀卻直立不倒。衢州百姓見此場景非常驚訝,敬奉他為神。孔文遠念周雄對母親如此孝心,便為他漆身塑像並捐地立廟以祀,供後世敬仰。因此,該廟又稱「孝子廟」。
現存建築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建築面西向,由門廳、正殿和後殿組成。其通面寬19.1米,通進深43.70米。硬山頂。門廳後原有戲臺,現存藻井裝飾,其額枋上雕人物故事及鳳鳥。山牆嵌碑八通。正殿五開間,通面寬18.1米。通進深11.2米。簷柱用方形石柱,柱礎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藝講究。
柯城·藍氏宗祠
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北二村的藍氏宗祠,面積550餘平方米。藍氏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清嘉慶十四年(1809)重建後廳、正廳,鹹豐七年(1857)又重修。藍氏宗祠是我省保存最為完整的畲族宗祠,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三等節慶日,藍姓畲族人便會到此舉行隆重的祭祖典禮。
衢江·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位於衢江區雲溪鄉車塘村。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2年)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坐東朝西偏南。平面呈方形,為四面廳形式,前廳有戲臺。吳氏宗祠前,矗立著一座巍峨的古牌坊,牌坊頂端嵌著一塊雕刻著「聖旨」二字的匾額。相傳明朝時期,通州百姓遭受水災,吳氏第七十五代吳賑榮、吳賑隆兄弟分別捐糧食兩千斛(相當於2000袋50KG的大米)、白金百兩賑災,皇帝感其義舉,特地嘉賜聖旨,準建牌坊。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吳氏宗祠於1998年重修。
龍遊·小南海石室
「國保」名單中的「小南海石室」其實就是位於龍遊縣小南海鎮石巖背村的龍遊石窟。小南海石室沿衢江北岸分布,開鑿於紅砂巖山體中,現存超過50座。
石室形成的時代據現有資料還無法確定。有人根據石室中的蟲鳥雕刻判定為漢或南朝;南宋周大忠有「五丁運神斧,開鑿自何年」之詩句,說明石室最早開鑿時間要遠早於當時。但從當地社會發展因素考慮,大規模的開採或大部分石室的形成,應在宋元時期和之後,包括砌築城牆及民居建築的大量使用此類石材等。
現大部分石室保存較好,有些石室經旅遊開發,成為大眾參觀遊賞的勝地。最近,這裡將迎來「新音樂」。10月24-27日,2019龍遊石窟國際音樂盛典的主場在龍遊石窟內舉行。屆時,龍遊石窟 2號洞窟將以「聖境聽音」為主題,依託石窟結構與聲音學完美結合,打造夢幻聖境般的聽覺盛宴;4號洞窟以「聲築圖騰」為主題,採用全息影像技術,讓觀眾享受在特殊聲場環境下的沉浸式演出體驗。
龍遊·雞鳴山民居苑
雞鳴山民居苑,位於龍遊南郊雞鳴山,佔地面積100畝。除雞鳴山原有的雞鳴塔外,現有古建築「高崗起鳳」、「翊秀亭」、「巫氏廳」、「汪氏民居」、「邵氏小廳」、「靈山花廳」等。
龍遊·三槐堂
三槐堂,位於龍遊縣橫山鎮。始建於明代,清代起多次修葺。
在南宋端平元年,王氏祖先王烽和他的弟弟王煜為避戰亂,率族人從山西太原遷居到橫山鎮,於是,便有了「迴源王氏」。明代,迴源王氏家族興旺發達,各分支所建的支祠均稱為「三槐堂」。
「三槐堂」,按所處方位以上廳、中廳、下廳區分。下廳是三處中最具價值的,規模最大、最為完整,有確切的建造紀年,從初建至今改建甚少,廳前的古池塘及天井內的池塘等仍為原貌。
龍遊·關西世家
懸掛「關西世家」橫匾的楊氏宗祠,位於浙江省龍遊縣誌棠鄉楊家村,距龍遊城30公裡。其始建於明代,2009年,浙江省文物局進行修繕。「關西世家」追溯其名,可探索楊家將後裔在浙江的支系。據《迴溪楊氏宗譜》記載,關西世家是睦州太守楊宗明,為避宋金戰亂,遷居至橫山鎮建立的定所。
龍遊·葉氏民居
葉氏民居,位於龍遊縣石佛鄉三門源村。始建於清代,2009年,浙江省文物局進行修繕。葉氏民居不同凡響的是磚雕門樓,被譽為「江南一絕」、「華夏瑰寶」,不僅開創了戲曲磚雕門樓的先河,也為後來的民間戲曲磚雕工藝樹立了典範。
門樓全以磚雕砌成,亭臺樓榭,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均是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堪稱全國磚雕之最。藝術構圖有山水圖、「漁、樵、耕、讀」人物、「蝠(福)、鹿(祿)、桃(壽)、鵲(喜)」、八洞神仙、琴棋書畫及博古圖等。尤以地方戲曲題材最為注目,其中有:《打金枝》、《長坂坡》、《趙顏求壽》、《三氣周瑜》等23出封神榜和三國戲,每出戲曲人物形象古樸傳神,栩栩如生,結構明練,手法精細,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為研究地方婺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們堪稱是我國戲曲的活化石,可謂彌足珍貴。
龍遊·紹衣堂和橫山塔
紹衣堂位於橫山鎮橫山村東塢自然村,建於明洪武年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2006年至2007年間修葺。
橫山塔位於橫山鄉橫山村,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八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高30餘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二年,2006年至2007年間修葺。
江山·南塢楊氏宗祠
南塢楊氏宗祠,位於江山市楓林鎮南塢村的南塢楊氏宗祠,內祠始建於明代,外祠建於清代。南塢村自宋朝楊氏先祖遷入,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曾有25位楊氏後裔通過科舉考試,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等。明朝嘉慶年間,時任刑部尚書、同為江山人的毛愷,為南塢楊氏題詞「江陽望族」,南塢也被後人稱為「江南楊氏望族」第一古村。
來源:衢報傳媒集團、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文圖:徐聰琳、夏有軍、鄭琳琳、嚴宇晟
編輯:林俊
審核:王小東
(註:以上單位均為衢州發布矩陣成員單位,其發布內容已授權衢州發布使用。轉載請註明來自衢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