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有1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化,別稱&34;,古稱&34;、&34;。宋熙寧七年(1074年),朝廷派章惇以武力平定「南江蠻」,撤銷羈縻懿州,置沅州及盧陽縣,並改「蠻砦」為懷化砦。翌年,盧陽縣下設八鋪,改懷化砦為懷化鋪。明洪武元年(1368年),懷化鋪改置懷化驛。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9日,行政院原擬命名芷東縣,因縣治設在懷化驛,特命名懷化縣。1975年,黔陽地區黨、政、軍機關遷駐懷化,1981年6月更名為懷化地區。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懷化市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武陵山經濟協作區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 自古以來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
1、龍興講寺
龍興講寺(民間簡稱龍興寺):在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書院。龍興講寺群體建築裝飾藝術極為豐富多彩,特別是大雄寶殿中的鏤空石刻講經蓮花座,玲瓏剔透,甚是精美,建築所屬時代為宋至清,為國內罕見之物。1996年11月20日龍興講寺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馬田鼓樓
馬田鼓樓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境內,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距縣城30公裡。1950年重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是侗寨的特殊標誌,959年馬田古樓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大修,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芋頭侗寨古建築群
芋頭侗寨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建寨,佔地11.6萬平方米,有鼓樓四座、風雨橋三座、門樓一座、古井二口、薩歲壇二個、古驛道1.6公裡、侗族吊腳木樓七十八幢,造型各異。明萬曆年間修驛道,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七個聚居群。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高椅村古建築群
高椅村古建築群: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佳古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的故鄉——湘西南的會同縣的高椅古鄉境內。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整個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戶兩千兩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為楊姓,系南宋威遠侯楊再思的後裔,侗族。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洪江古建築群
洪江古建築群:以洪江古商城為核心,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之一。2006年6月25日,洪江古建築群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坪坦風雨橋
坪坦風雨橋:位於通道縣百裡侗文化長廊,坪坦河上。在8.2公裡長的河段上,先後有9座造型各異,形態萬千的風雨橋橫臥其上,侗民將它們取名為永福橋、回福橋、永定橋、文星橋、普濟橋、迥龍橋、中步頭橋、中步二橋、觀月橋,九座橋均始建於清代,均為木結構橋。在建橋過程中,不用釘鉚,只採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溼藤綁紮法。評審專家評價其建造技術&34;中正門&34;羅蒙書院&34;羅蒙書院&34;恭城書院&34;楚南上遊第一勝跡&34;恰降紀念坊&34;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雜交水稻就是在安江農校這個神奇的地方經過艱難探索取得突破、成功並走向世界。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已經成為隆平精神和雜交水稻研究歷程的大型物證。2009年8月,國務院批准公布增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月,安江農校紀念園成功入選湖南省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