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2020-12-18 經行天下光未央

人類群居,在地球上具有最強的社會性。

愛因斯坦每天都積極投入在自身熱愛的工作中,原因很簡單——

他高度讚揚人類社會的相互服務,及其對現代生活的支撐,認為這應該是人奮發工作、積極回饋社會的不竭動力。

也就是說,每個人為什麼要好好幹活?因為社會給了你巨大的「加持力」——

儘管社會之於人同樣具有一定負作用力,但人類文明依靠著群體、社會的支持,生存、發展至今。

如今,社會分工、社會合作不斷向精細化、精微化發展,人離不開社會,就象魚兒離不開大海,時代離不開網際網路。

如同支撐力和依靠力是相反相成的,這其實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社會支持性,一個是社會依賴性。

社會依賴性包括群體依賴、家庭依賴、親友依賴、同事依賴等方面。

當我們習慣於藉助外力支持,依賴於藉助他人支撐,以至惰於、懈怠於主動積極地迎接挑戰,這種過度依賴性就會變成我們前進的阻力、問題的擋箭牌、消極孱弱的藉口,或者走捷徑、走錯路的契機

因此,《論語》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

在觀音菩薩的像前,兩人的對話幽默中頗有機鋒,意味深長

蘇東坡問:「人人皆念觀音菩薩,為何觀音的手上也掛著一串念珠?觀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答:「念觀音菩薩。」

蘇東坡問:「為何觀音也自己念自己?

佛印禪師答:「求人不如求己。」

人們拜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外;而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內。

求人一般具有通俗性的社會學意義,求己則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內涵

求人不如求己不是說人們不需要外界的正常支持,而是說要回到「內心」,發揮「內力」。

回到「內心」三個層次的意思:

一是讓自己自在、快樂;

二是自信、從容;

三是成熟內斂,定力如山,風動旗動心不動;

發揮「內力」就是,練好內功,讓自己更強大。

即提高自己的站位,提高自己的層次,提高自己的能量,提高自己的境界。

求人不求己,往往帶來一些相反的結果,如不自在,不快活,不自信,不成熟,不堅定,不強大。

科學研究認為,人的潛能可能只發揮了5-10%甚至還要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自勝者強。

事實上,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相關焦點

  • 做人做事,求人不如求己
    人想活得有底氣,就要強大自己,不靠別人得關係也能提升自己,不求別人得幫助一樣把事情做得很好。人最沒骨氣得時候,就是求人辦事,低聲下氣哈腰駝背,傻笑迎人,把自己委屈了,還不見得別人會幫你。做人,就應該做得頂天立地,求人辦事,不如求自己辦事,做人別想著求人,要想著靠自己來完成,求自己努力一點,上進一點,堅強一點,有本事一點。有事自己做,有活自己幹,累了咬咬牙,堅持一下,總會挺過去得,再苦也不去求人幫助,一切靠自己。
  • 求人不如求己,你該靠的還是你自己
    人活於世,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求人不如求己!得靠自己。前兩天新來了一個同事,是個小夥子,因為家離公司很遠,於是就打算租房子住。但租房子也要一個過程,再加上他剛來工作,身上也沒有多少錢,只好寄宿在朋友那裡,後來我們聊天時,聽見他跟我這樣說。
  • 議論文作文: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落羽一次次被困難擊倒在地,一次次被磨難打得眼冒金星,一次次被挫折打磨得遍體鱗傷……是什麼讓你重新站了起來?是別人的幫助嗎?不。是自立的信念和毅力。求神拜佛?最後的結果是無休止的壓迫和剝削。當東方雄獅從噩夢中奮起時,它的人民便開始用自己的雙手拼搏,相信自己的能力,自立、自強,最終趕跑了帝國主義。貝多芬的信念使人變得強大。
  • 必讀: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
    要自覺把苦累作為砥礪自己的「磨刀石」,在揮灑青春、熱血和汗水中不斷前行。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現在的職場中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職務越高、年齡越大、年齡越長,越懶於學習,憑經驗、憑感覺工作的越來越多;一種是讀書越多的人,總覺得自己懂得的太少;而讀書越少的人,反而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增廣賢文》之中說: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第1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去想著依賴別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的才踏實,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別人幫你都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是真正的核心,所以不要指望什麼事情都讓別人幫你解決。而第2層意思,就是求人也不是讓人感覺舒服的事情,你求人的時候不僅要給予相應的回報,還要放下自己的面子,讓自己特別卑微的去處理這個事情。
  • 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
    求人不如求己,靠誰不如靠己,與其放下臉面,討好別人,不如努力改變,活好自己,當你成功了,就無懼風雨,當你強大了,就不怕人欺。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不要太依賴別人,別人能給你的,就一定能拿走,只有自己的,才真的是自己的。
  • 求人不如求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唯一不會放棄你的是你自己
    你所困擾的,在別人那裡可能只是一句話的事,比如,孩子入學、調換崗位等等。你所糾結的事在某個人那裡就會像熱刀切黃油,解決起來絲毫沒有困難。求人辦事,這是很多人都做過的事,有的,成功了,但更多的人註定會失敗。這是因為,在你看來一句話的事,其實也是別人通過多年努力,積攢下來的人脈關係。
  • 求人不如求己,你拜過觀音菩薩嗎?
    信徒又問:你是觀音菩薩為何還要拜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回答說: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的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佛陀早就說過,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只有我們自己,求別人不如求自己更管用。我們在拜菩薩之前一定要知道,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人,是我們自己而不是菩薩,自己若是不努力不行善求菩薩也沒用,自己若是做到了,好運與福報也就來了,那時就算你不去求菩薩,別人也無法搶走你的福報與好運。
  • 寓言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主題:命運 奮鬥 求人不如求己【似水菲兒】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最根本的因素在於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力。故事大意: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他走進廟裡發現觀音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的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經過詢問得知,那人正是觀音。佛教徒便問觀音:「你為何自己拜自己?」「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求人不如求己
    觀音說:「我在雨裡,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我現在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沒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找傘即可!」說完就走了這天,這人遇到了難事,就去寺廟裡求菩薩。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跟觀音長得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到:「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要拜自己?」觀音笑到:「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
    曰:求人不如求已。」《論語·衛靈公》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亦有云:「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仔細品讀這些先賢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昭示著一種人生智慧的禪理,求人總是不及求己,求已是一種態度,是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自我肯定;求己是一種超然,是自己勇於面對自身困境的體現;求己更是一種鞭策,能夠自知不勞而獲,或者一勞永逸是不現實的事情。
  •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求人不如求己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人的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 曾仕強:伏羲氏告訴我們「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你看中國所有的神,我們如果去查他的記載,都是姜子牙封出來的,一個一個封出來的。最早最古老的神叫元始天尊,那分明就是後面人給他的名字。姜子牙伏羲氏他告訴我們,人要靠自己,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什麼事情靠自己是最可靠的,靠別人,他嘴巴上說好好好,那他什麼都不做,你也沒有辦法。伏羲氏當時沒有文字,也沒有什麼語言,所以他只有一畫開天,就這麼畫一畫,沒有想到這一畫開天就奠定了我們中華文化整個的發展。
  • 夜讀|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不能阻攔別人的話語,但我們可以讓自己優秀到,讓別人無話可說。成年人真正的勇敢,不是對現實生活的一腔悲憤,而是,既使成為無數人鞋下,踩踏而過的野草,也要靜默努力使自己成長為,無人可忽視的參天大樹。生氣不如爭氣,當你單槍匹馬,也有挑戰荊棘前路的勇氣,那麼這個世界,最終也會為你鋪陳亮眼紅毯,引領你到舞臺中央。
  • 「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只需要自己做成籬笆,就能保護自己。鄭板橋為什麼從竹子身上會悟出「求人不如求己」呢?這還要從他的遭遇說起。
  • 「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秘訣
    他一生愛竹,更把自己活成了一棵「百節長青之竹」。無論是在創作中,還是在處世上,鄭板橋一生信奉「墨竹如人」這一信條。那麼,為什麼鄭板橋認為「墨竹如人」呢?我們不妨從世人熟知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入手。只需要自己做成籬笆,就能保護自己。鄭板橋為什麼從竹子身上會悟出「求人不如求己」呢?這還要從他的遭遇說起。
  • 「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用短短5個字,說透成功的秘訣
    他一生愛竹,更把自己活成了一棵「百節長青之竹」。無論是在創作中,還是在處世上,鄭板橋一生信奉「墨竹如人」這一信條。那麼,為什麼鄭板橋認為「墨竹如人」呢?我們不妨從世人熟知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入手。只需要自己做成籬笆,就能保護自己。鄭板橋為什麼從竹子身上會悟出「求人不如求己」呢?這還要從他的遭遇說起。
  • 佛教小故事13:觀音菩薩向自己禱告,求人不如求已!
    東坡就問:「觀音既然已經是菩薩了,為什麼還要數手裡的念珠呢?」佛印說,「她也像凡人一樣禱告呀!」「她向誰禱告呢?」「她向觀音菩薩禱告呀!」「她自己不就是觀音菩薩嗎,為什麼還要向自己禱告呢?」佛印道:「這就叫求人不如求己嘛!」兩人同聲大笑。
  • 佛與牛糞 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高興。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就打趣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禪師微笑著說:「佛家有經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吃虧的倒是大才子蘇東坡。東坡與佛印互相調侃,一問一答,幽默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