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牛糞 求人不如求己

2020-12-14 雞蛋老師的語文課堂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

相傳,一次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在林中打坐,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對蘇東坡說:「貧僧眼中,觀君坐姿,酷似佛祖。」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高興。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就打趣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禪師微笑著說:「佛家有經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吃虧的倒是大才子蘇東坡。

東坡與佛印互相調侃,一問一答,幽默風趣。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

佛印富有機智捷才。在他和蘇東坡有點兒哲理味道的故事中,還有一個是這樣的,蘇東坡一天和佛印去遊一座寺院,進了前殿,他倆看見兩個面貌猙獰可怕的巨大金剛像——一般認為能伏怪降魔,放在門口當然是把守大門的。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

蘇東坡問:「這兩尊佛,哪一個重要?」

佛印回答:「當然是拳頭大的那個。」

到了內殿,他倆看見觀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蘇東坡問:「觀音自己是佛,還數手裡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噢,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樣禱告求佛呀。」

蘇東坡又問:「她向誰禱告?」

「向她自己禱告。」

東坡又問:「這是何故?她是觀音菩薩,為什麼向自己禱告?」

佛印說:「你知道,求人難,求人不如求己呀!」

他倆又看見佛桌上有一本禱告用的佛經。蘇東坡看見有一條禱告文句:

咒咀諸毒藥,願借觀音力,

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斃。

蘇東坡說:「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請準改正此一禱告文句,提筆刪改如下:

咒咀諸毒藥,願借觀音力。

害人與對方,兩家都無事。

(「佛與牛糞」的故事出自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先生

相關焦點

  • 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
    求人不如求己,靠誰不如靠己,與其放下臉面,討好別人,不如努力改變,活好自己,當你成功了,就無懼風雨,當你強大了,就不怕人欺。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不要太依賴別人,別人能給你的,就一定能拿走,只有自己的,才真的是自己的。
  • 必讀: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現在的職場中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職務越高、年齡越大、年齡越長,越懶於學習,憑經驗、憑感覺工作的越來越多;一種是讀書越多的人,總覺得自己懂得的太少;而讀書越少的人,反而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 做人做事,求人不如求己
    人想活得有底氣,就要強大自己,不靠別人得關係也能提升自己,不求別人得幫助一樣把事情做得很好。人最沒骨氣得時候,就是求人辦事,低聲下氣哈腰駝背,傻笑迎人,把自己委屈了,還不見得別人會幫你。做人,就應該做得頂天立地,求人辦事,不如求自己辦事,做人別想著求人,要想著靠自己來完成,求自己努力一點,上進一點,堅強一點,有本事一點。有事自己做,有活自己幹,累了咬咬牙,堅持一下,總會挺過去得,再苦也不去求人幫助,一切靠自己。
  • 議論文作文: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落羽一次次被困難擊倒在地,一次次被磨難打得眼冒金星,一次次被挫折打磨得遍體鱗傷……是什麼讓你重新站了起來?是別人的幫助嗎?不。是自立的信念和毅力。求神拜佛?最後的結果是無休止的壓迫和剝削。當東方雄獅從噩夢中奮起時,它的人民便開始用自己的雙手拼搏,相信自己的能力,自立、自強,最終趕跑了帝國主義。貝多芬的信念使人變得強大。
  • 寓言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主題:命運 奮鬥 求人不如求己【似水菲兒】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最根本的因素在於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力。故事大意: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他走進廟裡發現觀音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的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經過詢問得知,那人正是觀音。佛教徒便問觀音:「你為何自己拜自己?」「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求人不如求己
    說完就走了這天,這人遇到了難事,就去寺廟裡求菩薩。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跟觀音長得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到:「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要拜自己?」觀音笑到:「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增廣賢文》之中說: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而第2層意思,就是求人也不是讓人感覺舒服的事情,你求人的時候不僅要給予相應的回報,還要放下自己的面子,讓自己特別卑微的去處理這個事情。而且也需要自己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與其這樣,不如自己努力一點,儘可能的自己做事,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事必躬親。
  •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
    曰:求人不如求已。」《論語·衛靈公》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亦有云:「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仔細品讀這些先賢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昭示著一種人生智慧的禪理,求人總是不及求己,求已是一種態度,是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自我肯定;求己是一種超然,是自己勇於面對自身困境的體現;求己更是一種鞭策,能夠自知不勞而獲,或者一勞永逸是不現實的事情。
  • 求人不如求己,你拜過觀音菩薩嗎?
    在佛教中,除了佛祖釋迦牟尼佛,與西方的阿彌陀佛之外,名聲最大的莫過於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家喻戶曉,很多人都知道也都喜歡觀音菩薩,這或許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那四個字:「有求必應。」觀音菩薩回答說: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的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曾仕強:伏羲氏告訴我們「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姜子牙伏羲氏他告訴我們,人要靠自己,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 料事不如問心,求人不如求己,度日不如隨緣!
    人這一生當中,有著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去感悟,要去經歷,要去琢磨和修整完善自己,大多數的時候,都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停歇和安歇……若還有太多事情,還看不明白的時候,這顆心,就忐忑不安,由不得自己做主,總是想著東來掛著西,牽著南又由著北,或求人辦事,或求神拜佛,或度日如年人生消極,左右都不是一個辦法!
  •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呀!」北宋才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年二十一進士及第,但仕途並不順利,先後受到貶謫不斷,可是愈是受到挫折,他愈看得開。後來潛心修佛,常和鎮江金山寺佛印禪師問禪論道,讓他產生許多的心靈火花。一日,蘇軾與佛印禪師二人,一同去參拜一間廟宇。
  • 求人不如求己,你該靠的還是你自己
    人活於世,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求人不如求己!得靠自己。前兩天新來了一個同事,是個小夥子,因為家離公司很遠,於是就打算租房子住。但租房子也要一個過程,再加上他剛來工作,身上也沒有多少錢,只好寄宿在朋友那裡,後來我們聊天時,聽見他跟我這樣說。
  • 自性即觀音:為什麼說「煩惱需自渡,求人不如求己」(原創)
    禪師的意思是,不要老是向外看,要先觀照自己,再來求答案。即求人不如求己。這則禪理小故事正好印證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位煩惱的少年,到處問人:「你能教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別人好心相告,可是少年屢試不靈。於是他只能不斷地尋找。
  • 求人不如求己: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因此,《論語》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佛印禪師答:「求人不如求己。」人們拜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外;而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內。求人一般具有通俗性的社會學意義,求己則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內涵。
  •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求人不如求己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感悟:求人不如求己,這是每個人知道的一句俗語,唯有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羨慕別人,別人風光的背後有你沒有看到的心血和汗水。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會成功。人生中最能幫助你的還是你自己。
  • 夜讀|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
    1生氣不如爭氣王堅2008年加入阿里,研發阿里雲,他每年拿到手的研發經費,高達10億。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他騙了馬雲。不僅因為他學的是心理學,還因為那時的阿里雲,只是個憑空設想。在最初幾年,因為技術上艱難,商業上也看不到可能性,阿里雲在阿里集團內部,成了一個笑話。
  • 正能量小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壹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壹模壹樣,絲毫不差。這人問:「妳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妳為何還拜自己?」
  • 創業禪之求人不如求己
    星雲大師說,其實不要求神求佛,要反求諸己,因為自己才是主人,之所以要敬佛禮佛拜佛是因為佛陀徹悟了宇宙的真理,像老師一樣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的真理,要用恭敬與謙卑的心去感恩這位導師所給予我們的教導,而不是以賄賂的心態去祈求。有因才有果,只有自己去播撒好的種子,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才能有好的收成。大師說他這一生,從不看風水,做事也不選日子,只要自己心好,運氣就會好,天天都是好日子。